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疑心,而且不能信任他人。因为我们的心先自疑,看到不好的脸色,就会以为他人对我们不信任;其实当我们心中怀疑对方不信任我们时,我们已经不信任对方了!
自疑则无信;信念一被摇动,毅力就会消失,毅力一消失,勇气便淡弱了。总而言之,我们要先建立信心,这份信心就是智慧的光明,回照于内心本性,也称为“反观观自性”。想要建立自信,必定要先生起信心;要生信心,唯有一种方法──念佛。
念佛要念得以佛心为己心。若能够以佛心看人,则人人皆是佛;如果用疑心去看人,有句话说:“疑心生暗鬼”,有一份疑心,就有一份阴影将我们遮蔽;自己生疑,却总认为对方是鬼。所以,用鬼心看人,则人人是鬼;用佛心看人,则人人是佛。
念佛并非要求佛为我们开智慧、保佑我身体平安、家人事事如意;而是要使我们凡夫心转为圣人性,把狭小的心念扩大为“量周沙界、心抱太虚”──众生心就是太狭窄了,像针孔一样,小得只能容纳一根线,只求一对一;只求自己得到他人的爱、得到信任、受到别人的重视,这就是狭窄的心。念佛就是要念得这颗如针孔一样细小的心,能够开扩成“周量沙界”。
看看我们人的眼睛──瞳孔、水晶体只有这么一点点,而我们的视界却能够包容山河、包容大地,能够放眼天下、容纳天地。想想看,外面的境界是这么大,进入我们的心里却只剩下这么一点点,如此是不是有很多障碍呢?我们对外所看、所要求的是这么多,能容纳入心中的只有一点点,这样的心怎么会没有障碍呢?
念佛应该念得心如眼睛的水晶体一样,只要看到什么,就能够容纳什么。我们若能够以佛心来包容天下的众生,那么,我们就不会有障碍了。所以,佛陀在世时以种种方法来引导众生,以许多人事事实来开导众生,使众生化解各种障碍。
阿阇世王杀父篡位
人都有爱自己的心,这种爱己之心通常会推及亲人,但是这个亲情是不是很牢固呢?不见得!亲情容易受私人的物欲所推翻,阿阇世王就是一个例子。
佛在世时,领导弟子修行,弟子中有一位叫提婆达多,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。提婆达多学佛之后,不但没有缩小自己的欲心,反而更增强欲念,对佛生起不恭敬之心,甚至背叛佛陀的教诫,煽动僧团中的弟子──领导五百位出家人造反佛教;这就是由于欲心所使。他同时煽动阿阇世王,叫他背逆亲情,并跟他说:“你做新王,我当新佛。”阿阇世王受到他的煽动,便将自己的父亲囚禁在监牢里,断绝粮食及饮水。
阿阇世王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在执掌国政期间,非常尊重佛陀,他深刻体认到佛的教法很好──佛陀一再强调,众生的情与爱是一种无常,而欲念则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亲情。尽管佛说如此,他却没有亲身受过世间任何苦难,所以对此存有疑惑,认为世间最可信的就是亲情之爱。
直到儿子阿阇世王背叛了他,他才深深体会到佛陀真是一位包容天地的大智慧者!也透彻了人性与亲情──原来人性就是受了这份欲心所遮盖,原来亲情不敌欲爱啊!
所以他非常慨叹也非常苦恼,在牢里受尽饥寒之苦,回想当初在位时,一点都不觉得世间有什么苦;等到身为一国之尊的他,受尽饥寒困苦,才深深体会到,莫非这这就是因果?国家虽然尚存,却因一子之背叛而受尽折磨····。
这是不是障碍呢?什么来障碍他呢?欲!这就是被欲念所障碍。父亲已经这么老迈,阿阇世王若能安心守本,父亲过世后,就可继承王位了;但是他却无法忍受长时间的等待,急著想当王,得到名利地位,所以把父亲禁闭起来。阿阇世王不顾一切,大逆不道的行为,造下了业,结果于现世堕入地狱。
提婆达多也是一样,他光明的本性受到遮蔽、障碍,而造下重业──杀佛、害佛、反叛佛。本来他可以成就正果慧业,却因为这份欲念,而使他生起这份罪的障碍。
心存感恩不著相
频婆娑罗王虽然信仰佛法,却没有亲身体悟,而不知道人性的苦难,等到他亲身经历之后,才真正体会出佛陀智慧的深广。
提婆达多与阿阇世王两个人,可以代表人们纯真的佛性受到欲念所遮蔽,产生了阴影而动摇信心;由于信念动摇,所以造就重大的罪业,不但无法成就佛果,反而造下入地狱之因。
因此,罪业的障碍到底是自造还是人造呢?无法成就道业,到底是自障或人障?总而言之,一切的道业,都是自生障碍,而一切罪业也是自造。所以,我们要以佛心为己心,若能够时时以佛心为己心,则看普天下的众生皆是佛;用佛陀的心来包容一切众生,则对人不怨、对事无尤;不生怨尤之心,就能常常快乐自在,而且会时时精进,不受外境所障碍。
总之,不论是不好看的面容、不好听的语言、不好做的事情,我们都要抱著感恩接受之心;若能如此,一切障碍都可以破除了。
这就是“五停心观”最后的一种方法──多障众生念佛观。“观”是反省、观照之意,我们要回光反照,藉外面的形态来反照自己、警惕自己,则世间一切的动态,都是我们最好的教育。所以这个“观”字,也就是接受人事的意思,要藉事练心──藉著人事来锻炼我们的心思;因此,我们要面对人事、接受人事,并且感恩人事。
“五停心观”全都讲完了,心散乱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治散乱心;多贪欲时要用何种方法来治贪欲心;发脾气时应以什么观念来破除嗔心;产生人我是非的愚痴心时,要用什么观念来破除人我是非;面对各种外境时,应该以何种方法来面对?佛陀苦口婆心,莫非是要使我们明心见性,用智慧来印证心地的光明。
佛法在东方盛行,佛陀有如一只手指,众生则是“因指见月”──依佛手指所示的方向看月亮;千万不可执指弃月;若只注意这只手指,会失去真正观赏明月的机会。
佛陀开了八万四千法门,他不希望众生执著于法,迷失道理。所以我们应该藉法见理,尽管佛陀是以种种方法来引导我们,但是他却是只包含一个道理──要我们明心见性。
第八、正定
“正定──谓人摄诸散乱,身心寂静,正住真空之理,决定不移,是名正定。”
摄诸散乱,心无挂碍
我们学佛要学得心念正定。三十七助道品中皆不离“正”字、也不离“定”字,因为我们学佛最主要是要学“三无漏学”──戒、定、慧。这三个目标是学佛者最想追求的,为了预防我们的错乱、预防我们心思与行为的错误,所以一定要有“戒”;有“戒”就不会犯错,身心不犯过错,心自然能“定”;心定不散乱,自然能产生智“慧”。总之,“三无漏学”就是出自这份不散乱之心。
“正定”法,也是教我们要“摄诸散乱”。“摄”就是专一、统一的意思。大多数的人,心与念都无法统摄在一起,这就是凡夫日常生活中所养成的习气。有时我们念佛,尽管想专心念,但常常在无意中心念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?凡夫心念容易散乱,所以我们要将心念收摄住。
我们的心好像一张鱼网,捕鱼时将鱼网抛撒出去,鱼网就会散开。鱼网上方必须要有一个收束的绳索,收网时若能正确地将绳头收束起来,网口自然紧缩,而网中的鱼就不会漏掉。
学佛也是如此,必须有纲领,要学得制服心念的要领,这就叫做“摄”。不论心念多散乱,只要学佛学得正,训练得精熟,自然心念一转,马上就能将再远的念头、再散的心思收摄回来;如渔人网鱼,收摄于一处必须有纲领。这就是“摄”的意思。
学佛者一定要自我训练“摄诸散乱”。心散则神乱,常有人说“神通”,立于定才能得到神通,若不定就无法得到神通,佛法中所谓的“六神通”,就是不受障碍。
世间障碍,有自障、他障,有内障、外障;使我们行不通就称为障碍。许多人想发心修行,但却受到很多障碍;有的人因家庭责任障道业,有的则是受到情与爱所缚,这就是外在的障碍,也就是“他障”──身外起了障碍。
其实他障不算什么障碍,自己内心的障碍才是最可怕的;外在的魔不必畏惧,最可怕的是内心的魔。我们的心若有散乱疑惑,道自然就行不通了,所以,平时要收摄自己的心念,只要心专、意专、神专,自然能道道皆通。
有人问我:“师父,我最近运气不好,做任何事都不顺畅。”我对他说:“放开你的心念、看开你的烦恼,常常培养欢喜心;只要常常开心,心开则运通。”与此同理,运不通则事事受到阻碍,运通则四通八达,处处畅行,完全视自己的心态而定。我们若能时时开心,世间绝没有难倒我们的事,我们要常常以“佛心为己心”,常常念佛,念得佛心是我心。若以佛心看人,则人人皆是佛,而佛就能成就我们;若用鬼心看人,则人人皆是鬼,人人都会像鬼一样纠缠我们。
有的人说:“我最近事事不如意,去相命问神,说是被五鬼缠身。”五鬼从何处来?鬼就是从自己的心生出来的,你若和五个人作对,就有五个鬼在你的心里;你若能以爱心、佛心待人,则不会跟任何人作对。你会去爱每一个人,而每一个人也会敬重你,你给予人一份爱,人家也会给予你一份敬;敬与爱两个字,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。你爱他、他敬你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尽管对方以不好的态度来对我们,我们若能感恩、感谢他,那么,他也是佛,他也是成就你的一个人。如果他人对我们好、对我们非常爱护,而我时时抱著占有之心来对待他,那么,这份占有的爱心换一个角度来看,就会变成怨心;如此,情与爱缠缚住,也是一种障碍,会使人意乱情迷。
动静皆寂为“贤相”
所以,我们一定要摄心于道。收摄散乱的心思,成为统一的心念,就称为“道”;若能如此,则“身心寂静”。若能将散乱迷惑的心收摄在一起,成为一念道心,则身与心皆可清净寂静、轻安快乐。
我们不与人作对,则事事如意,有句话说:“为人不做亏心事,夜半敲门心不惊。”一个人只要平常不做亏心事,即使走在暗路也不会遇到鬼,这就是轻安,不论何时何地都能自在安然。若是与人有恩恩怨怨,就会时时提防被人暗算;如果平时以爱待人,则无论走到那里都能轻松自在、心安身轻,这就称为“轻安”,也可以说是“寂静”。
“寂静”就是不粗动,粗即是烦躁,烦闷得身、心皆不自在。一个浮动不自在的人与一位庄重定静的人相比较,那一个人可爱呢?定静之人就是表示他的心态寂定;浮动轻浮之人是表示他非常烦躁,心不自在、不静寂。
我们修行学佛,就是要学得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定静,让人看起来觉得非常庄重,这就叫“贤相”。因为人的身形动作皆由心所指挥,“富润屋,德润身”,德行、心思到什么程度,只要看其身体的行动就能一目了然。
所以,“身心寂静”就是表示一个人德行的成就,而其身心也能够轻安。
万法本来无所住
“正住真空之理”──我们必须常常住于真空的道理中,看透人间物质之理。学佛一定要三理透彻──物理、心理、生理。宇宙万物的道理若能看透,则一切皆空。既然透彻三理,还贪求什么名利、色欲呢?世间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实相,万物只是“名相”而已,因为一切物体都是由“四大和合”而成,四大一分离,则什么东西都没有了。所以,透彻物理的人,就能看开一切物质皆无实相,只有“名相”。
过去教学时,必须利用黑板及粉笔,以粉笔写字在黑板上,这是一种教学用具。而现在由于科学进步,已经不须粉笔,改用水笔,水笔是黑色的,为了衬托出黑色的字体,所以要用白板,如今所见到的就是白板黑字。以前我们常说黑板,已经很习惯,因此现在即使把白板说成黑板,也觉得顺理成章,其实这块板子在我们观念中是白色的。名字只是一个物体的代名词而已,黑板、白板若以台语和国语来称呼,则义同音不同,而英语、日语相差更多。所以说,物质如果有真体实相,那么,它的名称应该全世界都统一,同样的东西,虽有不同的名称,但是随著个人心灵上的了解,每个人都会去体会这些物质的名称。
所以,分析到最后,什么东西都没有真实的名相,也没有真实的体相,这就是“空”的道理。
决定不移,是名正定
日常生活中,绝对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。例如有一年中秋节,晚上六点多时月亮已升上东边的天空了。明明有月亮的存在,但是乌云遮盖,我们抬头望天天无月,是否月亮不见了?事实上,是有月亮的,但是我们却无法看到。
月亮出来之后,大家都说:“啊!月亮真圆啊!”而十七日的月,已经和十五日所见的月不一样了。十五的月很圆,十六日的月更大更圆,但是十七日的月就稍成椭圆形了。到底是月变还是人变?都不是,只是观看的角度不同而已;这是由于地球与月球不停运转而形成的现象。
然而,日升月落,四时嬗替,人有没有变动呢?有的,新陈代谢,不断在生灭啊!一日之中,人的身体就在不停地生灭、延续。一天过去后,我们就已经老了一天、老了二十四小时,这就是“行不住”──生命不住著。因为我们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所以,学佛一定要学得正住真空之理,要透彻物理、心理与生理。
若能透彻真理,就不会对物质起贪恋心、对名利起贪恋心;若能看透生理,就不会有生死的恐惧。
有一次,虚云老和尚被土匪包围,这些土匪像凶神恶煞一样用利刀架在他的胸前,问他:“你怕死吗?”他安然自在地答道:“我若是注定要死在你的手里,那么,我逃也逃不了,怕也没有用。生命本来就有生与死啊!”
土匪见他如此自在,对生死一点都不畏惧,就松开手说:“好吧!你去吧,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不怕死的人。”
这就表示这位修行者已经透彻生命的真理,所以能不害怕,能自在安然。
学佛就是要学这些,对物理、真理要透彻,若能如此,就“决定不移,是名正定”,我们的心不移动就能静定,心静定则道能通。诸位,学佛就是要学得心定,千万不可起疑心,有正信才能正定,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心思,使心不散乱,也就是摄诸心念。
《三十七道品讲义:八正道篇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