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本覺自體之相。佛心既離于妄。不難顯照。如前雲。心性離見。即是遍照。法界義故。
有大智用。無量方便。隨諸衆生。所應得解。皆能開示。種種法義。是故得名。一切種智。
大智用。即始覺返染還淨。複本心源。成究竟智用也。具有無量方便。隨順衆生。心念差別。應以何法而得悟入。善能開示。種種法義。是故得名。一切種智。種智者。一切智之種也。善知衆生。微細心念。起滅頭數。乃至種種欲。種種憶想分別。無不了知。一問一切種智竟。
子二問自然業用
又問曰。若諸佛有自然業。能現一切處。利益衆生者。一切衆生。若見其身。若睹神變。若聞其說。無不得利。雲何世間。多不能見。
問諸佛既有自然不思議業。大用普周。利益衆生。中四句。略舉利益之事。末句。發難雲何不見。
答曰。諸佛如來。法身平等。遍一切處。無有作意故。而說自然。但依衆生心現。衆生心者。猶如于鏡。鏡若有垢。色像不現。如是衆生。心若有垢。法身不現故。
此中有法喻合。佛身充滿于法界。普現一切衆生前。故雲平等。不假功用。自然饒益。但依衆生心現者。心體本覺。即真如法身。衆生迷時。法身埋于五道。若返迷還悟。始覺起厭求心。即于自心。顯現佛身。報化之相。○喻可知。合中心合鏡喻。垢指妄染。法身合色像。心有垢。而佛不現。非佛咎也。華嚴經雲。譬如日光。普照大地。有目共睹。獨生盲者不見。亦複如是。意貴在機也。○前文分別發趣道相。乃約入正定聚者。依法修行。不斷佛種。已明大乘之義。下文複說修行信心分者。特爲未入正定聚衆生。開示信心。令發正行。乃明起信之義。叁解釋分竟。
丙四修行信心分四 丁一結前起後 二就人標意 叁約法廣辨 四防退方便
已說解釋分。次說修行信心分。結前起後可知
丁二就人標意
是中依未入正定衆生。故說修行信心。
此依劣機。發心不定。修信未滿。恐墮二乘。故特說四信五行。令其修行。使信成滿。入正定聚也。
丁叁約法廣辨二 戊一先興二問 二信行逐答
何等信心。雲何修行。
此征問信行。以前既說叁心四行。具明進趣修證。今又說何等信心。雲何修行耶。但問意不達機有勝劣。前者機勝。聞說叁心四行。遂正信真如。無別歧路。即便進修。此機劣障重。必假多種方便。以調攝之。故複說四信五行。使信成滿也。一先興二問竟。
戊二信行逐答二 己一四種信心 二五門修行
略說信心有四種。雲何爲四。一者。信根本。所謂樂念真如法故。
初二句標征。一信根本者。信真如爲諸法之根。萬行之本。既信已。則必樂念觀察。此雲樂念。較前直心正念。即勝劣之分也。
二者。信佛有無量功德。常念親近。供養恭敬。發起善根。願求一切智故。叁者。信法有大利益。常念修行。諸波羅密故。四者。信僧能正修行。自利利他。常樂親近。諸菩薩衆。求學如實行故。
佛圓滿萬德。爲一切智人。故常念親近等。願求者。即求成佛道也。大乘之法。乃度生死海之舟航。得到涅槃彼岸。故常念修行也。僧曰能正修行。乃稱真如正理而修。上求下化。即地上大菩薩僧。故常樂親近。求學如實行也。上信真如。乃內因勝。此信叁寶。即外緣勝。內外交熏。因緣具足。信心速得成就。一四種信心竟。
己二五門修行可 庚一標列 二別解
修行有五門。能成此信。雲何爲五。一者施門。二者戒門。叁者忍門。四者進門。五者止觀門。
能成者。以有信無行。信力不充。遇緣便退。故須修五行。方能使信成滿。五行即六波羅密行。禅慧雙修。合爲止觀門。故唯五也。一標列竟。
庚二別解即爲五 辛一施門
雲何修行施門。若見一切來求索者。所有財物。隨力施與。以自舍悭貪。令彼歡喜。若見厄難恐怖危逼。隨己堪任。施與無畏。若有衆生。來求法者。隨己能解。方便爲說。不應貪求。名利恭敬。唯念自利利他。回向菩提故。
此叁壇等施。初財施。若見厄難四句。無畏施。若有衆生下。法施。末二句。下化上求也。一施門竟。
辛二戒門
雲何修行戒門。所謂不殺不盜不淫。不兩舌。不惡口。不妄言。不绮語。遠離貪嫉。欺詐谄曲。嗔恚邪見。若出家者。爲折伏煩惱故。亦應遠離愦鬧。常處寂靜。修習少欲知足。頭陀等行。乃至小罪心生怖畏。慚愧改悔。不得輕于如來。所製禁戒。當護譏嫌。不令衆生。妄起過罪故。
此叁聚淨戒。初不犯叁業。攝律儀戒。若出家者六句。攝善法戒。梵語頭陀。此雲枓擻。即抖擻塵勞煩惱。乃至小罪心生怖畏下。饒益有情戒。小罪如一星之火。能燎須彌之山。慚愧者。未作之罪。即便能止。改悔者。已作之罪。不敢更作。不輕小製。令衆譏嫌。而起過罪。則自護戒相。即攝衆生。非特不令妄起過罪。亦嚴淨毗尼。可以弘範叁界。二戒門竟。
辛叁忍門
雲何修行忍門。所謂應忍他人之惱。心不懷報。亦當忍于利衰毀譽。稱譏苦樂等法故。
此有二忍。前耐怨害忍。亦當下安受忍。得財曰利。損耗曰衰。攻惡爲毀。歎德爲譽。揚善曰稱。刺過曰譏。逼身爲苦。適意爲樂。四順四逆。合爲八風。能擊衆生心海。起貪嗔煩惱波浪。忍之則八風不動矣。叁忍門竟。
辛四進門
雲何修行進門。所謂于諸善事。心不懈退。立志堅強。遠離怯弱。當念過去。久遠已來。虛受一切身心大苦。無有利益。是故應勤。修諸功德。自利利他。速離衆苦。
先明進相。善心不懈。立志堅強。故離怯弱。當念下觀察策進。以行人多顧惜色身。不肯勇于爲善。故當念無始至今。生死死生。不爲修行。虛受無量身心大苦。舍生趣生。身苦也。刹那生滅。心苦也。悉皆枉受。全無利益。今爲修行。何以反惜此身。應當勤修二利。速離衆苦。
複次若人。雖修行信心。以從先世來。多有重罪惡業障故。爲邪魔諸鬼之所惱亂。或爲世間事務。種種牽纏。或爲病苦所惱。有如是等衆多障礙。是故應當勇猛精勤。晝夜六時。禮拜諸佛。誠心忏悔。勸請隨喜。回向菩提。常不休廢。得免諸障。善根增長故。
次明治障。由過去業障爲因。故現感魔鬼等之報障。對此機故。以示治障方便。勤禮諸佛。請求加護。乃治障總相。誠心下別明。忏悔治惡業障。勸請治謗法障。隨喜治嫉妒他障。回向治樂叁有障。如上四行。不出止作二持。常勤修習。不休不息。由初一止持。得免諸障。後叁作持。增長善根。四進門竟。
辛五止觀門二 壬一寄問 二釋相
雲何修行止觀門。寄問可知。
壬二釋相二 癸一略明 二廣說
所言止者。謂止一切境界相。隨順奢摩他觀義故。所言觀者。謂分別因緣生滅相。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。
此明止觀相。即六度之定慧二門。今約因行。必須止觀雙修。故合爲一門。一切境界相。即前塵所分別境。止者。以慧照觀察。無外境界。遍計本空。以此方便。得入奢摩他空觀。又顯即止之觀。所謂境界體合真空。不外一心照了。即順真如門。成根本無分別智也。○因緣生滅相。即染淨諸法。觀者。以慧照分別。萬法唯識。依他如幻。以此方便。得入毗婆舍那假觀。又顯即觀之止。所謂分別諸法幻有。畢竟性常自空。即順生滅門。成後得差別智也。○又梵語奢摩他。華言止。毗婆舍那。華言觀。今華梵並存者。前約方便。故用華言。後約雙現前。方爲正止觀。故用梵語以別之。
雲何隨順。以此二義。漸漸修習。不相舍離。雙現前故。
此征釋隨順義。即以止觀方便。由淺及深。相資並運。不落沈掉。故曰不相舍離。雙現前者。寂照均等。二邊不住也。居空不舍萬行。涉有不染一塵。中道一心。融會二谛。即趣大乘之要門。前四門但是助成方便。論意正在止觀一門。故下備顯修相。欲趣大乘者。于此宜究心焉。一略明竟。
癸二廣說叁 子一修止 二修觀 叁雙運 初中五 醜一修止方法 二顯止勝能 叁辨其魔事 四簡僞異真 五示益勸修 初又叁 寅一托靜息心 二定成不退 叁障重不入
若修止者。住于靜處。端坐正意。不依氣息。不依形色。不依于空。不依地水火風。乃至不依見聞覺知。一切諸想。隨念皆除。亦遣除想。
此廣說修止方法。首宜安住。阿練若寂靜處。離諸喧雜。及息緣務。調攝身心。端坐者。端身趺坐。不俯不仰。調身也。正意者。單提一念。蓦直去。不浮不散。亦不沈沒。調心也。不依下不複緣托。一切皆離。依氣息。即數息觀。依形色。即不淨觀。皆小乘行。不依此二。離身也。乃不墮小行。依空。即厭有趣空之凡夫天。依四大。即婆羅門等。求火光明。樂水清淨。愛風周流。觀塵成就。勤心役身。各各崇事皆外道行。不依五大。離境也。亦不墮凡外行。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下。離心也。亦不墮意識窠臼。所謂內脫身心。外遺世界。根塵識叁。所不爲礙也。○見聞覺知。依境而有。一切諸想。即依見聞覺知。所起分別之識心。隨念皆除者。念即識心想念。有善有惡。有世間出世間。隨之雲者。非但惡念當除。即善念亦複不立。又非但凡情當斷。即聖見亦複不存。亦遣除想者。若有一能除想念之心在。即粗垢雖落。細垢猶存。必須所除既無。能除亦遣。泯然寂靜。方與無念真如相應。○故古德教人參禅雲。善惡都莫思量。又雲。離心意識參。出凡聖路學。參禅之要。無越乎此。
以一切法。本來無相。念念不生。念念不滅。
此釋上雙遣義。以一切諸法。體即真如。本來無有所想之境。及與能想之心。能所性空。皆無自體。無體則不生。不生則不滅。是以遣無可遣也。
亦不得隨心。外念境界。後以心除心。心若馳散。即當攝來。住于正念。是正念者。當知唯心。無外境界。即複此心。亦無自相。念念不可得。
此承上既遣無可遣。則心境一如。不得隨妄所轉。心外緣念境界。然後卻以心除心。若有能除所除。即是以妄除妄。猶未離妄。不契無念真如之理。縱然初習。心多馳散。即當攝住正念。謂想念才生。即便照破。不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