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辨中边论》探微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少闻的缘故。所以,佛学院四年毕业以后要继续学习,一门深入地学习,再学上五年或十年,将来不仅能利益佛教,同时也能利益社会。否则,整天无所事事,佛法没学好,修行也不知从何下手,苦苦恼恼地过日子。不要说对佛教、对社会有什么贡献,只怕连自己也救不了。

  第三种不修对治胜三摩地障。修学佛法,除学教以外还要实修,这也是关键所在。因为不修止观,没有禅定的体验,对空性缺乏认识,是不可能做到说法自在的。

  乙四、引“对法”说

  复次,如是诸障于善等十随余义中有十能作,即依彼义应知此名。十能作者,一生起能作,如眼等于眼识等。二安住能作,如四食于有情。三任持能作,谓能任持如器世间于有情世间。四照了能作,如光明于诸色。五变坏能作,如火等于所熟等。六分离能作,如镰等于所断等。七转变能作,如金师等转变金等成镮钏等。八信解能作,如烟等于火等。九显了能作,如因于宗。十至得能作,如圣道等于涅槃等。

  什么叫“对法”呢?大家学过《俱舍论》吗?阿毗达磨就是对法义。这里讲的对法不是指《俱舍论》,而是指《阿毗达磨集论》。《阿毗达磨集论》第三卷中说有十种能作,本论引用这十种能作,目的是帮助解释前面的十种善法,说明这十种善法对于修学佛法的作用非常之大,就像十种能作一样。如果十种能作被障碍,就不能再起任何作用。这十种能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

  “复次,如是诸障于善等十随余义中有十能作,即依彼义应知此名。”如是就是如此,前面说到有三十种障能障碍十种善法的生起。在其他经论,如《阿毗达磨集论》中,亦有十种能作。根据《阿毗达磨集论》十种能作的道理,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善等十法是怎样被三十种障所障碍的。

  “十能作者,一生起能作,如眼等于眼识等。”十能作是什么?生起能作是什么?“眼等”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“眼识等”指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六根对六识的生起具有能作的作用。如果没有六根,六识就不能生起。六根能使六识生起,所以是六识的生起能作。

  “二安住能作,如四食于有情。”安住能作就像四食对于有情。我们知道,一切有情皆依食而安住。有情在世间生存的主要食物,包括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。四食能使有情在世界安住并得以延续,所以叫“安住能作”。

  “三任持能作,谓能任持如器世间于有情世间。”任是担当、担负,持是支持、支撑。有情世间必须靠器世间来担负并支撑。我们生存在地球上,如果没有地球的支撑、担负,人类和所有生物势必不能安住在这个世界。所以,器世间对有情世间有任持的作用,称为“任持能作”。

  “四照了能作,如光明于诸色。”“照了”就像光能照射一样。光对各种物质甚至整个世界具有照了的作用,所以光明是“照了能作”。

  “五变坏能作,如火等于所熟等。”变坏能作的意思是能变坏。就像灶间的火,有了火才能把生米煮成熟饭,把生菜炒成熟菜。这个变坏过程,其实就是煮熟的过程。火对食物来说,具有能熟的作用,所以叫“变坏能作”。

  “六分离能作,如镰等于所断等。”镰是镰刀,是割稻、割麦的工具。镰刀是能割,稻、麦是所断,镰刀对于所割的稻、麦来说具有分离的作用,所以叫“分离能作”。

  “七转变能作,如金师等转变金等成镮等。”金师就是金匠。通过金匠的加工,能把金子制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,如耳环、戒指等。金匠对于金子具有转变的作用,所以称为“转变能作”。

  “八信解能作,如烟等于火等。”信解是使人相信、了解,就像烟对火一样。物品点燃都会冒烟,所以看到烟就可相信有火,就可进一步看到火。烟能使人们对火产生信解的作用,所以叫“信解能作”。

  “九显了能作,如因于宗。”显了,是使某个观念的意义明了、清晰。如因对于宗,这牵涉到因明的问题。因明就是通过一些已了解的现象和概念去证明不了解的现象和概念,通过一些比较熟悉的事例去了解不熟悉的事例,以达到明白、清晰。因对宗具有显了的作用,所以叫“显了能作”。

  “十至得能作,如圣道等于涅槃等。”至得指最终能得到的最高结果、最好收获,就像圣道对于涅槃那样。圣道指八正道,对涅槃来说,八正道就是“至得能作”。

  依如是义故,说颂言:

  能作有十种,谓生住持照,变分离转变,信解显至得。

  如识因食地,灯火镰工巧,烟因圣道等,于识等所作。

  “依如是义故,说颂言:能作有十种,谓生、住、持、照、变、分离、转变、信解、显、至得。如识因、食、地、灯、火、镰、工巧、烟、因、圣道等,于识等所作。”这两颂对前面长行的内容作了总结。

  第一颂,“生”指生起能作,“住”指安住能作,“持”指任持能作,“照”指照了能作,“变”指变坏能作,“分离”指分离能作,“转变”指转变能作,“信解”指信解能作,“显”指显了能作,“至得”指至得能作。

  第二颂进一步说明十种能作。颂中所引的识因、食、地、灯(光)、火、镰、工巧、烟、因、圣道等,这十种所作依前十种能作而有,进一步辅助说明十种能作。这些在前面已详细解释过,如眼是能作,眼识是所作;食是能作,因食而安住是所作;地指器世间,能担负并支撑有情在地球上生存,是能作,有情是所作;灯光是能照,被灯光照射的诸色是所照,等等,所以说“于识等所作”。

  于善等障应知亦然。一生起障,谓于其善,以诸善法应生起故。二安住障,谓于菩提,以大菩提不可动故。三任持障,谓于摄受,以菩提心能任持故。四照了障,谓于有慧,以有慧性应照了故。五变坏障,谓于无乱,转灭迷乱名变坏故。六分离障,谓于无障,此于障离系故。七转变障,谓于回向,以菩提心转变相故。八信解障,谓于不怖,无信解者有怖畏故。九显了障,谓于不悭,于法无悭者为他显了故。十至得障,谓于自在,此是能得自在相故。

  “于善等障应知亦然。”前面所举比喻的例子,引《阿毗达磨集论》中的十种能作,帮助大家对善等十法有进一步的认识。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,从菩萨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,善等十法本来应该生起,但被无加行等三十种障所障碍而不能生起。引对法中的十种能作,就是说明这种道理。

  “一生起障,谓于其善,以诸善法应生起故。”第一是生起障。十种善法中,第一种善法是善根。在学佛过程中,首先要使善根生起。只有在善根产生作用的情况下,才能对佛法发生兴趣,才有可能进一步接触佛法,才有可能最终学好佛法。如果没有善根,这一切都谈不上。这里所说的是,善法本应生起,但现在被障碍住了,结果不能生起,更不能产生作用。

  “二安住障,谓于菩提,以大菩提不可动故。”第二是安住障。安住什么?安住在无上菩提的目标上,这种信念和目标不可动摇,以此菩提作为学佛的最终目的。但如前面所讲,因为有三种障碍的产生,致使学佛者不能安住于无上菩提,故称“安住障”。

  “三任持障,谓于摄受,以菩提心能任持故。”第三是任持障。任持指摄受,摄受的内容是菩提心。菩提心能摄受善法,任持善法。因为有了菩提心之后,能使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成为佛果的资粮。如果没有菩提心为基础,所修善法都会散失,成为人天小果、有漏之因。当任持被障碍了,菩提心就不能生起。菩提心本身是能作,本身能够产生作用,就像器世间对有情世间具有任持的作用一样。如果被障碍之后,对有情就不能产生作用,也不能摄受有情世间。

  “四照了障,谓于有慧,以有慧性应照了故。”第四是照了障。照了指有慧,有慧即菩萨。菩萨的智慧能观照宇宙人生的真实,这种作用就像光明对诸色具有照了的作用一样。这种作用一旦被障碍,就失去照了的功用。比如用帷帐把灯光遮住,灯光就失去照射的作用。菩萨的能观智一旦被无明所遮蔽,就失去观照宇宙人生真实的功用,所以称为“照了障”。

  “五变坏障,谓于无乱,转灭迷乱名变坏故。”第五是变坏障,变坏指无乱。无乱主要在见道位,修行见道后能转变迷乱颠倒,才有可能证得真实。证得真实的过程就是变坏的过程,就像火能把生米煮成熟饭,把生菜炒成熟菜一样。见道位实际就是认识上的转变。如果这种转变能力被障碍,就失去了转变认识的作用,所以称为“变坏障”。

  “六分离障,谓于无障,此于障离系故。”第六是分离障,分离指修道位。修道位最终要达到无障的境界。学佛必须克服烦恼障和所知障,将此二障彻底克服,就能达到无障。所以无障的特点是“于障离系故”,也就是从障碍的系缚中解脱出来。解脱就是将烦恼分离,就像以镰刀为工具,将稻谷从稻田中分离出来。如果这种作用被障碍,就不能分离了。

  “七转变障,谓于回向,以菩提心转变相故。”第七是转变障。转变指回向,把一切修行的功德转变为成佛之因,转变为成佛的资粮,转变为佛果功德,这就是回向。它以菩提心为前提,以佛果为目标,也就是“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。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”。这种转变就像金师制作金器一样,金子经他加工以后,就会成为精美的装饰品。如果没有这种技能,金子也加工不成装饰品,所以称为“转变障”。

  “八信解障,谓于不怖,无信解者有怖畏故。”第八是信解障。只有对甚深佛法产生坚定不移的信解,才能达到于法不怖的境界。假如说对佛法没有信解,就不能达到不怖。所以说“无信解者有怖畏故”,即没有信解的人会有怖畏。

  “九显了障,谓于不悭,于法无悭者为他显了故。”第九是显了障。显了指不悭,也就是对法不悭贪、不吝啬,能毫不保留地为别人开示并解答疑难,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。如果悭法的话,就会觉得这些理论自己好不容易才学懂,怎么能一下子全告诉…

《《辨中边论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