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辨中邊論》探微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都愚不可及,雖然在那種環境中你是最聰明的,但久而久之,你也會越來越愚蠢。所以,除非你有了正見,才能與鄙者共住。如果在沒有獲得正見之前就終日和沒有智慧的人在一起,容易自以爲是,認爲老子天下第一。這樣還能進步,還能開智慧嗎?肯定不行。至于惡者,就是一天到晚想著如何傷害他人的人。菩薩道的修行,首先要參訪並親近善知識,《華嚴經·入法界品》中記載的善財童子,便是我們修學菩薩道的典範。我們在修行尚未獲得相應定力之前,要遠離惡者及愚癡者,否則在菩薩道上就很難進步。待自己具備一定能力之後,再發心去度化這些人。而在知見、定力都未形成之前,就和這些惡人及愚癡者相處,勢必會受到不良影響。以上是成爲菩薩的叁種障礙。

  “無亂有叁障,一顛倒粗重,二煩惱等叁障中隨一有余性,叁能成熟解脫慧未成熟性。”第五種善法是無亂,在修學過程中屬見道位。見道位必須遠離顛倒和散亂。凡夫是顛倒的,見道之後才不會顛倒。因爲他們已如實認知宇宙人生的真理,所以是無亂。

  達到無亂的境界,有以下叁種障礙:

  第一是顛倒粗重障。平常所說的顛倒,主要指四倒──常樂我淨。這四倒是凡夫衆生對世界顛倒的認識,本身也屬于煩惱,所以稱爲粗重。這種顛倒的認識是見道的障礙,稱爲見惑。在見道之前,見惑是最大的障礙。只有見道以後,才能打破見惑。

  第二是煩惱等叁障中隨一有余性。煩惱的叁障爲煩惱雜染、業雜染、生雜染,這叁種雜染又稱叁障,即煩惱障、業障和生障。這叁種障中,隨便余下一種都屬于見道的障礙。

  第叁是能成熟解脫慧未成熟性。能成熟解脫的慧是般若智慧,也就是根本智。見道是以根本智親證宇宙人生的真理,如果根本智沒有成就,也就不可能見道。有了根本智之後,才能成就解脫。聲聞講五分法身,即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其中的核心就是慧。所以,持戒修定都是爲了成就慧,慧成就了才談得上解脫、解脫知見。所以,根本智又稱爲解脫慧。如果解脫慧尚未成熟,想達到無亂的境界是不可能的。

  “障斷滅名無障,此有叁障,一俱生粗重,二懈怠性,叁放逸性。”第六種善法是無障,指修道位。修道位要斷除兩種障礙——煩惱障和所知障,從而達到無障的境界。在這過程中有叁種障礙。由此可見,有情在學佛過程中,每邁開一步都有障礙,而且不是簡單的障礙。比如想走正道,想發菩提心,想要幹一番佛教事業,魔障就來了。想放逸,想幹壞事,反而一切都很順利,誰也不來障礙你。所以有人說天道不公,實際上並不是天道不公,而是要往上走,好比逆水行舟,難度要大得多。在人生道路上往下滑,好比順流而下,自然沒有什麼障礙。

  達到無障的境界,有以下叁種障礙:

  第一是俱生粗重障,即俱生的煩惱障和所知障。我們知道,粗重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有俱生和分別兩種。在見道位時,分別二障已經斷除,但俱生二障還在。

  第二是懈怠性障。修道非常艱難,需要精勤努力,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還有個比喻說,修行就像一個人與一萬個人打架一樣。如果不精進,道就修不成,要麼你的舟無法逆流而上,要麼你被一萬個人打死。可見修道是多麼地不容易。

  第叁是放逸性障,也就是放縱自己,對自己的行爲不加約束,想幹什麼就幹什麼。放縱的結果勢必增長自己的煩惱和妄想,就無法與空性相應。克服這叁種障礙後,才能進入無障的境界。

  “回向有叁障,令心向余不向無上正等菩提,一貪著諸有,二貪著資財,叁心下劣性。”第七種善法是回向,把修行所得的一切功德回向無上菩提。回向在學佛中非常重要,修行人每天誦經、念佛、打坐、念誦早晚功課,乃至做每件善事都要回向。回向就是把修得的功德指向某個目標,大乘的發心和修行是回向無上正等菩提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有以下叁種障礙,這些障礙會使你把修行的功德回向到其他地方。

  第一是貪著諸有障。“諸有”指叁界,對這個世界依依不舍、充滿留戀:這世界真美啊!人生真好啊!有沒有這種感覺呢?大家似乎都有過這種感覺吧!當我們有這種感覺的時候,我們對這個世界難免生起貪著之心,這是回向的障礙。

  第二是貪著資財障。資財指種種資生用品,如房産、家具、鈔票、衣物等。因爲貪著資財,就想著擁有更多,整天忙于工作賺錢,用于改善生活的環境,添置生活用品。于是過日子就成了人生的一切,而忘記了人生的頭等大事應該是成佛度衆生。

  第叁是心極下劣性障。有些人學佛的目標和志向不高,整天只知求佛菩薩保佑自己平安,卻不想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就佛果。或者只追求個人解脫,不顧衆生疾苦,毫無悲憫之心。這是心極下劣性障。這叁種都會障礙成佛的目標。

  “不怖有叁障,一不信重補特伽羅,二于法無勝解,叁如言而思義。”第八種善法是不怖。不怖即不害怕,人害怕的東西很多,比如人們通常比較怕鬼,不過這裏講的不是怕鬼,而是對甚深佛法産生畏懼。你們信不信有人對佛法會産生懼怕?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人,接觸佛法之後覺得佛法很好,但是不敢繼續接觸。因爲他們覺得再接觸下去,就不得了了,非出家不可。可真正出家的話,又舍不得放棄多姿多彩的生活,結果對佛法産生畏懼,幹脆不再接觸佛法。怖畏其實也就是貪著,因爲有所貪著的緣故,所以就心存怖畏。做到不怖,有以下叁種障礙。

  第一是不信重補特伽羅障。補特伽羅指有情,這裏的“重補特伽羅”不是一般的有情,而是一些特殊的有情,如善知識、高僧大德、佛菩薩等等,都是屬于“重補特伽羅”。不信重補特伽羅,就不可能對佛法産生正確的認識。前面說到有些人怖畏佛法,就是因爲缺乏對善知識的信仰,所以對佛法缺乏深入了解,只認識了一些皮毛,結果産生怖畏的觀念。

  第二是于法無勝解障,對甚深佛法缺乏勝解。這種勝解不是一般的理解,而是堅定不移的信仰和理解。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,有個過程是勝解行地。資糧位和加行位都屬于勝解行地。勝解行地再進一步就是見道,見道之後就不再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了。

  第叁是如言而思義障。學習佛法不可以依文解義,否則很難對佛法産生真正的信仰,所謂“依文解義,叁世佛冤,離經一字,即同魔說”。所以,研習佛法不容易呵!佛陀說法有四悉檀,即世間悉檀、爲人悉檀、對治悉檀、第一義悉檀,我們必須根據四悉檀來理解佛法。佛法有方便、有真實,有顯了說、有密意說。僅僅是依文解義,諸佛菩薩定會大喊“冤枉”,那問題就嚴重了。

  “不悭有叁障,一不尊重正法,二尊重名譽利養恭敬,叁于諸有情心無悲憫。”第九種善法是不悭。悭是悭貪、吝啬、小氣,不悭即不悭貪、不吝啬、不小氣。這裏主要是指佛法,學了佛法之後,不要悭貪,要勤布施,把佛法布施給別人。即使對方沒完沒了地問些雞毛蒜皮的事,也必須很耐心地爲他們解釋。所以要做到不悭貪也不容易,因爲有以下叁種障礙。

  第一是不尊重正法障。如果我們對佛法有足夠的尊重和重視,就不會悭貪了。因爲尊重法,對住持和弘揚佛法會有很強的責任感。如果具備這樣的使命感,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情況下也不會吝法。只要有條件,就能弘揚佛法。佛法的道理這麼好,爲什麼不能得到很好的弘揚?原因就在于對弘法重視得還不夠。

  第二是尊重名譽利養恭敬障。這是吝法的另一種方式,看錢說法,有供養就說,沒供養就不說。這種人不能白說,看哪裏有利養才去說法,這也屬于悭法,是障礙弘法的重要因素。

  第叁是于諸有情心無悲憫障。對有情沒有足夠的悲憫心,覺得有情的死活和自己沒關系,怕惹麻煩,原因就在于心無悲憫。像諸佛菩薩那樣“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”,就不會怕麻煩。所以,我們必須努力、努力再努力,不要懼怕任何麻煩。

  “自在有叁障令不得自在,一匮聞生長能感匮法業故,二少聞,叁不修治勝叁摩地。”第十是自在,指于法自在。學習佛法要做到于法自在,雖然還不能像佛菩薩那樣于法自在,但最起碼要有能力爲信徒解決在修學佛法中存在的一些認識問題。于法自在很不容易,講起課來這也不懂、那也不懂,講了半天別人還是聽不懂。舉行講座時聽衆提問,又一問叁不知。這都是于法不自在。學佛本來想要自在,結果反而不自在。所以要好好學,否則總會有難堪的時候。要不然就是誤導他人,不好意思說自己不會,就開始繞彎,把別人帶入迷魂陣去轉一圈,聽得人雲裏霧裏、不辨東西,這也是于法不自在。學好了才能于法自在,當然,真正于法自在的只有佛陀。自在有以下叁種障礙。

  第一是匮聞障,匮即缺乏,匮聞指對佛法缺乏接觸。過去生中沒有造下接觸佛法的因緣,所以今生就缺乏接觸佛法的機會。換句話說,今生能生長在有佛法的環境中,能夠到佛學院讀書,能聽聞法師說法,這一切和過去生種下的善因緣很有關系。過去生中沒有種下這樣的因緣,今生缺乏聽聞佛法的因緣,想要學習佛法,沒門!現在學習佛法的條件非常好,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時,想要看經、誦經都很不容易。我小時候在家就開始信佛,當時正趕上“文化大革命”,家人早晚偷偷地做功課,誦經之後趕緊把佛像經書藏起來。有時深更半夜還有人來搜查,那些信徒、居士經常被抓去遊行,戴的帽子一尺多高,真是很不容易。我剛上北京讀書的時候,中國佛學院的老法師,像正果法師、巨贊法師等都穿在家衣服,我們學生穿大褂。有時到頤和園,走到哪裏人們就圍觀到哪裏,還以爲是哪裏的少數民族。這幾年學佛的環境比以前好得多,甚至可以到高校舉行佛學講座,信仰自由正在趨于正常。

  第二是少聞障,也就是聽聞得太少。大家在佛學院讀了幾年書,掌握了佛法的一些皮毛,以及一些支離破碎的名相,但對許多經論還是讀不懂,不能理解,這是因爲…
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