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三十七道品讲义:八正道篇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多嗔的众生,应该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呢?

  有一位会员初次来到精舍就对我表示,自从了解慈济的精神之后,他觉得自己参加慈济行列,能亲身体会的时间实在太少了,因为他参加会员的行列已经有五、六年的时间,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来到本会。当他听说要扩建病房,将来要设立医学院,就问其他的委员要如何加入这项活动?

  他说,自己这辈子还没做过一件令他欢喜的事,他希望能利益社会,皆大欢喜。所以听到慈济的计画,觉得这正是时机,就对委员说,第二期的病房部分,他要发心捐一百万,而纪念堂部分,他认为慈济纪念堂是佛教徒、甚至是未来宗教追求者的精神堡垒,所以他认为医院固然重要,纪念堂更不能忽视;他虔诚发愿在纪念堂的兴建期间,每年以自己事业营利所得的三分之一赞助。

  这就是慈悲心的表现。他并问了我一个问题,他说:“我想请师父开示,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?我因为脾气很坏,时常不能自我控制。有时想想,实在没什么值得生气,但经常就是忍不住啊!”

  我就对他说:“你要多听经,看得开则脾气不会发作。”他说:“有啊!我每天都六点起来听经。师父常常讲经,我人虽然没来,但是我都听录音带。每次听经,我都感觉师父好像是在说我,因我确实有这个缺点。我也常常想从今天开始不再发脾气。但是一听完经,出门上班,看到不顺眼之事,我还是同样忍不住要发脾气。”

  这就是人的通病,发脾气非常简单,但是要控制疲气真是不简单。我对他说:“会发疲气是因为环境的关系。譬如你今天回来这里,觉得心灵很平静,整天都很欢喜,为何高兴,你知道吗?因为你拿出了慈悲心。当你听到慈济的工作很有意义,你宁愿将一整年所赚的三分之一捐助纪念堂,这就是慈悲心。你今天感触到境界而发心,发心后能抱持那么欢喜的心,此即佛陀所说的:“多嗔众生慈悲观”,今天所处的环境是在慈悲的境界中,所以会觉得很高兴、很平静。”

  佛陀教导我们用慈悲来教导爱发脾气的众生,用慈悲来制止暴躁易怒的心灵。我们学佛就是要时时警惕自己,在世俗中的人,由于面对的是事业、领导、管理,所以缺少让他培养慈悲的环境。如果能有这种好环境,人是多么可爱啊!就是那么慈悲、那么快乐宁静。所以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非常幸福;周围的环境,时时刻刻都能使我们培养慈悲心,制止嗔心、控制脾气,仔细想想,是不是很有福?

  有一位从美国回来的青年对我说:“师父到底是修什么法门?”我说:“我可能是修多忙法门──忙碌的法门。”

  他说,以前在台湾念大学时曾参加佛学社,当时好高骛远,因为“禅”是佛学中最超然的境界,所以他选择的法门是“禅境”──禅的功夫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走遍了各道场,参访名师,也常与人参加大专夏令营的斋戒会,并且去打禅七、打佛七。

  但是,尽管他钻研佛学已有四年了,一直到大学毕业,他还是茫茫然不知所从,也不知禅甄正的道理是什么?只是不断地追求禅最高的境界。毕业后,他抱著对佛教尚茫然、又热切的心到美国留学,并且组成一个佛学社,专门研究禅理。他将在台湾所学的“文字禅”──书本上的理论及道理,带到美国,开班授课为人讲说禅理。然而,一年半下来,他觉得以文字来教导禅功,真是越来越矛盾,一股热心不断退除,而听课的人亦不断减少,他的心就这样冷却下来。

  他告诉我:“今天我亲自来到这里,深深体会只有人间的佛法才切实。师父说“忙碌的法门”,就是忙忙碌碌地为人间的事忙。”他说他也有同感,并且希望能将人间的佛法、慈悲济世的精神带到美国去。

  他本来抱著一颗对佛法很冷淡的心态自美国回来,但是现在他要抱著一股热心,将慈济的精神、人间的佛法带回美国,这就是慈悲心。用慈悲心来创造人生的前途,除了能清净我们的心地,也能去除多嗔之心。若想培养慈悲心,听闻佛法、训练心思,除了要有佛教的常识、学识之外,尚需有好的环境来培养、训练。佛法要彻底去了解,并非只研究经藏文字就能透彻。

  那位年轻人,抱著一股热心将禅学文字带至美国,出国之前的四年加上出国之后的两年,他不但没有体会到禅宗的真味,就是连最基本的起点,到现在还是非常茫然,花费了六年多的时间,是不是很冤枉?

  然而,他来到这里就能法起慈悲心,起码对人间佛教的根本有所了解,起点正确则目标正确。所以“五停心观”中佛陀说:“多嗔众生慈悲观”,想培养慈悲观必定要创造这一种境界,有这个境界才能身心透彻,才能去观想。

  因此,我们要多多体会慈济的精神,加强我们的道心,提升我们的慈悲念;若能时时刻刻不离慈悲之念,则能消除发脾气的念头。

  这两种心念,一是嗔恚心,一是慈悲心。慈悲若增长,则嗔恚心会减少;慈悲心占满了我们整个观念,那么,嗔恚心也会在我们的观念中完全消除。

  所以,要时时培养爱心,爱就是慈悲。我们的爱必须透彻、无任何色彩,这叫做“无缘大慈”,也称为“同体大悲”。要有广博普遍的爱,也要有透彻的爱,若能如此,则我们的观念无时无刻都充满慈悲爱念,对人有爱心,还会生什么气呢?

  那位青年又问我:“师父,您做慈善事业,规模如此宏大,在建医院时是否曾遇到最烦恼的事?”我想了想就说:“你问我的是真烦恼还是假烦恼?”他问:“烦恼还有真假之分吗?”我说:“当然有!若是为了推动事业,有时我也要表现出有烦恼,如此才能唤起人们的力量;若是说真正的烦恼,我想我还不曾有过。”

  他纳闷地问:“这到底要如何解释?”我就回答:“我做事之前有一个觉悟:凡是有事就有烦恼,若要做事,就必须先下决心,绝对不怕烦恼,若不怕烦恼,则任何困扰都不算烦恼。”他又说:“我看您有这么多事、这么多人,您可曾发过脾气?”我回答:“这和烦恼一样,假脾气我发过,若是真脾气,我就不知道要如何发起了!”

  我们学佛要有轻重分别,我们面对的都是凡夫,假使面对的是圣人,恭敬都来不及了,怎么会发脾气呢?而凡夫都是愚痴的,跟愚痴的人发脾气,实在划不来!多一念恨,则多一颗坏的种子,倒不如以怜悯心、慈悲心来宽谅他们,种下善的种子。

  要如何消除多贪?就是要拿出慈悲观来,只要整个观念都充满慈悲心,我们的脾气就不会发作。

  愚痴众生因缘观

  众生多愚痴,愚痴与智慧是相对的。学佛就是希望能学得智慧开启,要开启智慧必须灭除愚痴;减一分愚痴就增一分智慧,增一分愚痴就是少一分智慧,这原本就是相对的;所以我们学佛要学得开智慧。要如何才能消除愚痴呢?必须用“因缘观”来对治,也就是“五停心观”的第四种方法。

  佛陀为人间设教说法,一切学问都在因缘中,我们一切的生活也没有离开因缘,但是我们多数人都在因缘中迷失了因缘──就因为没有办法彻底了解因缘,所以才会愚痴。人人都应该了解,一切都是因缘和合,从因得果。因,有“成就的因”,也有“障碍的因”。“成就的因”完成“成就的果”;有“障碍的因”,就不能有“成就的果”。如果能够于果中继续培养欢喜心,如此则因就果成。

  我们的因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,每个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因与果中,而且因果循环,因成果就,果又在因中。所以佛陀教导我们,学佛必须时时刻刻不离开因果观,若能时时不离因果观,就能灭除愚痴的观念,灭尽愚痴之后,自然能开启智慧。

  世俗之人,大多执著于情与爱、财与利,为了爱财、爱名利,计较得自己非常苦恼,如此,不仅毁灭了自己,也毁灭了他人,这是社会上常发生的事。有的人尚能看淡财与利,但却看不开情与爱,宁可没有财、名、利,而执著于一分情与爱。但是学佛者或有智慧的人,不只能看淡财与利,也能够看淡情与爱。

  古时,中国普陀山某一寺院,有一位老修行者。这位老修行者未出家前,父亲开了一家铁工厂,全心全意培养他这个独生子成人,并把全部的技艺教给他。后来,父亲渐渐年老,他也慢慢长大成人,随之继承了家业。不久,他的父亲就离开人世了。

  父亲过世后,他便独立门户、成家立业,日常生活省吃俭用。他常觉得铁工厂大多打制刀枪等武器,会杀伤人命,与他的生活意愿及理想不合,所以他慢慢疏淡这项家业。最后就放弃工厂,转而从事农业。每天拿著锄头到田里认真地工作,种菜卖菜,过著安逸的生活。然而,他的妻子却不安于本分,觉得这种克勤克俭的生活非常苦。

  他知道自己的心不在自己的家,但他不动声色,更不管她。这位妻子慢慢变本加厉,除了赌博、无所事事,东家长、西家短之外,更进而与人私通;这个丈夫慢慢知道妻子的行踪,却也不生气,更认真地从事农作,努力生计。

  除了农耕之外,他还利用时间多亲近佛法。有一天,他对妻子说:“我可能要离开家庭十几天,请你照顾家里。”但是,在这十几天中,他并没有远离家庭,而是在附近的一家寺院等待时机。而他的妻子真的以为他将离开一段时间,所以约了姘夫在家里住一个星期。

  一段时间后,他先生认为时机已经成熟,就到市场买一些酒菜、鱼肉,高高兴兴地回家去。

  这个姘夫一听到他先生回来了,非常害怕,妻子就赶紧将他藏到房间的床后。而她先生明知她的姘夫躲在房间里,就故意不进房里,却高兴地对妻子说:“我在外面赚了不少钱,我们夫妻俩好好来庆祝一番。”说完,就把所有的菜带进厨房,亲自作菜。

  这位妻子看先生回来了,也很不好意思,便到厨房帮忙洗菜、煮菜。全都准备好了之后,就把酒菜端到外面的餐桌上。妻子排了两副碗筷,先生看了就说:“你应该排三副碗筷才对。”

  妻子问:“你和我两个人,为何要多一副碗筷呢?”先生就说:“我们有客人啊!而且是个贵宾,也是我的恩人,所以你应该准备三副碗筷。”妻子觉得非常疑惑,真的就…

《三十七道品讲义:八正道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