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多嗔的衆生,應該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呢?
有一位會員初次來到精舍就對我表示,自從了解慈濟的精神之後,他覺得自己參加慈濟行列,能親身體會的時間實在太少了,因爲他參加會員的行列已經有五、六年的時間,但是一直沒有機會來到本會。當他聽說要擴建病房,將來要設立醫學院,就問其他的委員要如何加入這項活動?
他說,自己這輩子還沒做過一件令他歡喜的事,他希望能利益社會,皆大歡喜。所以聽到慈濟的計畫,覺得這正是時機,就對委員說,第二期的病房部分,他要發心捐一百萬,而紀念堂部分,他認爲慈濟紀念堂是佛教徒、甚至是未來宗教追求者的精神堡壘,所以他認爲醫院固然重要,紀念堂更不能忽視;他虔誠發願在紀念堂的興建期間,每年以自己事業營利所得的叁分之一贊助。
這就是慈悲心的表現。他並問了我一個問題,他說:“我想請師父開示,應該如何控製自己的脾氣?我因爲脾氣很壞,時常不能自我控製。有時想想,實在沒什麼值得生氣,但經常就是忍不住啊!”
我就對他說:“你要多聽經,看得開則脾氣不會發作。”他說:“有啊!我每天都六點起來聽經。師父常常講經,我人雖然沒來,但是我都聽錄音帶。每次聽經,我都感覺師父好像是在說我,因我確實有這個缺點。我也常常想從今天開始不再發脾氣。但是一聽完經,出門上班,看到不順眼之事,我還是同樣忍不住要發脾氣。”
這就是人的通病,發脾氣非常簡單,但是要控製疲氣真是不簡單。我對他說:“會發疲氣是因爲環境的關系。譬如你今天回來這裏,覺得心靈很平靜,整天都很歡喜,爲何高興,你知道嗎?因爲你拿出了慈悲心。當你聽到慈濟的工作很有意義,你甯願將一整年所賺的叁分之一捐助紀念堂,這就是慈悲心。你今天感觸到境界而發心,發心後能抱持那麼歡喜的心,此即佛陀所說的:“多嗔衆生慈悲觀”,今天所處的環境是在慈悲的境界中,所以會覺得很高興、很平靜。”
佛陀教導我們用慈悲來教導愛發脾氣的衆生,用慈悲來製止暴躁易怒的心靈。我們學佛就是要時時警惕自己,在世俗中的人,由于面對的是事業、領導、管理,所以缺少讓他培養慈悲的環境。如果能有這種好環境,人是多麼可愛啊!就是那麼慈悲、那麼快樂甯靜。所以,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非常幸福;周圍的環境,時時刻刻都能使我們培養慈悲心,製止嗔心、控製脾氣,仔細想想,是不是很有福?
有一位從美國回來的青年對我說:“師父到底是修什麼法門?”我說:“我可能是修多忙法門──忙碌的法門。”
他說,以前在臺灣念大學時曾參加佛學社,當時好高骛遠,因爲“禅”是佛學中最超然的境界,所以他選擇的法門是“禅境”──禅的功夫。在這段時間裏,他走遍了各道場,參訪名師,也常與人參加大專夏令營的齋戒會,並且去打禅七、打佛七。
但是,盡管他鑽研佛學已有四年了,一直到大學畢業,他還是茫茫然不知所從,也不知禅甄正的道理是什麼?只是不斷地追求禅最高的境界。畢業後,他抱著對佛教尚茫然、又熱切的心到美國留學,並且組成一個佛學社,專門研究禅理。他將在臺灣所學的“文字禅”──書本上的理論及道理,帶到美國,開班授課爲人講說禅理。然而,一年半下來,他覺得以文字來教導禅功,真是越來越矛盾,一股熱心不斷退除,而聽課的人亦不斷減少,他的心就這樣冷卻下來。
他告訴我:“今天我親自來到這裏,深深體會只有人間的佛法才切實。師父說“忙碌的法門”,就是忙忙碌碌地爲人間的事忙。”他說他也有同感,並且希望能將人間的佛法、慈悲濟世的精神帶到美國去。
他本來抱著一顆對佛法很冷淡的心態自美國回來,但是現在他要抱著一股熱心,將慈濟的精神、人間的佛法帶回美國,這就是慈悲心。用慈悲心來創造人生的前途,除了能清淨我們的心地,也能去除多嗔之心。若想培養慈悲心,聽聞佛法、訓練心思,除了要有佛教的常識、學識之外,尚需有好的環境來培養、訓練。佛法要徹底去了解,並非只研究經藏文字就能透徹。
那位年輕人,抱著一股熱心將禅學文字帶至美國,出國之前的四年加上出國之後的兩年,他不但沒有體會到禅宗的真味,就是連最基本的起點,到現在還是非常茫然,花費了六年多的時間,是不是很冤枉?
然而,他來到這裏就能法起慈悲心,起碼對人間佛教的根本有所了解,起點正確則目標正確。所以“五停心觀”中佛陀說:“多嗔衆生慈悲觀”,想培養慈悲觀必定要創造這一種境界,有這個境界才能身心透徹,才能去觀想。
因此,我們要多多體會慈濟的精神,加強我們的道心,提升我們的慈悲念;若能時時刻刻不離慈悲之念,則能消除發脾氣的念頭。
這兩種心念,一是嗔恚心,一是慈悲心。慈悲若增長,則嗔恚心會減少;慈悲心占滿了我們整個觀念,那麼,嗔恚心也會在我們的觀念中完全消除。
所以,要時時培養愛心,愛就是慈悲。我們的愛必須透徹、無任何色彩,這叫做“無緣大慈”,也稱爲“同體大悲”。要有廣博普遍的愛,也要有透徹的愛,若能如此,則我們的觀念無時無刻都充滿慈悲愛念,對人有愛心,還會生什麼氣呢?
那位青年又問我:“師父,您做慈善事業,規模如此宏大,在建醫院時是否曾遇到最煩惱的事?”我想了想就說:“你問我的是真煩惱還是假煩惱?”他問:“煩惱還有真假之分嗎?”我說:“當然有!若是爲了推動事業,有時我也要表現出有煩惱,如此才能喚起人們的力量;若是說真正的煩惱,我想我還不曾有過。”
他納悶地問:“這到底要如何解釋?”我就回答:“我做事之前有一個覺悟:凡是有事就有煩惱,若要做事,就必須先下決心,絕對不怕煩惱,若不怕煩惱,則任何困擾都不算煩惱。”他又說:“我看您有這麼多事、這麼多人,您可曾發過脾氣?”我回答:“這和煩惱一樣,假脾氣我發過,若是真脾氣,我就不知道要如何發起了!”
我們學佛要有輕重分別,我們面對的都是凡夫,假使面對的是聖人,恭敬都來不及了,怎麼會發脾氣呢?而凡夫都是愚癡的,跟愚癡的人發脾氣,實在劃不來!多一念恨,則多一顆壞的種子,倒不如以憐憫心、慈悲心來寬諒他們,種下善的種子。
要如何消除多貪?就是要拿出慈悲觀來,只要整個觀念都充滿慈悲心,我們的脾氣就不會發作。
愚癡衆生因緣觀
衆生多愚癡,愚癡與智慧是相對的。學佛就是希望能學得智慧開啓,要開啓智慧必須滅除愚癡;減一分愚癡就增一分智慧,增一分愚癡就是少一分智慧,這原本就是相對的;所以我們學佛要學得開智慧。要如何才能消除愚癡呢?必須用“因緣觀”來對治,也就是“五停心觀”的第四種方法。
佛陀爲人間設教說法,一切學問都在因緣中,我們一切的生活也沒有離開因緣,但是我們多數人都在因緣中迷失了因緣──就因爲沒有辦法徹底了解因緣,所以才會愚癡。人人都應該了解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,從因得果。因,有“成就的因”,也有“障礙的因”。“成就的因”完成“成就的果”;有“障礙的因”,就不能有“成就的果”。如果能夠于果中繼續培養歡喜心,如此則因就果成。
我們的因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來的,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生活在因與果中,而且因果循環,因成果就,果又在因中。所以佛陀教導我們,學佛必須時時刻刻不離開因果觀,若能時時不離因果觀,就能滅除愚癡的觀念,滅盡愚癡之後,自然能開啓智慧。
世俗之人,大多執著于情與愛、財與利,爲了愛財、愛名利,計較得自己非常苦惱,如此,不僅毀滅了自己,也毀滅了他人,這是社會上常發生的事。有的人尚能看淡財與利,但卻看不開情與愛,甯可沒有財、名、利,而執著于一分情與愛。但是學佛者或有智慧的人,不只能看淡財與利,也能夠看淡情與愛。
古時,中國普陀山某一寺院,有一位老修行者。這位老修行者未出家前,父親開了一家鐵工廠,全心全意培養他這個獨生子成人,並把全部的技藝教給他。後來,父親漸漸年老,他也慢慢長大成人,隨之繼承了家業。不久,他的父親就離開人世了。
父親過世後,他便獨立門戶、成家立業,日常生活省吃儉用。他常覺得鐵工廠大多打製刀槍等武器,會殺傷人命,與他的生活意願及理想不合,所以他慢慢疏淡這項家業。最後就放棄工廠,轉而從事農業。每天拿著鋤頭到田裏認真地工作,種菜賣菜,過著安逸的生活。然而,他的妻子卻不安于本分,覺得這種克勤克儉的生活非常苦。
他知道自己的心不在自己的家,但他不動聲色,更不管她。這位妻子慢慢變本加厲,除了賭博、無所事事,東家長、西家短之外,更進而與人私通;這個丈夫慢慢知道妻子的行蹤,卻也不生氣,更認真地從事農作,努力生計。
除了農耕之外,他還利用時間多親近佛法。有一天,他對妻子說:“我可能要離開家庭十幾天,請你照顧家裏。”但是,在這十幾天中,他並沒有遠離家庭,而是在附近的一家寺院等待時機。而他的妻子真的以爲他將離開一段時間,所以約了姘夫在家裏住一個星期。
一段時間後,他先生認爲時機已經成熟,就到市場買一些酒菜、魚肉,高高興興地回家去。
這個姘夫一聽到他先生回來了,非常害怕,妻子就趕緊將他藏到房間的床後。而她先生明知她的姘夫躲在房間裏,就故意不進房裏,卻高興地對妻子說:“我在外面賺了不少錢,我們夫妻倆好好來慶祝一番。”說完,就把所有的菜帶進廚房,親自作菜。
這位妻子看先生回來了,也很不好意思,便到廚房幫忙洗菜、煮菜。全都准備好了之後,就把酒菜端到外面的餐桌上。妻子排了兩副碗筷,先生看了就說:“你應該排叁副碗筷才對。”
妻子問:“你和我兩個人,爲何要多一副碗筷呢?”先生就說:“我們有客人啊!而且是個貴賓,也是我的恩人,所以你應該准備叁副碗筷。”妻子覺得非常疑惑,真的就…
《叁十七道品講義:八正道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