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都愚不可及,虽然在那种环境中你是最聪明的,但久而久之,你也会越来越愚蠢。所以,除非你有了正见,才能与鄙者共住。如果在没有获得正见之前就终日和没有智慧的人在一起,容易自以为是,认为老子天下第一。这样还能进步,还能开智慧吗?肯定不行。至于恶者,就是一天到晚想着如何伤害他人的人。菩萨道的修行,首先要参访并亲近善知识,《华严经·入法界品》中记载的善财童子,便是我们修学菩萨道的典范。我们在修行尚未获得相应定力之前,要远离恶者及愚痴者,否则在菩萨道上就很难进步。待自己具备一定能力之后,再发心去度化这些人。而在知见、定力都未形成之前,就和这些恶人及愚痴者相处,势必会受到不良影响。以上是成为菩萨的三种障碍。
“无乱有三障,一颠倒粗重,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,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。”第五种善法是无乱,在修学过程中属见道位。见道位必须远离颠倒和散乱。凡夫是颠倒的,见道之后才不会颠倒。因为他们已如实认知宇宙人生的真理,所以是无乱。
达到无乱的境界,有以下三种障碍:
第一是颠倒粗重障。平常所说的颠倒,主要指四倒──常乐我净。这四倒是凡夫众生对世界颠倒的认识,本身也属于烦恼,所以称为粗重。这种颠倒的认识是见道的障碍,称为见惑。在见道之前,见惑是最大的障碍。只有见道以后,才能打破见惑。
第二是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。烦恼的三障为烦恼杂染、业杂染、生杂染,这三种杂染又称三障,即烦恼障、业障和生障。这三种障中,随便余下一种都属于见道的障碍。
第三是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。能成熟解脱的慧是般若智慧,也就是根本智。见道是以根本智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,如果根本智没有成就,也就不可能见道。有了根本智之后,才能成就解脱。声闻讲五分法身,即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其中的核心就是慧。所以,持戒修定都是为了成就慧,慧成就了才谈得上解脱、解脱知见。所以,根本智又称为解脱慧。如果解脱慧尚未成熟,想达到无乱的境界是不可能的。
“障断灭名无障,此有三障,一俱生粗重,二懈怠性,三放逸性。”第六种善法是无障,指修道位。修道位要断除两种障碍——烦恼障和所知障,从而达到无障的境界。在这过程中有三种障碍。由此可见,有情在学佛过程中,每迈开一步都有障碍,而且不是简单的障碍。比如想走正道,想发菩提心,想要干一番佛教事业,魔障就来了。想放逸,想干坏事,反而一切都很顺利,谁也不来障碍你。所以有人说天道不公,实际上并不是天道不公,而是要往上走,好比逆水行舟,难度要大得多。在人生道路上往下滑,好比顺流而下,自然没有什么障碍。
达到无障的境界,有以下三种障碍:
第一是俱生粗重障,即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。我们知道,粗重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有俱生和分别两种。在见道位时,分别二障已经断除,但俱生二障还在。
第二是懈怠性障。修道非常艰难,需要精勤努力,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还有个比喻说,修行就像一个人与一万个人打架一样。如果不精进,道就修不成,要么你的舟无法逆流而上,要么你被一万个人打死。可见修道是多么地不容易。
第三是放逸性障,也就是放纵自己,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,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放纵的结果势必增长自己的烦恼和妄想,就无法与空性相应。克服这三种障碍后,才能进入无障的境界。
“回向有三障,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,一贪著诸有,二贪著资财,三心下劣性。”第七种善法是回向,把修行所得的一切功德回向无上菩提。回向在学佛中非常重要,修行人每天诵经、念佛、打坐、念诵早晚功课,乃至做每件善事都要回向。回向就是把修得的功德指向某个目标,大乘的发心和修行是回向无上正等菩提。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有以下三种障碍,这些障碍会使你把修行的功德回向到其他地方。
第一是贪著诸有障。“诸有”指三界,对这个世界依依不舍、充满留恋:这世界真美啊!人生真好啊!有没有这种感觉呢?大家似乎都有过这种感觉吧!当我们有这种感觉的时候,我们对这个世界难免生起贪著之心,这是回向的障碍。
第二是贪著资财障。资财指种种资生用品,如房产、家具、钞票、衣物等。因为贪著资财,就想着拥有更多,整天忙于工作赚钱,用于改善生活的环境,添置生活用品。于是过日子就成了人生的一切,而忘记了人生的头等大事应该是成佛度众生。
第三是心极下劣性障。有些人学佛的目标和志向不高,整天只知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平安,却不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佛果。或者只追求个人解脱,不顾众生疾苦,毫无悲悯之心。这是心极下劣性障。这三种都会障碍成佛的目标。
“不怖有三障,一不信重补特伽罗,二于法无胜解,三如言而思义。”第八种善法是不怖。不怖即不害怕,人害怕的东西很多,比如人们通常比较怕鬼,不过这里讲的不是怕鬼,而是对甚深佛法产生畏惧。你们信不信有人对佛法会产生惧怕?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人,接触佛法之后觉得佛法很好,但是不敢继续接触。因为他们觉得再接触下去,就不得了了,非出家不可。可真正出家的话,又舍不得放弃多姿多彩的生活,结果对佛法产生畏惧,干脆不再接触佛法。怖畏其实也就是贪著,因为有所贪著的缘故,所以就心存怖畏。做到不怖,有以下三种障碍。
第一是不信重补特伽罗障。补特伽罗指有情,这里的“重补特伽罗”不是一般的有情,而是一些特殊的有情,如善知识、高僧大德、佛菩萨等等,都是属于“重补特伽罗”。不信重补特伽罗,就不可能对佛法产生正确的认识。前面说到有些人怖畏佛法,就是因为缺乏对善知识的信仰,所以对佛法缺乏深入了解,只认识了一些皮毛,结果产生怖畏的观念。
第二是于法无胜解障,对甚深佛法缺乏胜解。这种胜解不是一般的理解,而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和理解。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,有个过程是胜解行地。资粮位和加行位都属于胜解行地。胜解行地再进一步就是见道,见道之后就不再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了。
第三是如言而思义障。学习佛法不可以依文解义,否则很难对佛法产生真正的信仰,所谓“依文解义,三世佛冤,离经一字,即同魔说”。所以,研习佛法不容易呵!佛陀说法有四悉檀,即世间悉檀、为人悉檀、对治悉檀、第一义悉檀,我们必须根据四悉檀来理解佛法。佛法有方便、有真实,有显了说、有密意说。仅仅是依文解义,诸佛菩萨定会大喊“冤枉”,那问题就严重了。
“不悭有三障,一不尊重正法,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,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悯。”第九种善法是不悭。悭是悭贪、吝啬、小气,不悭即不悭贪、不吝啬、不小气。这里主要是指佛法,学了佛法之后,不要悭贪,要勤布施,把佛法布施给别人。即使对方没完没了地问些鸡毛蒜皮的事,也必须很耐心地为他们解释。所以要做到不悭贪也不容易,因为有以下三种障碍。
第一是不尊重正法障。如果我们对佛法有足够的尊重和重视,就不会悭贪了。因为尊重法,对住持和弘扬佛法会有很强的责任感。如果具备这样的使命感,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情况下也不会吝法。只要有条件,就能弘扬佛法。佛法的道理这么好,为什么不能得到很好的弘扬?原因就在于对弘法重视得还不够。
第二是尊重名誉利养恭敬障。这是吝法的另一种方式,看钱说法,有供养就说,没供养就不说。这种人不能白说,看哪里有利养才去说法,这也属于悭法,是障碍弘法的重要因素。
第三是于诸有情心无悲悯障。对有情没有足够的悲悯心,觉得有情的死活和自己没关系,怕惹麻烦,原因就在于心无悲悯。像诸佛菩萨那样“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”,就不会怕麻烦。所以,我们必须努力、努力再努力,不要惧怕任何麻烦。
“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,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,二少闻,三不修治胜三摩地。”第十是自在,指于法自在。学习佛法要做到于法自在,虽然还不能像佛菩萨那样于法自在,但最起码要有能力为信徒解决在修学佛法中存在的一些认识问题。于法自在很不容易,讲起课来这也不懂、那也不懂,讲了半天别人还是听不懂。举行讲座时听众提问,又一问三不知。这都是于法不自在。学佛本来想要自在,结果反而不自在。所以要好好学,否则总会有难堪的时候。要不然就是误导他人,不好意思说自己不会,就开始绕弯,把别人带入迷魂阵去转一圈,听得人云里雾里、不辨东西,这也是于法不自在。学好了才能于法自在,当然,真正于法自在的只有佛陀。自在有以下三种障碍。
第一是匮闻障,匮即缺乏,匮闻指对佛法缺乏接触。过去生中没有造下接触佛法的因缘,所以今生就缺乏接触佛法的机会。换句话说,今生能生长在有佛法的环境中,能够到佛学院读书,能听闻法师说法,这一切和过去生种下的善因缘很有关系。过去生中没有种下这样的因缘,今生缺乏听闻佛法的因缘,想要学习佛法,没门!现在学习佛法的条件非常好,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时,想要看经、诵经都很不容易。我小时候在家就开始信佛,当时正赶上“文化大革命”,家人早晚偷偷地做功课,诵经之后赶紧把佛像经书藏起来。有时深更半夜还有人来搜查,那些信徒、居士经常被抓去游行,戴的帽子一尺多高,真是很不容易。我刚上北京读书的时候,中国佛学院的老法师,像正果法师、巨赞法师等都穿在家衣服,我们学生穿大褂。有时到颐和园,走到哪里人们就围观到哪里,还以为是哪里的少数民族。这几年学佛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,甚至可以到高校举行佛学讲座,信仰自由正在趋于正常。
第二是少闻障,也就是听闻得太少。大家在佛学院读了几年书,掌握了佛法的一些皮毛,以及一些支离破碎的名相,但对许多经论还是读不懂,不能理解,这是因为…
《《辨中边论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