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要用正念之心来接受佛陀的教育,则我们的心地时时光明,刻刻启用。
五停心观修习法
学佛要从基础学起,学佛的基础住要在“戒定慧”,“戒”是尊守做人的规则。孔子教我们“五常”,一个人若不守“五常”,就不像人了;而学佛者离开“五戒”,就无法称为学佛者。
“戒”是规矩,也就是规则。想成为一个佛教徒,必须以戒为先,戒能防非──预防过失错误;我们若不犯错,则心能时时平安,心安则理得,能得到真理。这里所谓的“心安”就是“戒”,“理得”就是“定”,业就是“慧”──“定”能产生“慧”。心安生定,由定生慧,所以称做“心安理得”。
“戒、定、慧”是学佛的基础,我们要好好顺从佛陀的教法,也就是要有“正念”。佛陀的教法我们要时时刻刻拳拳服膺,行兹在兹、念兹在兹、学兹在兹。我们学习佛陀的教法叫做“学兹”,身体力行佛陀所教的方法,叫做“行兹在兹”,学什么就要表现所学,时时记在心里,这就叫做“念”,念必定要有正念──正确的心念,必须实行“戒、定、慧”,力行正道。
若想求得“戒、定、慧”,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。当然佛陀设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能达到“戒、定、慧”的目标,只是快慢的差别而已。若要直接了当,达到这个境界,就不能离开五项方法与原则,这些方法称为“五停心观”,也称“五停心助道法”。这五项方法是:
一、多散众生数息观。
二、多贪众生不净观。
三、多嗔众生慈悲观。
四、愚痴众生因缘观。
五、多障众生念佛观。
多散众生数息观
众生的心大多是散乱的,散就不能专,心不专则念不定,心念不专不定则无法产生智慧。所以要增长智慧就要将心念安定下来,不可像狂猿野马一样动乱不安。有句话说“心猿意马”,是比喻心意如狂猿野马──像猿一样到处乱撞;如同没装鞍的马一样不受控制。若要使狂猿安定下来、使野马温驯听话,一定要有正确的训练方法。 五停心观就是训练心念的五种方法。第一种是“多散众生数息观”──众生心若多散乱,有种方法可治心散乱,那就是“数息观”。“数”是算的意思。人都有后天的习气、习惯,修行就是要将过去的习惯收摄聚集,回复原来的本性。 人的本性都是净寂光明的,称为清净涅槃的心境,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:“众生皆有佛性”。只是有时无明生出,和外界混在一起,而违背了我们原来的本觉,心念就这样一直奔驰于外面的境界,久而久之就变成习惯。原本清清净净的觉性脱离了觉知,从此和外面“迷”的境界交合混杂;所以有句话说:“背觉合尘”──也就是污染的意思。 看看现今社会如此混乱,社会的乱就是因为人心杂乱。“人心不同,个如其面”,因为人的心没办法统一、观念无法一致,所以会乱。心念不统一就互相违背,互相违背则所做出来的事难免会乱。 我们的本性都一样,只是后来背觉合尘,受外在尘境的影响而使心念散乱,原本至高无上的佛性一落千丈变为凡夫;我们现在就是要力争上游,回归清净的觉性。凡夫的情、污染的心都是向下堕落的,每个人都同流合污,所以叫做凡夫。流是向下流,凡夫心就是向下流、不长进的,我们现在就是要“背尘合觉”──背逆凡夫心,合于本觉性。也就是自凡夫的境地开始往上游、往前进展,这必定要有无比坚强的毅力、勇气与信念。下堕容易上游难,要往下落是不用著力、非常快速的,因为下面有股吸引力;但是要向上游就得靠自己的力量了。上游要靠什么呢?必须以我们的力量好好向外锻炼。要如何锻炼?很简单,想要控制杂乱心成为一念心,只有一个方法:“以毒攻毒,以念攻念。”心念向外散逸时,唯有以一念心才能控制心念不外散。用什么念?用“数息”,数就是算,息就是呼吸。 我们在打坐时,坐下来首先要调好身体的位置,将腿盘好、小腹收缩、挺胸展胸,肩膀顺齐胸部,眼光下垂、控制身态,不让身离了心,然后再以念来束缚心。用念缚心,用什么念呢?就是用数息的念。开始时,将丹田(小腹)的气,慢慢向上流通,呼、吸,把气慢慢往下面呼;慢慢吐出去之后,再用自己的精神观想“气”从小腹慢慢吐出来,吐到气息和小腹平齐时,再将气慢慢吸回来,如此一呼一吸、一出一入,为“一”。 调气时,我们的精神集中在自己的身上,将气息自身体内慢慢吐出,吐到内外距离一样时,再慢慢吸回来,如此我们的精神就是贯注在我们的身上,专心地数念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····十;一出一入、一呼一吸,前后不乱,数息不会断停,气息也没有长短不齐,这就表示我们用精神来控制心念,将杂乱的心控制为一念,在我们的身心而言,这是一门功夫。若坐下来还没数到三,就想到今天要做什么?还没到二,就考虑将来要如何、如何?或是回忆昨天、过去的事,没多久心念就会散掉。人的心不能二念──一颗心不能同时有两种作用。能够从一到十都无妄念,则再回头自一到十数息,这样,功夫就会慢慢进步,第一次、第二次数息都不散乱,第三、第四次···也不散乱,一直连续不断,则心自然会专一。 所以,学佛要有次第,初用功的人想要心不涣散,第一个步骤就是要用数息治散乱心,心若不专,则意不能定;意若不定,则慧不能生。所以要增长智慧,首先须将散乱心控制为一念,想要使心念专一,就要用功于“数息观”。数息观不一定现于打坐,有时在写文章或考虑事情时,心思不知跑到那里去,也可用数息观。总之,心思散乱时,不论行、住、坐、卧,都可以用数息观来收摄我们的心念。 多贪众生不净观 众生心之所以会散乱,多数是由贪欲而起,有了贪念就会生散乱心,所以我们想要使心不往外奔驰、使心能淡泊,就要用“不净观”来警惕多贪的欲心。贪就是有所爱,以为这样东西是多么好的东西,所以心起贪爱;对物质贪爱就会去争取,争取就会因而造许多业。这些业都是起于太爱我们的身,因为有身体才会贪婪外界的物质,所以要去除贪爱就必须先从自己本身做起。我们要反观自身全是不净物,若能“观身不净”,就会反省自己为什么要这样争取?到底是在争什么?我们的人身究竟能在世间留存多久?何必为了这个身躯而竞争?世间万物争得最厉害的就是人与人,有的人甚至为爱人而起嗔怒忌恨,造下罪业;我们若能用“不净观”,自然不会生爱、生恨,也不会生嫉妒心。 有的人为了爱一个人而不顾一切,即使毁掉自己的前途也在所不惜,有句话说:“不爱江山爱美人”,就是为了爱一个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名利与地位。古今人物比比皆是,这些人为何会如此呢?就是心念迷失、散乱,不知此身原是多么不净之物。 佛陀的教育,时时警惕我们身为不净物。当初佛在世时,阿难具庄严之相──佛陀三十二相,阿难三十相。有次举行无遮法会,佛陀带领许多弟子去受供,阿难由于外出为佛陀办事,所以没跟上。大家来请佛去受供,阿难还没回来,等阿难回来时,佛陀已经将全部的弟子带出去了。阿难心想:既然佛陀走了,我就单独去托钵,佛陀往东边去,我就往西边托钵。所以他一路往西走。 最后走到一个聚落,印度地方天干地燥,他走了一段路后,钵还是空的,他又热又渴又饿,虽然耐过饥饿,但是渴却不堪忍。刚好前面有一口古井,一位女子正在那儿打水,阿难走到井旁时,这名女子抬起头看到这位出家人,眼前一亮,心想:“多么装严的比丘啊!” 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,她一看到阿难,心里无形中生起强烈的爱念,所以当阿难将钵伸出去,拜托她将打起的水分给他一些时,摩登伽女便高兴地将水倒入钵中,瞪遮大眼注视这位庄严的比丘,直到阿难离开。 她一回到家,就要求母亲设法让她拥有阿难。她的母亲是个外道教徒,并操贱业(不是很良好的职业),她知道比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,女儿这种爱恋之心,根本不可能实现。可是她的女儿死求活求,一心只爱这位比丘。母亲爱女心切,只好成全她,即使造业也在所不惜。 她请了一位念符咒的人来,用邪术迷引阿难,使他迷迷糊糊,懵懵懂懂,身不由己地受邪术吸引而来。天明时,阿难不知不觉地离开佛陀,等佛陀要讲经时,发现找不到阿难。佛知道阿难已受难,赶紧派遣文殊菩萨到摩登伽女家附近去找回阿难,并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严咒。 此时阿难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内,在即将破戒时,忽然间清醒过来,马上离开摩登伽女,跑回佛陀的修行地。摩登伽女见阿难忽然离她而去,心中非常难过,便一路追奔,来到佛陀的面前,请求佛陀成全她。佛就说:“你是否真的很爱阿难?”她说:“我真的非常爱他。”阿难此时正入内洗浴,佛就叫人把阿难洗浴的水端出来,问她说:“你真的爱阿难,绝不后悔?你爱阿难那里呢?”她说:“我爱阿难的全身。”佛就说:“你既然那么爱阿难,这盆是阿难的洗澡水,你就将它喝下吧!”摩登伽女吓了一跳说:“佛,你是大慈悲者,这么脏的水为何叫我喝下呢?”佛说:“每个人的身体原本就是这么脏的,现在阿难健康时你就已经嫌脏了,那他将来老死败坏时,你又将做如何想呢?”摩登伽女听了佛的话,顿然开悟,证悟初果,忽然间能观查人身的不净,从此所有的爱念、贪欲都消除了,她再也爱不起来──原来阿难的身体一样这么脏,那还有什么可以爱的?这就是“不净观”。 欲治贪心唯有不净观,若能善用不净观,自然所有的爱欲都会消灭。这是第二种五停心观──对治贪念的方法。 多嗔众生慈悲观 众生多嗔,嗔就是爱发脾气,这是烦恼的根源。人的烦恼根源有三:贪、嗔、痴,这些根本烦恼若不除去,我们的智慧就无法增长,观念也无法正确;所以,要使观念正确、要增长智慧,必定要将烦恼根源去除。多贪的众生必须用“不净观”的方法来对治,而… 《三十七道品讲义:八正道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