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的悲剧,实在是今他们痛苦难堪。所以说,人为了一份自私的感情,会造成终身的遗憾,更会连累到爱他的亲人--受痛苦之煎熬。一个爱念尚且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,而仇恨、怨怒,更是会造成重大的煎熬。这些悲剧都起于一念之间,所以称为“生”--心念之所生。
“住”--即是心念时时执着于心中,不能解开。例如,心里恨此人,一看到他就心生厌烦;即使分隔两地,还是记恨他,并且不断地发誓要报复。记得有一则报上的新闻说,二十几年前,一个学生被老师打了一耳光,怀恨在心二十多年,如今他找到机会报仇,便拿刀杀死这个老师。这份仇恨的“念”放在心中二十多年,无法解开,就是“住”--心念执着。
“异”--即变迁转移。人对于仇恨能够永远记在心里,对于恩情却无法长记不忘。现在这个人对他恩重如山,但是他的感受却是很短暂的,只在此时此刻会说:“你对我这么好,将来我一定会报答你……”等到环境变迁,事业发达时,过去对他有恩的人,现在有求于他,他却忘恩负义,完全变心了。
所以说,人的爱念,不是变质就是迁移了。如同爱一个人,有时候会由爱生恨,毁灭了许多人,这称为爱的变迁--本来是爱念却变成恨意。有的人接受别人的恩惠,却很快就忘记,反恩为仇,这称为异--变异。世俗人常用一句话来形容说:“十餐米糕饭,一餐吃稀钣”,即使以前享用了许多丰富的美味佳肴,却全部都忘得一干二净,只记得他今天让我吃了一终剩下的稀饭,而愤恨难消。这就是“异”,变异的凡夫心,反恩为仇。
“灭”--完全消灭殆尽。有的人可以将别人的恩情一笔勾消,全部忘记,最初受惠时还发誓说要报答恩情,经过一段时间后,他却忘得一干二净,这就是善念灭除。
以上是心理的四相生、住、异、灭。
第四、观法无我
我们除了要了解心理的四相之外,还要透彻字宙万物的道理,所以必须“观法无我”。世间上有那些东西是“我”所拥有的?又那一样东西永远是“我的”呢?人有一口气存在时,就有占有心,“这个人是我的什么人,这间房子是我所有的,这些田地、财产、地位、名衔……都是我的。”
万古金城一废墟
等到“我”这口气断了以后,这个“我”,是否还能拥有这些房屋、财产、土地,甚至包恬自己的身躯……呢?这时候连“身躯”都不是自己的了!因为一个死了的身躯,家人不会永远将他留在家里,更不可能继续爱他,甚至很快就被埋掉或烧棹这个“身躯”根本不再属于“我”,那些亲朋好友也不再是“我”所拥有的了!
这些房子、家圉,是我辛辛苦苦、费了多少心血赚钱,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,房子富丽堂皇如同皇宫,而田园建设得又多又大又宽广;但是一旦一口气不再来的时候,这些房子和田产能带得走吗?有些子女为了孝敬父母,感谢父母为他们建立美好的家园,于是烧一间大纸屋让父母往生后居住。烧了这间纸屋,难道父母带得走吗?阴间若是其的有房屋可居住,那么在阳间的人是否应该查查阴间的都市计画,看看这间房子会不会造成违章建筑?否则临时烧了这么一间纸屋,要安置在何处是好呢?该不是要让父母扛在身上到处走吧?
其实,灵魂一脱离躯壳时,任何物质都不需要了,因为灵魂脱壳时,其所到之处,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质依存寄托。所以说,世间一切的物质,究竟那一项是我们的呢?
“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啊!”这就是“观法无我”。
世间一切物质是四大假合所成的,过去我曾经分析物理的分离法,世间的物质是由种种的因缘与物理和合而成的,若将“地、水、火、风”四大分离,则究竟那一种东西能真正存在呢?当我翻阅介绍世界风物的书籍时,总有一种感慨那些世界闻名的建筑物,在西元几千年前多么雄伟威严,但是如今都成了一堆废墟。世间有那一样东西能够久留于人间呢?
前面提过“四念处”--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。“法”是世间一切有形与无形的道理,有形就是色,无形就是声、香、味、法等。
六根-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因接受外界的六尘--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而产生见、闻、吃、尝、觉、知等分别作用,称之为“六识”。例如我坐在这里,你们在对面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我的“人”,此即是“色”--有形体的物质。与“色”相对的是“见识”,眼睛接触外物会产生“视”的作用,即是“识”。眼睛亦称为“眼官”,在佛教中的名称是“眼根”,医学上则称为“视神经”。“色”是有形体的物质,“识”则是感觉神经所产生的感觉作用。
我们有几种感觉神经呢?有六种。例如眼根的视神经能分辨一切动静事物。而舌根的神经可以尝出味道。舌根也是有形体的物质,舌神经接受外物而分辨出味道,就是“识”。现在是夏天,大家最爱吃的是冰凉饮食,这此食物皆是由舌根神经去体味,才产生冷、热、甜、酸、碱……的感觉,这都是“舌识”。
总而言之,有形体的东西称为“色”尘,无形体而能分别外物的则称为“识”,亦即是神经的感受、感官的知觉、或是心灵的意识。所以我坐在这里,你们用眼睛看我,是因为你们的视神经将我的“人”收入眼底,然后在大脑里发生分辨的作用,这就是“眼识”。有形色的物质对己称为“根”,如眼根等;对外称为“色”,物体无形色但可感觉其存在的,称为“识”。这就是“色”与“识”的分别。
又如我现在在此讲话,你们可以用耳朵听到声音,但是却不能用眼睛看到它的形色,有声音而无形影,所以声音是一种“无色”的法。
总而言之,有形、无形、有色、无色,字宙间所有的万事万物,没有一样不包含于这个“法”之中。
众生皆为“法”所困
众生都在诸“法”中执着,所以佛陀举一个守门奴隶的故事来譬喻:
佛陀教诫,常守根门,莫看六尘,守无明驴,着于爱索。而诸比丘,不奉佛教,贪求利养,诈现清白,静处而坐,一吟意流驰,食看五欲,为声香味之所惑劄,无明复一心,爱索缠缚。正念、觉意、道品、财宝,悉皆散失。
佛陀举例说:有一位富有的人,他的家中藏了许多珍奇财宝。有一天他想离家外出,便雇请一个奴工帮他看家,出门前再三地交代他说:“我要出门了,家中有许多宝物,我希望你好好地看门。”但是这个主人知道此人天性愚钝,说一是一,不知应变,于是再更进一步仔细地嘱咐说:“要守住这个门,家中财物才不会遗失;除了屋内的宝物之外,还有屋外的一只驴也必须看好。”
这个佣人听完此话,就慎重其事,忠实地看守这个门,以及屋外的这只驴。正好隔壁邻居有人在庆祝喜事,请歌伎舞团来助兴,佣人一听到歌声就知道有歌舞表演,便开始蠢蠢欲动、不由自主地想去凑凑热闹、欣赏表演。但是他必须尽忠职守,看好家门、驴子,其是进退两难,不知该怎么办?于是他绞尽脑汁,想了一个方法:“我把门好好的绑紧,并且将绳索的另一端绑在驴身上,然后牵着驴到那里去看歌舞表演。如此,驴子和绳索都不会遗失,而门也被绳子绑住,一定非常安全。”
他自以为这样做是很聪明的,于是牵着驴子高高兴兴地去看人家唱歌跳舞,结果乐而忘返,忘记了绳索另一端的门究竟如何。等到主人回家时,看见家门被人打开,而守门佣人也不知跑到那里去了,只见一条绳索掉在地上。于是他沿着绳索一路寻找,终于找到守门人和那只驴子。
这个主人就叫他回家,对他说:“我叫你守门,为什么你跑去那里呢?”佣人回答:“我按照你所说的话去做啊!你看,门依然还在,绳索也没有断掉,而驴子还被我牵着,我那里做错嘛?”这个主人就说:“我叫你看门是希望屋内的东西不要遗失,你虽然帮我紧绑住这个门,绳索、驴子也是安然无恙,但是门已经被人打开,里面的财宝也被拿光了!”
六根六尘蔽真心
这个故事就像前面的经文内容一样,佛陀示现人间,就是要教诫我们好好守住“根门”。“根”即我方才所说的,人的身体有六根,包括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六根门。“门”即是我们的意识,眼睛视物、舌头尝味、耳朵听声、身体感触外界环境……,有种种与根门相对的外境,就是因为根缘外境,所叫难免扰乱了我们的意念,而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门,不使意念一直缘着外境而动。
佛陀就是要教我们守根门,因此说“莫着六尘”,所谓六尘即“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”。我们的眼“根”所按触的是“色”,外界的颜色何者较美?我所爱的环境是如何?……这些都称为“色”,除了我们身体的感官是有形的东西之外,外界的物质也是一样,所以佛陀叫我们“莫着六尘”。
有的人喜爱听音乐,整天泡在音乐厅里,这就是耳根看于外界的声尘,有的人爱喝酒,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,那就是因为他的舌根贪着于酒的味尘;有的人贪图身体的享受,厌恶劳苦,为了此身着于享受,所以在外造出种种污染的尘境。总之,外界事物会引诱人的意志,分散了人的心念,都称为“尘”。
莫使无明驴乱意
佛陀又叫我们要“守无明驴”,这个驴就好像人的心猿意马一样。驴可负载重物,可载很多的宝物,也可以载许多脏物。有如我们的意识一样,心向正道的人,此身就可作为载道器;心失去良性、迷失了道理的人,此身就会造作恶业。所叫我们要好好地守住心意。这里的无明是指人的乱心,偏向罪恶及心猿意马的妄念。
“看于爱索”,爱是情爱或爱欲,即污染贪着的爱,同样是爱心,却有两种形态:一种是染着的爱,一种是清净的爱大慈大悲无染着的爱,它的爱非常透彻且清净无色;而我们凡夫的爱,都是有色彩的染着,就像一条绳索一样两头系着。佛陀与菩萨都是觉悟的有情,他们的情与爱普遍于大地,而凡夫之爱只是一对一,像一条绳索系缚着对方。因此佛陀叫我们好好看守住这条爱索,莫将这条爱索牵绑在无明的根门上;否则就…
《三十七道品讲义:四念处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