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少聞的緣故。所以,佛學院四年畢業以後要繼續學習,一門深入地學習,再學上五年或十年,將來不僅能利益佛教,同時也能利益社會。否則,整天無所事事,佛法沒學好,修行也不知從何下手,苦苦惱惱地過日子。不要說對佛教、對社會有什麼貢獻,只怕連自己也救不了。
第叁種不修對治勝叁摩地障。修學佛法,除學教以外還要實修,這也是關鍵所在。因爲不修止觀,沒有禅定的體驗,對空性缺乏認識,是不可能做到說法自在的。
乙四、引“對法”說
複次,如是諸障于善等十隨余義中有十能作,即依彼義應知此名。十能作者,一生起能作,如眼等于眼識等。二安住能作,如四食于有情。叁任持能作,謂能任持如器世間于有情世間。四照了能作,如光明于諸色。五變壞能作,如火等于所熟等。六分離能作,如鐮等于所斷等。七轉變能作,如金師等轉變金等成镮钏等。八信解能作,如煙等于火等。九顯了能作,如因于宗。十至得能作,如聖道等于涅槃等。
什麼叫“對法”呢?大家學過《俱舍論》嗎?阿毗達磨就是對法義。這裏講的對法不是指《俱舍論》,而是指《阿毗達磨集論》。《阿毗達磨集論》第叁卷中說有十種能作,本論引用這十種能作,目的是幫助解釋前面的十種善法,說明這十種善法對于修學佛法的作用非常之大,就像十種能作一樣。如果十種能作被障礙,就不能再起任何作用。這十種能作到底是什麼意思呢?
“複次,如是諸障于善等十隨余義中有十能作,即依彼義應知此名。”如是就是如此,前面說到有叁十種障能障礙十種善法的生起。在其他經論,如《阿毗達磨集論》中,亦有十種能作。根據《阿毗達磨集論》十種能作的道理,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善等十法是怎樣被叁十種障所障礙的。
“十能作者,一生起能作,如眼等于眼識等。”十能作是什麼?生起能作是什麼?“眼等”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“眼識等”指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六根對六識的生起具有能作的作用。如果沒有六根,六識就不能生起。六根能使六識生起,所以是六識的生起能作。
“二安住能作,如四食于有情。”安住能作就像四食對于有情。我們知道,一切有情皆依食而安住。有情在世間生存的主要食物,包括段食、觸食、思食、識食。四食能使有情在世界安住並得以延續,所以叫“安住能作”。
“叁任持能作,謂能任持如器世間于有情世間。”任是擔當、擔負,持是支持、支撐。有情世間必須靠器世間來擔負並支撐。我們生存在地球上,如果沒有地球的支撐、擔負,人類和所有生物勢必不能安住在這個世界。所以,器世間對有情世間有任持的作用,稱爲“任持能作”。
“四照了能作,如光明于諸色。”“照了”就像光能照射一樣。光對各種物質甚至整個世界具有照了的作用,所以光明是“照了能作”。
“五變壞能作,如火等于所熟等。”變壞能作的意思是能變壞。就像竈間的火,有了火才能把生米煮成熟飯,把生菜炒成熟菜。這個變壞過程,其實就是煮熟的過程。火對食物來說,具有能熟的作用,所以叫“變壞能作”。
“六分離能作,如鐮等于所斷等。”鐮是鐮刀,是割稻、割麥的工具。鐮刀是能割,稻、麥是所斷,鐮刀對于所割的稻、麥來說具有分離的作用,所以叫“分離能作”。
“七轉變能作,如金師等轉變金等成镮等。”金師就是金匠。通過金匠的加工,能把金子製成各式各樣的裝飾品,如耳環、戒指等。金匠對于金子具有轉變的作用,所以稱爲“轉變能作”。
“八信解能作,如煙等于火等。”信解是使人相信、了解,就像煙對火一樣。物品點燃都會冒煙,所以看到煙就可相信有火,就可進一步看到火。煙能使人們對火産生信解的作用,所以叫“信解能作”。
“九顯了能作,如因于宗。”顯了,是使某個觀念的意義明了、清晰。如因對于宗,這牽涉到因明的問題。因明就是通過一些已了解的現象和概念去證明不了解的現象和概念,通過一些比較熟悉的事例去了解不熟悉的事例,以達到明白、清晰。因對宗具有顯了的作用,所以叫“顯了能作”。
“十至得能作,如聖道等于涅槃等。”至得指最終能得到的最高結果、最好收獲,就像聖道對于涅槃那樣。聖道指八正道,對涅槃來說,八正道就是“至得能作”。
依如是義故,說頌言:
能作有十種,謂生住持照,變分離轉變,信解顯至得。
如識因食地,燈火鐮工巧,煙因聖道等,于識等所作。
“依如是義故,說頌言:能作有十種,謂生、住、持、照、變、分離、轉變、信解、顯、至得。如識因、食、地、燈、火、鐮、工巧、煙、因、聖道等,于識等所作。”這兩頌對前面長行的內容作了總結。
第一頌,“生”指生起能作,“住”指安住能作,“持”指任持能作,“照”指照了能作,“變”指變壞能作,“分離”指分離能作,“轉變”指轉變能作,“信解”指信解能作,“顯”指顯了能作,“至得”指至得能作。
第二頌進一步說明十種能作。頌中所引的識因、食、地、燈(光)、火、鐮、工巧、煙、因、聖道等,這十種所作依前十種能作而有,進一步輔助說明十種能作。這些在前面已詳細解釋過,如眼是能作,眼識是所作;食是能作,因食而安住是所作;地指器世間,能擔負並支撐有情在地球上生存,是能作,有情是所作;燈光是能照,被燈光照射的諸色是所照,等等,所以說“于識等所作”。
于善等障應知亦然。一生起障,謂于其善,以諸善法應生起故。二安住障,謂于菩提,以大菩提不可動故。叁任持障,謂于攝受,以菩提心能任持故。四照了障,謂于有慧,以有慧性應照了故。五變壞障,謂于無亂,轉滅迷亂名變壞故。六分離障,謂于無障,此于障離系故。七轉變障,謂于回向,以菩提心轉變相故。八信解障,謂于不怖,無信解者有怖畏故。九顯了障,謂于不悭,于法無悭者爲他顯了故。十至得障,謂于自在,此是能得自在相故。
“于善等障應知亦然。”前面所舉比喻的例子,引《阿毗達磨集論》中的十種能作,幫助大家對善等十法有進一步的認識。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,從菩薩發心到成佛的整個過程,善等十法本來應該生起,但被無加行等叁十種障所障礙而不能生起。引對法中的十種能作,就是說明這種道理。
“一生起障,謂于其善,以諸善法應生起故。”第一是生起障。十種善法中,第一種善法是善根。在學佛過程中,首先要使善根生起。只有在善根産生作用的情況下,才能對佛法發生興趣,才有可能進一步接觸佛法,才有可能最終學好佛法。如果沒有善根,這一切都談不上。這裏所說的是,善法本應生起,但現在被障礙住了,結果不能生起,更不能産生作用。
“二安住障,謂于菩提,以大菩提不可動故。”第二是安住障。安住什麼?安住在無上菩提的目標上,這種信念和目標不可動搖,以此菩提作爲學佛的最終目的。但如前面所講,因爲有叁種障礙的産生,致使學佛者不能安住于無上菩提,故稱“安住障”。
“叁任持障,謂于攝受,以菩提心能任持故。”第叁是任持障。任持指攝受,攝受的內容是菩提心。菩提心能攝受善法,任持善法。因爲有了菩提心之後,能使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成爲佛果的資糧。如果沒有菩提心爲基礎,所修善法都會散失,成爲人天小果、有漏之因。當任持被障礙了,菩提心就不能生起。菩提心本身是能作,本身能夠産生作用,就像器世間對有情世間具有任持的作用一樣。如果被障礙之後,對有情就不能産生作用,也不能攝受有情世間。
“四照了障,謂于有慧,以有慧性應照了故。”第四是照了障。照了指有慧,有慧即菩薩。菩薩的智慧能觀照宇宙人生的真實,這種作用就像光明對諸色具有照了的作用一樣。這種作用一旦被障礙,就失去照了的功用。比如用帷帳把燈光遮住,燈光就失去照射的作用。菩薩的能觀智一旦被無明所遮蔽,就失去觀照宇宙人生真實的功用,所以稱爲“照了障”。
“五變壞障,謂于無亂,轉滅迷亂名變壞故。”第五是變壞障,變壞指無亂。無亂主要在見道位,修行見道後能轉變迷亂顛倒,才有可能證得真實。證得真實的過程就是變壞的過程,就像火能把生米煮成熟飯,把生菜炒成熟菜一樣。見道位實際就是認識上的轉變。如果這種轉變能力被障礙,就失去了轉變認識的作用,所以稱爲“變壞障”。
“六分離障,謂于無障,此于障離系故。”第六是分離障,分離指修道位。修道位最終要達到無障的境界。學佛必須克服煩惱障和所知障,將此二障徹底克服,就能達到無障。所以無障的特點是“于障離系故”,也就是從障礙的系縛中解脫出來。解脫就是將煩惱分離,就像以鐮刀爲工具,將稻谷從稻田中分離出來。如果這種作用被障礙,就不能分離了。
“七轉變障,謂于回向,以菩提心轉變相故。”第七是轉變障。轉變指回向,把一切修行的功德轉變爲成佛之因,轉變爲成佛的資糧,轉變爲佛果功德,這就是回向。它以菩提心爲前提,以佛果爲目標,也就是“願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。我等與衆生,皆共成佛道”。這種轉變就像金師製作金器一樣,金子經他加工以後,就會成爲精美的裝飾品。如果沒有這種技能,金子也加工不成裝飾品,所以稱爲“轉變障”。
“八信解障,謂于不怖,無信解者有怖畏故。”第八是信解障。只有對甚深佛法産生堅定不移的信解,才能達到于法不怖的境界。假如說對佛法沒有信解,就不能達到不怖。所以說“無信解者有怖畏故”,即沒有信解的人會有怖畏。
“九顯了障,謂于不悭,于法無悭者爲他顯了故。”第九是顯了障。顯了指不悭,也就是對法不悭貪、不吝啬,能毫不保留地爲別人開示並解答疑難,知無不言、言無不盡。如果悭法的話,就會覺得這些理論自己好不容易才學懂,怎麼能一下子全告訴…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