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楚仁波切之《中觀見地導引文─無垢金剛月光》說:「經由聞思修合一,而證得無顛倒究竟真理之衆聖者密意爲此法!」巨‧米滂仁波切之《承認他空中觀獅子吼》說:「勝人導師釋迦獅子尊,吼聲宣說無畏徒衆者,唯一究竟了義精要法,若能通達不退即成佛。」
正行
玖、他空中觀的實修次第
觀修次第的最基本條件是“順緣依止四輪”,龍樹菩薩的《親友勸誡書》說:「生中依善友,及發于正願,先身爲福業,四大輪全獲。」《定解勝乘中觀論》說:「歡喜意樂敬心依善師,增長智慧如自發菩提,如是共通信心不共法,受持皈依菩提心之戒,所修無住慈悲空性合,修行理趣止與觀合修,座間進行其余九法行,方便隨喜意樂做回向,七支淨供善業相續行。」
如此有前行、正行、結行叁者。前行爲思維四法印:諸行無常、有漏皆苦、諸法無我、寂靜涅槃。之後,明觀廣行派和深觀派二派的資糧田,頌皈依發心、行七支淨供。
正行有二種:一爲“觀修”。二爲“止修”。
第一、觀修有叁種:
1.觀人無我
不管是在止修或或觀修,身與氣的安置是一樣的,多羅納塔大師說:「正行階段身端直、腳結跏趺、手結定印、挺胸松肩、脖子微彎、齒唇自然、舌頂上颚、眼觀鼻間,此爲身的要點。
語的要點爲:鼻孔出濁氣叁次,氣歸于自然狀態。
心的要點:思惟出離心和菩提心,一直到俗心轉變爲止,心專注于自己的身語意,此爲止觀的前行。初觀人無我,無始以來的習氣,執著我爲實有之念稱爲人執,再觀修時,觀察有相、無相、叁世、諸根、一異等究竟自性空。
2.觀法無我
無始以來之習氣五蘊爲實有等,一切現分自相續之執著,稱爲法我執。觀修間,觀察名色、五蘊之色身粗分、支分、塵分、無方分、外器、內情、五行有礙、分念無礙等究竟自性空。
多羅納塔大師的《教法次第論》說:「觀察人我皆空總合思維一次。再次,思維自他情器一切皆空無我,沒有任何創造,只是緣起和合的現分,這一切不一不異,盡爲幻覺中顯現,究竟真理中不存在及無實有,亦爲分別念的做作,爲有無相違之因,立名爲無實有,觀察如此緣起性空。止觀雙修是不止如此觀察,在維持心法皆空無念的狀態,一生起心念則反複觀察。」
3.共同止觀雙修之訣竅
具足六力、九住心、斷五過失、八斷行等大乘止觀修持共同之口訣。
六力
一、聽聞力。二、思維力。叁、憶念力。四、正知力。五、精進力。六、串習力。
九種住心
一、內住者,謂從一切外所緣境攝錄其心,令其攀緣內所緣境。
二、續住者,謂初所系心令不散亂,即于所緣相續而住。
叁、安住者,謂由忘念向外散時,速知散已,還複安置前所緣境。
四、近住者,修次初編說,前安住心是知散斷除,此近住心是散亂斷已,勵力令心住前所緣。
五、調伏者,謂由思惟正定功德,令于正定心生欣悅。
六、寂靜者,謂于散亂觀其過失,于叁摩地止息不喜。
七、最極寂靜者,謂若生貪心憂戚昏沈睡眠等時,能極寂靜。
八、專注一境者,爲令任運轉故而正策勵。
九、平等住者,修次中說,心平等時當修等舍。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,由修專注一趣,能得自在任運而轉。
斷五過失
依慈尊《辨中邊論》雲:「依住堪能性,能成一切義,由滅五過失,勤修八斷行。懈怠忘聖言,及沈沒掉舉,不作行作行,是爲五過失。即所依能依,及所因能果,不忘其所緣,覺了沈與掉,爲斷而作行,滅時正直轉。」
八斷行
(一)信心:堅信禅定的功德及覺察過失的能力。
(二)欲求:有心願能力禅修。
(叁)精勤:對禅定歡喜及恒心。
(四)輕安:身心松緊適宜。
(五)正念:謹慎的專注所緣境。
(六)正知:覺察懈怠、放逸。
(七)思察:覺察分心而收攝。
(八)行舍:收攝心念後身心回自然。
第二、止修
前行依上述觀修相同,正行爲有相及無相二種。
一、有相
《中觀見地導引文─甘露精要》說:「心專注在自前面虛空中,觀想十萬瓣藍色蓮花等易觀之境…。」如是漸漸藍色蓮花縮小,融入法界等,依照共通止觀的訣竅。
二、無相
有叁種次第。
1. “無思”身心松緊適宜,不思內心不往外境,放下一切心念自然安置。
2. “唯一”覺心融于虛空,如虛空之心,安置在無任何分別戲論中。
3. “無修”過去心不回憶,未來心不思維,現在一切心境無自性,沒有任何無分別念的觀修,如此自然安置。
五種覺受如瀑布水、如峽谷水、如大江河、如波濤海、如無浪海。
結行
結行爲善根回向,分有緣、無緣回向二種。有緣回向爲念誦普賢行願品等大乘祈願文,跟隨叁世諸佛菩薩願力回向,無緣回向爲叁輪體空的回向。
在座間,如前述十法行─繕寫、供養、施贈、聽聞、受持、披讀、開演、諷頌、思維、修習。
行任何有爲法的善業,不離前行、正行、結行叁者,俗谛的任何微小的善業法,都不輕視精進行持,效仿他空中觀祖師之宗風。
此大綱爲本身著作《他空中觀修次法界自明》中節錄,因忙碌無暇對照校閱,僅爲參考!
《他空中觀觀修大綱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