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比,因我起慢,無有比倫,其心乃至,超略叁乘賢聖。上不見佛者:縱使成佛,尚要經曆叁祗,何如我之一念頓超乎?下不見人者:下至一切衆生,不悟本來是佛,豈能知我所證乎?由此失于正受,起諸邪見,當從淪墜矣。二揚己齊佛竟。
癸叁 定偏多憶 分叁 子初 發端現相
又彼定中,諸善男子,見色陰消,受陰明白,前無新證,歸失故居,智力衰微,入中隳地,迥無所見,心中忽然,生大枯渴,于一切時,沈憶不散,將此以爲,勤精進相。
此第叁定偏多憶。又彼進修禅定之中,諸善男子,見色陰已消,受陰明白,前無新證,歸失故居者:向前,則受陰未破,無有新證之境;退歸,則色陰已盡,而失故居之所。當此之時,但應定慧等持,方能無失。今則定強慧弱,故曰智力衰微。入中隳地者:在此色受兩楹之中,進退兩難之際,二念俱隳,進既不能,退亦不得,自是迥然一無所見,由此定心之中,無智慧相資也。所以忽然,生大枯渴,如枯待雨,如渴待水,于一切時,沈靜其心,憶念中隳之境,時刻不敢散亂;意謂沈憶之久,必有所得。遂即以此爲勤勇無間,乃是精進之相,可破受陰也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修心,無慧自失,悟則無咎,非爲聖證。
此名修心,偏用定力,無有智慧相資,自失方便,悟知定強慧弱,故改沈憶枯渴,一旦頓舍沈憶,定慧等持,則無過咎。非爲聖人,實證境界,前後坐斷,中亦不立也。文缺覺了不迷,久自消歇兩句,諒抄寫者之漏落也。
子叁 示迷必墜
若作聖解,則衆憶魔,入其心腑,旦夕撮心,懸在一處,失于正受,當從淪墜。
若以沈憶,作爲證聖之解,則有憶魔,乘間而入心腑,拘其神識;故令旦夕撮心,懸在一處者:謂日夜撮取其心,懸挂在一處,即中隳地,沈憶不散,失于正受,無慧自濟,當從淪墜矣。叁定偏多憶竟。
癸四 慧偏多狂 分叁 子初 發端現相
又彼定中,諸善男子,見色陰消,受陰明白,慧力過定,失于猛利,以諸勝性,懷于心中,自心已疑,是盧舍那,得少爲足。
此第四慧偏多狂。又彼進修,禅定之中,諸善男子,見色陰消,受陰明白。慧力過定,失于猛利者:謂慧強定弱,失于過猛過利。以諸勝性,懷于心中者:以見心佛一如,自性本來是佛,故曰勝性。恒作是念,懷于心中,此是過于尊重己靈;即古德所謂:太尊貴生也。自心已疑,是盧舍那者:自己心中,恒常懷疑,己身即是盧舍那,不假修成也。得少爲足者:于五陰中,才透過色陰十境,色消受現,便以佛自任。讵非得少爲足耶?
《正脈》問:宗門皆言,本來是佛,不待修證,何不爲過?答:祖師爲人,惟執修成,孤負己靈,故抑揚之耳。然亦有時令人,大死一番,竿頭進步,極盡今時,如是一類之語,不可勝紀,何嘗偏重己靈,全撥修證哉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用心,忘失恒審,溺于知見,悟則無咎,非爲聖證。
此名用心偏僻定力微弱,忘失恒常審察,自己分位。溺于知見者:一味過信身中,自有如來知見,執性礙修,故至于此。若能省悟,色陰才破,受陰方現,如鏡現像,不能得用,依舊進修本定,則無過咎,非爲聖證。
子叁 示迷必墜
若作聖解,則有下劣,易知足魔,入其心腑,見人自言,我得無上第一義谛,失于正受,當從淪墜。
設若作爲聖證之解,以舍那自任,迷不知返,則有下劣易知足魔,乘間入其心腑,攝其神識。見人則言,我已得無上菩提,第一義谛之理。失于正受,心隨魔變,當從淪墜矣。四慧偏多狂竟。
癸五 曆險生憂 分叁 子初 發端現相
又彼定中,諸善男子,見色陰消,受陰明白,所證未獲,故心已亡,曆覽二際,自生艱險,于心忽然,生無盡憂,如坐鐵床,如飲毒藥,心不欲活,常求于人,令害其命,早取解脫。
此第五曆險生憂。又彼進修,禅定之中,諸善男子,見色消受現,新進未獲,故心已亡者:受陰顯現,而未能用,故曰新進未獲。色陰破盡,至此無余,故曰故心已亡。曆覽二際,自生艱險者:謂經曆遍覽前後二邊際相,無所用心,自生怖畏,進退維艱,如臨危險之處。于心忽然,生無盡憂愁。如坐鐵床,如飲毒藥者:譬如坐臥鐵床,飲食俱各不安。心不欲活,恨不速死,以至求人害命,早取解脫也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修行,失于方便,悟則無咎,非爲聖證。
此名有心修行,恐懼過甚,失于智慧觀照之方便。悟知改過忘憂,則無過咎,自可複歸本修,非爲聖證境界。
子叁 示迷必墜
若作聖解,則有一分,常憂愁魔,入其心腑,手執刀劍,自割其肉,欣其舍壽;或常憂愁,走入山林,不耐見人。失于正受,當從淪墜。
設若作聖證之解,以舍命爲解脫,魔得其便,則有一分,常憂愁魔,乘間入其心腑,增其憂愁,手執刀劍,自割其肉,欣其舍壽速死,早取解脫。或有輕微,常懷憂愁,走入山林,深厭世故,不耐見人。失于正受,妄起邪念,當從淪墜。五曆險生憂竟。
癸六 覺安生喜 分叁 子初 發端現相
又彼定中,諸善男子,見色陰消,受陰明白,處清淨中,心安隱後,忽然自有,無限喜生,心中歡悅,不能自止。
此第六覺安生喜。又彼進修,禅定之中,諸善男子,見色陰消,無有質礙,十方洞開,得大光耀,受陰已現,心地虛明,睹見佛心,如鏡中像。處清淨中者:一塵不染,恒常清淨,處此境界,心安隱後,忽然自有,無限歡喜之心生。不能自止者:將謂得大自在,心中歡悅,不能自止。此宗門下之大忌也。祖雲:設有悟證,快須吐卻,即此之謂也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輕安,無慧自禁,悟則無咎,非爲聖證。
此名定心成就,暫發輕安,身心快樂,莫可言喻。無有智慧,不能自禁。若能覺悟返悔,則無過咎。非爲聖人,實證境界也。
子叁 示迷必墜
若作聖解,則有一分,好喜樂魔,入其心腑,見人則笑,于衢路傍,自歌自舞,自謂已得,無礙解脫,失于正受,當從淪墜。
設若作爲聖證之解,則有一分,好喜樂魔,乘間而入心腑,自謂聖心樂道,應當如是。見人則笑,恣情縱意,于衢路傍,歌舞自娛,將謂已得自在,無礙解脫。失于正受,妄起邪念,當從淪墜矣。六覺安生喜竟。
癸七 見勝成慢 分叁 子初 發端現相
又彼定中,諸善男子,見色陰消,受陰明白,自謂已足,忽有無端,大我慢起,如是乃至,慢與過慢,及慢過慢,或增上慢,或卑劣慢,一時俱發,心中尚輕十方如來,何況下位聲聞緣覺。
此第七見勝成慢。又彼進修,禅定之中,諸善男子,見色消受現,以爲諸妄已盡,一真已圓,故自謂已足,即自滿自高之意,將必以我爲勝,故致無端,忽有大我慢起。言我慢者,乃因我起慢,如言我即是佛,我得無上涅槃等,故稱爲大。若果有實證,是爲有端,今未證言證,是爲無端。依此我慢,恃己淩他,高舉爲性,以爲七慢之總。
七慢者:《開蒙》雲:單慢、過慢、慢過慢、增、邪、我、卑也。彼釋雲:于劣計己勝,于等計己等,爲單慢。于勝計己等,于等計己勝,爲過慢。于勝計己勝,爲慢過慢。未得謂得,計劣己多,爲增上慢。自全無德,謂己有德,爲邪慢。對多勝者,自甘劣少,不敬不求,爲卑劣慢也。 七慢一時俱發,此比前慧偏多狂更甚;彼但謂本來同佛而已,此則更謂超越諸佛。心中尚輕十方一切如來,何況小乘聲聞緣覺,此即邪慢。尚輕如來,不禮佛寺也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見勝。無慧自救,悟則無咎,非爲聖證。
此名唯見己靈尊勝,慢氣所使,起諸慢心,且無智慧,自救其病。設若能用慧照觀察,觀諸法性平等,尚不見有衆生可慢,安敢慢諸十方聖賢哉?悟則無咎,非爲聖人,實證境界。
子叁 示迷必墜
若作聖解,則有一分,大我慢魔,入其心腑,不禮塔廟,摧毀經像,謂檀越言:此是金銅,或是土木,經是樹葉,或是氈華,肉身真常,不自恭敬,卻崇土木,實爲顛倒其深信者,從其毀碎,埋棄地中,疑誤衆生,入無間獄,失于正受,當從淪墜。
若終執迷,作爲聖證之解者,則有一分大我慢魔,乘間而入心腑,攝其神識,恣其所爲,不禮塔廟,摧毀經像。或謂檀越言:佛像是金、銅、土、木,肉身爲活佛真常,經典是樹葉氈華,自說爲向上真宗,不自恭敬,卻崇土木,實爲顛倒,大言不慚,疑誤一切。其深信者,從其毀碎埋棄地中,造無量罪,魔教害人,入無間獄。失于正受而起邪受,當從淪墜。《正脈》問:祖師門下,呵佛罵祖,何以異此?答:祖師極欲人悟一性平等,心外無佛,剿絕佛見而已,豈真增長高慢,反失平等哉? 合轍問:臨濟不禮祖塔,丹霞之燒木佛,德山說一大藏教,如拭涕帛。岩頭說祖師言句,是破草鞋,非大我慢乎?答:此爲執外求,而不達自心,執言教而不肯進修者,故作峻厲之語,而激之,實一片真慈,誰曰慢心?若使祖師,真有慢心,則亦不免泥犁,況其他乎?七見勝生慢竟。
癸八 慧安自足 分叁 子初 發端現相
又彼定中,諸善男子,見色陰消,受陰明白,于精明中,圓悟精理,得大隨順。其心忽生,無量輕安,己言成聖,得大自在。
此第八慧安自足。又彼進修,禅定之中,諸善男子,色消受現,于精明中,圓悟精理者:精明即是自心,識精元明之中,圓悟至精之理,即是佛心;謂于自心中,親見佛心是也。得大隨順者:既見佛心,則得大無礙,莫不隨心順意者矣。其心忽生,無量輕安者:回觀色陰既消,超然無累,離諸粗重染垢故,忽生無量輕安也。己言成聖,得大自在者:因見受陰顯現,如鏡現像,瑩然朗徹,己言自己成聖,自心佛心,無二無別,勿勞再修,得大解脫自在也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因慧,獲諸輕清,悟則無咎,非爲聖證。
此名因慧:謂因于精明之中,圓悟精理之慧,獲諸輕安清淨之境,離諸粗重之相。此但一時豁悟,何足自滿?受陰尚未曾破,還依本修,庶無過咎,非爲聖人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