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內脫身心,故雲:永滅。此是最初工夫,一念頓契無生也。便能內發,寂靜輕安者:謂身心既脫,則無明重擔歇滅,便能于淨圓覺心內,任運發起,寂靜清虛,輕安調適之相。
“由寂靜故,十方世界諸如來心,于中顯現,如鏡中像。
由身心相盡,妄念不生,而得寂靜輕安之故。文不言輕安者:以寂靜自得輕安。工夫到此,則十方廓然,聖凡交徹,心佛一如,十方世界,諸如來心,于我心中顯現。我心如鏡,佛心如像。此約行人入觀,諸佛心、入行人觀心,如影像也。“直解”雲:所謂“諸佛法身入我性,我心還共如來合。”乃妙契法身。此正“楞嚴”“返流全一,六用不行,十方國土,皎然清淨。譬如琉璃,內懸明月,乃至一切如來,密圓淨妙,皆現其中。”當圓教頓破無明之相。叁示入觀生效竟。
醜四 結觀行之名
“此方便者,名奢摩他。
此菩薩依奢摩他觀力修行,行乃無過,故以方便稱之。名奢摩他者:依圭峰密祖泯相澄神觀,謂于染淨諸法,心不妄緣,而恒寂靜也。一泯相澄神觀竟。
子二 起幻銷塵觀
醜一 示立行之本
“善男子!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
若諸菩薩發心修行,必以悟解爲先。先要悟解本有真淨圓覺妙心,以爲觀行之本,即是成佛之因。依此不生不滅爲因地心,然後蹑解起行,是爲稱性而修耳。一示立行之本竟。
醜二 示觀行之相
“以淨覺心,知覺心性及與根塵,皆因幻化;即起諸幻,以除幻者,變化諸幻而開幻衆。
以者,依也。依本悟真淨圓覺妙心,發起智照。知覺,即智照也。照彼心識及與根塵,皆是無明,迷真而起。雖有而性常自空,故雲:皆因幻化。然既已覺照識與根塵皆如幻化,則例觀一切諸法,無非如幻。即起諸幻,以除幻者:諸幻,指幻智;幻者,謂根本無明,彼是能幻之者。除幻者,依如幻始覺智力,頓破根本無明。以四相無明,既已除滅,自然而有叁輪不思議業用現前,故雲:變化諸幻而開幻衆。隨機應化,說法開示如幻衆生,廣作利生佛事,普現十界身雲。二示觀行之相竟。
醜叁 示漸次增進
“由起幻故,便能內發大悲輕安。一切菩薩從此起行,漸次增進。
由起諸幻以除幻者,及變化諸幻而開幻衆之故,已證真如自體,從體便能起用,故雲:內發大悲輕安。此同體大悲心,觀一切衆生,與我本來同體。我今已悟、已修,而衆生仍然不覺,廣設方便,普度衆生。終日度生,無問勞慮,當度衆生,不取度生之相,故雲:大悲輕安。一切菩薩,從此起行:正示觀行漸次增進之相。一切菩薩,指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等。從此起修觀行,漸次增進者:約曆位,從淺至深:約斷惑,從粗至細。今依“起信論”,逆次發明。初、信位,寄息于滅相;二、賢位,寄息與異相;叁、聖位,寄息于住相;四、果位,寄息于生相。文雲:如菩薩地盡,滿足方便,一念相應,覺心初起,心無初相,以遠離微細念故,得見心性。
“彼觀幻者,非同幻故。非同幻觀,皆是幻故,幻相永離。
修行至此,返觀從前。觀幻者:觀,即能觀真智;幻者,即所觀之境。真智獨存,故不同彼幻之無實故。非同幻觀者:謂幻觀之智,對幻法而立,幻法既無,幻智何有,若存幻智,猶未離幻,故雲:皆是幻故。自此能所雙亡,境智俱泯,唯一真心,故雲:幻相永離。
“是諸菩薩所圓妙行,如土長苗。
謂菩薩所修圓妙之行,再以喻明:如世間種谷相似,依土長苗,至結實收成之時,則苗土俱棄。種子,喻覺心;土,喻幻法;苗,喻幻智。謂依幻法而起幻智,從幻智而亡心入覺。入覺則能所不立,前二皆袪矣。叁示漸次增進竟。
醜四 結觀行之名
“此方便者,名叁摩缽提。
此菩薩依叁摩缽提觀力修行,即起諸幻以除幻者,故以方便稱之。名叁摩缽提者:依圭峰密祖起幻銷塵觀,謂彼觀幻者,觀即能觀之智:幻者即所觀之境。所觀既亡,能觀亦泯。二起幻銷塵觀竟。
子叁 絕待靈心觀
醜一 標立行之本
“善男子!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
若諸菩薩發心修行,必以悟解爲先。要悟解本有真淨圓覺妙心,以爲觀行之本,即是成佛之因。依此不生不滅爲因地心,然後蹑解起行,是爲稱性而修耳。一示觀行之本竟。
醜二 示觀行之相
“以淨覺心,不取幻化及諸靜相,了知身心皆爲挂礙,無知覺明,不依諸礙,永得超過礙、無礙境,
以者,依也。依本悟真淨圓覺妙心,建立觀行,直觀中道一心,雙離二邊。離有邊,故不取幻化;離空邊,亦不取靜相,此顯雙離前二觀,直觀寂滅無二之真心。了知身心皆爲挂礙者:了知,是能;身心,是所,托所起能,故二皆爲挂礙。無知覺明,不依諸礙者:真知無知,此乃本覺妙明之真知。境智俱空,故雲:不依諸礙。永得超過礙、無礙境者:謂對待既亡,能所不立,無明淨盡,得以離境,故雲:超礙離智。故雲:超過無礙,畢竟寂滅,是爲永得超過也。
“受用世界及與身心,相在塵域,如器中锽,聲出于外。煩惱涅槃不相留礙。
于此返觀自己,外之所受用世界,內之能受用身心,雖然相在塵勞區域,而不被塵勞之所局礙。喻如器之锽,即洪鍾之聲,锽锽然聲出于外,以明礙處能達無礙之意。喻世界身心,不能局礙,靈明觀智,超出有爲無爲也。世界身心,喻器;靈明觀智,喻聲。器局本處,聲聞四達,以喻觀智,依身心修得,身心不能拘,觀智廓爾無邊,身心不離舊處。煩惱涅槃,不相留礙者:超出有爲,則煩惱不能留,又超出無爲,則涅槃不能礙也。煩惱涅槃,法合喻器;不相留礙,法合锽锽鍾聲。二示觀行之相竟。
醜叁 示成就利益
“便能內發寂滅輕妄。妙覺隨順寂滅境界,自他身心所不能及,衆生壽命皆爲浮想。
菩薩修觀至此,便能于此妙觀心內,發起寂滅輕安。前超出有爲,煩惱不能留,故寂;超出無爲,涅槃不能礙,故滅。輕安者不用更加修爲,自覺身心寂滅,輕快安適,雖終日說法,不見有法可說;終日度生,不見有生可度,故雲:寂滅。乃至種種難行之行,不見有系累之相。故雲:輕安。至此,方乃契合妙圓覺性,寂滅真境。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:在觀之時,用心同佛,唯獨自明了,余人所不知,故他不及。自己心識之量,亦不能造,故自不及。現前自他虛妄身心,即是我相、人相,尚不能及。何況一切衆生及與壽命;又從我、人相上,虛浮妄想所立者哉!此正顯四相不空,不能契此。叁示成就利益竟。
醜四 結觀行之名
“此方便者,名爲禅那。
此菩薩依禅那觀力修行。不取幻化及諸靜相,故以方便稱之。名爲禅那者:依圭峰密祖絕待靈心觀,謂不依身心能所,直造靈明覺心。叁絕待靈心觀竟,並前二科正示叁觀竟。
癸叁 引例彰圓
“善男子!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,十方如來因此成佛,十方菩薩種種方便,一切同異,皆依如是叁種事業。若得圓證,即成圓覺。
此叁法門總指前叁觀。皆依悟淨圓覺而修,以此爲因地心修行,趣入果地覺,始終不離,故雲:親近隨順。十方如來因此成佛者:已成之佛皆依此叁觀而得成佛。十方菩薩未成之佛,繁興萬行,常修種種方便。或順性通修曰同,或分門別行曰異。雖同異攸分,皆依如是叁種觀法,即爲菩薩所應作之事業。若得圓證,即成圓覺者:趣入雖從一門;功成即叁皆圓證,妙契法身,而成圓覺之佛矣。叁引例彰圓竟。
癸四 校量顯勝
“善男子!假使有人修于聖道,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、辟支佛果,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,一刹那頃,隨順修習。”
此校量顯勝也。謂假若有人修于聖道者:謂從凡夫地,發小乘心,修出世道。而雲聖道者:聖人所證無漏之道也。斷見思惑,出分段生死,以四谛、十二因緣之法教化衆生,令得成就百千萬億之多阿羅漢、辟支佛果,其功德可謂勝矣。設或不發大心,終成敗種,反不若有人從凡夫地,發大乘心,聞此圓覺之法,心生信解,即依解起修。修此無礙法門,即指叁觀。通理法師雲:如第一觀中,以淨覺心,取靜爲行,則于理無礙。第二觀中,以淨覺心,起諸幻化,則于事無礙。第叁觀中,永得超過礙無礙境,受用世界,及與身心,相在塵域,聲出于外,則兼理事無礙,與事事無礙。故總以無礙法門名之。聞此無礙法門:但是自聞,未及教化隨順,不過權修,尚阙深證。一刹那頃者:時之最短也。一念有九十刹那,一刹那有九百生滅。雖然如是之速,依然次第分明。如利錐一刺,九百張紙層次井然。如此少時,隨順修習,其功德尤勝教化成就,衆多二乘。以此圓覺無礙法門,乃成佛正因,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。聞即聞慧,才經隨順即思慧,修習即修慧。然于大乘而發叁慧,即是大根菩薩。譬如阿伽陀藥,壓倒醫方萬品,摩尼一顆,勝似海寶千般。一長行竟。
壬二 偈頌
癸一 標頌
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
癸二 正頌(前二科同長行,唯阙校量。)
“威德汝當知:無上大覺心,本際無二相,隨順諸方便,其數即無量。如來總開示,便有叁種類:
有物先天地,故稱無上;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,故名爲大;出生如來,故名覺心。與一切法,故名本際;同體平等,故無二相。隨順修習,起諸方便,其數即應無量。如來總爲開示,便有叁種品類。
“寂靜奢摩他,如鏡照諸像;如幻叁摩提,如苗漸增長;禅那唯寂滅,如彼器中锽。
寂靜,是義;奢摩他,是名。其起行也,一向以靜境安心,靜慧發生,便能內發寂靜輕安。由寂靜故,十方諸如來心,于行人靜覺心中顯現,故雲:如鏡照諸像。如幻,是義;叁摩提,是名。其起行也,覺知心性,及諸根塵,皆因幻化,即起諸幻,以除幻者。由起幻故,便能內發,同體大悲輕安,永離諸幻,如土長苗,故雲:如苗漸增長。禅那,是名;寂滅,是義。其起行也,雙超前二,不取幻化,及諸靜相,由是得超,礙無礙境,便能內發,寂滅輕安。楞伽雲:“寂滅者、名爲一心。”此非對動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