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叁十七道品講義:四念處篇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的悲劇,實在是今他們痛苦難堪。所以說,人爲了一份自私的感情,會造成終身的遺憾,更會連累到愛他的親人--受痛苦之煎熬。一個愛念尚且落得如此淒慘的下場,而仇恨、怨怒,更是會造成重大的煎熬。這些悲劇都起于一念之間,所以稱爲“生”--心念之所生。

  “住”--即是心念時時執著于心中,不能解開。例如,心裏恨此人,一看到他就心生厭煩;即使分隔兩地,還是記恨他,並且不斷地發誓要報複。記得有一則報上的新聞說,二十幾年前,一個學生被老師打了一耳光,懷恨在心二十多年,如今他找到機會報仇,便拿刀殺死這個老師。這份仇恨的“念”放在心中二十多年,無法解開,就是“住”--心念執著。

  “異”--即變遷轉移。人對于仇恨能夠永遠記在心裏,對于恩情卻無法長記不忘。現在這個人對他恩重如山,但是他的感受卻是很短暫的,只在此時此刻會說:“你對我這麼好,將來我一定會報答你……”等到環境變遷,事業發達時,過去對他有恩的人,現在有求于他,他卻忘恩負義,完全變心了。

  所以說,人的愛念,不是變質就是遷移了。如同愛一個人,有時候會由愛生恨,毀滅了許多人,這稱爲愛的變遷--本來是愛念卻變成恨意。有的人接受別人的恩惠,卻很快就忘記,反恩爲仇,這稱爲異--變異。世俗人常用一句話來形容說:“十餐米糕飯,一餐吃稀钣”,即使以前享用了許多豐富的美味佳肴,卻全部都忘得一幹二淨,只記得他今天讓我吃了一終剩下的稀飯,而憤恨難消。這就是“異”,變異的凡夫心,反恩爲仇。

  “滅”--完全消滅殆盡。有的人可以將別人的恩情一筆勾消,全部忘記,最初受惠時還發誓說要報答恩情,經過一段時間後,他卻忘得一幹二淨,這就是善念滅除。

  以上是心理的四相生、住、異、滅。

  第四、觀法無我

  我們除了要了解心理的四相之外,還要透徹字宙萬物的道理,所以必須“觀法無我”。世間上有那些東西是“我”所擁有的?又那一樣東西永遠是“我的”呢?人有一口氣存在時,就有占有心,“這個人是我的什麼人,這間房子是我所有的,這些田地、財産、地位、名銜……都是我的。”

  萬古金城一廢墟

  等到“我”這口氣斷了以後,這個“我”,是否還能擁有這些房屋、財産、土地,甚至包恬自己的身軀……呢?這時候連“身軀”都不是自己的了!因爲一個死了的身軀,家人不會永遠將他留在家裏,更不可能繼續愛他,甚至很快就被埋掉或燒棹這個“身軀”根本不再屬于“我”,那些親朋好友也不再是“我”所擁有的了!

  這些房子、家圉,是我辛辛苦苦、費了多少心血賺錢,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,房子富麗堂皇如同皇宮,而田園建設得又多又大又寬廣;但是一旦一口氣不再來的時候,這些房子和田産能帶得走嗎?有些子女爲了孝敬父母,感謝父母爲他們建立美好的家園,于是燒一間大紙屋讓父母往生後居住。燒了這間紙屋,難道父母帶得走嗎?陰間若是其的有房屋可居住,那麼在陽間的人是否應該查查陰間的都市計畫,看看這間房子會不會造成違章建築?否則臨時燒了這麼一間紙屋,要安置在何處是好呢?該不是要讓父母扛在身上到處走吧?

  其實,靈魂一脫離軀殼時,任何物質都不需要了,因爲靈魂脫殼時,其所到之處,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質依存寄托。所以說,世間一切的物質,究竟那一項是我們的呢?

  “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啊!”這就是“觀法無我”。

  世間一切物質是四大假合所成的,過去我曾經分析物理的分離法,世間的物質是由種種的因緣與物理和合而成的,若將“地、水、火、風”四大分離,則究竟那一種東西能真正存在呢?當我翻閱介紹世界風物的書籍時,總有一種感慨那些世界聞名的建築物,在西元幾千年前多麼雄偉威嚴,但是如今都成了一堆廢墟。世間有那一樣東西能夠久留于人間呢?

  前面提過“四念處”--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“法”是世間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道理,有形就是色,無形就是聲、香、味、法等。

  六根-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因接受外界的六塵--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而産生見、聞、吃、嘗、覺、知等分別作用,稱之爲“六識”。例如我坐在這裏,你們在對面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我的“人”,此即是“色”--有形體的物質。與“色”相對的是“見識”,眼睛接觸外物會産生“視”的作用,即是“識”。眼睛亦稱爲“眼官”,在佛教中的名稱是“眼根”,醫學上則稱爲“視神經”。“色”是有形體的物質,“識”則是感覺神經所産生的感覺作用。

  我們有幾種感覺神經呢?有六種。例如眼根的視神經能分辨一切動靜事物。而舌根的神經可以嘗出味道。舌根也是有形體的物質,舌神經接受外物而分辨出味道,就是“識”。現在是夏天,大家最愛吃的是冰涼飲食,這此食物皆是由舌根神經去體味,才産生冷、熱、甜、酸、堿……的感覺,這都是“舌識”。

  總而言之,有形體的東西稱爲“色”塵,無形體而能分別外物的則稱爲“識”,亦即是神經的感受、感官的知覺、或是心靈的意識。所以我坐在這裏,你們用眼睛看我,是因爲你們的視神經將我的“人”收入眼底,然後在大腦裏發生分辨的作用,這就是“眼識”。有形色的物質對己稱爲“根”,如眼根等;對外稱爲“色”,物體無形色但可感覺其存在的,稱爲“識”。這就是“色”與“識”的分別。

  又如我現在在此講話,你們可以用耳朵聽到聲音,但是卻不能用眼睛看到它的形色,有聲音而無形影,所以聲音是一種“無色”的法。

  總而言之,有形、無形、有色、無色,字宙間所有的萬事萬物,沒有一樣不包含于這個“法”之中。

  衆生皆爲“法”所困

  衆生都在諸“法”中執著,所以佛陀舉一個守門奴隸的故事來譬喻:

  佛陀教誡,常守根門,莫看六塵,守無明驢,著于愛索。而諸比丘,不奉佛教,貪求利養,詐現清白,靜處而坐,一吟意流馳,食看五欲,爲聲香味之所惑劄,無明複一心,愛索纏縛。正念、覺意、道品、財寶,悉皆散失。

  佛陀舉例說:有一位富有的人,他的家中藏了許多珍奇財寶。有一天他想離家外出,便雇請一個奴工幫他看家,出門前再叁地交代他說:“我要出門了,家中有許多寶物,我希望你好好地看門。”但是這個主人知道此人天性愚鈍,說一是一,不知應變,于是再更進一步仔細地囑咐說:“要守住這個門,家中財物才不會遺失;除了屋內的寶物之外,還有屋外的一只驢也必須看好。”

  這個傭人聽完此話,就慎重其事,忠實地看守這個門,以及屋外的這只驢。正好隔壁鄰居有人在慶祝喜事,請歌伎舞團來助興,傭人一聽到歌聲就知道有歌舞表演,便開始蠢蠢欲動、不由自主地想去湊湊熱鬧、欣賞表演。但是他必須盡忠職守,看好家門、驢子,其是進退兩難,不知該怎麼辦?于是他絞盡腦汁,想了一個方法:“我把門好好的綁緊,並且將繩索的另一端綁在驢身上,然後牽著驢到那裏去看歌舞表演。如此,驢子和繩索都不會遺失,而門也被繩子綁住,一定非常安全。”

  他自以爲這樣做是很聰明的,于是牽著驢子高高興興地去看人家唱歌跳舞,結果樂而忘返,忘記了繩索另一端的門究竟如何。等到主人回家時,看見家門被人打開,而守門傭人也不知跑到那裏去了,只見一條繩索掉在地上。于是他沿著繩索一路尋找,終于找到守門人和那只驢子。

  這個主人就叫他回家,對他說:“我叫你守門,爲什麼你跑去那裏呢?”傭人回答:“我按照你所說的話去做啊!你看,門依然還在,繩索也沒有斷掉,而驢子還被我牽著,我那裏做錯嘛?”這個主人就說:“我叫你看門是希望屋內的東西不要遺失,你雖然幫我緊綁住這個門,繩索、驢子也是安然無恙,但是門已經被人打開,裏面的財寶也被拿光了!”

  六根六塵蔽真心

  這個故事就像前面的經文內容一樣,佛陀示現人間,就是要教誡我們好好守住“根門”。“根”即我方才所說的,人的身體有六根,包括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六根門。“門”即是我們的意識,眼睛視物、舌頭嘗味、耳朵聽聲、身體感觸外界環境……,有種種與根門相對的外境,就是因爲根緣外境,所叫難免擾亂了我們的意念,而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門,不使意念一直緣著外境而動。

  佛陀就是要教我們守根門,因此說“莫著六塵”,所謂六塵即“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”。我們的眼“根”所按觸的是“色”,外界的顔色何者較美?我所愛的環境是如何?……這些都稱爲“色”,除了我們身體的感官是有形的東西之外,外界的物質也是一樣,所以佛陀叫我們“莫著六塵”。

  有的人喜愛聽音樂,整天泡在音樂廳裏,這就是耳根看于外界的聲塵,有的人愛喝酒,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,那就是因爲他的舌根貪著于酒的味塵;有的人貪圖身體的享受,厭惡勞苦,爲了此身著于享受,所以在外造出種種汙染的塵境。總之,外界事物會引誘人的意志,分散了人的心念,都稱爲“塵”。

  莫使無明驢亂意

  佛陀又叫我們要“守無明驢”,這個驢就好像人的心猿意馬一樣。驢可負載重物,可載很多的寶物,也可以載許多髒物。有如我們的意識一樣,心向正道的人,此身就可作爲載道器;心失去良性、迷失了道理的人,此身就會造作惡業。所叫我們要好好地守住心意。這裏的無明是指人的亂心,偏向罪惡及心猿意馬的妄念。

  “看于愛索”,愛是情愛或愛欲,即汙染貪著的愛,同樣是愛心,卻有兩種形態:一種是染著的愛,一種是清淨的愛大慈大悲無染著的愛,它的愛非常透徹且清淨無色;而我們凡夫的愛,都是有色彩的染著,就像一條繩索一樣兩頭系著。佛陀與菩薩都是覺悟的有情,他們的情與愛普遍于大地,而凡夫之愛只是一對一,像一條繩索系縛著對方。因此佛陀叫我們好好看守住這條愛索,莫將這條愛索牽綁在無明的根門上;否則就…

《叁十七道品講義:四念處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