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三十七道品讲义:八正道篇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修”是修行。若逃避现实则无行可修,必须面对外在的境界,以心转境,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;如果逃避境界,则心被境转。人一逃避现实,就等于与时间、道路隔离,不会利用时间;一条道路必须亲自去走,不可停留退转。所以我们不要逃避外境,应该善用道心去转境,这才是真正的修行。

  修行的过程要守戒(持戒),我们对佛陀的教法要拳拳服膺,不断地进修。现在的佛弟子大多受过戒,在家必须守“五戒”,有的甚至还受在家菩萨戒;如果受过菩萨戒,就一定要做菩萨。什么是菩萨呢?就是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只愿众生得离苦”,利益众生就是菩萨的精神,也是菩萨进修的功能。

  受过菩萨戒之后,若只是独善其身,只顾了脱自己的生死,那就已经毁戒了──也就是没有守持戒律与戒法。佛陀既然制定戒法来教导我们,如果我们停滞不前进,就是没有守持菩萨戒。

  “定”──是心定,若一暴十寒则叫做“不定心”。今天听了佛法,就发心行菩萨道,认为自己应该牺牲小我,完成大我──与地藏菩萨一样,有“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”的志愿。设若只是用口诵诵而已,不能心口合一,秉持其志愿发挥身心的功能,则诵经与没诵经差不了多少。没诵经的人,尚未接受佛陀的教法,不知者无罪;已诵过地藏经的人,便已接受佛陀的教法,佛陀以地藏菩萨的精神做我们的榜样,如果不去实行这种精神,就是违逆佛陀的教诫。

  发心之后一定要有恒心,不可一暴十寒。今天诵了经,就说要赶快发心;事过境迁之后,仍然以自己的生死解脱为大事,根本将地藏菩萨发愿入地狱度众生的心志置之脑后,这就是定力不够。

  定力既然不够,要怎样产生智慧呢?世俗有一句话说:“不经一事,不长一智”,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炼出来的,若逃避现实,离开人与事,要如何产生智慧呢?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专精的定心,走入众生群中去行菩萨道法;如此,智慧与定力就会相辅相成,此即在“戒中修定”、“定中成慧”。

  博闻爱道,道必难会

  “一心专精,无有间歇”──我们既然要行菩萨道,就必须专心一意地往前走,若刚起步就停止或退转,将一事无成。虽说“条条道路通长安”,但是常常半途而废,另择他路从新再走,什么时候才能抵达目的地呢?所以我们一定要选择一条道路,专心地往前精进,不可回头或三心二意;我常常说“好马不吃回头草”,既然选定这条路,即使粉身碎骨也要走到终点,这就是──守志奉道。

  佛陀说:“博闻爱道,道必难会;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。”坚守一个志愿,力行一条正道,那么就能很快地达成理想与目标。所以:“一心专精,无有间歇。”若能如此就能增长道行,这就是“正精进”。如果平时心存邪念,以自我为重,有所求,就会考虑很多事,走了一段路后,发现对自己没有利益,便想走另外的路,很快就间断休歇下来,这样必难会道。

  所以,若要精进努力,一定要记住一个观念:学佛达到成佛的境界,必须经过菩萨道;离开菩萨道则无佛可学,离开菩萨道也无佛可成,要行菩萨道就必须在菩萨道上无有间歇,这才是真正的学佛,才是学佛道上的精进者。

  第七、正念

  “正念──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,及“五停心”助道法,堪能进止涅槃,是名正念。”

  我常强调思惟、观念的重要性。一个人的外在行为,最主要是由内在修养所表现的,所以“大学”曾说:“富润屋、德润身。”只要看一间住宅房屋的装饰,就可以知道这家主人是富有或贫穷;一个人是否真正有修养,只要观察他日常生活的举止行为,以及待人接物的一切举动,即可知道此人内心的修养境界到何种程度,所以说“德润身”。

  “德”者“得”也,外在的行为有修养,则可建立内心的道德观念。例如我们尚未拜师学艺之前,还无所得,因为功夫没有学成;如果用心努力下功夫,把师父指导的过程都细心第加以练习,再配合专一的精神,久而久之就会不断地进步,自然能练就一手好功夫。今天比昨天熟练,则多得一分,而且不只得一分,还可以将它再创造、创新,然后传授给别人,这就是所得之后的功能。

  与此相同的道理,初学佛之人,不知佛法是什么,经过专心的学习,慢慢体会什么是佛法,体会之后再身体力行。在实践佛法、力行正道时,会感觉到这条路的风光与境界,这就是真正体会的心得。若是你已经走过这条路,就可以回过头来,以真诚的心境,去教导他人,告诉大家如何行走这条道路,走道何处会得到何种境界···等,这就是由“得”而成“德”,所以说“德”者“得”也。

  有定才能产生“慧”

  心念可成就人的德行、充足人的德业,因此必须由心修起。心念若正,则用心下的功夫一定也是正的;思惟与观念若正确,则所追求的目标就会正确;追求的目标正确,精进用功之后的体会就称为“德的成就”。设若心念不正、思惟偏失,则所走的道路就会偏邪,走上邪道后,所做所为就是恶业──堕落的恶业。这些结果都是由心念所生。

  我们现在所谈的“正念”,是警惕大家举止动作、待人接物要时时善加思量。思就是警惕之意,每个人都要自我警惕,想想自己应该以何种声调、形态来待人处世;与人交接时,应该考虑自己要采取何种观念,为将来的立身处世奠定根基,这都称为思与念。“思”就是警惕,“念”就是观念。

  我们过去与现在所思念的是“戒、定、慧”,这是学佛者应该注意、时时反省警惕以及实行用功的道路。“戒”就是防非、预防错误,必须时时刻刻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语行动,“开口动舌无不是业,举手投足无不是罪”,所以要时时遇防过失错误,这就是“戒”。

  “定”是心灵的训练,我们要时时刻刻自我训练心念的定静。学佛最怕的是心念散乱;心若散乱,则一生之中,绝对无法成就任何道业。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定力,选择一条道路,选定道路之后,要下定决心走完路程,这就是“定”。

  人之所以修而无得,就是因为欠缺一个“定”字,我们拜佛、念佛、打坐、读经,无不是为了收摄杂念心,训练自己的定心。佛陀慈悲,为了收摄众生的散乱心而设教,开启八万四千法门,其实他只为收摄我们的心念专一静定,所以这个“定”字对学佛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有定心才能够产生“慧”──智慧,欠缺定力而想开启智慧,那是不可能的。有的人说:“我拜佛,求佛开我智慧”,拜佛并非要求佛开智慧,拜佛只要拜得心念专一,自然能开智慧;心不专一,意念散乱,要如何开启智慧呢?

  阿难陀尊者是佛陀的俗家堂弟,也是佛陀出家的侍者。我们今天有经可读、有法可学,都是靠阿难陀尊者的文力、文德所摄受而传承下来的,所以阿难称为“多闻第一”。他跟随在佛的身边,时时听佛的教法,运用他的记忆力,将每一句佛法记在心里。所以有句话说:“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难心”,佛法如大海一样浩瀚无边,但是点点滴滴的海水都能进入阿难的心中,佛陀所说的教法,都是阿难所摄受的。

  有一天,阿难跟著佛陀出外托钵,佛陀走在前面,阿难持钵随行在后。阿难见佛陀在他的面前行走,全部的心思精神都集中在佛的形态,不论何时何地,阿难总是觉得佛陀的一切举止行为都能收摄他的心;他心中自忖:“这莫非就是佛陀智慧的威德?”他禁不住生起欢喜心与向往之念,赶紧加快脚步,跑向前去请示佛陀说:“佛陀的智慧德相,时时令我们望而生喜,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欢喜心,这就是佛陀您的智慧威德。佛陀啊!我是您的弟子、您的堂弟,到底要如何修行,才能够成就三十二相──福慧威德的庄严相?佛陀,您是否能够赐给我一些智慧呢?”

  佛陀回头看看阿难,没有回答他的问话,依然加紧脚步向前走去,继续托钵。等到他们受到供养,钵中得到食物,佛陀与阿难各自持自己的钵,就找了一处凉快的树下坐下来。佛陀一拿起钵就专心地吃完这钵饭,阿难心中生疑:“佛陀为什么不出声、不回答我的问题?他的动作究竟表示什么意思?”所以他看得出神了,佛陀已经吃完饭,他却仍眼睁睁地望著佛陀。

  佛陀吃完这钵饭,回过头就说:“阿难,你还没饱啊?”阿难摇摇头说:“佛陀,我尚未吃饭。”佛说:“我吃饱了,为何你还没饱呢?”阿难说:“我还没吃,当然没饱。”佛陀就说:“对啊!我吃是我饱,你还没吃,当然还未饱,你刚才叫我赐你智慧,你自己不去修,那我如何给你呢?”

  阿难从此顿悟,并开始把心收摄于一处,他心中想著:“我要求慧,应该自己去求取,必须将心统摄专一,于定中生慧。”所以阿难就成为多闻第一。心不专则闻不入,即使听再多的法也听不进去。大部分的人都是一耳听、一耳漏,这叫做“有漏”──用一个耳朵听,听一半而已,所以一知半解。那应该如何听呢?要靠耳根听,然后专心摄受,这称为“无漏”。用无漏根来听,才有办法摄受佛法。

  我们学佛希望佛法与心相应,除了心与佛法相应之外,还要会应用。所以我们有心专一来学佛、听用佛法,必须全心全意去体会。佛书千经万律,就是只为了要以佛法引导众生心;众生用心学习,也是希望能体会佛法,真正有所体会才能够发挥效用。若无所体会,则尽管千经万律都入了你的耳朵,还是会漏失,无所用处。就像一个容器一样,盆子、桶子要装水的时后,应该正面放好来装,有多大的盆就能装多少水;设若将其覆盖,不但无法装一点点的水,而且水一倒下去,就从盆底漏掉。

  接受佛法与此道理相同,尽管每天都听法,若以有漏的耳根来听,就像倒放的水桶一样,一边听一边漏,很快就流失;如果听法时像正放的水桶,装多少水都装得住。用正心正念来接受佛法,就像以大根大器来接受佛法一样,一听就能受用,一装进去就能发挥效用;越是发挥它的效用,月能发挥“闻性”的功能。所以,希望大家反观自性,观赏自己本地的风光明月…

《三十七道品讲义:八正道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