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待外緣。而後攝也。是正念者。此句牒名。以下解釋。當知諸法唯心。實無外境。所取之境既無。能取之念亦寂。故雲亦無自相。念念不可得也。
若從坐起。去來進止。有所施作。于一切時。常念方便。隨順觀察。
修止非直坐時。故從坐起。動轉施爲。余威儀中。一切時處。隨緣修習。常念方便。隨順法性。正念觀察。心境無相。能所雙泯。勿得稍懈。一托靜息心竟。
寅二是定成不退
久習淳熟。其心得住。以心住故。漸漸猛利。隨順得入。真如叁昧。深伏煩惱。信心增長。速成不退。
修習既久。功用淳熟。其心自然得住。住即止也。妄念不起。安住無爲。因心止故。定力漸漸猛利。隨順方便。得入真如。自性叁昧。煩惱深伏不起。信心日益增長。速得入住。成不退位。
寅叁障重不入
唯除疑惑。不信誹謗。重罪業障。我慢懈怠。如是等人。所不能入。
唯除者。反顯離障。無不得入也。其中障有六。一疑惑者。于理猶豫。二不信者。是闡提人。叁誹謗者。屬外道輩。四重罪業障者。謂五逆四重。五我慢者。則自恃貢高。六懈怠者。乃放逸不勤。如是六種障。隨有一種之人。即不能入。一修止方便竟。
醜二顯止勝能
複次依是叁昧故。則知法界一相。謂一切諸佛法身。與衆生身。平等無二。即名一行叁昧。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。若人修行。漸漸能生。無量叁昧。
是叁昧。即真如叁昧。依此能知法界一相。法界者。十法界也。一相。即諸佛衆生。等無差別。即名一行叁昧。此二叁昧。名異體同。文殊般若經雲。何名一行叁昧。佛言法界一相。系緣法界。是名一行叁昧。入一行叁昧者。盡知恒沙諸佛法界。無差別相。乃至廣說。以是義故。當知真如叁昧。乃總持王叁昧。總持百千叁昧。故曰根本。乃至能生無量叁昧也。
寅叁辨其魔事
或有衆生。無善根力。則爲諸魔外道鬼神。之所惑亂。若于坐中。現形恐怖。或現端正男女等相。當念唯心。境界則滅。終不爲惱。
梵語魔羅。此雲殺者。能殺害行人法身慧命。初二句致魔之由。如其善根充足。一切魔事。不能發生。若善根力薄。則爲魔外鬼神所惑。魔能壞定。楞嚴經中。約五陰未破。廣示五十種魔事。淺深不一。于叁昧時。佥來惱亂。此中略出叁相。一現可畏之身。怖之以失志。二現可愛之身。惑之以生染。叁現希有等事。誘之以入邪。則定心成就之與破亂。皆由心中主人。主人若迷。客得其便。主人不迷。則彼魔事。無奈汝何。故此通示對治方法。當起正念觀察。一切唯心。心外無法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如是則魔境即滅。終不爲惱。如楞嚴雲。彼如堅冰。汝如沸湯。暖氣漸鄰。不日消殒。雲何敢留。擾亂禅定。
或現天像。菩薩像。亦作如來像。相好具足。或說陀羅尼。或說布施持戒。忍辱精進。禅定智慧。或說平等。空無相無願。無怨無親。無因無果。畢竟空寂。是真涅槃。
下廣辨魔事。共有四對。此現身說法對。天像凡夫勝報。菩薩佛像。出世聖身。陀羅尼者密教。六度叁解脫等顯教。此皆魔鬼伎倆。順行人願求之心。種種示現。真僞難分。邪正莫辨。行人易受其惑。若心生取著。便墮邪網。此中惟無因無果叁句。以斷滅爲涅槃。尚易知其魔說也。
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。亦知未來之事。得他心智。辯才無礙。能令衆生。貪著世間。名利之事。
此發通具辯對。若行人貪求宿命知見。魔得其便。發彼神識。令知過未諸事。或得他心。能知他人。心行差別。或得四無礙辯。善說諸法。此等皆當不作聖心。免入邪悟。勿貪著世間名利恭敬。
又令使人。數嗔數喜。性無常准。或多慈愛。多睡多病。其心懈怠。或卒起精進。後便休廢。生于不信。多疑多慮。或舍本勝行。更修雜業。若著世事。種種牽纏。
此起惑造業對。數者乍也。准者定也。由性無定故。一切無定。嗔喜等出無定之相。雖有慈愛精進。亦非正行。以未具正見。依惑所起故。末四句造業。舍本修勝行。更修諸余雜業。取著世間。五欲之境。被境所縛。
亦能使人。得諸叁昧。少分相似。皆是外道所得。非真叁昧。或複令人。若一日若二日。若叁日乃至七日。住于定中。得自然香美飲食。身心適悅。不饑不渴。使人愛著。或亦令人。食無分齊。乍多乍少。顔色變異。
此得定改容對。使人得定得食。顔色變異。正欲魔誘淫之術所使。所得之定。既無慧力。罔辨邪正。而食爲人生大欲。能令自然而得。且複香美。食已悅身心。除饑渴。人必易生愛著。顔色變異者。即易老還童。血氣充滿。有益壽延年之狀。亦愛著之一端。
以是義故。行者常應智慧觀察。勿令此心。墮于邪網。當勤正念。不敢不著。則能遠離。是諸業障。
此對治魔事。以是定中魔境。邪正難知之故。當依古德相傳。略以叁法驗之。一以定研磨。二依本修治。叁智慧觀察。如經雲。欲知真金。叁法試之。謂燒打磨也。常應智慧觀察者。即第叁法。依隨分所有覺慧。觀定中所發境相。推究根源。無有實體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以此慧照光明。能破邪魔幽暗。境當自滅。猶如燒金。若是僞金。即當焦壞。倘不觀察。被魔所惑。則墮邪網。故曰常應。曰勿令。○當勤正念下。即前二法。以定研磨。依本修治也。正念者。謂止一切境界相。隨順真如叁昧研磨。了知唯心。無外境相。即說法現通等心。亦不可得。但依本止門修治。不取不著。即能遠離諸障。亦如打磨金也。若非真金。便失柔軟相。光赤色。倘不研磨修治。以僞亂真。無由離障。故論主殷殷垂訓。曰當勤。曰則能。○又如智度論雲。除諸法實相。其余一切。皆是魔事。偈雲。若分別憶想。即是魔羅網。不動不分別。是即爲法印。此之謂也。叁辦其魔事竟。
寅四簡僞異真二 卯一約邪正簡 二對理事簡
應知外道所有叁昧。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。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。真如叁昧者。不住見相。不住得相。乃至出定。亦無懈慢。所有煩惱。漸漸微薄。
此文承上得定而來。雖有所得。畢竟非真。故示以應知。而外道之定。爲邪定。以常與貪癡見慢。四惑相應。內著邪定。外貪名利。是謂錯亂修習。都成魔業。○真如叁昧者。正定也。湛然寂照。一切無著。不住能見之心相。不住所得之境相。能所雙忘。心境不立。即出定亦不貪名利。故無懈。不著我見。故無慢。所有煩惱。皆由貪著。而得增長。既無貪著。不期自遣矣。正由此定。非強製識心之定。動靜一如。無出無入。若強製之定。入之則有。出之則無。在定縱經多劫。必以靜而礙動。出定稍涉須臾。必以動而礙靜。未得謂得。未證謂證。邪見密興。種智消滅。則邪正不可不辨也。一約邪正簡竟。
卯二對理事簡
若諸凡夫。不習此叁昧法。得入如來種性。無有是處。以修世間諸禅叁昧。多起味著。依于我見。系屬叁界。與外道共。若離善知識所護。則起外道見故。
先明理定。此叁昧。即稱真如理性。所修一行叁昧也。大乘菩薩。依此法門。方登初住。不退位中。入于如來種性。上二界天人。不習此定。必不能入。故雲無有是處。○下明事定。因彼天人。所修四禅四空八定。皆屬世間。增上有爲果報。未離六識。多味著走境。未離我見。故不出叁界。與外道共者。若得善知識。護助之力。或可得入佛法。以免報盡還來。否則起外道邪見。天報既盡。五衰相現。謗阿羅漢。身遭後有。墮入惡趣。則理事二定。辨之不可不慎也。庶免蒸沙作飯。塵劫無成。四簡僞異真竟。
卯五示益勸修二 辰一總標 二別列
複次精勤。專心修學。此叁昧者。現世當得十種利益。雲何爲十。
修學正定。即成佛之正因。未來利益。不可思議。現世精專。略陳十益。
辰二別列
一者。常爲十方諸佛菩薩。之所護念。
此得護念益。以真如叁昧。妙契聖心故。
二者。不爲諸魔惡鬼。所能恐怖。叁者。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。之所惑亂。四者。遠離誹謗。甚深之法。重罪業障。漸漸微薄。五者。滅一切疑。諸惡覺觀。
此得滅障益。前二外惡緣障。由修學叁昧。正念觀察。諸法本空。無外境界。故不爲魔鬼恐怖。外道惑亂。後二內惑業障。謗法乃極重罪業。疑心邪觀。俱屬深惑。以深信唯心之理。正念現前。自可離諸疑謗。滅其惑業。
六者。于如來境界。信得增長。七者。遠離憂悔。于生死中。勇猛不怯。
此得信進益。如來境界者。諸法平等。生佛一如。性相不二。深信此理。故曰增長。由信如來境界。生死即涅槃。故離憂悔。勇猛精進。心不怯弱。
八者。其心柔和。舍于憍慢。不爲他人所惱。九者。雖未得定。于一切時。一切境界處。則能減損煩惱。不樂世間。十者。若得叁昧。不爲外緣。一切音聲。之所驚動。
此得安忍益。八心柔離慢。既無我人之相。豈有順逆之境。故不爲惱。九雖未得定。了知諸法無性。一切時處。不起惑染。故能損惱。不著世欲。十得定忘緣。外緣實該六塵。獨標音聲者。以入定時。五根俱閉。唯耳根虛通。聲塵易動。今言不動。所謂入流亡所也。一修止竟。
子二修觀二 醜一明修觀意 二辨修觀相
複次若人唯修于止。則心沈沒。或起懈怠。不樂衆善。遠離大悲。是故修觀。
若有止無觀。唯向真如。專于趣寂。心易沈沒。便起懈怠。則有二失。一不樂衆善。失于自利。故下法相觀以治之。精進觀以成之。二遠離大悲。失于利他。故下大悲觀以治之。大願觀以成之。一明修觀意竟。
醜二辨修觀相四 寅一法相觀 二大悲觀 叁大願觀 四精進觀
修習觀者。當觀一切世間。有爲之法。無得久停。須臾變壞。
此無常觀也。橫觀十方一切世間。即情器二世間。皆是有爲生滅之法。因緣和合。虛妄有生。因緣別離。虛妄名滅。界有成住壞空。人有生死病死。非常住法。故曰須臾變壞。
一切心行。念念生滅。以是故苦。
此苦觀也。心行。即行陰。念念生滅。新新不住。如暴流水。波浪相續。是謂行苦。
應觀過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