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无比,因我起慢,无有比伦,其心乃至,超略三乘贤圣。上不见佛者:纵使成佛,尚要经历三祗,何如我之一念顿超乎?下不见人者:下至一切众生,不悟本来是佛,岂能知我所证乎?由此失于正受,起诸邪见,当从沦坠矣。二扬己齐佛竟。
癸三 定偏多忆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,前无新证,归失故居,智力衰微,入中隳地,迥无所见,心中忽然,生大枯渴,于一切时,沉忆不散,将此以为,勤精进相。
此第三定偏多忆。又彼进修禅定之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已消,受阴明白,前无新证,归失故居者:向前,则受阴未破,无有新证之境;退归,则色阴已尽,而失故居之所。当此之时,但应定慧等持,方能无失。今则定强慧弱,故曰智力衰微。入中隳地者:在此色受两楹之中,进退两难之际,二念俱隳,进既不能,退亦不得,自是迥然一无所见,由此定心之中,无智慧相资也。所以忽然,生大枯渴,如枯待雨,如渴待水,于一切时,沉静其心,忆念中隳之境,时刻不敢散乱;意谓沉忆之久,必有所得。遂即以此为勤勇无间,乃是精进之相,可破受阴也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修心,无慧自失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
此名修心,偏用定力,无有智慧相资,自失方便,悟知定强慧弱,故改沉忆枯渴,一旦顿舍沉忆,定慧等持,则无过咎。非为圣人,实证境界,前后坐断,中亦不立也。文缺觉了不迷,久自消歇两句,谅抄写者之漏落也。
子三 示迷必坠
若作圣解,则众忆魔,入其心腑,旦夕撮心,悬在一处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若以沉忆,作为证圣之解,则有忆魔,乘间而入心腑,拘其神识;故令旦夕撮心,悬在一处者:谓日夜撮取其心,悬挂在一处,即中隳地,沉忆不散,失于正受,无慧自济,当从沦坠矣。三定偏多忆竟。
癸四 慧偏多狂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,慧力过定,失于猛利,以诸胜性,怀于心中,自心已疑,是卢舍那,得少为足。
此第四慧偏多狂。又彼进修,禅定之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。慧力过定,失于猛利者:谓慧强定弱,失于过猛过利。以诸胜性,怀于心中者:以见心佛一如,自性本来是佛,故曰胜性。恒作是念,怀于心中,此是过于尊重己灵;即古德所谓:太尊贵生也。自心已疑,是卢舍那者:自己心中,恒常怀疑,己身即是卢舍那,不假修成也。得少为足者:于五阴中,才透过色阴十境,色消受现,便以佛自任。讵非得少为足耶?
《正脉》问:宗门皆言,本来是佛,不待修证,何不为过?答:祖师为人,惟执修成,孤负己灵,故抑扬之耳。然亦有时令人,大死一番,竿头进步,极尽今时,如是一类之语,不可胜纪,何尝偏重己灵,全拨修证哉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用心,忘失恒审,溺于知见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
此名用心偏僻定力微弱,忘失恒常审察,自己分位。溺于知见者:一味过信身中,自有如来知见,执性碍修,故至于此。若能省悟,色阴才破,受阴方现,如镜现像,不能得用,依旧进修本定,则无过咎,非为圣证。
子三 示迷必坠
若作圣解,则有下劣,易知足魔,入其心腑,见人自言,我得无上第一义谛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设若作为圣证之解,以舍那自任,迷不知返,则有下劣易知足魔,乘间入其心腑,摄其神识。见人则言,我已得无上菩提,第一义谛之理。失于正受,心随魔变,当从沦坠矣。四慧偏多狂竟。
癸五 历险生忧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,所证未获,故心已亡,历览二际,自生艰险,于心忽然,生无尽忧,如坐铁床,如饮毒药,心不欲活,常求于人,令害其命,早取解脱。
此第五历险生忧。又彼进修,禅定之中,诸善男子,见色消受现,新进未获,故心已亡者:受阴显现,而未能用,故曰新进未获。色阴破尽,至此无余,故曰故心已亡。历览二际,自生艰险者:谓经历遍览前后二边际相,无所用心,自生怖畏,进退维艰,如临危险之处。于心忽然,生无尽忧愁。如坐铁床,如饮毒药者:譬如坐卧铁床,饮食俱各不安。心不欲活,恨不速死,以至求人害命,早取解脱也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修行,失于方便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
此名有心修行,恐惧过甚,失于智慧观照之方便。悟知改过忘忧,则无过咎,自可复归本修,非为圣证境界。
子三 示迷必坠
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,常忧愁魔,入其心腑,手执刀剑,自割其肉,欣其舍寿;或常忧愁,走入山林,不耐见人。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设若作圣证之解,以舍命为解脱,魔得其便,则有一分,常忧愁魔,乘间入其心腑,增其忧愁,手执刀剑,自割其肉,欣其舍寿速死,早取解脱。或有轻微,常怀忧愁,走入山林,深厌世故,不耐见人。失于正受,妄起邪念,当从沦坠。五历险生忧竟。
癸六 觉安生喜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,处清净中,心安隐后,忽然自有,无限喜生,心中欢悦,不能自止。
此第六觉安生喜。又彼进修,禅定之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消,无有质碍,十方洞开,得大光耀,受阴已现,心地虚明,睹见佛心,如镜中像。处清净中者:一尘不染,恒常清净,处此境界,心安隐后,忽然自有,无限欢喜之心生。不能自止者:将谓得大自在,心中欢悦,不能自止。此宗门下之大忌也。祖云:设有悟证,快须吐却,即此之谓也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轻安,无慧自禁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
此名定心成就,暂发轻安,身心快乐,莫可言喻。无有智慧,不能自禁。若能觉悟返悔,则无过咎。非为圣人,实证境界也。
子三 示迷必坠
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,好喜乐魔,入其心腑,见人则笑,于衢路傍,自歌自舞,自谓已得,无碍解脱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设若作为圣证之解,则有一分,好喜乐魔,乘间而入心腑,自谓圣心乐道,应当如是。见人则笑,恣情纵意,于衢路傍,歌舞自娱,将谓已得自在,无碍解脱。失于正受,妄起邪念,当从沦坠矣。六觉安生喜竟。
癸七 见胜成慢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,自谓已足,忽有无端,大我慢起,如是乃至,慢与过慢,及慢过慢,或增上慢,或卑劣慢,一时俱发,心中尚轻十方如来,何况下位声闻缘觉。
此第七见胜成慢。又彼进修,禅定之中,诸善男子,见色消受现,以为诸妄已尽,一真已圆,故自谓已足,即自满自高之意,将必以我为胜,故致无端,忽有大我慢起。言我慢者,乃因我起慢,如言我即是佛,我得无上涅槃等,故称为大。若果有实证,是为有端,今未证言证,是为无端。依此我慢,恃己凌他,高举为性,以为七慢之总。
七慢者:《开蒙》云:单慢、过慢、慢过慢、增、邪、我、卑也。彼释云:于劣计己胜,于等计己等,为单慢。于胜计己等,于等计己胜,为过慢。于胜计己胜,为慢过慢。未得谓得,计劣己多,为增上慢。自全无德,谓己有德,为邪慢。对多胜者,自甘劣少,不敬不求,为卑劣慢也。 七慢一时俱发,此比前慧偏多狂更甚;彼但谓本来同佛而已,此则更谓超越诸佛。心中尚轻十方一切如来,何况小乘声闻缘觉,此即邪慢。尚轻如来,不礼佛寺也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见胜。无慧自救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
此名唯见己灵尊胜,慢气所使,起诸慢心,且无智慧,自救其病。设若能用慧照观察,观诸法性平等,尚不见有众生可慢,安敢慢诸十方圣贤哉?悟则无咎,非为圣人,实证境界。
子三 示迷必坠
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,大我慢魔,入其心腑,不礼塔庙,摧毁经像,谓檀越言:此是金铜,或是土木,经是树叶,或是毡华,肉身真常,不自恭敬,却崇土木,实为颠倒其深信者,从其毁碎,埋弃地中,疑误众生,入无间狱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若终执迷,作为圣证之解者,则有一分大我慢魔,乘间而入心腑,摄其神识,恣其所为,不礼塔庙,摧毁经像。或谓檀越言:佛像是金、铜、土、木,肉身为活佛真常,经典是树叶毡华,自说为向上真宗,不自恭敬,却崇土木,实为颠倒,大言不惭,疑误一切。其深信者,从其毁碎埋弃地中,造无量罪,魔教害人,入无间狱。失于正受而起邪受,当从沦坠。《正脉》问:祖师门下,呵佛骂祖,何以异此?答:祖师极欲人悟一性平等,心外无佛,剿绝佛见而已,岂真增长高慢,反失平等哉? 合辙问:临济不礼祖塔,丹霞之烧木佛,德山说一大藏教,如拭涕帛。岩头说祖师言句,是破草鞋,非大我慢乎?答:此为执外求,而不达自心,执言教而不肯进修者,故作峻厉之语,而激之,实一片真慈,谁曰慢心?若使祖师,真有慢心,则亦不免泥犁,况其他乎?七见胜生慢竟。
癸八 慧安自足 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,于精明中,圆悟精理,得大随顺。其心忽生,无量轻安,己言成圣,得大自在。
此第八慧安自足。又彼进修,禅定之中,诸善男子,色消受现,于精明中,圆悟精理者:精明即是自心,识精元明之中,圆悟至精之理,即是佛心;谓于自心中,亲见佛心是也。得大随顺者:既见佛心,则得大无碍,莫不随心顺意者矣。其心忽生,无量轻安者:回观色阴既消,超然无累,离诸粗重染垢故,忽生无量轻安也。己言成圣,得大自在者:因见受阴显现,如镜现像,莹然朗彻,己言自己成圣,自心佛心,无二无别,勿劳再修,得大解脱自在也。
子二 指名教悟
此名因慧,获诸轻清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
此名因慧:谓因于精明之中,圆悟精理之慧,获诸轻安清净之境,离诸粗重之相。此但一时豁悟,何足自满?受阴尚未曾破,还依本修,庶无过咎,非为圣人,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