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去所念諸法。恍惚如夢。應觀現在所念諸法。猶如電光。應觀未來所念諸法。猶如于雲。忽爾而起。

  此無我觀也。豎觀叁際。過去無體如夢。現在不住如電。未來忽起如雲。本來無我。

  應觀世間。一切有身。悉皆不淨。種種穢汙。無一可樂。

  此不淨觀也。身爲革囊盛糞。從頭至足。叁十六物。種種不淨。又經雲。當觀此身。猶如毒蛇。故無可樂。上四觀爲除凡夫四倒。一法相觀竟。

  寅二大悲觀

  如是當念。一切衆生。從無始世來。皆因無明。所熏習故。令心生滅。已受一切身心大苦。現在即有無量逼迫。未來所苦。亦無分齊。難舍難離。而不覺知。衆生如是。甚爲可愍。

  此觀衆生。自有無明以來。惑業苦叁。相續不斷。備受叁世重苦。不得舍離。久處長夜。尚不知起厭求心。蓋衆生本具佛性。枉受如是生死之苦。甚可憐愍。故動菩薩。同體大悲。

  寅叁大願觀

  作此思惟。即應勇猛。立大誓願。願令我心。離分別故。遍于十方。修行一切。諸善功德。盡其未來。以無量方便。救拔一切苦惱衆生。令得涅槃。第一義樂。

  此因悲立願。思惟衆生。與我同體。故當發願救拔。離分別者。不顛倒心也。視大地衆生。猶如一己。無我人衆生壽者之相。遍于下。分身塵刹。萬行繁興。盡未來劫。長時心也。救拔一切。廣大心也。令得涅槃樂。第一心也。

  寅四精進觀

  以起如是願故。于一切時一切處。所有衆善。隨己堪能。不舍修學。心無懈怠。

  此依願精進。衆善奉行。多方濟度。竭盡心力。而不懈退。二修觀竟。

  子叁雙運叁 醜一總標 二別辨 叁總結

  唯除坐時。專念于止。若余一切。悉當觀察。應作不應作。若行若住。若臥若起。皆應止觀俱行。

  此約四威儀。唯坐時專修止行。余威儀中。悉當止觀雙運。順理者應作。違理者不應作。止觀如車兩輪。如烏兩翼。單輪易覆。孤翼難飛。未可偏廢也。一總標竟。

  醜二別辨二 寅一約法 二治障

  所謂雖念諸法。自性不生。而複即念因緣和合。善惡之業。苦樂等報。不失不壞。雖念因緣。善惡業報。而亦即念性不可得。

  此中二雖字即字。即含不偏雙運之意。文有二段。交互發明。前雖念諸法自性不生。當體即空。止也。而即念因緣業果。纖毫無差。廣修衆善。即止之觀也。次雖念善惡業報。依他似有。觀也。而即念諸法。隨緣顯現。性不可得。即觀之止也。此居空不舍萬行。涉有不染一塵。寂照雙流。空有不滯。一心雙運。實圓頓妙修之旨矣。一約法竟。

  寅二治障

  若修止者。對治凡夫住著世間。能舍二乘怯弱之見。若修觀者。對治二乘不起大悲。狹劣心過。遠離凡夫。不修善根。

  初修即觀之止。知幻有本屬真空。除凡夫人法二執。樂著世間五欲之境。除二乘心外有法。怖畏生死。怯弱之見。次修即止之觀。知真空不礙幻有。除二乘不起大悲。願行狹劣心過。除凡夫不修諸善功德。懈怠心過。二別辨竟。

  醜叁總結

  以此義故。是止觀二門。共相助成。不相舍離。若止觀不具。則無能入菩提之道。

  初句承上。先二門雙具。互助不離。定愛慧策。慧狂定製。凡夫厭世無常。勤修衆善。二乘不怖生死。能起大悲。不滯空有二邊。自可直趣菩提之道。後二句顯止觀不具。如單輪不能遠運。只翼安得高飛。二約法廣辨竟。

  丁叁防退方便 戊一明畏退之機 二明防退之法

  複次衆生。初學是法。欲求正信。其心怯弱。以住于此。娑婆世界。自畏不能常值諸佛。親承供養。懼謂信心。難可成就。意欲退者。

  此約劣機。初學是法者。謂修行信心。欲求正信。速得成滿。因機劣難成。心懷怯弱。下明怯弱所以。因住此娑婆五濁惡世。釋迦已去。彌勒未來。不能值佛。外缺勝緣。故懼退失。

  戊二明防退之法

 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。攝護信心。謂以專意念佛因緣。隨願得生他方佛土。常見于佛。永離惡道。

  勝方便。即念佛法門。可以橫超叁界。乃爲修行捷徑。如來以此方便。攝受護持。劣機衆生。令其信心不退。專意念佛者。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也。因緣。乃本覺內熏爲因。能發信佛之心。依信起行爲緣。轉得資熏之益。信行既笃。更加願求。叁種資糧既具。故得往生見佛。永離惡道。○如楞嚴勢至圓通章雲。十方如來。憐念衆生。如母憶子。子若逃逝。雖憶何爲。若子憶母。如母憶時。母子曆生。不相違遠。乃至現前當來。必定見佛。此亦念佛因緣。感應道交也。

  如修多羅說。若人專念。西方極樂世界。阿彌陀佛。所修善根。回向願求。生彼世界。即得往生。常見佛故。終無有退。若觀彼佛。真如法身。常勤修習。畢竟得生。住正定故。

  此引證專念阿彌陀佛。得生西方。居不退地。蓋往生不退。約有叁位。一者如蓮花未開。信行未滿。此但處無退緣。故名不退。二者花開見佛。當信位滿足。分見法身。住正定聚。乃真不退。叁者叁賢位滿。初地已去。證遍滿法身。生無邊佛土。如佛記龍樹菩薩。住初地。生淨土等也。此中即得往生。常見佛故。又雲畢竟得生。住正定故。似當後二不退也。四修行信心分竟。

  丙五勸修利益分叁 丁一總結前說 二備陳損益 叁極勸修學

  已說修行信心分。次說勸修利益分。如是摩诃衍。諸佛秘藏。我已總說。

  如是指正宗叁分。總攝如來廣大深法。爲諸佛秘密之藏。淺智莫識。我爲利生故。今已總說。意在流通遐迩。除疑舍執。是以勸修。即流通分也。

  丁二備陳損益

  若有衆生。欲于如來。甚深境界。得生正信。遠離誹謗。入大乘道。當持此論。思量修習。究竟能至無上之道。

  此總顯叁慧之益。甚深境界。即一心之大總相法門。唯佛能證。故冠以如來。若衆生欲于此大乘境界。生信遠謗。而得契入者。應以叁慧爲能入故。持者聞持。即聞慧。思量即思慧。修習即修慧。叁慧具足。複本心源。究竟得至。如來無上覺道。

  若人聞是法已。不生怯弱。當知此人。定紹佛種。必爲諸佛。之所授記。

  下別顯叁慧。此聞慧益。聞大乘一心真如之理。爲成佛之本。谛信不疑。心不怯弱。定得信心滿足。入于初住。堪紹佛種。爲佛授記。

  假使有人。能化叁千大千世界。滿中衆生。令行十善。不如有人。于一食頃。正思此法。過前功德。不可爲喻。

  此別顯思慧益。以十善有漏。教令修行。不出輪回。此法無比。食頃暫思。便成佛種。從因克果。必紹佛位。故不可喻。

  複次若人。受持此論。觀察修行。若一日一夜。所有功德。無量無邊。不可得說。假令十方。一切諸佛。各于無量無邊。阿僧祇劫。歎其功德。亦不能盡。

  此別顯修慧益。若能觀察大乘正理。稱理起修。是謂圓修。較之權漸。日劫相倍。故爲時雖少。功德甚多。非但凡小盡思度量。不可得說。即諸佛窮劫稱歎。亦不能盡。

  何以故。謂法性功德。無有盡故。此人功德。亦複如是。無有邊際。

  此征釋無盡所以。謂真如法性。具足恒沙性功德。故此稱性所修。一一離相。雖一日夜。其功德亦無有盡。上陳信者之益。

  其有衆生。于此論中。毀謗不信。所獲罪報。經無量劫。受大苦惱。是故衆生。但應仰信。不應誹謗。以深自害。亦害他人。斷絕一切。叁寶之種。

  下陳謗者之損。以此論。乃諸佛法身。大乘正理。出生十方聖賢。若有謗者。獲無量罪。受極大苦。故論主叮咛诰誡。以免自害害人。斷絕叁寶種性。

  以一切如來。皆依此法。得涅槃故。一切菩薩。因之修行。入佛智故。

  轉釋斷叁寶義。如來佛寶。依之得涅槃。菩薩僧寶。依之成菩提。此法即大乘一心。得成菩提涅槃之法。即法寶。謗此法者。即斷叁寶種。二備陳損益竟。

  丁叁極勸修學

  當知過去菩薩。已依此法。得成淨信。現在菩薩。今依此法。得成淨信。未來菩薩。當依此法。得成淨信。是故衆生。應勤修學。

  結勸此法。爲叁世不易之軌。諸聖共由之路。故應勤修學。得成淨信。得證菩提。五正立論體竟。

  甲六總結回向

  諸佛甚深廣大義。我今隨分總持說。回此功德如法性。普利一切衆生界。

  初句結義。即一心二門叁大之義。豎窮叁際。曰甚深。橫遍十方。曰廣大。一切諸佛之所同證。次句結文。乃隨順機宜。于深廣法義。以少分文字。總持而說。提綱揭要。正爲樂略之機。以一萬一千余言。少文而攝多義也。後二句結回向。即回向叁處。一實際。二菩提。叁衆生。回顯示正義功德。如真如法性。平等周遍。此回向實際也。回對治邪執功德。普利衆生。令起大乘正信。此回向衆生也。回分別發趣道相功德。普利衆生。信解修證。同成正覺。此回向菩提也。造論始終。因緣回向。遙遙相對。無非欲令衆生。離一切苦。得究竟樂也。

  大乘起信論講義卷下終

  

  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仁王護國經講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