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叁十七道品講義:四念處篇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不淨之物,不可因爲身軀而妨礙了我們的道業。而雖然身軀是如此肮髒汙穢,但我們應該轉汙染爲清淨,好好把握時間,善加利用以完成道業。

  第二、觀受是苦

  人生在世,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喊苦;若世間沒有苦,則永遠也不會有佛存在人間。佛陀就是因爲世間有苦,所以才出現人間;他爲了解救世間疾苦,才出家修行,而後成正覺,度化衆生。

  過去的人雖然知道人生是苦的,但是不知苦源何在?也說不出苦的各種名稱,更無法分析苦因。等到釋迦牟尼佛找到苦的源頭,並解開苦因後,他才以這份超越凡夫的智慧來向人間說法。

  受,有幾種呢?大約有叁種,即苦、樂、中等叁受;若細分則有五種,另加憂、喜二受。苦是一種感受,我們唯有親身處于苦的環境士感受,才能夠了解何謂苦?凡夫將如意之事稱爲樂,不如意事稱爲苦,究竟世間有多少樂事呢?俗雲:“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。”我們要求達成十件事,但是其正能圓滿如意的只有一、兩件而已;而這一、兩件事完成後,是否能滿足人的欲望呢?仍然無法滿足啊!

  人的欲望就像一個破桶一樣,將它注滿水放置一旁,仍然會流失掉,而且無論添多少水,過一段時間後,還是一樣會漏掉,永遠無法填滿;人的欲望也永遠有不得滿足的痛苦。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在物質豐裕的社會裏,但是一日之中至少有叁次的苦那就是叁餐之前的饑餓苦。例如早上吃飽飯後,到了中午將近十二點,即使你忙得忘了時間,不知不覺中仍會由于食物消化掉而感到饑餓,因爲你的肚子已經空了;中午再填刨钣,到傍晚時肚子又開始唱空城計,仍需再補充食物。你們看看,一天之中,至少有叁次令你覺得不足而有所求,有的人甚至不只叁餐,還有五餐、六餐、點心,外加睡前的消夜。

  人的一生單爲了填飽肚子就無法滿足,所以有一句話說:“世間的大海有漲滿之日,而人的鼻下橫卻無填滿之時。”“鼻下橫”就是這張嘴巴啊!無論你填多少東西,也無法將其填滿。人再怎麼吃,仍然只有這樣的身高體重,再吃多少東西,也是如此而已,但是這張嘴巴卻永遠都填不滿。

  浮生如夢可成真

  有形的物質從口進入肚中都永遠不能填滿了,何況是無形的欲心呢?“欲”即希望,世人的希望無窮無盡,永遠無法到達滿足的程度。如一個女孩自呱呱墜地,到了讀書求學的階段,心中就開始描畫未來的藍圖,她心裏可能會想:“我現在讀高中,將來要念大學,那時候,我就要開始找朋友……”不斷地編織著少女的美夢。

  如果其如她所願,找到了一位元理想的物件,他們就會開始共同計畫--“既然我遇到了白馬王子,而你也找到心目中的白雪公主,將來就可以建立一個非常美好的家庭……。”當然,此時她又希望自己的先生從事什麼行業、擁有什麼地位,家庭住屋裝璜得美輪美奂、富麗堂皇。結婚之後,她便希望自己有幾個子女:“假如是女孩子,我要將她妝扮得像一位美麗的小公主;如果是男孩,我期待他能成爲一個傑出的小王子。當他們到了入學年齡,我要爲他們找間貴族學校,並且安排在智優班級裏,讓他們能接受最好的教師指導。”如此,朋友或鄰人問起他們子女就讀的學校時,做父母的就會因這所“貴族學校”而覺得很有面子,無比榮耀。

  念完小學後,他們也是一樣費盡心思地要將子女送進“明星學校”,由于現在的學生是分區入學,所以他們不擇手段,以夫婦分居爲理由,將戶籍分隔兩地。只爲了使子女就讀“明星學校”,不惜一切地辦理夫婦分居手續。等到國中叁年級,他們又爲子女緊張,擔心他是否能考上高中,因爲要讓子女上大學,不得不找一所好的高中。父母爲了子女的高中聯考,受慮到席不暇暖、食不知味,雖然參加考試的是子女,其實考得最苦的卻是父母,被“烤”得心焦如焚,其是所謂的“考”者“烤”也。

  等到子女高中畢業,父母又擔心他們的大學聯考。幾天前,電視新聞報導考場情形,在螢光幕上可以看到,考生在試場內考試,父母親一個拿扇子、一個拿水壺,站在烈日下,等待爲子女“服務”,甚至連祖父祖母都到場助陣、加油,一個考生就有叁、四個陪考者。休息時間一到,母親就拿著扇子拼命扇風,手酸了就換祖母;父親提水壺提久了,就換祖父。你們想一想,這都是心存“希望”啊!希望自己的子女、子孫能夠金榜題名。而十幾萬的考生只錄取二、叁萬人,那些考不上的人怎麼辦呢?這是不是“不如意事十有八九”啊!

  苦樂憂欣總是幻

  人多數都有這份苦受,所謂“苦”就是求之不得而産生煩惱、憂怖。佛陀說:“衆生之苦就是從欲所生;因欲生憂,因憂生怖。”由于有欲望所以會生憂愁,有憂愁就會起恐怖驚惶之心,怕“求不能得”。有錢時煩惱,深怕投資生意大大,遇到經濟不景氣而損失錢財;沒錢時怕生活物資無著落,由于受愁煩惱就産生惶恐不自在的心態,這種感“受”確實是苦啊!

  樂也是苦。你們是否曾經聽說“樂極生悲”這句話呢?有一則新聞,報導新竹遊泳地因毒氣外導致幾十人中毒的不幸。這種因娛樂而招致的苦果,就是“樂極生悲”。

  有的人是苦受,有的人是樂受、喜受、或受受,還有一種是不苦不樂的“中受”。因爲心中本來就沒有很大的欲望,別人的煩惱看起來很可憐,但是那是他的事,與我無關;有人中“大家樂”的獎金而興高烈,那也是他的事,與我無關;反正都是別人的事情,所以我的感受是不苦也不樂,這就是“中受”。“受”的類別一共有五種:苦受、樂受、喜受、憂受及中受(不苦不樂受)。若大致分類則有苦受、樂受、中受,謂之“叁受”。

  只要好好用心觀察,此身軀就是不淨之物,世間的人我是非,無不在于個人的感受之中,若能夠看得開,則不會有太痛苦的感受;若看不透,就會常常覺得痛苦難堪。

  王老師的眼鏡

  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我們心態的感受,而每一個人的感受並不一致,必須視個人的觀念而定。有的人常常有快樂的心情,雖然缺乏物質生活,而且環境惡劣,卻能時時守志奉道,心胸平靜寬廣,對自己的人生常常感到心滿意足。像這種人即使欠缺物質生活的享受,精神上仍能知足常樂。

  有一天晚上,我去看王老師和吳教授教導大家拉坯、製作陶瓷藝品,王老師將一團土拉坯製成花瓶,那塊土看起來非常不起眼,只是一團橢圓形的土而已,當他抱起這團土時,旁觀的人若是用心看,就會體會到這塊土有多麼重,若是心不在焉的人,就覺得這只是一團不起眼的土而已,這也是種“感受”,個人的感受不同。

  王老師將這團土放置在轉盤上,開始進行拉坯,他渾身使勁,用力地拉、捏、壓,做得汗流浃背,滿頭大汁。當時你若在旁用心觀看,雖然使勁出力的人是王老師,但是那份感受是與工作的人付出同樣的力氣,說不定還出力的人是王老師,但是那份感受是與工作的人付出同樣的力氣,說不定還比他費更大的勁呢!這也是旁觀者的一種感受。若是不認其用心看的人,不會感覺到他是用了多少力氣,消耗多少體力與精神。

  繼續看他努力地工作著,今身汗涔涔,鼻梁上的眼鏡不斷滑下來,他就拜托旁人拿條橡皮筋幫他把眼鏡綁緊,固定起來。我見了此景,實在是十分感動。一個年輕人,戴這麼一副普通的眼鏡,而且還用克難式的方法防止它松脫。若是平常的人,大多要求美觀、方便,一定要配戴最合適、舒服、美觀、大力的眼鏡。而他這一副眼鏡的兩邊架上,另外裝置了鈎環,看起來似乎是長期爲了准備眼鏡滑落時挂上橡皮筋的裝備、

  我于是問他:“王老師,你爲什麼不再配一副新的眼鏡呢?”他回答的話今我非常感動,他說:“可以用就好了啦!”這就是他有一份滿足的心態,盡管他分分秒秒都必須戴著眼鏡,但是他卻不求舒適,認爲可以用就好了,那種愛物惜物的心理,實在是非常難得!

  與無情同有受

  “生命”,不只是會活動的東西才具備,凡是一切物質皆有命“物命”。同樣是一張紙,你們可能用一次就丟了,而我使用紙卻能使其壽命增加叁、四倍,因爲最初我用鉛筆書寫,然後用原子筆、紅筆,最後再以毛筆書寫,,一張紙能夠讓我重覆使用好幾次,這就是愛惜物命。

  我們在物質的使用上,應點滴愛惜,更要時時有滿足之心,人生在世,一切的物質只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上能便利,我們應該對一切物質心存感恩,如此,生活在人間就會處處感到心滿意足、時時覺得歡喜快樂。若是心不滿足,即使用金、銀等珍貴之物做成金碗、金筷、金杯、銀盤……,在日常生活上使用,也一樣會覺得不滿意。像這種不知足的人,他的人生就會不斷地痛苦啊!

  所以,佛陀教導我們,必須用心“觀受是苦”,心不知足的人,永遠會生活在痛苦之中。現在的人大多住在高樓大廈中,夏天有冷氣,冬天有暖氣,看起來似乎非常享受。我想,生活在裏面的人,他們不一定很快樂。反而是鄉居的人,雖然住的是簡陋的茅屋,較涼爽之處只有門前的大樹下,但是我認爲,在大樹下乘涼的人一定比在冷氣房裏的人更快樂。所以說,心滿意足的人,即使是一草一木,無不是美景春光,亦覺得非常快樂滿足;不知足的人,即使享受人間天堂中最豐富的物質生活,也有心靈空虛之苦。這即是佛陀所說的“觀受是苦”。

  第叁、觀心無常

  心理有四相生、住、異、滅。

  “生”我們的心理有時生歡喜之念,有時起怨怒、仇恨之念,爲什麼心中會有這些念頭呢?因爲我們面對各種不同外境的緣故。若面對一位我所喜歡的人,心中就會“生”起一份愛念。愛是苦啊!世間有多少人爲了愛而受盡苦的折磨,造成終身的遺憾呢?尤其是男女之愛,很多人因爲不能獲得對方的愛,而造了殺業,不只是一對一的由愛生恨,甚至許多的滅門血案,都是由于這男女之間的愛恨而引起的。

  死者已了,而活著的人,卻是苦不堪言啊!誰無父母、兄弟姊妹,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姊妹爲了一個人而造成人…

《叁十七道品講義:四念處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