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能而缺乏空氣也不能拉坯。總之,一切物質若將四大分離,則什麼東西都不能完成了。
人也是一樣,必須四大調和,人若四大調和則少病少惱身體健康;宇宙若四大調和則風平浪靜,四季調和則人在天地之間,能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。若四大不調和,就會造成不測的災難,因此四大調和是非常重要的。
善惡唯一心所造
四大的調和與否,是受無形的法則所主宰的,這是什麼法呢?是“心法”--人的心理。
佛陀、孔子……等聖賢都有相同的說法。孔子說:“擇不處仁,焉得智?”一個人若不懂得選擇仁德淳厚的環境住居,必定是個沒有智慧的人,因爲唯有居處在仁德淳厚的環境,才能安居樂業,平和快樂。
有人跟我說:“師父,我非常向往靜思精舍的生活,能在精舍理生活是我一生最大的期望!我看見大家雖然工作得非常辛苦,但是心中卻都很歡喜。”這就是心法,在精舍裏的人,不論是義務性或職務所在,甚至是修行的人,都是抱持相同的心態與目標,都是以歡喜心而來的,所以能歡歡喜喜地工作,雖然很辛苦,但是心中卻很快樂。大家若能歡喜快樂,團體就會非常和睦。
從一個小團體推廣到一個大團體也是一樣。佛陀說,世間會發生災害、變動及破壞現象,都是衆生的心業所造,也就是衆生的共業。衆生若有較多的善念,就稱爲“善業共聚”;衆生心中的善念若減弱,就會增加惡念,惡念一增加,社會作惡就多,“惡業共聚”,感引天災禍亂,並且災害叢生,這就是佛陀所謂的“衆生共業”。
佛陀出現于世,就是爲了要救濟世間,而救世必須先救心,也就是所謂的端正人心,使人心存善念。人心至善,則世界和祥。若能親近仁人善士,就會了解“善”之所以爲美的感人之處。
回去以後,趕快回來
例如有一次,我實在深受王老師的感動。王老師隨著他的老師吳教授來這裏教導我們學手拉坯,我相信他當初要來此地時,一定不了解我們這個團體的情形,只是因爲師生之情而應吳教授的邀約而來。他每天盡心盡力,辛勤地教導我們,在他要回去之前,來慈院向我辭行。當時,我與杜院長、王副院長正好在慈濟部,他前來跟我辭行說:“師父,我今天晚上要暫時回家一趟,我在這裏拜別師父。”我就對他說:“回去以後,你要趕快再回來!”他聽了這句話之後就掉下眼淚、哭出聲音,在我面前頂禮叁拜。
當時,我被這一幕景象所感動,因爲他的內心已經感受良深,很可能是幾天以來大家相處在一起,他已體會到精舍爲什麼要工作?如何生活?以及種種救資善業的推動情形。他要回去時,我叫他有空就趕快回來,他人概因爲這句話觸動了心弦,悲心溢于肺腑而聲淚俱下,所以我看到他如此誠懇、如此感動的情景,心中有無比深刻的印象。
人就是要互相多接觸了解,他來到我們這裏,由于我們大家這份摯誠,使他深入了解並深受感動。
怫陀來大間也是要教導衆生,使衆生能了解何者是“有色”的法,何者是“無色”的法。若能透徹“有色”及“無色”諸法,則心性自然會不由自主地超向善法,人人都善的話,這個世界不是非常美好嗎?昨天的那個景象,在場者都被王老師所感動了!雖然他不了解佛法,但是卻能體會到宗教家那份懇切的心態。
真我大我,充盈法界
杜院長曾跟我提起,他在日本見過一位基督徒醫生,每日爲叁百名患者看病,休息日還下鄉到各地去布道,將此生心力全部奉獻,爲大衆服務。杜院長說,這就是宗教的力量啊!
賢人、聖者、佛陀……出現在人間,無非就是要使我們了解世間法及體會衆生的心理需要。佛陀教我們要“觀法無我”,除了讓我們了解有色的物質是四大元素所組成之外,還要我們透徹“四大假合”。“我”並沒有什麼,世間一切物質,即使是我最愛的東西,在我生命終了時,難道能帶走嗎?而我最愛的人,在我生命的最後一刻,他能將我留住嗎?
人的至親就是父母、夫妻、子女,到了生命最後一刻,不但這個身體沒有人能爲你留住,連原有的這份感情也消逝得今人驚懼。究竟什麼是其正的“我”呢?若能看透人生無“我”,只有“大我”,那麼,就要將“小我”的生命與時間多付出,奉獻給“大地”的衆生。
事實上,什麼都不必留,只要你肯多付出,自然而然,你的精神就會萬古長存,永遠受到後世子孫的懷念。大家都會常常記起,某個時候,有某個人,爲我們做了某些善事,造福衆生,利益世人……,那麼,這就是人生真正的“我”——真我、大我。古今中外,有許多先賢聖哲到今天仍讓後人傳頌,就是如此。
例如釋迦牟尼佛,兩千多年以來,他的精神還是永遠留存于世間,還有孔子、孟子、老子……這都是曾經出現在世間的人,他們都值得人們的敬仰與學習。這就是留在世間的不朽精神——真我、大我。人最後究竟帶走些什麼呢?“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”,唯有“業”由不得自己,每個人都會受自己的業所牽引。
《叁十七道品講義:四念處篇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