..續本文上一頁如燈將殘,忽明忽暗。光亦複爾者:所放之光,不獨橫遍十方,亦複豎窮叁界也。
乃至恒沙諸佛國土者:謂從一界,乃至如恒河沙數諸佛國土。叁界諸天,各各雨華,雨字去聲,落也。無色界天,雨無量變大香華:變而曰無量,指香華氣味色相,轉變無盡。香如車輪,華如須彌:即形容大相。如雲而下:是譬喻其多。
十八梵天王,雨百變異色華:初二叁禅,叁叁九梵,四禅四天,及五不還天,亦九梵,合成十八梵,屬色界。六欲諸天,雨無量色華:文皆可知。叁界諸天雨華,供養如來善說般若。
問:如來未曾出定,未動舌根,何謂說般若?答:無說之說,乃爲真說。昔日,須菩提宴坐石室,空中散華。須菩提問:散華何人?曰:我帝釋天。又問:散華何爲?帝曰:供養尊者,善說般若。須菩提曰:我乃無說。帝曰:尊者無說,我亦無聞。無說無聞,是真般若。
其佛座前,自然生九百萬億劫華,上至非想非非想天,前佛頂上出花,顯正報瑞。此佛座前生花,顯依報瑞。劫者級也,級即層也。上至非想非非想天,亦豎窮叁界也。
是時世界,其地六種震動者:欲令衆生,有所警覺,不安沈迷,得悟般若。六種,即:動、踴、起、震、吼、擊。上叁屬形,下叁屬聲。以表形聲兩益。
爾時,諸大衆,俱共佥然生疑,各相謂言:“四無所畏,十八不共法,五眼法身,大覺世尊,前已爲我等大衆,二十九年,說“摩詞般若波羅密、金剛般若波羅密、天王問般若波羅密、光贊般波羅密”,今日如來放大光明,斯作何事?”
此大衆疑問,乃發起之第叁因緣。爾時,即入定現瑞時。一會大衆,鹹皆生疑,互相咨問,佥然:即皆然也。
四無所畏四句:贊歎佛德。無所畏者:“十住毗婆娑”雲:不懼外難故。一、一切智無畏:于一切諸法盡知盡見。二、漏盡無畏:佛五住究盡,二死永亡。叁、盡苦道無畏:于盡苦之道,能知能說。四、說障道無畏:于障道之法。能知能說。十八不共法者:佛證最上一乘之理,不與叁乘共故。一身無失,二口無失,叁念無失,四無異想,五無不定心,六無不知已舍心,七大欲無減,八精進無減,九念無減,十慧無減,十一解脫無減,十二解脫知見無減,十叁身業隨智慧行,十四口業隨智慧行,十五意業隨智慧行,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,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,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。
五眼者: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也。古有偈雲:天眼通非礙,肉眼礙非通,法眼唯觀俗,慧眼知了空,佛眼如千日,照異體還同,圓明法界內,無處不含容。通非礙者:天眼,能觀障外之色,面前雖有障隔,亦複能見,通達無礙也。礙非通者:肉眼,但觀障內之色,如有一紙障隔,即礙而不通。法眼:能觀俗谛,有爲因果事相之法。慧眼:了知常無常諸法皆空。佛眼:智光圓滿,等照一切;照差別異相之境,還同平等一如之體。圓明洞徹法界之內,無處而不含容。佛一眼具足五眼,菩薩惟前四,二乘惟前叁,天道、鬼道具二,人與修羅、地獄、畜生四道惟一。若有修證,所具不定。
法身者:生佛同具,平等一如,無有高下。此爲自性清淨法身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惟是衆生雖具,迷而不覺,法身埋沒在五蘊山中,如金在礦。
如來因地,依本覺法身理體,起始覺智用,斷惑證真,證得一心本源。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,是爲離垢妙極法身。離五住垢,極叁智妙,法身顯現,體遍十方;能起報化大用,如金出礦。
大覺世尊者:即究竟果覺,得一切種智,叁覺圓滿,萬德畢具。爲六凡有情世間,叁乘正覺世間,所共尊仰故。
前已爲我等大衆下,序昔疑今。前二十九年,說四般若。按佛成道後七年,方說般若,此當約通五時說,莫泥于別五時。
“摩诃般若”:即“大品般若”。佛于王舍城耆阇崛山說。“金剛般若”:金剛是喻,具有堅明利叁義。以喻實相般若,堅固不壞;觀照般若,靈明洞徹;文字般若,斷惑利器,以能诠具修斷功用故;佛在舍衛國說。“天王問般若”:亦舍衛國說。後還靈山,說“光贊般若”。今日,是如來成道後,叁十六年正月八日。如來放大光明,斯作何事?佛放光,非無緣而放;但未知斯光,爲作何事,此即大衆疑問之詞。
時,十六大國王中,舍衛國主波斯匿王,名曰月光。德行十地,六度叁十七品,四不壞淨,行摩诃衍化。
十六大國王,皆乘願而來,輔揚法化,故得預般若勝會。諸王中,以波斯匿王爲領袖。梵語波斯匿,此譯勝軍。與佛同日而生。賢明英勇,能破強敵,軍勝諸國,故號勝軍。又名月光,世人所號。以佛爲日光,王爲月光,兩輪並耀世間也。
舍衛:是王都,其國爲憍薩羅國,以都城勝故,恒以舍衛稱。譯爲豐德,國有五欲財寶之豐,人有解脫多聞之德。
德行十地下歎德。以王乃大權示現,內秘十地行,外現帝生身。乘願利生,故與佛同日而生。六度者:布施度悭貪,持戒度諸惡,忍辱度嗔恨,精進度懈怠,禅定度散亂,智慧度愚癡。有事度理度之別:事度,但修事行,未契真如,即權教菩薩所修。理度,乃稱真如理,修六度行,一一離相,了達叁輪體空,即實教菩薩所修。
叁十七品者: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。以十法爲根本,謂信戒念定慧,進思除喜舍,開六合四,開信爲二:信根、信力。開戒爲叁: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。開念爲四:念根、念力、念覺支、正念。開進爲八:四正勤、進根、進力、進覺支、正精進。開定爲八:四如意足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覺支、正定。開慧爲八:四念處、慧根、慧力、擇法覺支、正見。以上共叁十叁,加思惟、除、喜、舍則成叁十七。以爲入道之品,亦雲道品。
四不壞淨者:信叁寶及戒,爲不壞之淨法。信佛具一切智,以爲人天導師。信法如阿伽陀(西域藥名,譯普去,能普去諸病),能醫衆生心病。信僧修如實行,堪作衆生模範。信戒爲清淨法,能斷一切染業。
行摩诃衍化者:梵語摩诃衍,此雲大乘。月光本大乘願行,以之教化國民,使合國人民,信受大乘共行六度故。
次第問居士寶、蓋、法、淨名等八百人。複問須菩提、舍利弗等五千人。複問彌勒、師子吼等十千人。無能答者。
次第問者,依次咨問。先問俗衆,次問聖衆。居士者:清心寡欲,居家守道之士。寶蓋法淨名等,智者疏雲:寶是寶積,蓋是月蓋,法是法財,淨名是維摩诘也。略舉上首,等余八百。
次問須菩提(譯空生),解空第一;舍利弗(譯鹙子),智慧第一。舉二上首,等余五千人。
彌勒譯慈氏,過去從大慈如來,修習慈心叁昧。本名阿逸多,譯無能勝。現居兜率內院,次補佛位,師子吼,似喻菩薩說法無畏,故以名焉。亦舉二上首,等余十千。
能無答者,有二意:一、放光現瑞,必有因緣,如來境界,非下位所知,故無能答。二、如彌勒等深位菩薩,領知如來放光現瑞,欲說般若妙法。如來出定會當自說,所以不答。
時,波斯匿王,即以神力作八萬種音樂;十八梵天,六欲諸天,亦作八萬種音樂。聲動叁千,乃至恒河沙佛土,有緣斯現。
此音樂集衆,乃發起之第四因緣。波斯匿王,以衆疑莫決,乃奏樂供佛,冀佛出定,爲衆決疑。色界、欲界、諸天亦作音樂,聲動叁千世界。從一世界,輾轉而至恒沙佛土,有緣之處,斯現樂音之聲,令聞雲集,入此大會。
彼他方佛國中。南方法才菩薩,共五百萬億大衆,俱來入此大會。東方寶柱菩薩,共九百萬億大衆,俱來入此大會。北方虛空性菩薩,共百千萬億大衆,俱來入此大會。西方善住菩薩,共十恒河沙大衆,俱來入此大會。六方亦複如是。作樂亦然,亦複共作無量音樂,覺寤如來。
彼他方菩薩,聞音雲集,先四方雲集。六方亦複如是者:即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方、下方、爲六方,亦如四方聞音即集。作樂亦然者:作諸音樂,亦如欲色諸天。共作無量音樂、覺寤如來者:非如來在定,爲聲塵所動曰覺寤,二禅天尚不爲聲所動,決如來乎!今言覺寤者,乃知機感盈前,大教當施耳。
佛即知時,得衆生根,即從定起,方坐蓮華師子座上,如金剛山王。大衆歡喜,各現無量神通,地及虛空,大衆而住。
此如來出定,乃發起之第五因緣。首二句,即佛在定中,思察施教機緣,知時節已至,衆生根機亦熟,當發海潮音,故即從定起,方升法座。乃表從無住本,起化他用。蓮華師子座者:蓮華安在座上,如來坐在華中,師子座,如“釋論”雲:非是實師子,亦非木石師子,以如來是人中師子。師子是獸中王,師子一吼百獸腦裂。如來爲法中王,能伏天魔外道。所坐之處,若座若床,皆名師子也。
如金剛山王者:堅固不動之義。如來法身堅固,無動無壞,又應化身,不爲世間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,八風所動。譬如金剛山王,巍然不動。大衆歡喜者:喜如來,先以定動,此時必以智拔;將施大法,決我深疑,生我勝解,令獲利樂,故所以喜。各各現通,隨神力之勝劣,有在地而住者,在空而住者。此即攝心安住,伫領大法。序品竟。
觀空品第二
上文序分已周,此下正宗宜顯。正宗文有六品,分爲四類:前觀空品、菩薩教化品、二谛品,此叁品明護佛果、護十地行因緣,名爲內護。次護國品,明護國土,名爲外護。叁散華品,明報恩供養。四受持品,明弘經德貌。此爲如來正說宗要之理,是名正宗分。後囑累品,屬流通分。
觀空者:觀字讀去聲,觀是能觀正智,空是所觀妙境。以無相智,觀無相境。智與境冥,境與智合,境智合一,能所俱寂,是爲觀空也。
又觀,是無得正觀。空,是實相真空;非凡夫所認之頑空,外道所取之斷空,二乘所證之偏空;乃大乘菩薩,以般若正智,觀空非空,空中具足妙有。故言觀空也。
爾時,佛告大衆知:“十六大國王,意欲問護國土因緣。
此申告大衆。爾時:即六種成就,感應道交之時。佛智鑒機,知諸王問意,故申告于衆,汝等應…
《仁王護國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