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排了叁副碗筷,排好之後,妻子就問他:“你的客人呢?”他便說:“在房裏啊!”妻答:“房裏怎麼有人呢?”他就對她說:“你放心吧!去把貴賓請出來。”妻子說:“你是不是精神不太好?”他答:“不是我精神不好,今天是個良辰吉日,你不必害怕,趕快去請他出來。”
就這樣,妻子一直說沒有,先生一直說有。最後,先生生氣地說:“若不敢出來,敬酒不吃,必須吃我一刀。”妻子嚇著了,床下的人更是害怕,就趕緊爬出來;兩人面無血色,非常惶恐。而這個先生竟然把他當成貴賓,非常有禮貌地請他上座,向他叩頭跪拜並感激地說:“你真是我的大恩人,我很感謝你,今天是你們的良辰吉日,從今天起,你來代我的業,我要把自己的妻子和所有的財産都送給你,請你接受縛我的業。”
這位姘夫何樂不爲呢?既可得到現成的妻子,也可以得到現成的家業,更可以得到現成的財産,爲什麼不好呢?他看這位先生態度如此認真,要送他所有的東西,就高高興興地接受了。而先生非常輕松自在,身無牽累、心無挂礙,只穿了一套衣服,向他們問訊、再祝福後,就抱著歡喜輕松、萬緣放下的心情離開家庭,跑到普陀山修行去了。
這對私通的姘夫姘婦,已經變成正式的夫妻。而這個後任丈夫接掌前夫的家業後,不務正業,既不種田、也不管工廠,一天到晚在外面吃喝嫖賭,回到家裏便打妻子。這位妻子覺得後夫不比前夫好,但是她投訴無門,想向人哭訴,而大家都知道她的過去,每個人都笑她傻,說她遭受報應。她有話無處說,越想越覺得以前的丈夫真好,于是跑到普陀山,求前夫原諒,回家與她重修舊好。
已經出家修行的人,怎麼可能接受她的要求呢?她苦口婆心地勸她回家,要她好好與後夫和睦相處。結果,她最後還是回家了。
但是,這個後夫變本加厲,連田地房屋都賣掉,去當乞丐,到處乞討。于是這位妻子再度到普陀山,第二次要求前夫;但先生心如止水,一點都不起波動,妻子便又回家了。
她非常絕望,後夫已經離開她,要如何繼續生活下去?這時她想,以前的先生最愛吃鯉魚,于是想盡辦法討前夫的歡心,希望他能回家再結爲夫妻。所以她跟人討一些錢,買了一條黑鯉魚,用心烹煮,煮成前夫過去最愛吃的口味,然後迢迢將此魚送到寺院。
這個先生看她送這條鯉魚來,高興地接受,並對她說:“你既然記得我當初的喜好,並且布施給我,我就接受這條魚,將它放生。”妻子問:“已經煮熟的魚,怎麼可能放生呢?”他就回答:“既是已經死去的感情,那有辦法再複活呢?物死尚能複生,情死不得再活。”他說完便將這條魚拿到放生池放生,這條魚竟然又活了,所以後世之人將這個放生池名爲“黑龍池”。
世間人說:“我什麼都能忍,什麼都能讓····”,但是一談到田産、妻兒,則什麼都不能忍讓。這位老修行者,他年輕時,雖然父母留給他龐大的家業,也取了一位貌美的嬌妻,但是他的妻子卻不守婦道。由于他親近佛法,所以了解因緣的道理,他不願免強無緣之人,便成全他的妻子與新歡,並且把所有的家業都留給他們,讓他們成爲夫妻,自己跑去修行。
他向妻子的姘夫致萬分謝意,並把所有的家業都讓給他,爲什麼要感謝他呢?他所感謝的是:人生因緣,緣生緣滅,有了這份因,就會造這份業;有了一分業,就會多一分責任。既然有人要求接續他的責任,那麼,他何樂而不爲?何樂而不舍呢?所以他將這個家業全部舍給他們,心無挂礙地去修行。
因爲他心無挂礙、無怨尤,故能“斷除煩惱”。煩惱一去除,則求法法正,用正當的心念來求取佛法;由于佛法就是正法,所以正念與正法相會合就能開悟。當他的妻子拿一條煮熟的魚供養他時,他竟能將這條魚放生,使熟魚在池中複活。若非已成道之人,如何使死魚複生呢?
我們的人生,大多生活在因緣中,別人對我們如何,我們若能夠原諒他、心不懷恨,就是智慧。別人對不起我們,我們懷恨在心,就稱爲愚癡。所以,學佛應該以因緣來破除愚癡,若能如此,則可開啓智慧。
某次我在臺北,有一位會員來到我的面前痛哭流涕,一再對我說:“師父,我罪業深重!”我等她哭完之後,就問她是什麼事?她就說:“幸好我接受佛法,幸好這一年來我能夠親進慈濟,否則我現在已經無法再生存下去了。”我問她:“你到底發生什麼事?”她回答:“我最近可能會被關進監獄。”
她說,她有叁個孩子,她最疼愛的是大兒子,而其他兩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。大兒子平時非常孝順,甜言蜜語,說什麼話都讓她喜歡,所以她對大兒子百般信任,萬分寄望。大兒子事業心很強,在外與人創業,投資設立公司,他跟母親說:“媽媽,我想做事業,爲了方便起見,希望以媽媽的名義,在銀行設一個專戶,領一本支票。”母親就說:“只要你的事業能有成就、能方便,我就相信你,但是你絕對不可以辜負媽媽。”兒子就說:“不會啦!媽媽,我們母子相處這麼久了,你怎麼還不相信我呢?我絕對不會辜負你,何況我是你所生所養的,我怎麼會害你呢?”
母親聽了,心花怒放,真的去領一本支票簿。想不到支票一領出來、印章一刻好,兒子竟然不斷開支票。母親既不識字,更不知道兒子在外面已經做到什麼程度,支票與印章都在兒子手裏,結果外面支票滿天飛。由于無法兌現,而且金額龐大,無法向對方交代,兒子不能償還債務;于是便不管母親吃上官司,而自己逍遙法外。
所以這位會員非常痛苦,她跟我說:“記得師父曾說,業來的時後,要歡喜接受,所以我們歡喜地接受這一份業,我只是非常對不起被辜負的人,我這些業不知要還幾生幾世才能還完?”我用了很多話來勸慰她,要離開的時候,她一再對我說:“師父,我平時在外面做慈濟,說不定我入獄後,也可以用慈濟的精神來感化裏面的人。”
所以她離開之前,請了許多我開示的錄音帶,又用了一個塑膠袋裝了許多慈濟發行的小冊子,並且跟我打招呼說:“師父,我非常滿足,我能在入獄前見到師父,師父跟我說這些話,我一定會歡喜地接受;我進去之後,也一定會把慈濟經神散播給裏面的人。”
這就是地藏菩薩的精神──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有時候佛陀也會顯現入地獄形象,來感化那些受苦的衆生。監獄中是一個不自由的地方,與外面自由的空氣完全隔絕、與外面的宗教精神完全遠離,若能將外面宗教自由的精神帶進不自由的監獄裏,把這份人間互相敬愛的形態也帶入裏面,在那裏那怕只是影響叁、五個人,都可以彌補這一生辜負人的罪業。
希望大,得失就大,她把所有的愛與希望完全寄托在大兒子的身上,這個兒子難道不是從她的腹中生出的?十月懷胎,二、叁十年所培養下來的感情,請問,親情是何物?這種親情到底是什麼?能對它寄與多少希望?如果這位女士,還沒看開因緣、還未接觸慈濟之前,她可能無法面對事實。因爲她加入了慈濟,看開了因緣,所以能帶著清淨之心走入人間地獄,這就是看開因緣,也就是打開得失之心。
多障衆生念佛觀
衆生多障礙,學佛本是件很簡單的事,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智慧與佛性,既然是本具的特質,學起來當然很簡單,只要一複習就能本性全具。但是其中卻有障礙,障礙我們這份智慧光明的反照。
每個人的心地都有無盡的光明,只是這份光明常向外發散。舉例來說,我們所使用的桌燈,都有燈罩,只要打開桌上的電燈,則它所投射出來的光線一定在桌子上,因爲燈光被燈罩罩住,所以能集中焦點于桌上;若是將燈罩掀開,那麼,這個電燈的燈光就會發散于其他地方。
現在我們這一份心光,就像是被燈罩完全遮蓋住,使發散出來的心光無法反照本地心性,而變得愚癡闇昧,這就是障礙。障礙有自障、他障。他障是外來的障礙;自障是自我的障礙。外來的障礙無法障礙我們的道心,最令人害怕的是自障──自己起障礙的心去障礙自己的道業。
佛陀在成佛之前,以自己的實力來降服十種魔根,這十種魔根就是因爲自己內心起障礙而生的。我們若是有心向道,則即使外面有再多的困難,也無法障礙我們;如果內心起障礙,盡管外面環境多麼順利、有再好的緣,而我們內心欠缺這份自生的因,那麼,道還是不能成就。
因此,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念。有句話說:“一勤天下無難事”,勤就是毅力,我們若有勤的心念,自內心生出一股毅力,不斷精進、撥開萬難,那麼,世間有什麼困難的事呢?古時的祖師或成功的賢人,沒有一個不是出自內心勇猛的毅力與信心,每一位聖、賢人能有所成就,絕不離開這叁種條件。
請轉逆緣爲善緣
一個人必須自信、信他。對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心,對他人也要有一份信任。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,無論如何,必須相信人生在世是互相幫助、彼此切磋的。
例如一塊玉石,若要成爲人見人愛、價值很高的寶玉,必須經過粗石的琢磨。人也是一樣,我們若想要有成就,一定要面對許多惡劣的環境、不好的臉色、難聽的言語、難辦的事情····,而且要一一將其克服;克服之後,還要對這些事情起感恩的心態──我們必須相信,這些人事是要成就我們、愛護我們的。
世人有句話談起來很簡單,但是深刻感受卻不容易,那就是──“愛之深、責之切”。雖知每一個嚴厲責備我的人,就是愛我的人,但是我們往往無法接受這種“責之切”的境地,只想追求“愛之深”的感受而已,這也可以說是心理障礙。
我們若能夠透徹這個道理,看到再難看的臉、聽到再難聽的話,就可以將它善解,不但能接受這些教法,還能向它感恩;若能如此,我們的道心便成就了,這樣可以轉障礙爲道念,轉逆緣爲善緣。所以,人都是自障,而非被世間外緣所障礙。
心如明鏡被塵遮
學佛,想撥開障礙,必須回光返照。
無明就是暗,被陰影遮蔽;有陰影則自己不了解自己,非但對自己起…
《叁十七道品講義:八正道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