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三十七道品讲义:四念处篇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不净之物,不可因为身躯而妨碍了我们的道业。而虽然身躯是如此肮脏污秽,但我们应该转污染为清净,好好把握时间,善加利用以完成道业。

  第二、观受是苦

  人生在世,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喊苦;若世间没有苦,则永远也不会有佛存在人间。佛陀就是因为世间有苦,所以才出现人间;他为了解救世间疾苦,才出家修行,而后成正觉,度化众生。

  过去的人虽然知道人生是苦的,但是不知苦源何在?也说不出苦的各种名称,更无法分析苦因。等到释迦牟尼佛找到苦的源头,并解开苦因后,他才以这份超越凡夫的智慧来向人间说法。

  受,有几种呢?大约有三种,即苦、乐、中等三受;若细分则有五种,另加忧、喜二受。苦是一种感受,我们唯有亲身处于苦的环境士感受,才能够了解何谓苦?凡夫将如意之事称为乐,不如意事称为苦,究竟世间有多少乐事呢?俗云:“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。”我们要求达成十件事,但是其正能圆满如意的只有一、两件而已;而这一、两件事完成后,是否能满足人的欲望呢?仍然无法满足啊!

  人的欲望就像一个破桶一样,将它注满水放置一旁,仍然会流失掉,而且无论添多少水,过一段时间后,还是一样会漏掉,永远无法填满;人的欲望也永远有不得满足的痛苦。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物质丰裕的社会里,但是一日之中至少有三次的苦那就是三餐之前的饥饿苦。例如早上吃饱饭后,到了中午将近十二点,即使你忙得忘了时间,不知不觉中仍会由于食物消化掉而感到饥饿,因为你的肚子已经空了;中午再填刨钣,到傍晚时肚子又开始唱空城计,仍需再补充食物。你们看看,一天之中,至少有三次令你觉得不足而有所求,有的人甚至不只三餐,还有五餐、六餐、点心,外加睡前的消夜。

  人的一生单为了填饱肚子就无法满足,所以有一句话说:“世间的大海有涨满之日,而人的鼻下横却无填满之时。”“鼻下横”就是这张嘴巴啊!无论你填多少东西,也无法将其填满。人再怎么吃,仍然只有这样的身高体重,再吃多少东西,也是如此而已,但是这张嘴巴却永远都填不满。

  浮生如梦可成真

  有形的物质从口进入肚中都永远不能填满了,何况是无形的欲心呢?“欲”即希望,世人的希望无穷无尽,永远无法到达满足的程度。如一个女孩自呱呱坠地,到了读书求学的阶段,心中就开始描画未来的蓝图,她心里可能会想:“我现在读高中,将来要念大学,那时候,我就要开始找朋友……”不断地编织着少女的美梦。

  如果其如她所愿,找到了一位元理想的物件,他们就会开始共同计画--“既然我遇到了白马王子,而你也找到心目中的白雪公主,将来就可以建立一个非常美好的家庭……。”当然,此时她又希望自己的先生从事什么行业、拥有什么地位,家庭住屋装璜得美轮美奂、富丽堂皇。结婚之后,她便希望自己有几个子女:“假如是女孩子,我要将她妆扮得像一位美丽的小公主;如果是男孩,我期待他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小王子。当他们到了入学年龄,我要为他们找间贵族学校,并且安排在智优班级里,让他们能接受最好的教师指导。”如此,朋友或邻人问起他们子女就读的学校时,做父母的就会因这所“贵族学校”而觉得很有面子,无比荣耀。

  念完小学后,他们也是一样费尽心思地要将子女送进“明星学校”,由于现在的学生是分区入学,所以他们不择手段,以夫妇分居为理由,将户籍分隔两地。只为了使子女就读“明星学校”,不惜一切地办理夫妇分居手续。等到国中三年级,他们又为子女紧张,担心他是否能考上高中,因为要让子女上大学,不得不找一所好的高中。父母为了子女的高中联考,受虑到席不暇暖、食不知味,虽然参加考试的是子女,其实考得最苦的却是父母,被“烤”得心焦如焚,其是所谓的“考”者“烤”也。

  等到子女高中毕业,父母又担心他们的大学联考。几天前,电视新闻报导考场情形,在萤光幕上可以看到,考生在试场内考试,父母亲一个拿扇子、一个拿水壶,站在烈日下,等待为子女“服务”,甚至连祖父祖母都到场助阵、加油,一个考生就有三、四个陪考者。休息时间一到,母亲就拿着扇子拼命扇风,手酸了就换祖母;父亲提水壶提久了,就换祖父。你们想一想,这都是心存“希望”啊!希望自己的子女、子孙能够金榜题名。而十几万的考生只录取二、三万人,那些考不上的人怎么办呢?这是不是“不如意事十有八九”啊!

  苦乐忧欣总是幻

  人多数都有这份苦受,所谓“苦”就是求之不得而产生烦恼、忧怖。佛陀说:“众生之苦就是从欲所生;因欲生忧,因忧生怖。”由于有欲望所以会生忧愁,有忧愁就会起恐怖惊惶之心,怕“求不能得”。有钱时烦恼,深怕投资生意大大,遇到经济不景气而损失钱财;没钱时怕生活物资无著落,由于受愁烦恼就产生惶恐不自在的心态,这种感“受”确实是苦啊!

  乐也是苦。你们是否曾经听说“乐极生悲”这句话呢?有一则新闻,报导新竹游泳地因毒气外导致几十人中毒的不幸。这种因娱乐而招致的苦果,就是“乐极生悲”。

  有的人是苦受,有的人是乐受、喜受、或受受,还有一种是不苦不乐的“中受”。因为心中本来就没有很大的欲望,别人的烦恼看起来很可怜,但是那是他的事,与我无关;有人中“大家乐”的奖金而兴高烈,那也是他的事,与我无关;反正都是别人的事情,所以我的感受是不苦也不乐,这就是“中受”。“受”的类别一共有五种:苦受、乐受、喜受、忧受及中受(不苦不乐受)。若大致分类则有苦受、乐受、中受,谓之“三受”。

  只要好好用心观察,此身躯就是不净之物,世间的人我是非,无不在于个人的感受之中,若能够看得开,则不会有太痛苦的感受;若看不透,就会常常觉得痛苦难堪。

  王老师的眼镜

  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态的感受,而每一个人的感受并不一致,必须视个人的观念而定。有的人常常有快乐的心情,虽然缺乏物质生活,而且环境恶劣,却能时时守志奉道,心胸平静宽广,对自己的人生常常感到心满意足。像这种人即使欠缺物质生活的享受,精神上仍能知足常乐。

  有一天晚上,我去看王老师和吴教授教导大家拉坯、制作陶瓷艺品,王老师将一团土拉坯制成花瓶,那块土看起来非常不起眼,只是一团椭圆形的土而已,当他抱起这团土时,旁观的人若是用心看,就会体会到这块土有多么重,若是心不在焉的人,就觉得这只是一团不起眼的土而已,这也是种“感受”,个人的感受不同。

  王老师将这团土放置在转盘上,开始进行拉坯,他浑身使劲,用力地拉、捏、压,做得汗流浃背,满头大汁。当时你若在旁用心观看,虽然使劲出力的人是王老师,但是那份感受是与工作的人付出同样的力气,说不定还出力的人是王老师,但是那份感受是与工作的人付出同样的力气,说不定还比他费更大的劲呢!这也是旁观者的一种感受。若是不认其用心看的人,不会感觉到他是用了多少力气,消耗多少体力与精神。

  继续看他努力地工作着,今身汗涔涔,鼻梁上的眼镜不断滑下来,他就拜托旁人拿条橡皮筋帮他把眼镜绑紧,固定起来。我见了此景,实在是十分感动。一个年轻人,戴这么一副普通的眼镜,而且还用克难式的方法防止它松脱。若是平常的人,大多要求美观、方便,一定要配戴最合适、舒服、美观、大力的眼镜。而他这一副眼镜的两边架上,另外装置了钩环,看起来似乎是长期为了准备眼镜滑落时挂上橡皮筋的装备、

  我于是问他:“王老师,你为什么不再配一副新的眼镜呢?”他回答的话今我非常感动,他说:“可以用就好了啦!”这就是他有一份满足的心态,尽管他分分秒秒都必须戴着眼镜,但是他却不求舒适,认为可以用就好了,那种爱物惜物的心理,实在是非常难得!

  与无情同有受

  “生命”,不只是会活动的东西才具备,凡是一切物质皆有命“物命”。同样是一张纸,你们可能用一次就丢了,而我使用纸却能使其寿命增加三、四倍,因为最初我用铅笔书写,然后用原子笔、红笔,最后再以毛笔书写,,一张纸能够让我重覆使用好几次,这就是爱惜物命。

  我们在物质的使用上,应点滴爱惜,更要时时有满足之心,人生在世,一切的物质只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上能便利,我们应该对一切物质心存感恩,如此,生活在人间就会处处感到心满意足、时时觉得欢喜快乐。若是心不满足,即使用金、银等珍贵之物做成金碗、金筷、金杯、银盘……,在日常生活上使用,也一样会觉得不满意。像这种不知足的人,他的人生就会不断地痛苦啊!

  所以,佛陀教导我们,必须用心“观受是苦”,心不知足的人,永远会生活在痛苦之中。现在的人大多住在高楼大厦中,夏天有冷气,冬天有暖气,看起来似乎非常享受。我想,生活在里面的人,他们不一定很快乐。反而是乡居的人,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,较凉爽之处只有门前的大树下,但是我认为,在大树下乘凉的人一定比在冷气房里的人更快乐。所以说,心满意足的人,即使是一草一木,无不是美景春光,亦觉得非常快乐满足;不知足的人,即使享受人间天堂中最丰富的物质生活,也有心灵空虚之苦。这即是佛陀所说的“观受是苦”。

  第三、观心无常

  心理有四相生、住、异、灭。

  “生”我们的心理有时生欢喜之念,有时起怨怒、仇恨之念,为什么心中会有这些念头呢?因为我们面对各种不同外境的缘故。若面对一位我所喜欢的人,心中就会“生”起一份爱念。爱是苦啊!世间有多少人为了爱而受尽苦的折磨,造成终身的遗憾呢?尤其是男女之爱,很多人因为不能获得对方的爱,而造了杀业,不只是一对一的由爱生恨,甚至许多的灭门血案,都是由于这男女之间的爱恨而引起的。

  死者已了,而活着的人,却是苦不堪言啊!谁无父母、兄弟姊妹,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姊妹为了一个人而造成人…

《三十七道品讲义:四念处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