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之寂,生己而滅,故雲內發。妙覺隨順,寂滅境界,如聲從器出,器不能爲礙,故雲:如彼器中锽。
“叁種妙法門,皆是覺隨順,十方諸如來,及諸大菩薩,因此得成道;叁事圓證故,名究竟涅槃。”
如上叁種微妙法門,皆是圓覺隨順修習之方便。十方諸如來是已成之佛,及諸大菩薩是未成之佛:因此得成無上佛道。叁種事業若得圓證,故名無住處究竟大般涅槃。一示叁觀行相竟。
庚二 明單複圓修
辛一 辯音啓請
于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而白佛言:
叁業恭敬,准如前釋。
辛二 正陳請詞
壬一 慶前
“大悲世尊!如是法門甚爲希有!
大悲世尊如前。如是法門者:即前叁種觀門。甚爲希有者:悟淨圓覺爲因地心,依悟起修,直至佛果,故爲希有。
壬二 請後
癸一 問所修
“世尊!此諸方便,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?
此諸方便者:指前叁觀。一切菩薩,指前所立行本。悟淨圓覺法門,雖叁觀分明,未審所修,爲複一人具叁?爲複叁人各一?爲前後;爲同時;爲依次;爲超次也。
癸二 明所爲
“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,方便開示,令悟實相。”
願爲現前大衆以及未來末世衆生,曲垂方便,種種開示,令悟真修實相,不至徒尚虛名也。
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;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
二正陳請詞竟。
辛叁 如來贊許
爾時,世尊告辯音菩薩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,問于如來如是修習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!”
辛四 承教靜聽
時,辯音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
辛五 正答所問
壬一 長行
癸一 舉意標數
“善男子!一切如來圓覺清淨,本無修習及修習者;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依于未覺幻力修習,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。
善男子!一切如來,所證圓覺:即衆生本具圓覺。清淨本然,一真獨立,諸惑不染,不假修習。故雲:本無修習,及修習者。一切菩薩:指現在初心。末世衆生:指未來新學。發心雖大,悟淨圓覺,而未證圓覺,依悟起修,乃以幻修幻,即同幻化,故雲:幻力修習。當時隨機分門,便有二十五種不同。蓋叁觀一心,元無別異,通稱清淨定輪者:皆依幻力修習,修即無修,故雲:清淨。諸觀皆屬定故。輪有摧碾、運載之功。依此而修,能摧毀粗細煩惱,能運至無上菩提故。一舉意標數竟。
癸二 觀網交羅
子一 單修叁觀
醜一 澄渾息用觀
“若諸菩薩唯取極靜,由靜力故,永斷煩惱,究竟成就,不起于座,便入涅槃。此菩薩者,名單修奢摩他。
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爲起行所依。因前經文有,故略。唯取極靜:唯者,獨也。以一向唯取奢摩他極靜之行,方得成就。由靜力強勝之故,即能永斷煩惱。煩惱斷盡,方成佛道,顯是頓入,一斷一切斷,一證一切證,故雲:不起于座,便入涅槃。證究竟斷果故,此菩薩者,名單修奢摩他。一澄渾息用觀竟。
醜二 庖丁恣刃觀
“若諸菩薩唯觀如幻,以佛力故,變化世界種種作用,備行菩薩清淨妙行,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。此菩薩者,名單修叁摩缽提。
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准如前釋,唯觀如幻者:唯修如幻之觀。以佛力故:謂依自性本具真如佛性,內熏之力,故發起種種,變化作用。以如幻之幻術變化如幻之世界,以及如幻之衆生,種種作用。即如變娑婆爲極樂,化地獄作天宮等,隨機化導,各得成就。雖行如是變化作用,全同幻化,了無實性,故雲:備修菩薩,清淨妙行。行以清淨妙稱者:以無染著故清淨,無滯礙故微妙也。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者:謂雖單修幻觀而圓該叁觀也。陀羅尼,即是圓覺妙性。今幻觀成功,而圓覺妙性,全體顯露,雖不修奢摩他,而亦不失寂靜之念。雖然不修禅那,而亦不失靜慧。靜慧,即靜慮義。此菩薩者,名單修叁摩缽提。此觀科爲庖丁恣刃觀。庖丁:是晉時屠子,十九年中,以一刃解牛,鋒刃不損。喻菩薩利衆生,修萬行,應緣入假,自智無傷也。二庖丁恣刃觀竟。
醜叁 呈音出礙觀
“若諸菩薩唯滅諸幻,不取作用,獨斷煩惱;煩惱斷盡,便證實相,此菩薩者,名單修禅那。
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准如前釋。唯滅諸幻,不取作用者:唯,獨也;滅除諸幻,直雲滅者,即絕念也。亦不取幻觀中,種種作用,彼爲利生故,須變化作用。此爲自利故,獨自斷煩惱,不取余行,正是絕待之義。煩惱斷盡,便證實相者:煩惱斷除淨盡,妄窮真露,故雲:便證實相。實相,即與靈心相應,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,唯是寂滅無相也。此菩薩者,名單修禅那。一單修叁觀竟。
子二 交絡叁觀
醜一 運舟兼濟觀
“若諸菩薩先取至靜,以靜慧心照諸幻者,便于是中起菩薩行。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後修叁摩缽提。
此七輪,一一以靜爲首,次兼余二。今運舟兼濟觀,菩薩修定,以期出塵,即運舟義。發慧以化衆生,即兼濟義。若諸菩薩,應有悟淨圓覺一句,以爲立行之本,蹑解起行。雖悟動靜一如,然事非頓除,必須次第而盡,故先取至靜。以淨覺心,取靜爲行,靜極生慧,故曰:靜慧。即以靜慧心,照諸如幻之衆生;此以靜心,兼修幻觀。便于是中,幻化衆生,起菩薩妙行,變化世界種種利生作用。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後修叁摩缽提。一運舟兼濟竟。
醜二 湛海澄空觀
“若諸菩薩以靜慧故,證至靜性,便斷煩惱,永出生死。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後修禅那。
此湛海澄空觀。湛海則波瀾不動,先靜觀以反流。澄空則水性清明,後寂觀以顯性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先取至靜,故靜極生慧。以靜慧故,證至靜性,即真如性也。此兼修寂滅,便斷煩惱,永出生死。斷煩惱則因亡,出生死則果喪,圓證一心矣。此菩薩者,先修奢摩他,後修禅那。二湛海澄空觀竟。
醜叁 首羅叁目觀
“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,種種變化,度諸衆生,後斷煩惱而入寂滅。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中修叁摩缽提,後修禅那。
此首羅叁目觀。叁觀俱修,如摩醯首羅,面上叁目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先取寂靜;靜而曰寂,靜之極也。靜極方能生慧,故曰:以寂靜慧。複現幻力者:謂即以靜慧,照如幻之衆生,複于覺心中,現起如幻之力,變化諸幻,度諸衆生。以身在塵勞,仍恐爲衆生所累,故于後分深修禅那,而斷煩惱。煩惱斷盡,入于寂滅真境,令其身如器,其聲四達,喻同大鍾,锽锽然聲出于外也。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中修叁摩缽提,後修禅那。叁首羅叁目觀竟。
醜四 叁點齊修觀
“若諸菩薩以至靜力,斷煩惱已,後起菩薩清淨妙行,度諸衆生。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中修禅那,後修叁摩缽提。
此叁點齊修觀。叁點者,梵之伊字,悫師之意,一人具修叁觀,即名爲齊,非謂同時也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取靜爲行。以至靜之力,起心斷煩惱,是中禅那。煩惱斷已,複起變化種種作用,度脫如幻之衆生。因煩惱既盡,愛見已無,故所起之行,無不淨妙,可解衆生之縛也。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中修禅那,後修叁摩缽提。四叁點齊修觀竟。
醜五 品字單雙觀
“若諸菩薩以至靜力,心斷煩惱,複度衆生,建立世界。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齊修叁摩缽提,禅那。
此品字單雙觀。初單修靜觀,如一口,後雙明寂幻,如兩口,故雲單雙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取靜爲行。以至靜之功能力用,無始狂心,忽然頓歇,故雲:心斷煩惱;此內而自利。複度衆生,建立世界,此外而利他。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齊修叁摩缽提、禅那。觀結名叁摩、禅那。按文中,齊修禅那、叁摩,文似顛倒。據析義雲:若論齊修,則正修禅那時,即修叁摩,正修叁摩時,即修禅那,其義實無前後顛倒。總以佛語自在,無不可耳。五品字單雙觀竟。
醜六 獨足雙頭觀
“若諸菩薩以至靜力,資發變化,後斷煩惱。此菩薩者,名齊修奢摩他、叁摩缽提,後修禅那。
此獨足雙頭觀。白澤圖中,有山精,頭如鼓,有兩面,前後俱見。此喻靜幻雙照,二利齊運,如雙頭也,後單寂觀,如獨足也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取靜爲行。以至靜力,資助策發變化,種種作用,而度衆生;如不起滅盡定,而現諸威儀也。然奢摩自利,叁摩利他,二利並行,尚恐未圓,故後修禅那。永斷煩惱,成就菩提,二利自無不圓矣!此菩薩者,名爲齊修奢摩他,叁摩缽提,後修禅那。六獨足雙頭觀竟。
醜七 果落華敷觀
“若諸菩薩以至靜力,用資寂滅,後起作用,變化世界。此菩薩者,名齊修奢摩他、禅那,後修叁摩缽提。
此果落華敷觀,即以靜定之樹,結寂滅中道之果。後敷華者:複以幻觀,入有情界,度諸衆生,同令獲得涅槃之果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取靜爲行。以至靜之力,資發寂滅之性。至靜屬定;資發寂滅屬慧。曰力、曰資者,謂正至靜定力時,而資發寂滅之慧,以成定慧雙修。後起作用,變化世界,廣度衆生,複成自他兩利矣。此菩薩者,名齊修奢摩他、禅那。後修叁摩缽提。七果落華敷觀竟。
醜八 先武後文觀
“若諸菩薩以變化力,種種隨順而取至靜,此菩薩者,名先修叁摩缽提,後修奢摩他。
此七輪,一一標幻爲首,次兼余二。今先武後文觀,武王伐纣後,鑄戈戟爲農器。喻此菩薩,先變化種種已,後入靜觀。若諸菩薩,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即起諸幻,以變化力,變化種種境界,隨順衆生根性,一一化度之。而取至靜者:謂雖度衆生,其心至靜,一念不生,了知如幻如化,我自如如。此菩薩者,名先修叁摩缽提,後修奢摩他。八先武後文觀竟。
醜九 功成退職觀
“若諸菩薩以變化力,種種境界而取寂滅。此菩薩者,名先修叁摩缽提,後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