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辨中邊論》探微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別人,這麼一想就更舍不得說了。不悭才能顯了,就如因明學的因與宗一樣,通過因才能顯宗。如果因被障礙了,宗就不能顯現。所以叫“顯了障”。

  “十至得障,謂于自在,此是能得自在相故。”第十是至得障。至得指自在,修行要成就的境界就是自在。自在與自由是否一樣呢?我們常說“自由自在”,兩者的內涵是一致的。只不過自在爲佛教專用,自由是通常所說。佛教也提倡自由,我們可以給世人講講“佛法的自由觀”,或“論自由”、“真自由論”,這是個很吸引人的話題。但世人認識的自由很有限,如人權自由、物質條件自由、人際關系自由等。其實,真正的自由應該建立在心靈解脫之上,心靈的枷鎖打開了,才能獲得自由。一個人只有學好佛法之後,才可能達到最終的自由和解脫。解脫包括心解脫和慧解脫。沒有煩惱才能自由,否則就會痛苦、困惑,那還能自由嗎?所以,沒有迷茫、困惑才能解脫。可見,佛法所講的自由比世間所講的自由更徹底。世間的自由是有限度的,而佛法提倡的自由是真自由,是徹底的自由。至得的最終結果是得到自在,如果被障礙了,就不能得到自在。

  乙五、十種淨法的安立次第

  所障十法次第義者,謂有欲證無上菩提,于勝善根先應生起。勝善根力所任持故,必得安住無上菩提。爲令善根得增長故,次應發起大菩提心。此菩提心與菩薩性爲所依止,如是菩薩由已發起大菩提心及勝善根力所持故,斷諸亂倒起無亂倒。由見道中無亂倒故,次于修道斷一切障。既斷障已,持諸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。由回向力所任持故,于深廣法便無怖畏。既無怖畏,便于彼法見勝功德,能廣爲他宣說開示。菩薩如是種種功德力所持故,疾證無上正等菩提,于一切法皆得自在。是名善等十義次第。

  “所障十法次第義者。”了解善等十法的生起次第,才能明了障的內容。

  一、“謂有欲證無上菩提,于勝善根先應生起。”有人想證無上菩提,怎麼辦呢?首先要種善根,培植福慧資糧。

  二、“勝善根力所任持故,必得安住無上菩提。”既然有勝善根,那就有劣善根與之相對。可見善根還有質量的問題,有些善根的質量好一些,有些善根的質量差一些。如人天乘與聲聞乘相比,當然是聲聞乘的善根更殊勝。而大菩薩與佛所具備的善根質量也不一樣。具備殊勝的善根,才可能安住無上菩提。如果種下的是劣善根,將來就不能安住無上菩提,最多也就是人天乘了。

  叁、“爲令善根得增長故。”爲了使善根得到增長,使善根的力量越來越大,必須發起菩提心。菩提心是善根增長的動力,假如光有善根而沒有菩提心,學佛也很難學下去。比如僧團中有些出家人,既然能夠學佛並出家修行,可見他們也有善根。但他們的日子卻過很不理想,學又學不進去,修行又不能上軌道,整天無所事事,煩惱多,妄想也多,這說明什麼?說明他們的善根沒有動力,所以善根得不到增長。他們沒有發起菩提心,學佛就逐漸失去了目標。什麼了脫生死、成就佛道,似乎那麼遙遠而渺茫,最現實的還是自己的煩惱,一天到晚無故尋仇覓恨。在家人多半很忙碌,不是求學就是工作,倒是不大有時間尋仇覓恨。出家人如果沒什麼目標,又不學又不修,太多的空閑時間沒處打發,煩惱就來了。所以,要想出家生活過得充實,必須老老實實地學習、修行。否則就不要出家,那是自己和, 自己過意不去,自己和自己鬧別扭。出家人煩惱起來比在家人還要厲害,在家人可以找到許多方式去發泄,通過疏導和轉移,把煩惱暫且壓製下來。出家人呢?尤其是女衆,視野不開闊,活動空間太狹窄,煩惱一來真是沒治,百分之百地自己承受。所以,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,不然求生不得、求死不得,只有在煩惱中煎熬。

  四、“次應發起大菩提心,此菩提心與菩薩性爲所依止。”菩提心非常重要,只有在發起菩提心的前提下,才能取得菩薩的資格。我們要想成爲菩薩,首先要發起菩提心,然後還要受菩薩戒。如果說菩提心是菩薩性所依止,那麼受菩薩戒就是取得菩薩資格的前提。

  五、“如是菩薩由已發起大菩提心及勝善根力所持故,斷諸亂倒起無亂倒。”善根的範圍非常廣泛,所有修行功德都是在培養我們的善根,使我們的善因、菩提因與日俱增,日日增長。這裏所說的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,而是殊勝的善根力。在這種特別殊勝的善根力量支配下,能斷除迷亂、顛倒、困惑,最後成就“無亂倒”。也就是開悟見道,親證宇宙人生的真實。

  六、“由見道中無亂倒故,次于修道斷一切障。”在見道中斷除見惑,然後進入修道。在修道位上斷除一切障,包括煩惱障和所知障。

  七、“既斷障已,持諸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。”在修道位斷除一切障之後要回向,把所有善行指向一個目標,這個目標就是無上菩提。

  八、“由回向力所任持故,于深廣法便無怖畏。”無怖畏就是不害怕。佛法有如大海,又深又廣。由于回向的力量所任持,對甚深廣大的佛法不會感到害怕。

  九、“既無怖畏,便于彼法見勝功德,能廣爲他宣說開示。”不害怕之後,才能自信地爲他人宣說開示佛法。所以對佛法要有信心,理解之後還要有自信。自信不是自大,也不是自尊心太強。我們要培養自信,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,也能正確估計別人的能力,坦然地面對他人。我有我的長處,也有不足的地方;別人有別人的長處,也有不足的地方。以平常心去對待別人、尊重別人,這種氣質要培養好。

  十、“菩薩如是種種功德力所持故,疾證無上正等菩提,于一切法皆得自在。”菩薩依靠這些功德力量,能夠快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。對一切法都能自在,“佛爲法王,于法自在”。

  “是名善等十義次第。”善、菩提、攝受、有慧、無亂、無障、回向、不怖、不悭、自在十法,構成了學佛到成佛的整個次第。如果被叁十種障所障礙,那麼修行就無法一關一關地通過。用一個形象的比喻,學佛到成佛的過程就像從廈門坐火車到北京,中間要經過鷹潭、杭州、上海、南京等許多站點,如果中途軌道出現故障,火車就無法通過。同樣,有障礙就影響到修行和成佛,所以必須排除這些障礙。十種善法,對學佛到成佛的整個過程作了總的說明。

  

  甲四、覺 分 障

  雖善等法,即是覺分、波羅蜜多、諸地功德,而總別異,今應顯彼菩提分等諸障差別。頌曰:

  于覺分度地,有別障應知。

  論曰:複于覺分、波羅蜜、多諸地功德各有別障。

  “雖善等法,即是覺分、波羅蜜多、諸地功德,而總別異。”接下來要講的幾個問題,一是“覺分”,二是“波羅蜜多”,叁是“諸地”等善法的別障。覺分指叁十七菩提分,亦名叁十七道品,波羅蜜多爲十度,諸地爲十地。前面已說對善等十法的障礙,爲什麼還要講覺分障、波羅蜜多障和諸地障呢?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系?文中說“總別異”,即對善等十法是總障,對覺分等是別障,別不離總。故先說總障,後說覺分等別障。

  “今應顯彼菩提分等諸障差別。”現在應該解釋菩提分、十度、十地等諸障差別。

  “論曰:複于覺分、波羅蜜、多諸地功德各有別障。”除善等十法的障礙之外,又有關于叁十七菩提分、十波羅蜜多、十地功德等各種不同的障礙。這些法門及修行過程,在每個階段和每種狀態中都會出現特殊的障礙,稱爲別障。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,也有總障和別障。如教學設備不完善、課程開設不合理、法師講課質量不高等,這些是總障。個人的文化程度太差,或者身體狀況不好等,這是別障。在學佛道路上,有很多障礙。《辨中邊論》講這麼多的障,就是提醒我們,如果今後在個人修行過程或發心弘法時出現一些障礙,是很正常的。我們應該將此作爲鍛煉能力的機會,有了障礙,必須學會戰勝障礙。如果用這種心態去對待,就能積極地跨越障礙。反之,遇到一些障礙就退心的話,就會一事無成。

  于菩提分有別障者,頌曰:

  于事不善巧,懈怠定減二。不植羸劣性,見粗重過失。

  論曰:于四念住有于諸事不善巧障。于四正斷有懈怠障。于四神足有叁摩地減二事障,一于圓滿欲勤心觀隨減一故,二于修習八斷行中隨減一故。于五根有不植圓滿順解脫分勝善根障。于五力有羸劣性障,謂即五根由障所雜有羸劣性。于七等覺支有見過失障,此是見道所顯示故。于八聖道支有粗重過失障,此是修道所顯示故。

  “于菩提分有別障。”分,是因的意思。菩提分即趣向菩提的因,要想成就菩提,必須修成就菩提的因。叁十七菩提分也是佛法修行的要領,包括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,聲聞乘所修的法門基本都包含在內。叁十七菩提分的生起有種種障礙,稱爲覺分障。

  一、四念住

  “論曰:于四念住有于諸事不善巧障。”四念住在修學過程中非常重要,包括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佛陀臨入滅時,阿難尊者問佛:佛在世時,依佛而住,佛入滅後,依何而住?佛陀告訴他:我入滅後,當依四念處而住。爲什麼依四念住而住呢?因爲四念住所要觀照的四種環境,最容易使衆生産生顛倒執著,這四種環境是身、受、心、法。

  第一,觀身不淨。身體汙濁不淨,卻容易被執著爲幹淨、美麗、可愛。人最貪著的就是自己的身體,尤其是女孩子,一天到晚不知要在色身上下多少功夫。觀身不淨是以智慧觀照色身的真實面目,觀色身虛假、無常、不淨。

  第二,觀受是苦。受是一種感覺,包括苦受、樂受、舍受叁種。受並不完全是苦,有時感覺還很好。吃了可口的東西苦不苦?沐浴之後苦不苦?打坐之後苦不苦?不苦。那爲什麼要觀受是苦呢?所謂的苦主要指叁苦。一是苦苦,根據苦受建立苦苦,如生老病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等苦,大家可以感受到。二是壞苦,根據樂受建立壞苦,這是一種不穩定的感…
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