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辨中邊論》探微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受,建立在欲望的基礎上,而欲望是産生痛苦的根源,因此樂受從本質上來說也是苦。叁是行苦,依舍受建立行苦,行苦是無常帶來的痛苦。因此要觀受是苦,不要貪著樂受。

  第叁,觀心無常。認識到心念無常,刹那生滅,並非常恒不變。

  第四,觀法無我。觀一切法因緣所生,無我、無我所。

  凡夫于身、受、心、法上,生起常樂我淨四種顛倒,從而導致煩惱痛苦,乃至流轉生死。四念處就是爲了幫助我們對治常樂我淨四種執著,假如沒有聞思經教,缺乏人生正見,不能正確認識身、受、心、法的實質,四念處也就修不起來了。

  二、四正斷

  “于四正斷有懈怠障。”四正斷也稱爲“四正勤”,是四種應該精進修持的法。四正勤是四種斷惡修善的行爲,即未生的惡法令不生,已生的惡法令斷,未生的善法令生起,已生的善法令增長。在字面上來說,精進就是勤奮努力。而佛教說的精進、勤奮,有著特定的內涵。從世俗的角度來講,拼命賺錢也屬于精進、勤奮。但這不是佛教的精進,不是佛教的勤奮。佛教的精進、勤奮必須和斷惡修善聯系在一起,和完善人格聯系在一起。與精進對立的是懈怠,有了懈怠,精進就不能發起。因此,懈怠是精進的障礙。

  叁、四神足

  “于四神足有叁摩地減二事障,一于圓滿欲勤心觀隨減一故,二于修習八斷行中隨減一故。”什麼是神足?指能成就叁摩地的四法,即欲、勤、心、觀。

  戒、定、慧又稱叁無漏學,其中,四念住屬于慧學,四正勤屬于戒學,四神足屬于定學。所以,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神足也就是戒、定、慧的修行。要想達到無漏的境界,必須從這叁個方面去修行,最後才能從有漏達到無漏。

  “于四神足有叁摩地減二事障。”“叁摩地”翻譯成中文是定、等持。等是平等,是一種內心的平衡。通常,人們的心態總是處在兩種狀態中而無法平衡。一是掉舉,只要有感覺的時候就浮想聯翩,要麼想這個,要麼想那個。如果不打妄想的時候,就該進入昏沈的狀態,迷迷糊糊地不清醒。所以,人的心念不是掉舉,就是昏沈。昏沈是迷糊,掉舉是浮躁,都不是平衡的狀態。修定就是要讓心保持平衡的狀態。

  叁摩地的修行,要根據欲、勤、心、觀四個步驟。第一是“欲”,是希求的意思,對禅定修行生起強烈希求,對成就智慧、解脫有著無限向往。第二是“勤”,是精進、努力的意思。精進的生起是以欲爲基礎,隨著我們對禅定、智慧、解脫的希求而發起精進,其程度也往往取決于希求的程度。第叁是“心”,禅定修行建立在心的基礎上,依止心來修習。定者,即“心一境性”,就是通過訓練把散亂的心專注在一個境界上。第四是“觀”,即保持心觀照、覺知的能力,而不是處于無記、昏沈或掉舉中。

  修叁摩地中有減二事障,也就是說修叁摩地要具備這些條件。假如不具備這些條件,對于修禅定來說就是一種障礙。

  “一于圓滿欲勤心觀隨減一故。”修叁摩地,必須根據欲勤心觀這四種因緣來修。假如缺少一種,比如沒有修叁摩地的希求,或者修叁摩地時不精進,缺少其中之一,都是修叁摩地的障礙。

  “二于修習八斷行中隨減一故。”修行四神足的過程中有八斷行,除了欲勤心觀以外,還有八種斷行。遵循這八種斷行,叁摩地才能修習成功。那麼,這八種斷行到底是什麼呢?一欲,對禅定生起強烈的希求。二勤,爲獲得禅定精進不懈。叁信,深信禅定能引發無限功德。四輕安,通過努力修習,引發身心輕安。這四種主要對治懈怠。五念,其作用主要是在修定過程中對治忘聖言,忘聖言即忘記應有的正念。六正知,主要對治昏沈和掉舉。七思,對治作行,當禅定修到一定程度時,心念已經專一了,心與所緣境已經很相應了,就要把作意的念頭漸漸放下,不能再拼命觀照,如果這時觀照力過強,反而不能進入禅定。八舍,對治不作行,該把念頭提起來時就要提起。假如昏沈來了,或者念頭太多、妄想紛飛,這時不把正念提起就不對。如果該提的時候不提,不該提的時候總提,禅定肯定修不好。這是八種斷行,缺少其中任何一種,都會影響禅定修行,都屬于四神足的障礙。

  四、五根

  “于五根有不植圓滿順解脫分勝善根障。”根是增上的意思,五根是趣向解脫的五種增上力量。第一信根,對叁寶、四谛的如實之理,對涅槃、解脫之道,生起堅固的信心。第二精進根,對信仰目標發起不懈的努力。第叁念根,學佛修行要有正念,教理學得多了,大家就會意識到正念在佛法修學中的重要性。學習這麼多經論,在佛學院學四年、六年乃至以後專門研究,要樹立的就是正見,然後將正見轉化爲正念,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中。如果我們與人交往或面對種種境界時都能保持正念,這就厲害了。正念不僅是一種認識,更是一種功夫,是一種修行的功夫,要隨時觀照一下念頭,看看自己在想什麼。上次和大家講過,出家不在于時間的長短和先後,而在于能否“放下”。有沒有正念非常關鍵,如果沒有正見和正念,出家一百年也沒用。反過來說,剛出家甚至沒有出家的人,具備正見並能時時保持正念,就是了不起的功夫。所以要有正念,在正念的基礎上才能産生正定。

  第四定根、第五慧根,定有很多種,外道也有定,但不是正定,且不一定有智慧。有定的人未必有智慧,這點大家要知道。世上有很多宗教都修定,包括練氣功的人,但他們並沒有佛法所說的智慧。“由戒生定,由定發慧”,不是說智慧自己就能生起,由定到慧也不是水到渠成。在定的狀況下,還必須配合正觀、正見,如無常觀、因緣觀,然後才有可能引發無漏智慧。學習經教的目的就是要樹立正見,在定的基礎上進行觀照,然後才能成就智慧。定和慧是相輔相成的,光有定不行,光有慧也不行。

  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五根是順向解脫分。“解脫分”即解脫之因,想成就解脫就必須修這五種因。五根是順向解脫的,是趣向解脫的增上力量。假如在修五根的過程中少了一種,就是“不植圓滿”。五根中修了四種,但缺乏正念,或缺乏正定、正精進,都屬于五根的障礙。所以,五根是完整的組合,缺一不可。只要缺了其中任何一種,就不能成爲五根,並且會對解脫構成很不利的影響。

  五、五力

  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,謂即五根由障所雜有羸劣性。”五根、五力是什麼關系呢?五根和五力實際上是同一內容。五力爲信力、進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。但根和力是不一樣的,根是增上義,屬于增上緣;力則是一種能力。五根和五力還有程度上的不同。五根發展到相當程度時,就變成五力。也就是說,在五根的階段,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的力量還很薄弱,但到了五力的階段,它的力量就很強大了,自己能夠獨立,能夠對治煩惱。比如有了信力之後,能夠對治不信;有了精進之後,能夠對治懈怠;有了正念之後,能夠對治邪念;有了定力之後,能夠對治散亂和昏沈;有了慧力之後,能夠對治愚癡。可見,五力具有強勁的對治力量。

  從五根進入五力的過程中,由于某種障礙的關系,其力量很薄弱,就像生病的人一樣。人在健康狀況下,體力、精力都很旺盛,一旦生病,就會渾身沒有氣力。那麼五力的羸劣性是怎麼引起的呢?爲什麼會産生這種羸劣性障呢?原因在于五根被煩惱所染。在修五根的過程中有障礙,修得不圓滿,使五根無法轉變爲五力,這是屬于五力的障礙。

  六、七覺支

  “于七等覺支有見過失障,此是見道所顯示故。”七覺支是見道位的修行,包括念覺支、擇法覺支、精進覺支、喜覺支、輕安覺支、定覺支、舍覺支。

  七覺支中,擇法覺支是覺支的體。擇法,是以如實的空性慧契入空性。其他的念、精進、喜覺支等,是伴隨空性慧生起的作用。修七覺支的過程中有“見過失障”。見指正見,在見上有過失,就是缺乏正見。障礙見道的惑叫“見惑”。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,假如知見或認識有問題,正見沒能樹立起來,肯定不能見道。所以有“見”過失障,因爲“此是見道所顯示故”。也就是說,七覺支的修行是在見道位。

  七、八正道

  “于八聖道支有粗重過失障,此是修道所顯示故。”八正道在修行中非常重要,但以往許多修行人都不太注意。他們認爲修行就是念佛,除此之外就是拜佛、誦經、坐禅。其實,整個修學佛法的根本就是八正道,它是一種完整、全面的修行。如果僅僅念佛或者拜佛,這種修行都是不完整的。爲什麼有很多人修行不能進步?念佛也念不好,坐禅也坐不好,原因就是缺乏系統、科學的修行方法。

   八正道是趣向解脫的不二中道,佛陀稱之爲古仙人道,過去諸佛都是依八正道成佛,現在諸佛也是依八正道成佛,未來諸佛仍是依八正道成佛。十方叁世諸佛都不能離開八正道的修行,可見八正道在修行中的重要意義。

  “于八聖道支有粗重過失障。”粗重過失指俱生煩惱。從嚴格的意義上說,八正道的修行是指修道位的修行。修道位的修行中有思惑,就是俱生的煩惱障,它障礙了八正道的修行。

  叁十七道品中每一種法門的修行都有各自的障礙。所以,在修行中障礙重重無盡。《西遊記》中,唐僧取經途中遇到衆多魔障,的確非常形象。從學佛到成佛的過程中何嘗不是如此?一個人隨波逐流,可能不會感受到有魔障。但真正奮發向上的人,真正想修行、想解脫的人,真正想爲社會及佛教做點事情的人,隨時都會感到魔障的騷擾。不屈的人,正是在魔障中鍛煉自己,在困境中造就自己,從而取得非凡的成就。古人說得好:“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?”

  甲五、十 度 障

  于到彼岸有別障者,頌曰:

  障富貴善趣,不舍諸有情。于失德減增,令趣入解脫。

  障施等諸善,無盡亦無間。所作善決定,受用法成熟。

  論曰:此說十種波羅蜜多所得果障,以顯十種波羅蜜…
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