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”第八種是嫉結。嫉結即嫉妒,能障礙利養恭敬。利養包括衣服、飲食、臥具等生活中的種種利益。作爲出家人本來不能貪著利養,但因爲嫉妒的關系,對利養恭敬不能正確認識,看不到追逐利養和恭敬的過失,從而貪著利養恭敬。
“悭結能障遠離遍知,由此貪著資生具故。”第九種是悭結。悭結也就是吝啬、貪婪。有了悭貪之後,對遠離貪著的好處就不能正確認識。如果沒有貪念,雖然沒什麼東西,但卻過得悠遊自在。反之,有了悭貪之後,就希望利養越多越好。有了很多財産,便要防賊盜、防火燒、防水淹,整天提心吊膽。有了很高的地位,便要提防被排擠、被謀奪、被暗算,整天勾心鬥角。這樣的生活肯定很累、很痛苦。他們看不到遠離悭貪的好處,認爲有財産、有地位才是快樂的,卻不知道心無挂礙才是真正的快樂。
甲叁、修 行 次 第 障
乙一、叁十障
複有別障能障善等十種淨法,其相雲何?頌曰:
無加行非處,不如理不生,不起正思惟,資糧未圓滿,
阙種性善友,心極疲厭性,及阙于正行,鄙惡者同居,
倒粗重叁余,般若未成熟,及本性粗重,懈怠放逸性,
著有著資財,及心性下劣,不信無勝解,如言而思義,
輕法重名利,于有情無悲,匮聞及少聞,不修治妙定。
論曰:如是名爲善等法障。
菩薩從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,既有善根等十種淨法的生起,也有無加行等叁十種障礙相伴而生。
叁十種障的名稱是:無加行、非處加行、不如理加行、不生善法、不起正思惟、資糧未圓滿、阙種性、阙善友、心極疲厭性、阙于正行、鄙者同居、惡者同居、顛倒粗重、叁余、般若未成熟、本性粗重、懈怠、放逸、著有、著資財、心性下劣、不信、無勝解、如言思義、輕法、重名利、于有情無悲、匮聞、少聞、不修治妙定。
“論曰:如是名爲善等法障。”這裏共有叁十種障,是善等法的障礙。善等法在下面還要詳細介紹,共十種,即善、菩提、攝受、有慧、無亂、無障、回向、不怖、不悭、自在等。這十種善法在修行過程中生起,並因爲這些善法的作用,修學佛法才能有所成就,才能斷煩惱、開智慧,成就種種功德。現在被這叁十種障所障礙,善等十種法就不能生起。
乙二、十種淨法
所障善等,其相雲何?頌曰:
善菩提攝受,有慧無亂障。回向不怖悭,自在名善等。
論曰:如是善等十種淨法。
前面已說叁十種障,這裏進一步把善等十種淨法的名稱也羅列出來。
“所障善等,其相雲何?”所障,即被障的十種善法,到底指哪些呢?“論曰:如是善等十種淨法。”“如是”即如此這般,每部經的開頭都有“如是”二字,意爲如此這般的一部經典。這裏的“如是”則是指善等十種淨法,它們是:善、菩提、攝受、有慧、無亂、無障、回向、不怖、不悭、自在等共十種。
乙叁、依淨法辨叁十障
誰有前說幾種障耶?頌曰:
如是善等十,各有前叁障。
論曰:善有叁障,一無加行,二非處加行,叁不如理加行。菩提有叁障,一不生善法,二不起正思惟,叁資糧未圓滿。發菩提心名爲攝受,此有叁障,一阙種性,二阙善友,叁心極疲厭性。有慧者謂菩薩,于了此性有叁種障,一阙正行,二鄙者共住,叁惡者共住。此中鄙者謂愚癡類,樂毀壞他名爲惡者。無亂有叁障,一顛倒粗重,二煩惱等叁障中隨一有余性,叁能成熟解脫慧未成熟性。障斷滅名無障,此有叁障,一俱生粗重,二懈怠性,叁放逸性。回向有叁障,令心向余不向無上正等菩提,一貪著諸有,二貪著資財,叁心下劣性。不怖有叁障,一不信重補特伽羅,二于法無勝解,叁如言而思義。不悭有叁障,一不尊重正法,二尊重名譽利養恭敬,叁于諸有情心無悲憫。自在有叁障令不得自在,一匮聞生長能感匮法業故,二少聞,叁不修治勝叁摩地。
能障的煩惱爲叁十種,所障的善法爲十種。那麼,哪些煩惱障礙了哪些善法呢?“頌曰:如是善等十,各有前叁障。”能障有叁十種,所障有十種,分配一下,每種善法的生起各有叁種障礙。
“論曰:善有叁障,一無加行,二非處加行,叁不如理加行。”善有叁種障。善,指善根,對于修學佛法非常重要。過去生中曾經種下善根,今生接觸佛法之後,才能對佛法産生興趣和信仰。當然,有了善根還要有善知識的指引,或生在有佛法的地方,這些因緣也很重要。如果僅僅有善根,但卻生在沒有佛法的國度中,可能只是做一個好人,卻不能依照佛法來修行。
善根的産生有叁種障礙。第一種障礙是無加行,也就是不肯親近善知識,或不肯聽聞經教。如果一個人不肯親近善知識並聽聞經教,就不可能種下善根。即使有了善根,如果不肯親近善知識並聽聞經教,善根就不會增長。所以,有善根而無加行也不行。
第二種障礙是非處加行,即錯誤的加行。有很多人雖有善根,對佛法很感興趣,也希望通過學佛解脫煩惱、解脫生死、明心見性。結果卻去親近一些打著佛教旗號的氣功師,什麼菩提功、*輪功、香功、中功等等。或是一些依附佛法的外道,如清海法門、盧勝彥的“密宗”等等,打的都是佛教的旗號,弘揚的卻不是佛陀的正法。如果追隨他們去學習,跟隨他們去修行,往往是南轅北轍,越是下功夫,離佛道就越遠。
第叁種障礙是不如理加行。比如修禅,或者修淨土,或者學習經教,如果在整個過程中不能按照正常途徑或正確方法來修學,就是不如理的加行。因爲錯誤方法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善根的成熟。以上這叁種障礙都會影響行者善根的增長和成熟。
“菩提有叁障,一不生善法,二不起正思惟,叁資糧未圓滿。”第二種善法是菩提。菩提是修學佛法的目標,也是最終要圓滿成就的。在修學佛法過程中,要成就菩提,達到這個最高目標,有以下叁種障礙。
第一,不生善法障,即不産生善法。我們修學佛法、成就菩提,必須修習種種善法。從五戒、十善到六度、四攝、叁十七道品,凡是趨向佛果的一切行爲,或與佛果相應的一切行爲皆可稱爲善法。如果不修善法,菩提之果當然就不能成就。所以,不生善法是菩提的一大障礙。
第二,不起正思惟障,即不能正確思考。不起正思惟的前提是缺乏正見,缺乏正見的原因是不聞思經教,不親近善知識,沒有正見引導,就不會有正思惟,思想觀念必然也是錯誤的,所作所爲就不可能與菩提相應,只能與菩提背道而馳。所以,不起正思惟也屬于菩提的一大障礙。
第叁,資糧未圓滿障。要成就菩提,先要積聚資糧。比如出門旅行,必須准備幹糧、衣物、旅行費用,這樣在旅途中才不至于挨餓、受困。軍隊作戰也是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,首要任務就是積聚資糧。成佛的資糧主要有兩種:一是福德,一是智慧。福智二資糧真正圓滿了,那就成佛了。所以,資糧未圓滿也屬于菩提的障礙。
“發菩提心名爲攝受。此有叁障,一阙種性,二阙善友,叁心極疲厭性。”第叁種善法叫攝受。攝受,就是發菩提心,修學佛法首先要認准目標,這個目標就是菩提。認准目標之後,還要進一步發菩提心。發心非常重要,學佛的整個過程都不能離開發心。發心決定學佛的目標,決定學佛的成就。假如發出離心,根據出離心去修行,將來就會成就阿羅漢果;假如希求人天福報,根據這種發心來修行,來生就可能繼續做人或生天享樂。如果想成佛,就要發菩提心。菩提心爲什麼叫攝受呢?因爲它能攝受一切善法。如果沒有菩提心,所修的善法將會成爲人天小果、有漏之因,雖然轉化爲福報,但享受完了就沒有了。好像銀行存款,用完就沒有了。如果有菩提心作爲基礎,所修種種善法將會成爲佛果的資糧。比如在家人,計劃五年買套房子,再等五年買車。有了這個目標之後,就能把錢積攢起來,准備將來買房、買車,或投資其他事業。如果沒有這個目標,賺的錢就會隨手花光。發菩提心,積集善法資糧也是這樣。所以,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攝受善法,使善法和功德法財不會散失。
菩提心的發起有以下叁種障礙:
第一是阙種性障。在唯識宗裏,種性指種子。種子是唯識宗特有的思想。唯識宗認爲,世間萬物的産生都需要種子,成佛同樣需要種子。如果想成佛,想發菩提心,就必須有菩薩的種性、成佛的種性,這點非常重要。如果缺乏菩薩和成佛的種性,那麼,菩提心根本發不起來。在這個世界上,有許多人缺乏悲憫之心,壓根就沒想到應該去幫助別人,這也和缺乏菩薩種性有關。
第二是阙善友障,也就是缺乏善知識引導的障礙。想發菩提心,但缺乏善知識的引導,菩提種子不會自動開花結果。所以,有了菩薩種性,缺少善知識的引導也是不行的。
第叁是心極疲厭性障。菩薩在發心過程中,缺乏耐心和長遠心,其實也就是慈悲心不夠。雖然發心度衆生,但麻煩一來,疲厭心就生起了,菩提種子就退失了。因爲怕麻煩,發心不能長久。所以,發菩提心不能怕麻煩,否則就無法度衆生。耐心非常關鍵,發菩提心並不很難,如果發一下心就能成佛,那就太容易了。難就難在必須有耐心、長遠心,必須盡未來際地發心,直到菩提的福慧資糧圓滿,才能成就佛果。如果生起疲厭心,如何積聚福慧資糧呢?福慧不圓滿,怎麼能成佛呢?所以,心極疲厭是發菩提心的障礙,也是成佛的障礙。
“有慧者謂菩薩,于了此性有叁種障,一阙正行,二鄙者共住,叁惡者共住。此中鄙者謂愚癡類,樂毀壞他名爲惡者。”第四種善法是有慧。有慧是指菩薩,菩薩爲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,漢譯覺有情,意思是有智慧並能讓他人覺悟的有情。
取得菩薩的資格,有以下叁種障礙:
第一是阙正行障,正行即正道,沒有按照菩薩的正道去修行。第二是鄙者共住障,第叁是惡者共住障。鄙者與惡者有什麼區別呢?鄙者指愚癡的人。你想要成就智慧,可跟你在一起的…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