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别人,这么一想就更舍不得说了。不悭才能显了,就如因明学的因与宗一样,通过因才能显宗。如果因被障碍了,宗就不能显现。所以叫“显了障”。
“十至得障,谓于自在,此是能得自在相故。”第十是至得障。至得指自在,修行要成就的境界就是自在。自在与自由是否一样呢?我们常说“自由自在”,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。只不过自在为佛教专用,自由是通常所说。佛教也提倡自由,我们可以给世人讲讲“佛法的自由观”,或“论自由”、“真自由论”,这是个很吸引人的话题。但世人认识的自由很有限,如人权自由、物质条件自由、人际关系自由等。其实,真正的自由应该建立在心灵解脱之上,心灵的枷锁打开了,才能获得自由。一个人只有学好佛法之后,才可能达到最终的自由和解脱。解脱包括心解脱和慧解脱。没有烦恼才能自由,否则就会痛苦、困惑,那还能自由吗?所以,没有迷茫、困惑才能解脱。可见,佛法所讲的自由比世间所讲的自由更彻底。世间的自由是有限度的,而佛法提倡的自由是真自由,是彻底的自由。至得的最终结果是得到自在,如果被障碍了,就不能得到自在。
乙五、十种净法的安立次第
所障十法次第义者,谓有欲证无上菩提,于胜善根先应生起。胜善根力所任持故,必得安住无上菩提。为令善根得增长故,次应发起大菩提心。此菩提心与菩萨性为所依止,如是菩萨由已发起大菩提心及胜善根力所持故,断诸乱倒起无乱倒。由见道中无乱倒故,次于修道断一切障。既断障已,持诸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。由回向力所任持故,于深广法便无怖畏。既无怖畏,便于彼法见胜功德,能广为他宣说开示。菩萨如是种种功德力所持故,疾证无上正等菩提,于一切法皆得自在。是名善等十义次第。
“所障十法次第义者。”了解善等十法的生起次第,才能明了障的内容。
一、“谓有欲证无上菩提,于胜善根先应生起。”有人想证无上菩提,怎么办呢?首先要种善根,培植福慧资粮。
二、“胜善根力所任持故,必得安住无上菩提。”既然有胜善根,那就有劣善根与之相对。可见善根还有质量的问题,有些善根的质量好一些,有些善根的质量差一些。如人天乘与声闻乘相比,当然是声闻乘的善根更殊胜。而大菩萨与佛所具备的善根质量也不一样。具备殊胜的善根,才可能安住无上菩提。如果种下的是劣善根,将来就不能安住无上菩提,最多也就是人天乘了。
三、“为令善根得增长故。”为了使善根得到增长,使善根的力量越来越大,必须发起菩提心。菩提心是善根增长的动力,假如光有善根而没有菩提心,学佛也很难学下去。比如僧团中有些出家人,既然能够学佛并出家修行,可见他们也有善根。但他们的日子却过很不理想,学又学不进去,修行又不能上轨道,整天无所事事,烦恼多,妄想也多,这说明什么?说明他们的善根没有动力,所以善根得不到增长。他们没有发起菩提心,学佛就逐渐失去了目标。什么了脱生死、成就佛道,似乎那么遥远而渺茫,最现实的还是自己的烦恼,一天到晚无故寻仇觅恨。在家人多半很忙碌,不是求学就是工作,倒是不大有时间寻仇觅恨。出家人如果没什么目标,又不学又不修,太多的空闲时间没处打发,烦恼就来了。所以,要想出家生活过得充实,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、修行。否则就不要出家,那是自己和, 自己过意不去,自己和自己闹别扭。出家人烦恼起来比在家人还要厉害,在家人可以找到许多方式去发泄,通过疏导和转移,把烦恼暂且压制下来。出家人呢?尤其是女众,视野不开阔,活动空间太狭窄,烦恼一来真是没治,百分之百地自己承受。所以,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,不然求生不得、求死不得,只有在烦恼中煎熬。
四、“次应发起大菩提心,此菩提心与菩萨性为所依止。”菩提心非常重要,只有在发起菩提心的前提下,才能取得菩萨的资格。我们要想成为菩萨,首先要发起菩提心,然后还要受菩萨戒。如果说菩提心是菩萨性所依止,那么受菩萨戒就是取得菩萨资格的前提。
五、“如是菩萨由已发起大菩提心及胜善根力所持故,断诸乱倒起无乱倒。”善根的范围非常广泛,所有修行功德都是在培养我们的善根,使我们的善因、菩提因与日俱增,日日增长。这里所说的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,而是殊胜的善根力。在这种特别殊胜的善根力量支配下,能断除迷乱、颠倒、困惑,最后成就“无乱倒”。也就是开悟见道,亲证宇宙人生的真实。
六、“由见道中无乱倒故,次于修道断一切障。”在见道中断除见惑,然后进入修道。在修道位上断除一切障,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。
七、“既断障已,持诸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。”在修道位断除一切障之后要回向,把所有善行指向一个目标,这个目标就是无上菩提。
八、“由回向力所任持故,于深广法便无怖畏。”无怖畏就是不害怕。佛法有如大海,又深又广。由于回向的力量所任持,对甚深广大的佛法不会感到害怕。
九、“既无怖畏,便于彼法见胜功德,能广为他宣说开示。”不害怕之后,才能自信地为他人宣说开示佛法。所以对佛法要有信心,理解之后还要有自信。自信不是自大,也不是自尊心太强。我们要培养自信,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,也能正确估计别人的能力,坦然地面对他人。我有我的长处,也有不足的地方;别人有别人的长处,也有不足的地方。以平常心去对待别人、尊重别人,这种气质要培养好。
十、“菩萨如是种种功德力所持故,疾证无上正等菩提,于一切法皆得自在。”菩萨依靠这些功德力量,能够快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。对一切法都能自在,“佛为法王,于法自在”。
“是名善等十义次第。”善、菩提、摄受、有慧、无乱、无障、回向、不怖、不悭、自在十法,构成了学佛到成佛的整个次第。如果被三十种障所障碍,那么修行就无法一关一关地通过。用一个形象的比喻,学佛到成佛的过程就像从厦门坐火车到北京,中间要经过鹰潭、杭州、上海、南京等许多站点,如果中途轨道出现故障,火车就无法通过。同样,有障碍就影响到修行和成佛,所以必须排除这些障碍。十种善法,对学佛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作了总的说明。
甲四、觉 分 障
虽善等法,即是觉分、波罗蜜多、诸地功德,而总别异,今应显彼菩提分等诸障差别。颂曰:
于觉分度地,有别障应知。
论曰:复于觉分、波罗蜜、多诸地功德各有别障。
“虽善等法,即是觉分、波罗蜜多、诸地功德,而总别异。”接下来要讲的几个问题,一是“觉分”,二是“波罗蜜多”,三是“诸地”等善法的别障。觉分指三十七菩提分,亦名三十七道品,波罗蜜多为十度,诸地为十地。前面已说对善等十法的障碍,为什么还要讲觉分障、波罗蜜多障和诸地障呢?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?文中说“总别异”,即对善等十法是总障,对觉分等是别障,别不离总。故先说总障,后说觉分等别障。
“今应显彼菩提分等诸障差别。”现在应该解释菩提分、十度、十地等诸障差别。
“论曰:复于觉分、波罗蜜、多诸地功德各有别障。”除善等十法的障碍之外,又有关于三十七菩提分、十波罗蜜多、十地功德等各种不同的障碍。这些法门及修行过程,在每个阶段和每种状态中都会出现特殊的障碍,称为别障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,也有总障和别障。如教学设备不完善、课程开设不合理、法师讲课质量不高等,这些是总障。个人的文化程度太差,或者身体状况不好等,这是别障。在学佛道路上,有很多障碍。《辨中边论》讲这么多的障,就是提醒我们,如果今后在个人修行过程或发心弘法时出现一些障碍,是很正常的。我们应该将此作为锻炼能力的机会,有了障碍,必须学会战胜障碍。如果用这种心态去对待,就能积极地跨越障碍。反之,遇到一些障碍就退心的话,就会一事无成。
于菩提分有别障者,颂曰:
于事不善巧,懈怠定减二。不植羸劣性,见粗重过失。
论曰:于四念住有于诸事不善巧障。于四正断有懈怠障。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,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,二于修习八断行中随减一故。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。于五力有羸劣性障,谓即五根由障所杂有羸劣性。于七等觉支有见过失障,此是见道所显示故。于八圣道支有粗重过失障,此是修道所显示故。
“于菩提分有别障。”分,是因的意思。菩提分即趣向菩提的因,要想成就菩提,必须修成就菩提的因。三十七菩提分也是佛法修行的要领,包括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,声闻乘所修的法门基本都包含在内。三十七菩提分的生起有种种障碍,称为觉分障。
一、四念住
“论曰:于四念住有于诸事不善巧障。”四念住在修学过程中非常重要,包括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。佛陀临入灭时,阿难尊者问佛:佛在世时,依佛而住,佛入灭后,依何而住?佛陀告诉他:我入灭后,当依四念处而住。为什么依四念住而住呢?因为四念住所要观照的四种环境,最容易使众生产生颠倒执著,这四种环境是身、受、心、法。
第一,观身不净。身体污浊不净,却容易被执著为干净、美丽、可爱。人最贪著的就是自己的身体,尤其是女孩子,一天到晚不知要在色身上下多少功夫。观身不净是以智慧观照色身的真实面目,观色身虚假、无常、不净。
第二,观受是苦。受是一种感觉,包括苦受、乐受、舍受三种。受并不完全是苦,有时感觉还很好。吃了可口的东西苦不苦?沐浴之后苦不苦?打坐之后苦不苦?不苦。那为什么要观受是苦呢?所谓的苦主要指三苦。一是苦苦,根据苦受建立苦苦,如生老病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等苦,大家可以感受到。二是坏苦,根据乐受建立坏苦,这是一种不稳定的感…
《《辨中边论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