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二,無有能取所取之人,及能證所證之法。無菩薩衆生者:以菩薩衆生,皆是幻化,幻化滅故,所以故無。

  “覺與未覺時,漸次有差別。

  長行雲:一切幻化,皆生如來圓覺妙心,幻化滅一分,則顯一分覺性,故雲于滅未滅,妄功用中,便顯差別。今言覺未覺時者,前約所滅之幻說,今約所顯之覺言,如一分塵盡,自得一分鏡明也,故雲:漸次有差別。

  “衆生爲解礙,菩薩未離覺。入地永寂滅,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,名爲遍隨順。

  此明漸次差別之相,雖現差別,不違覺性。衆生爲解礙者:即彼淨解,爲自障礙。于彼淨時,心生愛著,于淨起解,故名淨解;不更求斷,故成障礙:此信位也。菩薩未離覺者:以叁賢觀智增明,雖能斷淨解之礙,然猶住著于能斷觀智,名爲見覺。此能見之見覺未亡,亦成障礙:此賢位也。入地永寂滅,不住一切相者:以入地菩薩,已證平等真如,寂滅一心,故曆位常覺不住,不生住著之心。長行雲:礙已斷滅,無滅礙者,故雲:不住一切相;此聖位也。大覺悉圓滿,名爲遍隨順者:以大覺世尊,萬德悉皆圓滿,無不具足。長行雲:一切障礙,即究竟覺,若見有障可斷,斷已名覺,即非究竟覺。若見一切障礙,無不是覺,方稱究竟覺矣。故得念失念,無非解脫等,十對諸法普融,無取無舍,遍皆隨順,同歸圓妙,故雲遍隨順:此果位也。

  “末世諸衆生,心不生虛妄,佛說如是人,現世即菩薩。供養恒沙佛,功德已圓滿,

  末世頓根衆生,聞法領解本具覺性,心不生虛妄者,不惟妄念不起,全體都是本地風光。即于妄心亦不息滅也。何以故?以妄元是真故。若如是,則終日住在妄想境中,但對妄想境,不加了知之心,則妄境即是真境。于無了知,不辨真實者,于無了知處,即是真知,不必起心,更辨是真實;此正道人日用安心妙法,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。佛說如是人者:指末世頓根衆生,現世聞是法門不生驚畏,即是菩薩乘願再來,已曾供養恒沙諸佛,功德悉已圓滿,即能成就一切種智故。

  “雖有多方便,皆名隨順智。”

  此二句,長行無,故此總結。雖有多種度生方便者,皆名隨順權智故也。一四問答,通明觀行上根修證竟。

  圓覺經講義卷第四

  戊二 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

  己一 二問答叁觀修行

  庚一 示叁觀行相

  辛一 威德啓請

 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而白佛言:

  此二四問答,別明觀行。中根修證。言別明者,其有二意:一則由一類人,已依前門證入,不必修此,故名爲別。一、則此門各各自別,如叁觀,或單修、或複修、或交修、或全修,成二十五輪,各應一機,故名爲別。其所離障,亦各不同。如四相四病,皆是別相,不同前通明觀行也。于是威德自在菩薩,起座啓請。經家敘儀,叁業恭敬如前。

  辛二 正陳請詞

  壬一 慶前

  “大悲世尊!廣爲我等,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,承佛圓音,不因修習而得善利。

  大悲世尊,准如前釋。廣爲叁句:謂爲我等廣開分別如是,而說次第隨順,圓頓隨順諸文,令諸現前菩薩圓覺妙心,慧照光明,照見次第則妄盡覺顯,照見圓頓則當下離言。承佛圓音者:佛音具足衆音,謂“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。”故不因修習而得善利,謂亡心頓證,識得自心,即是圓覺;不因修習觀行而得如斯善利。暫聞已得善利,況勤而行之。一慶前竟。

  壬二 請後

  癸一 問所修

  “世尊譬如大城,外有四門,隨方來者非止一路;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,非一方便。

  此問所修之行,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別,未聞所修之行門,故此請問。大城,王都也,王所依故。以喻圓覺妙心,爲清淨法身所依故。外有四門者:從外來入王都,乃有四名,以喻菩薩欲證圓覺,修四法界行皆可入故。但隨彼四方所來入之人非止一條路徑,以喻菩薩欲證圓覺,依四法界修,隨彼根性,其發覺初心,乃有多種方便。一切菩薩者,謂欲證圓覺之人,合隨方來者。莊嚴成佛國土及成就無上菩提,隨其根性,非一種方便。如“楞嚴經”雲:“方便有多門”,合非只一路也。

  “惟願世尊廣爲我等,宣說一切方便漸次,並修行人總有幾種?

  古德雲:“欲知山下路,須問過來人。”故雲惟願世尊,以世尊乃過來人也。廣爲我等,宣說最初發心之方便。所謂隨方取便,即下手之工夫也。漸次者,以初圓照二字爲成佛之因地故。初雲:知是空華,即無輪轉。又雲: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,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,此乃上上人圓修頓悟之行。今爲中下之機,故請應用何等方便,漸次增進,並能修之人總有幾種?一問所修竟。

  癸二 明所爲

  “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,速得開悟,遊戲如來大寂滅海。”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;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

  令此現會菩薩以及未來末世衆生,一心求大乘之者,速得大開解悟,發覺初修方便,以及漸次增進之法。遊戲如來大寂滅海者:建水月之道場,作夢中之佛事,遊戲諸佛如來,大寂滅海之中。作是語已,如是叁請。二正陳請詞竟。

  辛叁 如來贊許

  爾時,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,問于如來如是方便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!”

 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,重言善哉者:乃贊其當場一問,利益今後也。汝等乃能爲諸現前菩薩及末世衆生,問于如來如是方便者:指初修方便,准問詞還有漸次二字,今不言者,以初步定千裏之程,趣向既定,漸次可知。誡以谛聽,許以

  當說。叁如來贊許竟。

  辛四 承教靜聽

  時,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

  四承教靜聽竟。

  辛五 正答所問

  壬一 長行

  癸一 標本舉數

  子一 約稱性之行以標本

  “善男子!無上妙覺遍諸十方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,同體平等。于諸修行,實無有二。

  此示法性圓滿,平等無二。體居萬象之先,故稱無上。本妙覺性,周遍十方一切處故,隨緣出生,一切諸佛及諸有情,與一切諸法,並及無情,同一體性。如前所雲:種種幻化,皆生如來圓覺妙心,故得同體平等,即所謂“情與無情共一體,處處皆同真法界。”則佛性即是諸法之性,諸法之性即是佛性。如“, 金剛般若”雲:“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”是也。于諸修行實無有二者:謂于彼諸佛修行一切法,法法平等,悉皆無有二相。如前所雲:無明真如,無異境界,諸戒定慧,及貪嗔癡,同是梵行。但契一真,實無有二。一約稱性之行以標本竟。

  子二 約隨機之行以舉數

  “方便隨順,其數無量。圓攝所歸,循性差別,當有叁種。

  此正入證之門。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,則法法皆爲入證之門。如“楞嚴經”所雲:“歸元無二路,方便有多門。”故方便隨順,其數無量。但圓攝所歸,循順根性差別,證入淺深,當有叁種。然衆生根性雖複萬殊,而此叁觀收無不盡。一標本舉數竟。

  癸二 正示觀門

  子一 泯相澄神觀

  醜一 示立行之本

  “善男子!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

  若諸菩薩發心修行,必以悟解爲先。先要悟解本有真淨圓覺妙心,以爲觀行之本,即成佛正因。依此不生不滅爲因地心,然後淨治無明習氣,稱性而修耳。先修奢摩他。此叁種梵名,同“楞嚴經直解”雲:二經列叁名,同一梵語。謂奢摩他、叁摩缽提、禅那。古釋奢摩他,此翻雲止,以寂靜爲相,義當空觀。叁摩缽提,此翻雲等至,亦名等持,以幻化爲相,義當假觀。禅那,此翻雲靜慮,雙離靜幻,以寂滅爲相,義當中觀。然修證必須叁觀者,以如來藏心具叁谛理,謂空藏、不空藏、空不空藏。空,即空觀,真谛也。不空,即假觀,俗谛也。空不空,即中觀,第一義谛也。叁觀各照一谛,圓攝一心,故曰圓照。以一心圓照,則爲頓;以次第各照,則爲漸。此憨山依天臺叁觀義,略順于“楞嚴”。“正脈”不翻,但約義釋雲:奢摩他,謂開解照了不生滅之自性,微密觀照。全取正因佛性,略兼了因爲體,是爲即定之慧。叁摩缽提,謂蹑解起行,但于一門深入,入一無妄,全取正因佛性,略兼緣因爲體,是謂即慧之定。禅那,謂曆位修證,如是中中流入薩婆苦海。全取正因佛性,略兼緣了二因爲體,是爲定慧均等。此交光依“楞嚴經義”,似有揀于天臺。惟我圭峰密祖疏,依本經另立叁種觀名,冥符楞嚴;質之憨山、交光,亦不相違,今准用之。第一、奢摩他、爲泯相澄神觀。自釋:泯相者,謂身心客塵永滅;澄神者,取靜澄念;觀者,心冥所觀之境也。第二、叁摩缽提,爲起幻銷塵觀。自釋:起幻者、謂起諸幻智,以除幻境,變化諸幻,而開幻衆。銷塵者、從此自覺,根塵無累,自他一體,幻相永離。幻相屬塵,永離謂銷,非但所觀是幻,能觀之智亦幻,故皆永離也。第叁、禅那,爲絕待靈心觀。自釋:非關真妄,不對有空,直照靈知,而爲觀行。如文雲:不取幻化,及諸靜相。又雲:超過礙無礙境,又煩惱涅槃,不相留礙,皆絕待靈心義也。一示立行之本竟。

  醜二 示觀行之相

  “以淨覺心,取靜爲行;由澄諸念,覺識煩動;

  發覺初心,以靜爲首。以未悟以前,一向妄想動亂,今既悟此心,即依所悟,真淨覺心,發起觀照,返觀不動之心體,以靜境安心,漸漸修行,故雲:取靜爲行。由以靜澄心,諸念不起,覺得識心,煩勞動擾。此覺非識,若自是識,則不能見識,如眼有見,不能自見其眼。“直解”雲:“由此妄想消歇,則見阿賴耶中,習氣生滅之相。”二示觀行之相竟。

  醜叁 示入觀之效

  “靜慧發生,身心客塵從此永滅,便能內發寂靜輕安。

  此示入觀之效。由前念澄覺識,慧性開明,因靜生慧,故雲:靜慧。迷時則隱,悟時乃顯,故雲:發生。以心光發現,則頓見身心幻妄,本來不有,如客如塵。以客,喻身,往來不定;以塵,喻心,生滅不停。由身心所起之客塵,乃法喻並稱也。從此永滅者:如此則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大乘起信論講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