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叁十七道品講義:八正道篇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疑心,而且不能信任他人。因爲我們的心先自疑,看到不好的臉色,就會以爲他人對我們不信任;其實當我們心中懷疑對方不信任我們時,我們已經不信任對方了!

  自疑則無信;信念一被搖動,毅力就會消失,毅力一消失,勇氣便淡弱了。總而言之,我們要先建立信心,這份信心就是智慧的光明,回照于內心本性,也稱爲“反觀觀自性”。想要建立自信,必定要先生起信心;要生信心,唯有一種方法──念佛。

  念佛要念得以佛心爲己心。若能夠以佛心看人,則人人皆是佛;如果用疑心去看人,有句話說:“疑心生暗鬼”,有一份疑心,就有一份陰影將我們遮蔽;自己生疑,卻總認爲對方是鬼。所以,用鬼心看人,則人人是鬼;用佛心看人,則人人是佛。

  念佛並非要求佛爲我們開智慧、保佑我身體平安、家人事事如意;而是要使我們凡夫心轉爲聖人性,把狹小的心念擴大爲“量周沙界、心抱太虛”──衆生心就是太狹窄了,像針孔一樣,小得只能容納一根線,只求一對一;只求自己得到他人的愛、得到信任、受到別人的重視,這就是狹窄的心。念佛就是要念得這顆如針孔一樣細小的心,能夠開擴成“周量沙界”。

  看看我們人的眼睛──瞳孔、水晶體只有這麼一點點,而我們的視界卻能夠包容山河、包容大地,能夠放眼天下、容納天地。想想看,外面的境界是這麼大,進入我們的心裏卻只剩下這麼一點點,如此是不是有很多障礙呢?我們對外所看、所要求的是這麼多,能容納入心中的只有一點點,這樣的心怎麼會沒有障礙呢?

  念佛應該念得心如眼睛的水晶體一樣,只要看到什麼,就能夠容納什麼。我們若能夠以佛心來包容天下的衆生,那麼,我們就不會有障礙了。所以,佛陀在世時以種種方法來引導衆生,以許多人事事實來開導衆生,使衆生化解各種障礙。

  阿阇世王殺父篡位

  人都有愛自己的心,這種愛己之心通常會推及親人,但是這個親情是不是很牢固呢?不見得!親情容易受私人的物欲所推翻,阿阇世王就是一個例子。

  佛在世時,領導弟子修行,弟子中有一位叫提婆達多,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。提婆達多學佛之後,不但沒有縮小自己的欲心,反而更增強欲念,對佛生起不恭敬之心,甚至背叛佛陀的教誡,煽動僧團中的弟子──領導五百位出家人造反佛教;這就是由于欲心所使。他同時煽動阿阇世王,叫他背逆親情,並跟他說:“你做新王,我當新佛。”阿阇世王受到他的煽動,便將自己的父親囚禁在監牢裏,斷絕糧食及飲水。

  阿阇世王的父親頻婆娑羅王在執掌國政期間,非常尊重佛陀,他深刻體認到佛的教法很好──佛陀一再強調,衆生的情與愛是一種無常,而欲念則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親情。盡管佛說如此,他卻沒有親身受過世間任何苦難,所以對此存有疑惑,認爲世間最可信的就是親情之愛。

  直到兒子阿阇世王背叛了他,他才深深體會到佛陀真是一位包容天地的大智慧者!也透徹了人性與親情──原來人性就是受了這份欲心所遮蓋,原來親情不敵欲愛啊!

  所以他非常慨歎也非常苦惱,在牢裏受盡饑寒之苦,回想當初在位時,一點都不覺得世間有什麼苦;等到身爲一國之尊的他,受盡饑寒困苦,才深深體會到,莫非這這就是因果?國家雖然尚存,卻因一子之背叛而受盡折磨····。

  這是不是障礙呢?什麼來障礙他呢?欲!這就是被欲念所障礙。父親已經這麼老邁,阿阇世王若能安心守本,父親過世後,就可繼承王位了;但是他卻無法忍受長時間的等待,急著想當王,得到名利地位,所以把父親禁閉起來。阿阇世王不顧一切,大逆不道的行爲,造下了業,結果于現世墮入地獄。

  提婆達多也是一樣,他光明的本性受到遮蔽、障礙,而造下重業──殺佛、害佛、反叛佛。本來他可以成就正果慧業,卻因爲這份欲念,而使他生起這份罪的障礙。

  心存感恩不著相

  頻婆娑羅王雖然信仰佛法,卻沒有親身體悟,而不知道人性的苦難,等到他親身經曆之後,才真正體會出佛陀智慧的深廣。

  提婆達多與阿阇世王兩個人,可以代表人們純真的佛性受到欲念所遮蔽,産生了陰影而動搖信心;由于信念動搖,所以造就重大的罪業,不但無法成就佛果,反而造下入地獄之因。

  因此,罪業的障礙到底是自造還是人造呢?無法成就道業,到底是自障或人障?總而言之,一切的道業,都是自生障礙,而一切罪業也是自造。所以,我們要以佛心爲己心,若能夠時時以佛心爲己心,則看普天下的衆生皆是佛;用佛陀的心來包容一切衆生,則對人不怨、對事無尤;不生怨尤之心,就能常常快樂自在,而且會時時精進,不受外境所障礙。

  總之,不論是不好看的面容、不好聽的語言、不好做的事情,我們都要抱著感恩接受之心;若能如此,一切障礙都可以破除了。

  這就是“五停心觀”最後的一種方法──多障衆生念佛觀。“觀”是反省、觀照之意,我們要回光反照,藉外面的形態來反照自己、警惕自己,則世間一切的動態,都是我們最好的教育。所以這個“觀”字,也就是接受人事的意思,要藉事練心──藉著人事來鍛煉我們的心思;因此,我們要面對人事、接受人事,並且感恩人事。

  “五停心觀”全都講完了,心散亂時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治散亂心;多貪欲時要用何種方法來治貪欲心;發脾氣時應以什麼觀念來破除嗔心;産生人我是非的愚癡心時,要用什麼觀念來破除人我是非;面對各種外境時,應該以何種方法來面對?佛陀苦口婆心,莫非是要使我們明心見性,用智慧來印證心地的光明。

  佛法在東方盛行,佛陀有如一只手指,衆生則是“因指見月”──依佛手指所示的方向看月亮;千萬不可執指棄月;若只注意這只手指,會失去真正觀賞明月的機會。

  佛陀開了八萬四千法門,他不希望衆生執著于法,迷失道理。所以我們應該藉法見理,盡管佛陀是以種種方法來引導我們,但是他卻是只包含一個道理──要我們明心見性。

  第八、正定

  “正定──謂人攝諸散亂,身心寂靜,正住真空之理,決定不移,是名正定。”

  攝諸散亂,心無挂礙

  我們學佛要學得心念正定。叁十七助道品中皆不離“正”字、也不離“定”字,因爲我們學佛最主要是要學“叁無漏學”──戒、定、慧。這叁個目標是學佛者最想追求的,爲了預防我們的錯亂、預防我們心思與行爲的錯誤,所以一定要有“戒”;有“戒”就不會犯錯,身心不犯過錯,心自然能“定”;心定不散亂,自然能産生智“慧”。總之,“叁無漏學”就是出自這份不散亂之心。

  “正定”法,也是教我們要“攝諸散亂”。“攝”就是專一、統一的意思。大多數的人,心與念都無法統攝在一起,這就是凡夫日常生活中所養成的習氣。有時我們念佛,盡管想專心念,但常常在無意中心念已不知跑到何處去了?凡夫心念容易散亂,所以我們要將心念收攝住。

  我們的心好像一張魚網,捕魚時將魚網抛撒出去,魚網就會散開。魚網上方必須要有一個收束的繩索,收網時若能正確地將繩頭收束起來,網口自然緊縮,而網中的魚就不會漏掉。

  學佛也是如此,必須有綱領,要學得製服心念的要領,這就叫做“攝”。不論心念多散亂,只要學佛學得正,訓練得精熟,自然心念一轉,馬上就能將再遠的念頭、再散的心思收攝回來;如漁人網魚,收攝于一處必須有綱領。這就是“攝”的意思。

  學佛者一定要自我訓練“攝諸散亂”。心散則神亂,常有人說“神通”,立于定才能得到神通,若不定就無法得到神通,佛法中所謂的“六神通”,就是不受障礙。

  世間障礙,有自障、他障,有內障、外障;使我們行不通就稱爲障礙。許多人想發心修行,但卻受到很多障礙;有的人因家庭責任障道業,有的則是受到情與愛所縛,這就是外在的障礙,也就是“他障”──身外起了障礙。

  其實他障不算什麼障礙,自己內心的障礙才是最可怕的;外在的魔不必畏懼,最可怕的是內心的魔。我們的心若有散亂疑惑,道自然就行不通了,所以,平時要收攝自己的心念,只要心專、意專、神專,自然能道道皆通。

  有人問我:“師父,我最近運氣不好,做任何事都不順暢。”我對他說:“放開你的心念、看開你的煩惱,常常培養歡喜心;只要常常開心,心開則運通。”與此同理,運不通則事事受到阻礙,運通則四通八達,處處暢行,完全視自己的心態而定。我們若能時時開心,世間絕沒有難倒我們的事,我們要常常以“佛心爲己心”,常常念佛,念得佛心是我心。若以佛心看人,則人人皆是佛,而佛就能成就我們;若用鬼心看人,則人人皆是鬼,人人都會像鬼一樣糾纏我們。

  有的人說:“我最近事事不如意,去相命問神,說是被五鬼纏身。”五鬼從何處來?鬼就是從自己的心生出來的,你若和五個人作對,就有五個鬼在你的心裏;你若能以愛心、佛心待人,則不會跟任何人作對。你會去愛每一個人,而每一個人也會敬重你,你給予人一份愛,人家也會給予你一份敬;敬與愛兩個字,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。你愛他、他敬你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盡管對方以不好的態度來對我們,我們若能感恩、感謝他,那麼,他也是佛,他也是成就你的一個人。如果他人對我們好、對我們非常愛護,而我時時抱著占有之心來對待他,那麼,這份占有的愛心換一個角度來看,就會變成怨心;如此,情與愛纏縛住,也是一種障礙,會使人意亂情迷。

  動靜皆寂爲“賢相”

  所以,我們一定要攝心于道。收攝散亂的心思,成爲統一的心念,就稱爲“道”;若能如此,則“身心寂靜”。若能將散亂迷惑的心收攝在一起,成爲一念道心,則身與心皆可清淨寂靜、輕安快樂。

  我們不與人作對,則事事如意,有句話說:“爲人不做虧心事,夜半敲門心不驚。”一個人只要平常不做虧心事,即使走在暗路也不會遇到鬼,這就是輕安,不論何時何地都能自在安然。若是與人有恩恩怨怨,就會時時提防被人暗算;如果平時以愛待人,則無論走到那裏都能輕松自在、心安身輕,這就稱爲“輕安”,也可以說是“寂靜”。

  “寂靜”就是不粗動,粗即是煩躁,煩悶得身、心皆不自在。一個浮動不自在的人與一位莊重定靜的人相比較,那一個人可愛呢?定靜之人就是表示他的心態寂定;浮動輕浮之人是表示他非常煩躁,心不自在、不靜寂。

  我們修行學佛,就是要學得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定靜,讓人看起來覺得非常莊重,這就叫“賢相”。因爲人的身形動作皆由心所指揮,“富潤屋,德潤身”,德行、心思到什麼程度,只要看其身體的行動就能一目了然。

  所以,“身心寂靜”就是表示一個人德行的成就,而其身心也能夠輕安。

  萬法本來無所住

  “正住真空之理”──我們必須常常住于真空的道理中,看透人間物質之理。學佛一定要叁理透徹──物理、心理、生理。宇宙萬物的道理若能看透,則一切皆空。既然透徹叁理,還貪求什麼名利、色欲呢?世間本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實相,萬物只是“名相”而已,因爲一切物體都是由“四大和合”而成,四大一分離,則什麼東西都沒有了。所以,透徹物理的人,就能看開一切物質皆無實相,只有“名相”。

  過去教學時,必須利用黑板及粉筆,以粉筆寫字在黑板上,這是一種教學用具。而現在由于科學進步,已經不須粉筆,改用水筆,水筆是黑色的,爲了襯托出黑色的字體,所以要用白板,如今所見到的就是白板黑字。以前我們常說黑板,已經很習慣,因此現在即使把白板說成黑板,也覺得順理成章,其實這塊板子在我們觀念中是白色的。名字只是一個物體的代名詞而已,黑板、白板若以臺語和國語來稱呼,則義同音不同,而英語、日語相差更多。所以說,物質如果有真體實相,那麼,它的名稱應該全世界都統一,同樣的東西,雖有不同的名稱,但是隨著個人心靈上的了解,每個人都會去體會這些物質的名稱。

  所以,分析到最後,什麼東西都沒有真實的名相,也沒有真實的體相,這就是“空”的道理。

  決定不移,是名正定

  日常生活中,絕對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。例如有一年中秋節,晚上六點多時月亮已升上東邊的天空了。明明有月亮的存在,但是烏雲遮蓋,我們擡頭望天天無月,是否月亮不見了?事實上,是有月亮的,但是我們卻無法看到。

  月亮出來之後,大家都說:“啊!月亮真圓啊!”而十七日的月,已經和十五日所見的月不一樣了。十五的月很圓,十六日的月更大更圓,但是十七日的月就稍成橢圓形了。到底是月變還是人變?都不是,只是觀看的角度不同而已;這是由于地球與月球不停運轉而形成的現象。

  然而,日升月落,四時嬗替,人有沒有變動呢?有的,新陳代謝,不斷在生滅啊!一日之中,人的身體就在不停地生滅、延續。一天過去後,我們就已經老了一天、老了二十四小時,這就是“行不住”──生命不住著。因爲我們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所以,學佛一定要學得正住真空之理,要透徹物理、心理與生理。

  若能透徹真理,就不會對物質起貪戀心、對名利起貪戀心;若能看透生理,就不會有生死的恐懼。

  有一次,虛雲老和尚被土匪包圍,這些土匪像凶神惡煞一樣用利刀架在他的胸前,問他:“你怕死嗎?”他安然自在地答道:“我若是注定要死在你的手裏,那麼,我逃也逃不了,怕也沒有用。生命本來就有生與死啊!”

  土匪見他如此自在,對生死一點都不畏懼,就松開手說:“好吧!你去吧,我從來沒見過這麼不怕死的人。”

  這就表示這位修行者已經透徹生命的真理,所以能不害怕,能自在安然。

  學佛就是要學這些,對物理、真理要透徹,若能如此,就“決定不移,是名正定”,我們的心不移動就能靜定,心靜定則道能通。諸位,學佛就是要學得心定,千萬不可起疑心,有正信才能正定,所以我們要保護自己的心思,使心不散亂,也就是攝諸心念。

  

  

《叁十七道品講義:八正道篇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