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三十七道品讲义:八正道篇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排了三副碗筷,排好之后,妻子就问他:“你的客人呢?”他便说:“在房里啊!”妻答:“房里怎么有人呢?”他就对她说:“你放心吧!去把贵宾请出来。”妻子说:“你是不是精神不太好?”他答:“不是我精神不好,今天是个良辰吉日,你不必害怕,赶快去请他出来。”

  就这样,妻子一直说没有,先生一直说有。最后,先生生气地说:“若不敢出来,敬酒不吃,必须吃我一刀。”妻子吓著了,床下的人更是害怕,就赶紧爬出来;两人面无血色,非常惶恐。而这个先生竟然把他当成贵宾,非常有礼貌地请他上座,向他叩头跪拜并感激地说:“你真是我的大恩人,我很感谢你,今天是你们的良辰吉日,从今天起,你来代我的业,我要把自己的妻子和所有的财产都送给你,请你接受缚我的业。”

  这位姘夫何乐不为呢?既可得到现成的妻子,也可以得到现成的家业,更可以得到现成的财产,为什么不好呢?他看这位先生态度如此认真,要送他所有的东西,就高高兴兴地接受了。而先生非常轻松自在,身无牵累、心无挂碍,只穿了一套衣服,向他们问讯、再祝福后,就抱著欢喜轻松、万缘放下的心情离开家庭,跑到普陀山修行去了。

  这对私通的姘夫姘妇,已经变成正式的夫妻。而这个后任丈夫接掌前夫的家业后,不务正业,既不种田、也不管工厂,一天到晚在外面吃喝嫖赌,回到家里便打妻子。这位妻子觉得后夫不比前夫好,但是她投诉无门,想向人哭诉,而大家都知道她的过去,每个人都笑她傻,说她遭受报应。她有话无处说,越想越觉得以前的丈夫真好,于是跑到普陀山,求前夫原谅,回家与她重修旧好。

  已经出家修行的人,怎么可能接受她的要求呢?她苦口婆心地劝她回家,要她好好与后夫和睦相处。结果,她最后还是回家了。

  但是,这个后夫变本加厉,连田地房屋都卖掉,去当乞丐,到处乞讨。于是这位妻子再度到普陀山,第二次要求前夫;但先生心如止水,一点都不起波动,妻子便又回家了。

  她非常绝望,后夫已经离开她,要如何继续生活下去?这时她想,以前的先生最爱吃鲤鱼,于是想尽办法讨前夫的欢心,希望他能回家再结为夫妻。所以她跟人讨一些钱,买了一条黑鲤鱼,用心烹煮,煮成前夫过去最爱吃的口味,然后迢迢将此鱼送到寺院。

  这个先生看她送这条鲤鱼来,高兴地接受,并对她说:“你既然记得我当初的喜好,并且布施给我,我就接受这条鱼,将它放生。”妻子问:“已经煮熟的鱼,怎么可能放生呢?”他就回答:“既是已经死去的感情,那有办法再复活呢?物死尚能复生,情死不得再活。”他说完便将这条鱼拿到放生池放生,这条鱼竟然又活了,所以后世之人将这个放生池名为“黑龙池”。

  世间人说:“我什么都能忍,什么都能让····”,但是一谈到田产、妻儿,则什么都不能忍让。这位老修行者,他年轻时,虽然父母留给他庞大的家业,也取了一位貌美的娇妻,但是他的妻子却不守妇道。由于他亲近佛法,所以了解因缘的道理,他不愿免强无缘之人,便成全他的妻子与新欢,并且把所有的家业都留给他们,让他们成为夫妻,自己跑去修行。

  他向妻子的姘夫致万分谢意,并把所有的家业都让给他,为什么要感谢他呢?他所感谢的是:人生因缘,缘生缘灭,有了这份因,就会造这份业;有了一分业,就会多一分责任。既然有人要求接续他的责任,那么,他何乐而不为?何乐而不舍呢?所以他将这个家业全部舍给他们,心无挂碍地去修行。

  因为他心无挂碍、无怨尤,故能“断除烦恼”。烦恼一去除,则求法法正,用正当的心念来求取佛法;由于佛法就是正法,所以正念与正法相会合就能开悟。当他的妻子拿一条煮熟的鱼供养他时,他竟能将这条鱼放生,使熟鱼在池中复活。若非已成道之人,如何使死鱼复生呢?

  我们的人生,大多生活在因缘中,别人对我们如何,我们若能够原谅他、心不怀恨,就是智慧。别人对不起我们,我们怀恨在心,就称为愚痴。所以,学佛应该以因缘来破除愚痴,若能如此,则可开启智慧。

  某次我在台北,有一位会员来到我的面前痛哭流涕,一再对我说:“师父,我罪业深重!”我等她哭完之后,就问她是什么事?她就说:“幸好我接受佛法,幸好这一年来我能够亲进慈济,否则我现在已经无法再生存下去了。”我问她:“你到底发生什么事?”她回答:“我最近可能会被关进监狱。”

  她说,她有三个孩子,她最疼爱的是大儿子,而其他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。大儿子平时非常孝顺,甜言蜜语,说什么话都让她喜欢,所以她对大儿子百般信任,万分寄望。大儿子事业心很强,在外与人创业,投资设立公司,他跟母亲说:“妈妈,我想做事业,为了方便起见,希望以妈妈的名义,在银行设一个专户,领一本支票。”母亲就说:“只要你的事业能有成就、能方便,我就相信你,但是你绝对不可以辜负妈妈。”儿子就说:“不会啦!妈妈,我们母子相处这么久了,你怎么还不相信我呢?我绝对不会辜负你,何况我是你所生所养的,我怎么会害你呢?”

  母亲听了,心花怒放,真的去领一本支票簿。想不到支票一领出来、印章一刻好,儿子竟然不断开支票。母亲既不识字,更不知道儿子在外面已经做到什么程度,支票与印章都在儿子手里,结果外面支票满天飞。由于无法兑现,而且金额庞大,无法向对方交代,儿子不能偿还债务;于是便不管母亲吃上官司,而自己逍遥法外。

  所以这位会员非常痛苦,她跟我说:“记得师父曾说,业来的时后,要欢喜接受,所以我们欢喜地接受这一份业,我只是非常对不起被辜负的人,我这些业不知要还几生几世才能还完?”我用了很多话来劝慰她,要离开的时候,她一再对我说:“师父,我平时在外面做慈济,说不定我入狱后,也可以用慈济的精神来感化里面的人。”

  所以她离开之前,请了许多我开示的录音带,又用了一个塑胶袋装了许多慈济发行的小册子,并且跟我打招呼说:“师父,我非常满足,我能在入狱前见到师父,师父跟我说这些话,我一定会欢喜地接受;我进去之后,也一定会把慈济经神散播给里面的人。”

  这就是地藏菩萨的精神──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?有时候佛陀也会显现入地狱形象,来感化那些受苦的众生。监狱中是一个不自由的地方,与外面自由的空气完全隔绝、与外面的宗教精神完全远离,若能将外面宗教自由的精神带进不自由的监狱里,把这份人间互相敬爱的形态也带入里面,在那里那怕只是影响三、五个人,都可以弥补这一生辜负人的罪业。

  希望大,得失就大,她把所有的爱与希望完全寄托在大儿子的身上,这个儿子难道不是从她的腹中生出的?十月怀胎,二、三十年所培养下来的感情,请问,亲情是何物?这种亲情到底是什么?能对它寄与多少希望?如果这位女士,还没看开因缘、还未接触慈济之前,她可能无法面对事实。因为她加入了慈济,看开了因缘,所以能带著清净之心走入人间地狱,这就是看开因缘,也就是打开得失之心。

  多障众生念佛观

  众生多障碍,学佛本是件很简单的事,人人皆有与佛同等的智慧与佛性,既然是本具的特质,学起来当然很简单,只要一复习就能本性全具。但是其中却有障碍,障碍我们这份智慧光明的反照。

  每个人的心地都有无尽的光明,只是这份光明常向外发散。举例来说,我们所使用的桌灯,都有灯罩,只要打开桌上的电灯,则它所投射出来的光线一定在桌子上,因为灯光被灯罩罩住,所以能集中焦点于桌上;若是将灯罩掀开,那么,这个电灯的灯光就会发散于其他地方。

  现在我们这一份心光,就像是被灯罩完全遮盖住,使发散出来的心光无法反照本地心性,而变得愚痴闇昧,这就是障碍。障碍有自障、他障。他障是外来的障碍;自障是自我的障碍。外来的障碍无法障碍我们的道心,最令人害怕的是自障──自己起障碍的心去障碍自己的道业。

  佛陀在成佛之前,以自己的实力来降服十种魔根,这十种魔根就是因为自己内心起障碍而生的。我们若是有心向道,则即使外面有再多的困难,也无法障碍我们;如果内心起障碍,尽管外面环境多么顺利、有再好的缘,而我们内心欠缺这份自生的因,那么,道还是不能成就。

  因此,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念。有句话说:“一勤天下无难事”,勤就是毅力,我们若有勤的心念,自内心生出一股毅力,不断精进、拨开万难,那么,世间有什么困难的事呢?古时的祖师或成功的贤人,没有一个不是出自内心勇猛的毅力与信心,每一位圣、贤人能有所成就,绝不离开这三种条件。

  请转逆缘为善缘

  一个人必须自信、信他。对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心,对他人也要有一份信任。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,无论如何,必须相信人生在世是互相帮助、彼此切磋的。

  例如一块玉石,若要成为人见人爱、价值很高的宝玉,必须经过粗石的琢磨。人也是一样,我们若想要有成就,一定要面对许多恶劣的环境、不好的脸色、难听的言语、难办的事情····,而且要一一将其克服;克服之后,还要对这些事情起感恩的心态──我们必须相信,这些人事是要成就我们、爱护我们的。

  世人有句话谈起来很简单,但是深刻感受却不容易,那就是──“爱之深、责之切”。虽知每一个严厉责备我的人,就是爱我的人,但是我们往往无法接受这种“责之切”的境地,只想追求“爱之深”的感受而已,这也可以说是心理障碍。

  我们若能够透彻这个道理,看到再难看的脸、听到再难听的话,就可以将它善解,不但能接受这些教法,还能向它感恩;若能如此,我们的道心便成就了,这样可以转障碍为道念,转逆缘为善缘。所以,人都是自障,而非被世间外缘所障碍。

  心如明镜被尘遮

  学佛,想拨开障碍,必须回光返照。

  无明就是暗,被阴影遮蔽;有阴影则自己不了解自己,非但对自己起…

《三十七道品讲义:八正道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