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二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光飛出,故多隔見,于黑暗遙遠之處,皆能見聞。非爲聖證,不過偶爾如是,非同天眼,心聞之可比也。余准上可知。

  癸十 妄見妄說

  又以此心,研究精極,見善知識,形體變移,少選無端,種種遷改,此名邪心,含受魑魅,或遭天魔,入其心腹,無端說法,通達妙義,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,魔事銷歇;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

  此第十妄見妄說。以上九科,皆行人反聞照性,于定心中,逼極所發,各種境界,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;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今第十科,是行人重重透過前之九科,方能到此。又以此心,研究到至精至極之處,正是與諸聖,心精通吻之時,而色陰將破,魔界振裂,而魔心動怒,故來擾亂耳。由此而始,見善知識者:乃行人靜中,自見其身,作善知識。且自觀形體,遷變改移,或變佛身,或化菩薩,或現天龍鬼神,男女等像。少選無端者:時之最短,不假因由,現神現通,種種遷改。此四句先示其相,後二句乃明其故,此名邪心。含受魑魅者:行人防心不密,領受妄境,或邪種含藏于心,定中發現,究屬虛影非實。 或遭天魔,入其心腹者:此二句先明其故,魔王暗入行人心腹,持其心神。無端說法通達妙義者:此二句乃示其相,魔令行人,無端說法,發其狂慧,通達無邊妙義,即行人自說,而魔力持之使然,非爲真實心開,得其果證。不作證聖之心,魔事自然消散歇滅無有。如前文雲:當處禅那,覺悟無惑,則彼魔事,無奈汝何,設或稍作證聖之解,即受群邪惑亂,而無可哀救矣!

  《寶鏡疏》雲:然上十種,皆依境起:一、身能出礙者,由觀照力,使心精流溢,故能出礙。二、內徹拾蟲者:由心融內徹,故蛲蛔可舍。叁、精魄離合者:承上外溢內徹之力,故神魂互涉,所以有聞。四、境變佛現者:由上精魄,互爲賓主,染此靈悟,故見佛現。五、空成寶色者:觀察過越,逼拶至極,是以虛空,忽現諸色。六、暗中見物者:由定心澄徹,精光不亂,故于暗中,能見諸物。七、身同草木者:由定力排並,故四大虛融,燒斫無覺。八、遍見無礙者:由欣厭日深,淨心功極,故十方上下,見無障礙。九、遙見遙聞者:由觀照力,迫心飛出,故多隔見。十、妄見妄說者:由邪心含魅遭魔,故有妄見妄說。則前九皆明定力,而此第十乃言魔事者,以定力欲成,色陰將破,此所以爲動魔之端也。二中間十境竟。

  壬叁 結害囑護 分叁 癸初 示因交互 二 迷則成害 叁 囑令保護 今初

  阿難!如是十種,禅那現境,皆是色陰,用心交互,故現斯事。

  初出由警惕。謂此禅那,所現十境,皆是行人,于色陰中,見理未徹,正定未純,但以禅觀與妄想,兩相交戰,互爲勝負。若是禅觀暫勝妄想,故得心光泄露,善境發現;若妄想複勝禅觀,須臾即隱,境界如初,故現斯事。後皆仿此。

  壬二 迷則成害

  衆生頑迷,不自忖量,逢此因緣,迷不自識,謂言登聖,大妄語成。墮無間獄。

  衆生秉性頑鈍,遇事迷暗,不自己惟忖思量,而我博地凡夫,豈能忽獲聖應?逢此十種因緣,暫現即隱,非同聖人實證。迷暗無知,不自覺識;但是禅那現境,謂言登聖,是未得謂得,未證言證,大妄語成,墮無間獄中,經無量劫,受害無已,以示警惕意耳。

  壬叁 囑令保護

  汝等當依,如來滅後,于末法中,宣示斯義,無令天魔,得其方便,保持覆護,成無上道。

  汝等當依吾言,如來滅度之後,正像已過,于末法中,魔強法弱,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亟須宣示斯義,或結集流通,或現身說法,令末法修行,鹹知預防,無令天魔得便,乘間而入,爲害非細,故以無令囑之。保持者,保持末法;覆護者,覆護正修,而得漸次證入,成無上菩提之道也。透過如上十境,色陰破,而根性顯,進破受、想、行、識四陰。六結解而圓通證矣。

  《寶鏡疏》雲:須知以上十境,乃至後文,四十種魔,皆是世尊,拈其大概,以示初心,非五陰定是此類,而不可變易也;亦非決有此定數,而不可增減也;但看行人之用心如何耳。初色陰魔相竟。

  辛二 受陰魔相 分叁 壬初 具示始終 二 中間十境 叁 結害囑護 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區宇 二 終破顯露妄源 癸初分二 子初 蹑前色陰盡相 二 狀示受陰區宇 今初

  阿難!彼善男子,修叁摩提,奢摩他中,色陰盡者,見諸佛心,如明鏡中,顯現其像。

  此通明受陰始終之境。彼善男子,蹑前透過色陰十境之人,或備經,或不備經,總以不爲所惑,透過前境,色陰破而根性顯,仍複精研,故曰修叁摩提,望色陰爲終修,望受陰爲始修也。奢摩他中者:微密觀照,即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也。前如明目人,處大幽暗,到此遍成光明,名色陰盡,後皆仿此說之。 見諸佛心,如明鏡中,顯現其像:環師謂:諸佛心,即我妙覺明心是也。衆生迷暗,向外馳求,終不能見;今色陰雲開,于自心顯現,豈不親切明白,故喻如鏡中現像;妙覺明心,不從人得也。此判位,當在相似位,前色陰十境,是觀行位,有判名字位者,非也。

  子二 狀示受陰區宇

  若有所得,而未能用,猶如魇人,手足宛然,見聞不惑,心觸客邪,而不能動,此則名爲,受陰區宇。

  若有所得者:即相似證也。意謂雖見本有,妙覺明心,若有所得其體,而未能發自在用也。若有所得:合上喻,雖見佛心,如鏡中像。而未能用:合上喻鏡像雖現,而不能動作自由也。恐猶未明,故複以魇人喻之。喻行人爲受陰所覆也。手足宛然,見聞不惑者:合若有所得也,雖爲受陰所覆,而自心本具佛心,所有德相宛然,智慧不惑也。心觸客邪,而不能動者:合未能用也。客邪,指魇魅鬼所著,心雖明了,力不自由。此則名爲,受陰區宇:如才出一屋,又入一屋,故名受陰區宇也。初始修未破區宇竟。

  癸二 終破顯露妄源

  若魇咎歇,其心離身,反觀其面,去住自由,無複留礙,名受陰盡;是人則能,超越見濁,觀其所由,虛明妄想,以爲其本。

  前受陰所覆,如人被魇,今受陰既盡,若魇咎頓歇也。其心離身四句,即能發自在用也。良由衆生,自從無始以來,一迷爲心,決定惑爲色身之內,心本不局身中,由迷執故,非局而局,生局現陰,死局中陰,無時不局于身,安有離身之自由分哉?今受陰才盡,其心便得離身,且能反觀其面,而得意生身,去住自由,無複滯留隔礙也。《正脈》雲:當知此不同坐脫,而不能複來者;彼但于前幽暗位中,憑定力以坐脫耳。所以九峰不許泰首座也。

  名受陰盡者:此當圓通,聞所聞盡也。問:色陰先盡,雲何複有身面?答:所言盡者,但盡其陰,非盡其色,若必令盡色,則色陰盡者,豈全同無色界耶?是人則能,超越見濁者:此經前見濁文雲:汝身現抟四大爲體,四性壅令留礙,四大旋令覺知,相織妄成,名爲見濁;今受陰既盡,性大不織,身見亦亡,故能超越。觀受陰之所由生,領納前境,虛以發明,顛倒妄想,以爲其本;縱具苦樂等名,曾無實體也。初具示始終竟。

  壬二 中間十境 分十 癸初 抑己悲生 至十著有恣淫 癸初分叁 子初 發端現相

  阿難!彼善男子,當在此中,得大光耀,其心發明,內抑過分,忽于其處,發無窮悲,如是乃至,觀見蚊虻,猶如赤子,心生憐愍,不覺流淚。

  此下別示,受陰十種魔境。此第一抑己悲生,抑責自己,悲愍衆生,行人修定,當在色陰已盡,受陰未破之中。得大光耀者:即指前十方洞開,無複幽暗,虛明體露,故以大光耀稱之。其心發明者:即指見諸佛心,如鏡現像,不知尚爲受陰所覆,未能發自在用;謂心既同佛,悟得一切衆生,本具光明妙心,枉受淪溺,卻乃自責,不早發度生之心,故曰內抑;若一向如此,是爲過分。忽于其處,發無窮悲者:謂忽于有衆生之處,發同體大悲之心,悲哀不能自己;如是乃至,觀見蚊虻,皆如赤子,小兒始生,赤色未退,鹹生憐愍之心,不覺流淚,即墮愛見矣!如是展轉過甚,未免招致魔附也。

  子二 指名教悟

  此名功用,抑摧過越,悟則無咎,非爲聖證;覺了不迷,久自消歇。

  此名有功用心,抑責摧傷,過於越分,以致成悲。若能速悟,則無過咎,非是聖人,實證同體大悲境界;從此覺了不迷,漸悟漸止,還複正念,久自消歇矣。

  子叁 示迷必墜

  若作聖解,則有悲魔,入其心腑,見人則悲,啼泣無限,失于正受,當從淪墜。

  若作聖證之解,自謂同佛大悲,自以爲是,悲愍不止,則有悲魔,入其心腑,見人則悲,啼泣無限,遂失正受,而成邪受,種種顛倒,非惟不能增進,定當從此淪墜矣。初抑己悲生竟。

  癸二 揚己齊佛 分叁 子初 發端現相

  阿難!又彼定中,諸善男子,見色陰消,受陰明白,勝相現前,感激過分,忽于其中,生無限勇,其心猛利,志齊諸佛,謂叁僧祗,一念能越。

  此第二揚己齊佛。譽揚自己,頓齊諸佛,又彼進修,禅定之中,諸善男子,見色陰已消,如脫去第五重衣服。受陰明白者:露出一種虛明境界,如現出第四重衣服也。勝相現前者;如見佛心,鏡中現像。感激過分者:謂一向雖聞,心即是佛,尚未親見,今色陰既盡,親證實見,故生感激之心,雖屬好念,然而過分,忽于其中,生無限勇氣,其心猛而且利,其志頓齊諸佛,謂諸佛修成佛位,必經叁大阿僧祗劫,我今一念,即能超越,一念不生,即如如佛也。

  子二 指名教悟

  此名功用,陵率過越,悟則無咎,非爲聖證,覺了不迷,久自消歇。

  此名功用太銳,志欲陵跨佛乘,輕率自任,未免過分越理。若悟尚爲受陰所覆,依舊逆流照性,則無過咎。非爲聖人,實證境界,覺了不迷,漸悟漸止,還複正念,久自消歇矣。

  子叁 示迷必墜

  若作聖解,則有狂魔,入其心腑,見人則誇,我慢無比,其心乃至,上不見佛,下不見人,失于正受,當從淪墜。

  若使作爲聖證之解,則有狂魔,得其方便,乘間而入其心腑,攝其神識。見人則矜誇己德,我慢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