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像那位傭人守門一樣,將繩索的一端系在無明驢的身上,另一端綁在寶藏的門上,其實這寶藏之門已經被人打開了,寶物被偷而繩索還牽系在“無明驢”的身上。
所以,凡夫就像那個守門奴一樣,只看守驢子身上的繩子,卻不知寶藏之門是在繩子的另外一端,還一直將這只驢牽在身邊呢!這就是我們凡夫,偏于這份無明而忽視了那份寶藏。
磨磚焉能作明鏡
以下又接著說:“而諸比丘,不奉佛教,貪求利養,詐現清白,靜處而坐,心意流馳,貪著五欲,爲聲香味之所惑亂,無明覆心,愛索纏縛。”這一段文明顯地說,既然要學佛,就要尊奉佛陀的教誡,但是很多人卻不肯善加奉守佛的教法。
我們既是要“學佛”,那就一定要奉教,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,好好守持佛陀的教法。縱然一個人發心出家,若不能好好地體會佛法、守持佛的教誡,則必會貪求利養。能奉持佛教的人,必然知道世間一切萬物萬法,終究歸于“空”,就因爲人不能體會佛陀的教法,所以才會貪求利養。
凡夫還沒出家時,不斷地貪求情愛欲念,一旦看透情愛而出家,若不能斷除煩惱,則出家之後所貪求的就是利養,這都是沒有透徹了悟佛法的人。所以佛陀說:“不奉佛教戒法的比丘,雖然不貪求情愛之欲,卻貪求利養。”
有的人剛出家時,乍看之下令人覺得他已顯現出清白的形相,並認爲他的心已經清淨,看開一切而出家。他出家後,口口聲聲說要修行,于是常常找靜處打坐參禅,但是他的形貌雖在參禅,內心卻流馳不定。記得我過去曾說一則故事:
有一位參學者到一個禅師的門下去求法,禅師問他欲求何法?他回答說,想參禅了脫生死。
這位祖師就說:“好!我倒要看看你如何參?”
隔天,這個祖師就坐在門口,拿一塊磚頭拼命磨,這個行腳僧一見此景,就趕快問祖師:“和尚爲何在此磨磚呢?”祖師回道:“我欲磨磚做鏡。”參學者大惑不解地問:“磚如何磨成鏡呢?磚越磨越損,根本不能做成鏡子!”祖師卻答說:“既然磨磚不能成鏡,那你坐禅難道就會成佛嗎?”
這個行腳僧恍然大悟地說:“對呀!學佛不是只學禅而已,學佛應該學佛心啊!”
參禅若是一味地追求名聞利養,那有什麼用呢?所以說“靜處而坐,心意流馳”就是貪著五欲,只想爭一個名氣,讓人誇贊他的禅功精深!其實,這不是正確的方法。
自家寶藏善珍攝
“貪著五欲,爲聲香味之所惑亂,無明覆心,愛索纏縛。”五欲即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,貪求五欲者,易被這些色聲香味惑亂心念,因此稱爲“無明覆心”。“無明”是不明白道理。我們的心本來像一面鏡子,但是被染汙的色彩染著,所以不能照見外界清淨的景物,這就是“無明覆心”。
“愛索纏縛”,由于人被情愛的繩索纏繞,所以無法脫離無明。佛與凡夫本來是平等的,我們不比佛缺了多少,佛亦不比我們增加多少;唯一不同的是,佛陀能脫離無明愛索的纏縛,而得逍遙自在,對大地萬物與衆生都具有一份平等的愛念。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要學得“平常心”與“平等心”,一個人若有平常心,則無論遇到任何環境及挫折,都能夠安然自在,莊敬自強,把日常生活的一切變動視爲很平常的事。
若想對任何事皆以平常心處之,則必須先斷除私我的愛念,而佛陀就是已經將私我的愛念斷除,有如解開無明繩索,不再受愛索纏縛一樣。這是因爲佛陀有正念、覺意、道品等超然的智慧。而凡夫則是因爲有愛的無明,所以正念、覺意、道品等財寶,全部都散失了;也就像那個守門的傭人一樣,只看守住驢子和繩子,卻沒有看守屋子,而使屋內的寶物被人搬光。
世間的凡夫大都如此,若能看得開,則萬法皆能透徹。學佛就是要去掉無明漏。“漏”即遺漏沒有尊奉佛法而使其漏失。我們今天學佛就是要守好自己的慧性,才不會使這份寶藏漏失掉,請諸位多多在日常生活上用心,那怕是多麼微細的事物,也要認其地觀察分析,這樣,才不會散失了自我的慧性。
臺風轉向,宜哀矜而勿喜
前面已提到四念處的“觀法無我”,“法”包括有形的法與無形的法;有形者爲色,無形者爲心,亦即“色法”與“心法”兩種法。
“色”--凡是世界上我們能看得到的東西,都包括在色法中,它是由四大元素和合兩成的。“四大”即地、水、火、風;宇宙天地萬物,皆不離這四種元素。例如聚土所依止之處就是大地,沒有一個人能夠離開土地而生活,人必須立于土地上,房子必須蓋在大地上,而谷物也是種植在土地上。總之,人的食衣住行……,皆不能離開此“地大”。
還有不能離開水。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水份,設若四大調和,物質充足,就容易忽視它的重要性,一旦遇到久旱不雨時,方始憂心水源不足。看看印度、伊索地亞,及非洲國家,皆因缺少水份,農作物無法在土地上生長,結果有無數的人因此餓死。
又如有一年賽洛瑪臺風接近臺灣時,我們都非常擔心它是否會帶來強風豪雨侵襲臺灣。但是剛從日本回來的杜院長卻說:“日本人一聽到賽洛瑪臺風的消息,都非常高興。因爲他們一直期待此臺風能夠爲日本帶來充沛的雨量,不過卻有聲無影,還是無法帶來一點水分。”在臺灣,由于雨量充足,因此非常擔心它登陸,而日本因缺少水源,所以很期待這個臺風能帶來雨水,解決旱象。
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,這個臺風本來直撲花東、宜蘭等地區,在距離陸地不遠的海面時,竟轉向韓國而去。第二天的新聞報導播報韓國風災水患的消息,死亡人數高達七十多人,失蹤幾十人,而且有六千多災民無家可歸。一場臺風帶來的強烈風雨,竟然使人間發生這麼多的悲劇,衆生所居住的地方,不能缺乏適量的風與水,但是超過其量時,就會變成災害了!
四大調和,少病少惱
“地大”如以人的身體來說,所有堅硬的物質皆可稱爲地,包括皮肉、筋、骨等,皆屬于“地大”。而血液、唾液、水分等都可稱爲“水大”。人的水分及血液不能太少也不能過量,否則會不調和。人也不能欠缺“風大”,風即人的呼吸,人體必須靠呼吸使氧氣流通,促進回圈作用,以維持生命。“火大”即熱能,人的身體有一股暖氣,就表示生命的存在,設若失去了這股體溫,就是生命結束之時,分辨活人與死人,只要摸摸其體溫是冷是熱,就明顯易知了。
以上(地、水、火、風)四大,人體雖不能缺少,但是也不能過量,過量了反而會生病。例如現在有許多人想減肥,因爲大肥胖了也是一種毛病,所以要減肥,此即是地大不調和。有的人爲了減肥,盡管每天吃得很少,但是卻瘦不了,而且造成營養不良,行走時更是暈頭轉向,站也站不穩!如此,“地大”不但不能減少,還損壞了其他機能,造成許多病症,這就是“地大”過量。
“風大”亦不可缺少。人的呼吸若不順暢則會造成氣喘病,有的人更會形成心髒病。人的生命就是靠這口氣,呼吸若不順暢,一口氣不再來時,心髒就會停止跳動,而血液若無法輸送到腦部,就會造成腦死。人體的各項組織機能都是息息相關、血脈相連的;腦的組織細胞是靠心髒輸送上來的血來活動回圈,而心髒的搏動與呼吸系統有連帶關系,在一呼一吸、一進一出之間,心髒的動脈及靜脈便利用收縮及舒張作用,將血液輸送到全身;如果血管不堅韌、大脆弱而破裂,或是收張壓的速度不平均,血液不能順利地流到腦部,使腦細胞缺氧幾秒鍾,那就會導致“腦死”--即使呼吸恢複正常,但腦部已經失去功能,不能與心髒配合,指揮全身的各部組織。所以呼吸對人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,呼吸咋用帶動血液的回圈,而腦細胞若有充足的氧,就可發揮功能,按受各種外境刺激,並指揮各部位做反應動作……等等。
因此“風大”絕對不能失調,稍增或稍減都可能造成生命的危險。一個人若處在一間密閉室中,幾分鍾之後就會因缺乏空氣而死亡;若被悶住鼻子、堵住呼吸道、關在冰庫或空氣稀薄的櫥櫃中,時間稍久亦會缺氧致死,因爲這些空間的氧氣含量有限,一旦消耗完畢,生命也結束了。
所以說,生命也必須依靠大地上的“風大”(空氣)來維持,人的鼻孔一呼一吸,將空氣吐納,出人於呼吸系統間,因此“風大”是人賴以維生的要素之一,一定要使其調順。呼吸大快或無力呼吸都會發生危險,必須順暢調私,不增亦不減。
“水大”即人體中的血液,不能過量也不可大少,大多則會腦充血,大少則會貧血,使回圈不順利,血氣不通而致身體虛弱,所以“水大”不能增亦不能減。
“火大”也是一樣,人的生命必須靠體內的熱能(即卡路裏)來維持,而宇宙間的能源可以充實人體的能源,這就稱爲“火大”。
宇宙間除了土地是衆生所賴以生存的要素之外,人、動物、植物……,等還須依靠大地中的水份才能生存。物質也是一樣,都是四大假合兩成的,例如我們現在所學的“手拉坯”,要如何製成一件陶藝成品呢?必須將一堆幹土加上適量的水分,然後攪拌均勺,再用手去揉,並且要有一定的方向和角度,使泥土紮紮實實地成爲一個橄榄球形,然後安置在機器轉盤上,轉動開關運轉時,再開始壓拉、揉捏。
除了泥土加水,再加上手的拉捏之力外,還必須靠熱能的風動,例如電力轉動機器輪盤,就是熱能的作用;除此之外,拉製好的成品還要用高溫烘烤。所以,要成就一件物品,不僅需要各種工具的輔助,還必須“四大”調和。而電源(火)本身也是要具足“四大”才能産生電力。所以,有許多無盡無量的四大,形成各式各樣的物質,用這些無數的物質,就可以成就我們日常生活的用品。
以上這些就稱爲“色法”,所有有形體的物質皆屬于“色”,而這些物質,若每一樣都將其分離,則不能形成任何物品。例如手拉坯,缺少水就拉不起來了,因爲土不加水就無法黏合、沒有韌性,所以不可有土而缺水,但是有土有水而缺熱能也不行。同理可知,有土有水有熱…
《叁十七道品講義:四念處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