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叁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涉貪求,魔得其便,飛遣精靈,密附他人,口說經法。

  子叁 邪惑事言

  其人本不覺知魔著,亦言自得無上涅槃,來彼求陰善男子處,敷座說法,令其聽人,各知本業,或于其處,語一人言,汝今未死,已作畜生,敕使一人,于後蹋尾,頓令其人,起不能得,于是一衆,傾心欽伏,有人起心,已知其肇,佛律儀外,重加精苦,誹謗比丘,罵詈徒衆,讦露人事,不避譏嫌,口中好言,未然禍福,及至其時,毫發無失。

  其人,指魔附之人,本不覺知是魔著,亦言自己證得無上涅槃,來彼求陰善男子處,敷座爲說圓通之法。 令其下:先現邪惑事,令其聽法之人,各知本業,即宿業也;此顯通過去世。或于其處者:即說法處,特語一人言,汝現今未死,已變作畜生,恐其心中不伏,敕使一人,于後蹋尾,魔力所持故,頓令其人,起不能得,如是證驗故,一時聽衆,皆傾倒其心,而欽伏之;此顯通未來世。設或有人起心,已知肇于何種因緣,肇即起始也;此顯通現在世。魔意以爲能通叁世,即圓通勝用;殊不知,圓通勝用,實不止乎此耳。此中文皆宿命通,恐與下科,抄寫之誤也。于佛所製律儀外,重加精苦者:如斷五味,裸四肢,拔發熏鼻,投灰臥棘等,乃故爲詭異之行,以竦世也。誹謗比丘者:斥其不能精苦。罵詈徒衆者:顯其無有私心。讦露人事者:攻發人之陰私。不避譏嫌者:顯己直心不諱也。 口中好言未然禍福者:次說邪惑言,其口常好宣說未來禍福之事,及至其時,一一皆應,毫發無失,又故爲詭異之言,以炫世也。

  子四 出名示害

  此大力鬼,年老成魔,惱亂是人,厭足心生,去彼人體,弟子與師,俱陷王難。

  大力鬼,有大神通力之鬼,善能惑人者。余可知。

  子五 教悟戒迷

  汝當先覺,不入輪回,迷惑不知,墮無間獄。

  六貪求靜谧竟。

  癸七 貪求宿命 分五 子初 定發愛求

  又善男子,受陰虛妙,不遭邪慮,圓定發明,叁摩地中,心愛知見,勤苦研尋,貪求宿命。

  此第七貪求宿命。首四句同前。于叁摩禅定之中,心愛知見者:意謂世人不知者能知,世人不見者能見,所以不辭勤苦,研究尋思,貪求宿命,宿命二字,似與上科,靜谧二字,抄寫之誤也。

  子二 魔遣邪附

  爾時天魔,候得其便,飛精附人,口說經法,其人殊不覺知魔著,亦言自得無上涅槃,來彼求知善男子處,敷座說法。

  文顯易知。

  子叁 邪惑事言

  是人無端,于說法處,得大寶珠。其魔或時,化爲畜生。口銜其珠,及雜珍寶,簡冊符牍,諸奇異物,先授彼人,彼著其體。或誘聽人,藏于地下,有明月珠,照耀其處,是諸聽者,得未曾有。多食藥草,不餐嘉馔,或時日餐一麻一麥,其形肥充,魔力持故,誹謗比丘,罵詈徒衆,不避譏嫌。

  是人即魔附之人,此先現邪惑之事。無端者,無故于說法處,得大寶珠,以爲瑞應;其魔或有時,身化畜生,口銜其珠;及雜色珍寶,如寶印寶瓶之類;及簡冊符牍,竹削名簡,韋編名冊,竹刻爲符,木片爲牍,符爲符信,漢製以竹爲之,長六寸,刻約信于其中,二人各持其半,扶而合之,相符則可信也。諸奇異物,如龍光寶鏡之類;先授彼人,後著其體者:顯是魔力所爲,或誘聽法之人,藏于地下,有明月珠,照耀其處,是諸聽者,目睹其事,心信其說,得未曾有。 多食藥草,不餐嘉馔者:因避煙火食,多食藥草,如黃精菖蒲之類,或有時日餐一麻一麥,其形貌肥壯,血氣充滿,魔力所持之故。誹謗比丘,不修苦行,罵詈徒衆,飽食終日。

  口中好言,他方寶藏,十方賢聖,潛匿之處,隨其後者,往往見有奇異之人。

  此複說邪惑之言。口中常好說言,他方寶藏者:此以世間利益惑人。十方賢聖,潛藏隱匿之處者:此以出世利益惑人。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,此皆陰隱之事,似與靜谧相合。

  子四 出名示害

  此名山林,土地城隍,川嶽鬼神,年老成魔,或有宣淫,破佛戒律,與承事者,潛行五欲,或有精進,純食草木,無定行事,惱亂是人。厭足心生,去彼人體,弟子與師,俱陷王難。

  山林等,指掌管者,山神、林神,當方土地,當邑城隍,川即四渎,嶽即五嶽,各專其權,神爲福德之鬼。年老成魔者:年代既久,魔錄爲使者,故曰成魔。或有宣淫八句:《指掌疏》雲:附精惑人,略以叁法:或有宣說淫穢,破佛清淨戒律,與彼承事弟子,潛行世間五欲,此以欲破戒法也。或有無益精進,愚癡盲修。一味食草食木,令人效行,此以愚破慧法也。或有數嗔數喜,數勤數怠,數信數疑,無定行事。一味惱亂是人,令失本修,此以亂破定法也。厭足下准前可知。

  子五 教悟戒迷

  汝當先覺,不入輪回;迷惑不知,墮無間獄。

  七貪求宿命竟。

  癸八 貪求神力 分五 子初 定發愛求

  又善男子,受陰虛妙,不遭邪慮,圓定發明,叁摩地中,心愛神通,種種變化,研究化元,貪取神力。

  此第八貪求神力,首四句同前。叁摩禅定之中,心愛菩薩神通,神妙莫測,通達無礙,種種變化;由是研究變化之元,貪求取得,神通之力。溫陵曰:化元萬化之本也。欲乘之以發神變耳。

  子二 魔遣邪附

  爾時天魔,候得其便,飛精附人,口說經法。

  起心研究,即落邪思;著意貪取,便同有作。安得不爲天魔,候得其便哉?

  子叁 邪惑事言

  其人誠不覺知魔著,亦言自得無上涅槃,來彼求通善男子處,敷座說法。是人或複手執火光,手撮其光,分于所聽,四衆頭上,是諸聽人,頂上火光,皆長數尺,亦無熱性,曾不焚燒;或水上行,如履平地;或于空中,安坐不動;或入瓶內,或處囊中,越牖透牆,曾無障礙;惟于刀兵,不得自在。自言是佛,身著白衣,受比丘禮,誹謗禅律,罵詈徒衆,讦露人事,不避譏嫌。

  其人至敷座說法文易知。其人手執火光下:先現邪惑事,若但說猶不足以取信,今特爲現種種神變。是人或手執火光,以手撮取其光,分于所有聽衆頭上,是諸聽人,頂上火光,皆長數尺,不熱不燒。或水上能行,猶如履踐平地,此則水火二者,而得自在。或于空中,安坐不動,宛似空色一如,或入瓶內,或處囊中,幾等大小相容,或牖閉之而可越,或垣隔之而能透,曾無障礙,此亦神異之事。惟于刀兵,不得自在者:以魔未離欲,身見猶存,故不能使刀兵觸之不傷,如風吹光,如刀斷水一樣。

  自言是佛者:佛爲極聖,猶自僭稱。但身著白衣,受比丘禮拜,誹謗禅律者:謗宗門爲靜坐狂參,自命頓超生死。謗律學爲持戒修身,究竟不出小乘。禅、教、律叁者,唯不謗說教,以自己敷座說法,謬稱己說即是佛說,各宜信仰。蓋自命爲佛,是壞佛寶;誹謗禅律,是壞法寶;受比丘禮,是壞僧寶。信其邪說,斷叁寶種,布地獄苗矣!罵詈徒衆者:以示無私;讦露人事者:以表正直;不避譏嫌者:發人陰私,譏謗憎嫌,所不避也。

  口中常說,神通自在。或複令人,旁見佛土,鬼力惑人,非有真實。贊歎行淫,不毀粗行,將諸猥媟,以爲傳法。

  此複說迷惑之言。口中時常宣說,神通變化,自在無礙,以慰愛求之心故。或複令人,旁見佛土,爲證自己是佛,此皆鬼力要迷惑于人,故意妄現,非有真實。贊歎行淫者:以男女交遘,即是法身常住不絕。並不毀粗行,將諸鄙穢猥媟之事,以爲傳法,令得佛種不斷故。此將地獄種,以爲佛種,籲可歎也。

  子四 出名示害

  此名天地大力,山精、海精、風精、河精、土精、一切草木,積劫精魅,或複龍魅,或壽終仙,再活爲魅,或仙期終,計年應死,其形不化,他怪所附,年老成魔,惱亂是人。厭足心生,去彼人體,弟子與師,多陷王難。

  天地大力四字,通指下之五精,以是天地間,大力精故。五精各有統轄,威權自在,有正有邪,正者爲神,邪者爲精,以能與正神分權,其力最大。一切奇草異木,受天地之靈秀,盜日月之精華,積劫既久,成爲精魅。或複龍魅:如守天宮殿之龍,及守護伏藏之龍,竊天之靈,盜物之精,而爲妖魅。或壽終仙,再活爲魅者:存想固形,本望長生不死,豈知仙壽,亦有終盡,再活爲魅。或仙期終,計年應死,其形不化:以修仙者,燒鉛煉汞,烹養丹砂,應享遐齡,仙期告終,計年應死,神識難留,形骸不化,爲他怪所附,可惜已往功行,反資妖孽。不依正覺,修叁摩提,而存想固形者,宜知猛省也。年老成魔下,准前可知。

  子五 教悟戒迷

  汝當先覺,不入輪回;迷惑不知,墮無間獄。

  八貪求神力竟。

  癸九 貪求深空 分五 子初 定發愛求

  又善男子,受陰虛妙,不遭邪慮,圓定發明,叁摩地中,心愛入滅,研究化性,貪求深空。

  此第九貪求深空。首四句同前。叁摩禅定之中,心愛入滅者:《寶鏡疏》雲:由彼不知一切法相,本自寂滅,不待更滅,無故欲將有相之法,而入無相之空。非同小乘,滅色歸空也。研究化性,貪求深空者:研究萬化之體性,即是根本想陰,微細動相,精研窮究,欲期于盡,蓋爲貪求深空。言深空者,不唯身境俱空,並且存沒自在也。

  子二 魔遣邪附

  爾時天魔,候得其便,飛精附人,口說經法。

  即此一念貪求,便是定心不密,天魔有隙可乘,飛精附人惑亂,固其宜矣。

  子叁 邪惑事言

  其人終不覺知魔著,亦言自得無上涅槃,來彼求空善男子處,敷座說法。于大衆內,其形忽空,衆無所見,還從虛空,突然而出,存沒自在,或現其身,洞如琉璃,或垂手足,作旃檀氣。或大小便,如厚石蜜,誹毀戒律,輕賤出家。

  其人至敷座說法,准上可知。于大衆內,其形忽空者:先現邪惑事,雖說空法,恐猶不信,特爲示現,堅固信仰耳。正于大衆內,身形忽空,衆無所見:顯是即有而空;正當形空無見,還從虛空,突然而出,顯是即空而有。如是或存或沒,均得自在,略有似于妙有真空,真空妙有也。但魔力詐現,以遂貪求深空者之心也。 或現其身,洞如琉璃者:身爲衆穢所集,能現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