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叁卷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窮生類本。觀彼幽清,常擾動元,于圓常中。起計度者,是人墜入,四遍常論。

  此第二,四種遍常論。是叁摩中:正修定慧之中。凝明正心者:凝然不動,于想陰十境,始終不起愛求;明照不惑,于飛精附人,魔來便能覺知;正心即不動不惑,定慧均等之心。魔不得便:圓通妙行,自可增修。想陰既破,行陰現前,窮十二類生,生滅根本,即觀察彼行陰幽隱輕清,常擾動元。于圓常中,起計度者:見周遍處,各之曰圓,見相續處,名之曰常;殊不知此周遍相續,乃行陰遷流,生滅之相。而于是中,妄起計度,圓遍常住者,是人墜入外道,四種遍常論矣。

  子二 詳釋其相 分四 醜初 心境計常

  一者、是人,窮心境性,二處無因,修習能知,二萬劫中,十方衆生,所有生滅,鹹皆循環,不曾散失,計以爲常。

  一者、是人欲窮行陰,但約心之與境二性,以求本元,何自而起。然窮之不遠,以見心境二處,于二萬劫前,無因自有。修習者:即窮心境之修習;能知者:以其見量有限,祗見二萬劫中,十方衆生,所有心境生滅。以心境皆屬行陰,皆有生滅;然生滅正是無常,而彼但見劫內,生滅滅生,鹹皆循環,相續不斷,不曾散失。遂計心境二性,以爲遍常,不計劫外無因,以爲斷滅,與上科異也。

  醜二 四大計常

  二者、是人,窮四大元。四性常住,修習能知,四萬劫中,十方衆生,所有生滅,鹹皆體恒,不曾散失,計以爲常。

  二者、是人欲窮行陰,乘己見解,研窮四大,爲變化之元。見一切萬法,皆從四大和合而成,遂計四大種性,本來常住。殊不知四大,亦屬唯識變現,其體本空,如虛空華。依之修習,能知四萬劫中,四萬劫外,則冥無所觀矣。其見量比前,增加一倍,十方衆生,所有生滅,皆從四大和合而成。而四大種性,既是常住,鹹皆體性,周遍恒常,不曾散失。遂計四大之性爲遍常。

  醜叁 八識計常

  叁者、是人,窮盡六根,末那執受,心意識中,本元由處,性常恒故。修習能知,八萬劫中,一切衆生,循環不失,本來常住,窮不失性,計以爲常。

  叁者、是人窮盡六根之中,所具之六識,並及末那之七識,恒審思量故,執受之八識,執持根身、器界、種子故。此由行人,乘己見解,窮心八識意七識識第六識中,根本元由,生起之處。殊不知是乃行陰,相續之由,而反妄計識性恒常之故。依此修習,能觀八萬劫中,一切衆生,死此生彼,展轉循環,不曾散失。遂謂從本以來,周遍常住;即以窮此循環不失之性,計以爲周遍常住。《正脈》謂:特以所窮八識,法門深廣詳切,倍前四大故,所知劫數,亦倍前人。

  醜四 想盡計常

  四者、是人,既盡想元,生理更無,流止運轉,生滅想心。今已永滅,理中自然,成不生滅,因心所度,計以爲常。

  四者、是人計想盡爲常,以其既盡想陰根元,謂根本想陰,即第八識中動相。今想破動相已盡,露出行陰,生滅根元。生理:即生滅根元,猶如野馬,熠熠清擾,非是無流,彼謬謂更無流止,運轉施爲,意以生滅想心,今已永滅,理中自然,成一種不生滅。殊不知行陰,正是第七種子,微細流注,實非真不生滅;不過因心路籌度,計爲周遍常住。二詳釋其相竟。

  子叁 結成外論

  由此計常,亡正遍知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爲,第二外道,立圓常論。

  由此之故,非是遍常,妄計遍常。亡正遍知者:不達行陰遷流,則亡正知;不悟萬法生滅,則亡遍知。墮落外道,執此爲常;不知別有真常,菩提正覺之性。是則名爲第二常見外道,立圓常論。二四種遍常竟。

  癸叁 四種顛倒 分叁 子初 標由示墜

  又叁摩中,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,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,常擾動元,于自他中,起計度者,是人墜入,四顛倒見,一分無常,一分常論。

  此雙計常與無常也。又叁摩中,諸善男子堅凝正心者:前二科雲凝明,足顯定慧相資,此雲堅凝,似偏屬于定。然雖似偏屬,乃是即慧之定,定力愈深,而堅固凝然不動。想陰十境,始終不起愛求,故曰正心。魔不得便,故得想破行現。研究衆生,十二種類,生滅深本,深本既現,但依耳根妙修,一味反聞照性,自可進破行陰;而乃觀察行陰,幽隱輕清,常時擾動;生滅之根元,既爲諸動之根元,則自他依正,皆依之建立。由此于自他法中,起諸妄計籌度者,是人墜入,四顛倒見;顛倒見中,一分無常,一分常義。《合轍》雲:平等性中,本無自他,而妄計自他;中道了義,迥絕二邊,而謬執斷常,非倒見而何哉? 《正脈》雲:四種顛倒,合前二計觀之,二無因,似觀劫外斷處,而計無常;四遍常,似觀劫內續處,而計是常;各皆單計而已。今此乃是雙計,常與無常也。

  子二 詳釋其相 分四 醜初 雙約自他

  一者、是人,觀妙明心,遍十方界,湛然以爲,究竟神我。從是則計,我遍十方,凝明不動,一切衆生,于我心中,自生自死。則我心性,名之爲常;彼生滅者,真無常性。

  一者、是人觀彼幽清,常擾動元,此是行陰,生滅根元;而計爲妙明真心,遍滿十方世界。且以幽清常擾,不覺妄謂湛然,即不動義,自計最勝曰究竟,名爲神我,此即外道二十五谛之最後一谛也。彼有定力,能觀八萬劫;八萬劫外,則冥然莫辨,遂立爲冥谛。從冥谛生覺大,覺大生我心,我心生五微,五微生五大,五大生十一根,最後立一神我。謬計冥谛爲能生,中間二十叁法爲所生。神我爲能受用,中間二十叁法爲所受用。如彼論雲:神我有知,能思慮故,我以思爲性,受用大等二十叁法。蓋是以第八識中,所含第七識種子,爲神我也。既立神我,從是則計神我,遍滿十方,凝明不動,無生無滅,以故是常。以一切衆生,于我心中,自生自死,故是無常。此于自他處計常無常也。

  醜二 約他國土

  二者、是人,不觀其心,遍觀十方,恒沙國土。見劫壞處,名爲究竟,無常種性;劫不壞處,名究竟常。

  二者、是人前觀自心,已知是常,故不複觀,又前于衆生,知是無常;而于國土,未知是否常住?故運心遍觀,十方恒沙國土,成壞不一。彼但見劫壞之處,叁災起時,壞後見空;不知成住壞空,乃世界之劫運,空後還有成,便名爲究竟無常種性。若見劫不壞處,不知暫時而住,不過二十小劫,便名爲究竟真常種性。此以國土壞不壞,計爲常無常也。《指掌疏》雲:要知界性無二,成壞隨緣,若因有壞,而執無常,則菩薩灰嚴土之心;若因不壞,而執真常,則凡夫增戀世之志。邪見誤人,不可不知。

  醜叁 約自身心

  叁者、是人,別觀我心,精細微密,猶如微塵,流轉十方,性無移改,能令此身,即生即滅,其不壞性,名我性常。一切死生,從我流出,名無常性。

  叁者、是人舍他觀自,于自己身心二途,分別而觀。別觀我心等:此觀心也。能令此身等:此觀身也。言精細微密者:此想破行現,指行陰根本也。別觀我心,是七識種子故曰精,流注莫見故曰細,虛受照應故曰微,行相幽隱效曰密,猶如微塵,爲十二類衆生根本。此即外道所計之微細我也。第一科中神我,即廣大我也。依此微細我,起惑造業,隨業受報,流轉十方,而性無移改,此即大小不定我也。所受之報,有大小不定故。以上觀心,次觀身;能令此身,即生即滅者:前雲業運每常遷于國土,能令此身,刹那變滅,故雲即生即滅,其不壞性,即無移改之心性,名我性常。至于一切生死之身,從我流出,名無常性。此以自己身心計爲常無常也。

  醜四 雙非自他

  四者、是人,知想陰盡,見行陰流,行陰常流,計爲常性,色受想等,今已滅盡,名無常性。

  四者、是人通觀四陰,知色、受、想叁陰已盡,見行陰現在遷流,以行陰相續,不斷而常流者,便計以爲常住性。色受想等叁陰滅盡,而無有者,故計以爲無常性。此于四陰中,計常無常也。二詳釋其相竟。

  子叁 結成外論

  由此計度,一分無常,一分常故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,是則名爲第叁外道,一分常論。

  由此計度,自他依正,及陰等。各執不同,總不出一分無常,一分常論。以此雙計,故成顛倒。所以墮落外道,如僧佉論師等。《智論》雲:諸法不應執常。常即無罪無福,無所傷殺,亦無施命,無縛無解,則無涅槃;若執無常,即是斷滅,亦無罪福,亦無增損功業,因緣果報亦失;是皆足以惑菩提性,是則名爲第叁外道一分常論。此偏言一分者,以二分中,以常爲勝,顯獨重故。叁四種顛倒竟。

  癸四 四種有邊 分叁 子初 標由示墜

  又叁摩中,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,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,常擾動元,于分位中,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,四有邊論。

  又叁摩中,文同上可知。于分位中,生計度者:溫陵曰:分位有四,謂叁際分位,見聞分位,彼我分位,生滅分位。于四種分位中,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四有邊論。文雖雙計,有邊無邊,理實但是邪計。邊見而已,非真得無邊理體,故以正教判之,但名有邊。

  子二 詳釋其相 分四 醜初 約叁際

  一者、是人,心計生元,流用不息。計過未者,名爲有邊。計相續心,名爲無邊。

  一者、是人約分位計有邊無邊也。心計生元者:謂見行陰爲十二類生,生滅根元,而現在遷流業用,循環不息。計過去已滅,未來未至,名爲有邊;計現在相續,曾無間斷,名爲無邊。既取現心續處,爲無限際者,爲無邊;則必以過未斷處,有限際者,爲有邊。然心無限際者,以當念觀心,浩渺無涯岸之謂也。

  醜二 約見聞

  二者、是人,觀八萬劫,則見衆生,八萬劫前,寂無聞見,無聞見處,名爲無邊,有衆生處,名爲有邊。

  二者、是人約見聞以計有邊無邊也。以定力能觀八萬劫,則見衆生,生滅滅生,輪回其處,八萬劫前,寂然無有聞見。彼但見無聞見處,冥然莫辨,邈無涯涘;不知惟是自己見聞不及,遂名爲無邊之性。又但見有衆生處,生滅相續;不知惟是業緣,虛妄現起,遂名有邊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