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多自性之障。謂于布施波羅蜜多說富貴自在障,于淨戒波羅蜜多說善趣障,于安忍波羅蜜多說不舍有情障,于精進波羅蜜多說減過失增功德障,于靜慮波羅蜜多說令所化趣入法障,于般若波羅蜜多說解脫障。于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說施等善無窮盡障,由此回向無上菩提令施等善無窮盡故。于願波羅蜜多說一切生中善無間轉障,由大願力攝受能順善法生故。于力波羅蜜多說所作善得決定障,由思擇力及修習力,能伏彼障,非彼伏故。于智波羅蜜多說自他受用法成熟障,不如聞言而覺義故。
這一節講十度障。“度”的梵語爲“波羅蜜”,有六波羅蜜、十波羅蜜等。六波羅蜜也叫“六度”,“度”又譯爲“到彼岸”,是有情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六種修行方法。十度,是在六度之外再加四種。十度的每一種法門都有障礙,稱爲“十度障”。
“論曰:此說十種波羅蜜多所得果障,以顯十種波羅蜜多自性之障。”十種波羅蜜多,其中每種所修得的結果都有障礙。爲什麼所得的結果有障礙呢?十波羅蜜多中,每一種都有它招感的結果。如果這些法門的修行在因地上有障礙的話,那麼結果會不會出現呢?結果自然沒有。沒有因哪有果?所以,果障其實還是因障。
“謂于布施波羅蜜多說富貴自在障。”修布施波羅蜜多,有富貴自在障。布施波羅蜜多的障礙是什麼呢?是不是富貴?富貴會不會障礙布施?有富貴才好布施,不富貴怎麼布施呢?有人說貧窮障礙了布施,我看不一定,貧窮也能布施。想想看,到底是什麼障礙了布施?是悭貪障礙了布施。能不能布施,不在于財産的多少,而在于舍不舍得布施。假如是個吝啬鬼,再多的財産也不會舍得布施,所以障礙布施的關鍵是悭貪。悭貪會障礙富貴自在的結果。只有通過布施,才能感得富貴自在。布施之後能感得福報,有福報的人,走到哪裏都一帆風順。爲什麼有的人走到哪裏都不順利?就是因爲沒有福報而不能自在。一般人所謂的自在是建立在環境上,條件好就覺得自在,反之就不自在。對于解脫者來說,自在就不是建立在環境上。一個真正解脫的人,走在哪裏都自在安然。而凡夫必須擁有良好的環境和社會製度才能自由自在。不過,一個人生活在怎樣的環境和社會製度中,也是個人的福報所感得。
“于淨戒波羅蜜多說善趣障。”淨戒指清淨持戒。修行人持淨戒之後,將來能感招人天果報,因爲持戒是人天之因。如果不持戒,那就是犯戒,所能招感的是惡趣報,不能招感善趣報。所以說犯戒是善趣障。
“于安忍波羅蜜多說不舍有情障。”安忍就是忍辱和忍耐。六度的順序是根據難易程度排列的,布施和持戒哪一種難?當然是布施容易持戒難,修行人誰都知道這一點。因爲布施就是給點錢,這很好辦。但持戒就比較難,這不能做、那不能做,難!同時還需要培養忍辱的功夫。弘法也要忍辱,否則就不可能有耐心。世上有些人的確非常麻煩,假如沒有忍辱心,就會懶得對他們說佛法。甚至可能心懷瞋恨:讓他們下地獄去吧!免得在這個世界上老是找人的麻煩。那樣行嗎?如果有忍辱,就不會心懷瞋恨。
“于精進波羅蜜多說減過失增功德障。”精進的內涵是止惡修善,止惡是減過失,修善是增功德。如果在修精進波羅蜜多時出現懈怠的狀態,自然不能精進,不能減過失、增功德。所以說,懈怠屬于精進的障礙,屬于減過失、增功德的障礙。
“于靜慮波羅蜜多說令所化趣入法障。”靜慮是梵語“禅那”的漢譯。修靜慮所達到的結果,能“令所化趣入法”。也就是說,假如有禅定的力量,教化起來就會更有威力。因爲弘法不僅是一種言教,還需要威德、品行、氣質、修養,這些都非常重要,以這些力量去感化他人,才屬于正道。有些人沒有正道,結果就裝神弄鬼,這樣也能吸引很多人,所謂“和尚不作怪,居士不來拜”。這種裝神弄鬼的人,更多是爲了個人的名聞利養,如果真正想令有情趨入正法,就需要修習靜慮。沒有靜慮,能不能令所化有情趨入正法呢?相對比較困難。障礙靜慮的是散亂,如果被散亂障礙,也就不可能有靜慮了。
“于般若波羅蜜多說解脫障。”修般若的結果就是解脫。聲聞的五分法身爲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其中慧是關鍵,解脫正是建立在慧的基礎上。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就不能解脫,那麼,般若的障礙是什麼?是愚癡。
“于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說施等善無窮盡障,由此回向無上菩提令施等善無窮盡故。”在般若之後,就是方便波羅蜜。智慧有兩種,一是根本智,一是方便智,又叫做實智和權智,或根本智和後得智。根本智是屬于親證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,方便智是了達諸法及宇宙人生差別的智慧。日常生活中爲人處世、弘法度生,用的都是方便智。弘法度生要有方便善巧,但這種方便必須運用好,否則方便就可能會出問題,所謂“慈悲生禍害,方便出下流”。慈悲方便必須以智慧爲前提,無原則的慈悲及方便,到後來會造成禍害。所以要有方便善巧,才能做種種弘法利生的事業。這些所作所爲,能招感“善無窮盡”的果報。在六度中,方便善巧的體仍然屬于般若。因爲方便善巧要靠智慧的力量,可以說,方便是智慧的另一種表現形式。所以,障礙方便善巧的還是愚癡。如果有了愚癡,就沒有方便善巧。如果沒有方便善巧,就不可能“善無窮盡”,不可能有無窮無盡的善的行爲。
“于願波羅蜜多說一切生中善無間轉障,由大願力攝受能順善法生故。”這是願波羅蜜多。在學佛和修十度的過程中,還要有願力。有了願波羅蜜多之後,能使修行人“一切生中善無間轉”。在學佛過程中有兩種力量,一是業力,一是願力。對付業力最好的辦法就是願力,如果沒有願力的話,就會隨著業力沈浮。業力把你抛向哪裏,你就漂泊到哪裏。如果一個人有堅強的願力,人生就會有明確的目標,不再被動、盲目,並且很有意義。
聽說你們天天誦《普賢行願品》,這很好,普賢十大行願真是太偉大了!你們讀誦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?是怎麼想的?哎呀!明天要考試了,趕緊求普賢菩薩保佑吧,是這樣嗎?誦《行願品》的時候,應該好好觀照,應該學習普賢菩薩的精神,而不是像一般信徒那樣,僅僅祈求菩薩的保佑。這是兩種態度,一種是純凡夫的心態,一種是菩薩的心態。心態可以轉變,用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誦經很重要。我們誦《行願品》時,要感受到普賢菩薩精神的偉大;誦《地藏經》時,感受到地藏菩薩精神的偉大;誦《普門品》時,要感受到觀音菩薩精神的偉大。大家應該這樣去憶念,在這種大願力的攝受之下,能使善法不斷增長。這是一種非常宏偉的願力,它的體仍然是智慧。如果不是建立在智慧基礎上的願力,那是沒有用的,經過一段時間就可能改變,被其他新的願力取代。
“于力波羅蜜多說所作善得決定障,由思擇力及修習力,能伏彼障,非彼伏故。”力波羅蜜多同樣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,是由智慧産生的動力。這種動力包括兩個方面:一是思擇力,一是修習力。思擇力指對經教、對宇宙人生諸法進行正確的認識,如理思惟。在如理思惟
後産生的修行動力,就是修習力。因爲這些力量建立在智慧和正見的基礎上,其威力特別大。“能伏彼障,非彼伏故。”它能戰勝一切,戰無不勝,攻無不克,使所修的善得到決定,不會改變或半途而廢,而是勇往直前地前進。那麼,力的障礙是什麼?還是愚癡。
“于智波羅蜜多說自他受用法成熟障,不如聞言而覺義故。”這是智慧波羅蜜多。“自他受用法”是一切佛果的功德,有了智慧之後,就能使佛果的功德得以圓滿,圓滿自受用身、他受用身。法身、變化身等,都屬于自他受用法,這些都能早日成熟。其實,成佛的實際內涵就是成就智慧和慈悲。因爲無上菩提就是最高的智慧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也還是智慧。“佛”的含義是覺者,仍然是智慧。所以,成佛就是智慧的究竟成就。“不如聞言而覺義故”,是說一個成就智慧的人,對于經教的認識,不是簡單的依文解義,而是能如實地通達經教中所蘊含的真理。那麼,智波羅蜜的障是什麼呢?還是愚癡。
甲六、十 地 障
于十地功德有別障者。頌曰:
遍行與最勝,勝流及無攝。相續無差別,無雜染清淨。
種種法無別,及不增不減。並無分別等,四自在依義。
于斯十法界,有不染無明。障十地功德,故說爲十障。
論曰:于遍行等十法界中,有不染無知,障十地功德,如次建立爲十地障。謂初地中所證法界名遍行義,由通達此,證得自他平等法性。第二地中所證法界名最勝義,由通達此,作是思惟,是故我今于同出離,一切行相應遍修治,是爲勤修相應出離。第叁地中所證法界名勝流義,由通達此,知所聞法是淨法界最勝等流,爲求此法,設有火坑量等叁千大千世界,投身而取不以爲難。第四地中所證法界名無攝義,由通達此,乃至法愛亦皆轉滅。第五地中所證法界名爲相續無差別義,由通達此,得十意樂平等淨心。第六地中所證法界名無雜染無清淨義,由通達此,知緣起法無染無淨。第七地中所證法界名種種法無差別義,由通達此,知法無相,不行契經等種種法相中。第八地中所證法界名不增不減義,由通達此,圓滿證得無生法忍,于諸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增有減。有四自在:一無分別自在、二淨土自在、叁智自在、四業自在。法界爲此四種所依,名四自在所依止義。第八地中唯能通達初、二自在所依止義。第九地中亦能通達智自在所依義,圓滿證得無礙解故。第十地中複能通達業自在所依義,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。
十地是修行過程中的最後幾個站點,也是幾個比較關鍵、比較重要的站點。地,指修行經曆的過程,十地就是十個過程。關于修證的位次,《唯識叁十頌》分爲資糧位、加行位、通達位、修習位、究竟位五個位次。《成唯識論》分爲十住、十行…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