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受,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,而欲望是产生痛苦的根源,因此乐受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苦。三是行苦,依舍受建立行苦,行苦是无常带来的痛苦。因此要观受是苦,不要贪著乐受。
第三,观心无常。认识到心念无常,刹那生灭,并非常恒不变。
第四,观法无我。观一切法因缘所生,无我、无我所。
凡夫于身、受、心、法上,生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,从而导致烦恼痛苦,乃至流转生死。四念处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对治常乐我净四种执著,假如没有闻思经教,缺乏人生正见,不能正确认识身、受、心、法的实质,四念处也就修不起来了。
二、四正断
“于四正断有懈怠障。”四正断也称为“四正勤”,是四种应该精进修持的法。四正勤是四种断恶修善的行为,即未生的恶法令不生,已生的恶法令断,未生的善法令生起,已生的善法令增长。在字面上来说,精进就是勤奋努力。而佛教说的精进、勤奋,有着特定的内涵。从世俗的角度来讲,拼命赚钱也属于精进、勤奋。但这不是佛教的精进,不是佛教的勤奋。佛教的精进、勤奋必须和断恶修善联系在一起,和完善人格联系在一起。与精进对立的是懈怠,有了懈怠,精进就不能发起。因此,懈怠是精进的障碍。
三、四神足
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,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,二于修习八断行中随减一故。”什么是神足?指能成就三摩地的四法,即欲、勤、心、观。
戒、定、慧又称三无漏学,其中,四念住属于慧学,四正勤属于戒学,四神足属于定学。所以,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神足也就是戒、定、慧的修行。要想达到无漏的境界,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去修行,最后才能从有漏达到无漏。
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。”“三摩地”翻译成中文是定、等持。等是平等,是一种内心的平衡。通常,人们的心态总是处在两种状态中而无法平衡。一是掉举,只要有感觉的时候就浮想联翩,要么想这个,要么想那个。如果不打妄想的时候,就该进入昏沉的状态,迷迷糊糊地不清醒。所以,人的心念不是掉举,就是昏沉。昏沉是迷糊,掉举是浮躁,都不是平衡的状态。修定就是要让心保持平衡的状态。
三摩地的修行,要根据欲、勤、心、观四个步骤。第一是“欲”,是希求的意思,对禅定修行生起强烈希求,对成就智慧、解脱有着无限向往。第二是“勤”,是精进、努力的意思。精进的生起是以欲为基础,随着我们对禅定、智慧、解脱的希求而发起精进,其程度也往往取决于希求的程度。第三是“心”,禅定修行建立在心的基础上,依止心来修习。定者,即“心一境性”,就是通过训练把散乱的心专注在一个境界上。第四是“观”,即保持心观照、觉知的能力,而不是处于无记、昏沉或掉举中。
修三摩地中有减二事障,也就是说修三摩地要具备这些条件。假如不具备这些条件,对于修禅定来说就是一种障碍。
“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。”修三摩地,必须根据欲勤心观这四种因缘来修。假如缺少一种,比如没有修三摩地的希求,或者修三摩地时不精进,缺少其中之一,都是修三摩地的障碍。
“二于修习八断行中随减一故。”修行四神足的过程中有八断行,除了欲勤心观以外,还有八种断行。遵循这八种断行,三摩地才能修习成功。那么,这八种断行到底是什么呢?一欲,对禅定生起强烈的希求。二勤,为获得禅定精进不懈。三信,深信禅定能引发无限功德。四轻安,通过努力修习,引发身心轻安。这四种主要对治懈怠。五念,其作用主要是在修定过程中对治忘圣言,忘圣言即忘记应有的正念。六正知,主要对治昏沉和掉举。七思,对治作行,当禅定修到一定程度时,心念已经专一了,心与所缘境已经很相应了,就要把作意的念头渐渐放下,不能再拼命观照,如果这时观照力过强,反而不能进入禅定。八舍,对治不作行,该把念头提起来时就要提起。假如昏沉来了,或者念头太多、妄想纷飞,这时不把正念提起就不对。如果该提的时候不提,不该提的时候总提,禅定肯定修不好。这是八种断行,缺少其中任何一种,都会影响禅定修行,都属于四神足的障碍。
四、五根
“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。”根是增上的意思,五根是趣向解脱的五种增上力量。第一信根,对三宝、四谛的如实之理,对涅槃、解脱之道,生起坚固的信心。第二精进根,对信仰目标发起不懈的努力。第三念根,学佛修行要有正念,教理学得多了,大家就会意识到正念在佛法修学中的重要性。学习这么多经论,在佛学院学四年、六年乃至以后专门研究,要树立的就是正见,然后将正见转化为正念,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。如果我们与人交往或面对种种境界时都能保持正念,这就厉害了。正念不仅是一种认识,更是一种功夫,是一种修行的功夫,要随时观照一下念头,看看自己在想什么。上次和大家讲过,出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和先后,而在于能否“放下”。有没有正念非常关键,如果没有正见和正念,出家一百年也没用。反过来说,刚出家甚至没有出家的人,具备正见并能时时保持正念,就是了不起的功夫。所以要有正念,在正念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正定。
第四定根、第五慧根,定有很多种,外道也有定,但不是正定,且不一定有智慧。有定的人未必有智慧,这点大家要知道。世上有很多宗教都修定,包括练气功的人,但他们并没有佛法所说的智慧。“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”,不是说智慧自己就能生起,由定到慧也不是水到渠成。在定的状况下,还必须配合正观、正见,如无常观、因缘观,然后才有可能引发无漏智慧。学习经教的目的就是要树立正见,在定的基础上进行观照,然后才能成就智慧。定和慧是相辅相成的,光有定不行,光有慧也不行。
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五根是顺向解脱分。“解脱分”即解脱之因,想成就解脱就必须修这五种因。五根是顺向解脱的,是趣向解脱的增上力量。假如在修五根的过程中少了一种,就是“不植圆满”。五根中修了四种,但缺乏正念,或缺乏正定、正精进,都属于五根的障碍。所以,五根是完整的组合,缺一不可。只要缺了其中任何一种,就不能成为五根,并且会对解脱构成很不利的影响。
五、五力
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,谓即五根由障所杂有羸劣性。”五根、五力是什么关系呢?五根和五力实际上是同一内容。五力为信力、进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。但根和力是不一样的,根是增上义,属于增上缘;力则是一种能力。五根和五力还有程度上的不同。五根发展到相当程度时,就变成五力。也就是说,在五根的阶段,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的力量还很薄弱,但到了五力的阶段,它的力量就很强大了,自己能够独立,能够对治烦恼。比如有了信力之后,能够对治不信;有了精进之后,能够对治懈怠;有了正念之后,能够对治邪念;有了定力之后,能够对治散乱和昏沉;有了慧力之后,能够对治愚痴。可见,五力具有强劲的对治力量。
从五根进入五力的过程中,由于某种障碍的关系,其力量很薄弱,就像生病的人一样。人在健康状况下,体力、精力都很旺盛,一旦生病,就会浑身没有气力。那么五力的羸劣性是怎么引起的呢?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羸劣性障呢?原因在于五根被烦恼所染。在修五根的过程中有障碍,修得不圆满,使五根无法转变为五力,这是属于五力的障碍。
六、七觉支
“于七等觉支有见过失障,此是见道所显示故。”七觉支是见道位的修行,包括念觉支、择法觉支、精进觉支、喜觉支、轻安觉支、定觉支、舍觉支。
七觉支中,择法觉支是觉支的体。择法,是以如实的空性慧契入空性。其他的念、精进、喜觉支等,是伴随空性慧生起的作用。修七觉支的过程中有“见过失障”。见指正见,在见上有过失,就是缺乏正见。障碍见道的惑叫“见惑”。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,假如知见或认识有问题,正见没能树立起来,肯定不能见道。所以有“见”过失障,因为“此是见道所显示故”。也就是说,七觉支的修行是在见道位。
七、八正道
“于八圣道支有粗重过失障,此是修道所显示故。”八正道在修行中非常重要,但以往许多修行人都不太注意。他们认为修行就是念佛,除此之外就是拜佛、诵经、坐禅。其实,整个修学佛法的根本就是八正道,它是一种完整、全面的修行。如果仅仅念佛或者拜佛,这种修行都是不完整的。为什么有很多人修行不能进步?念佛也念不好,坐禅也坐不好,原因就是缺乏系统、科学的修行方法。
八正道是趣向解脱的不二中道,佛陀称之为古仙人道,过去诸佛都是依八正道成佛,现在诸佛也是依八正道成佛,未来诸佛仍是依八正道成佛。十方三世诸佛都不能离开八正道的修行,可见八正道在修行中的重要意义。
“于八圣道支有粗重过失障。”粗重过失指俱生烦恼。从严格的意义上说,八正道的修行是指修道位的修行。修道位的修行中有思惑,就是俱生的烦恼障,它障碍了八正道的修行。
三十七道品中每一种法门的修行都有各自的障碍。所以,在修行中障碍重重无尽。《西游记》中,唐僧取经途中遇到众多魔障,的确非常形象。从学佛到成佛的过程中何尝不是如此?一个人随波逐流,可能不会感受到有魔障。但真正奋发向上的人,真正想修行、想解脱的人,真正想为社会及佛教做点事情的人,随时都会感到魔障的骚扰。不屈的人,正是在魔障中锻炼自己,在困境中造就自己,从而取得非凡的成就。古人说得好: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焉得梅花扑鼻香?”
甲五、十 度 障
于到彼岸有别障者,颂曰:
障富贵善趣,不舍诸有情。于失德减增,令趣入解脱。
障施等诸善,无尽亦无间。所作善决定,受用法成熟。
论曰:此说十种波罗蜜多所得果障,以显十种波罗蜜…
《《辨中边论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