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辨中邊論》探微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十回向、十地和等覺四十一個位次。現在講的十地,是指見道以後到究竟位的十個位次。其實,在四十一個位次中,每個位次都有障礙。這裏舉出十地,所要說明的是十地的障礙。

  在十地的修行過程中,有煩惱障和所知障。這裏主要講的是什麼呢?“有不染無知,障十地功德”。煩惱障屬于染無明,而不染無明屬于所知障。也就是說,在每一地的修行過程中,從初地歡喜地,到二地離垢地、叁地發光地、四地焰慧地、五地難勝地、六地現前地、七地遠行地、八地不動地、九地善慧地、十地法雲地,每一地都能成就若幹功德,每一地中都有各自獨特的風景。就像到旅遊區,從這個山峰到那個山峰,一峰又一峰;從這個石洞鑽到那個石洞,一洞又一洞;從這一景到那一景,一景又一景。每一洞、每一峰、每一景都有吸引人的風光。如果這時雲霧遮蔽了山巒,自然就看不到風景了。同樣,在修行十地的過程中,有了這些障礙之後,就使得菩薩不能成就每一地的功德。所以,在十地的修行中,每一地都有它的障礙。

  十地的內容,在很多經論中都曾講到。比如《華嚴經》有《十地品》,《攝大乘論》有《彼修差別品》,講的是六度和十地的內容。《解深密經》有《地波羅蜜多品》,也是關于六度和十地的修行。另外在《成唯識論》裏,在見道位以後進入修道位的階段,也講到十地的修行和障礙,而且每種障礙的具體名稱都標明出來。此外,《成唯識論》裏還講到二十二種愚,而《解深密經》則講到十一種障。總之,關于十地內容的相産資料很多,講述得非常清楚。

  “于遍行等十法界中,有不染無知,障十地功德,如次建立爲十地障。”遍行等,指每一地所具備的功德,比如初地成就的是遍行功德,二地成就的是最勝功德,叁地法界的特點是勝流,成就勝流的功德。在遍行等十法界中,每一地都有各自的功德。但每一地裏,因爲有不染無知的關系,障礙了十地的功德。也就是說,根據每一地功德被障礙的不同,依次建立十地的障礙。

  “謂初地中所證法界名遍行義,由通達此,證得自他平等法性。”初地爲歡喜地,最初獲得聖性,證得自他平等法性,生大歡喜,所以叫歡喜地。初地所證的法界名遍行者,即自他平等法性,此法界具有普遍、平等、遍一切處的特征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初地有異生性障,是二障中分別起的,依此障種子立異生性,菩薩見道現前時,斷此障種子,成就聖性。因爲這個原理,所以在初地說斷二種愚及彼粗重:一是執著我法愚,即是異生性障;二是惡趣雜染愚,即是惡趣諸業果等。菩薩斷除此愚及障,成就初地功德。

  “第二地中所證法界名最勝義,由通達此,作是思惟,是故我今于同出離,一切行相應遍修治,是爲勤修相應出離。”第二地爲離垢地,因爲具足清淨屍羅,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的緣故,所以叫離垢。第二地所證法界名最勝,由所證法界具無邊德,于一切法中最爲殊勝。第二地的菩薩由于證得如此殊勝的真如,于是思惟,我現在對能夠成就叁乘涅槃的一切法門都應該努力修習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第二地有邪行障,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戒行的叁業行爲。此障二地極淨屍羅,菩薩進入二地的時候,便能永斷。所以在二地說斷兩種愚及彼粗重:一是微細誤犯愚,即是此中俱生一分;二是種種業趣愚,即是所起的誤犯戒行的行爲。菩薩斷除此愚及障,成就二地功德。

  “第叁地中所證法界名勝流義,由通達此,知所聞法是淨法界最勝等流,爲求此法,設有火坑量等叁千大千世界,投身而取不以爲難。”第叁地名發光地,成就勝定,大法總持,能發出無邊妙慧的光芒,所以叫“發光地”。第叁地所證的法界名“勝流”,菩薩成就第叁地的功德,才能知道佛法是清淨法界的最勝等流。因爲了解佛法來源的殊勝,爲了求法,即使上刀山下火海,火坑大如叁千大千世界,也在所不辭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第叁地有暗鈍障,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,令經過聞思修的法忘失。所以在叁地中說斷二種愚及彼粗重:一是欲貪愚,多與欲貪俱,能障勝定及修慧;二是圓滿聞持陀羅尼愚,能障總持聞思修。菩薩斷除此愚及障,成就叁地功德。

  “第四地中所證法界名無攝義,由通達此,乃至法愛亦皆轉滅。”第四地是焰慧地,四地菩薩安住在最勝菩提分法,燒煩惱薪,慧焰增勝,所以叫“焰慧地”。第四地所證的法界名無攝,菩薩成就了四地功德,了知真如非自非他所攝,無我、無我所,由此能斷除法愛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第四地菩薩有微細煩惱現行障,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,此障四地菩提分法,入四地時永斷。所以在四地中說斷二愚及彼粗重:一是等至愛愚,即是定愛;二法愛愚,即是法愛,這兩種都是所知障攝。菩薩斷除此愚及障,成就四地功德。

  “第五地中所證法界名爲相續無差別義,由通達此,得十意樂平等淨心。”第五地是極難勝地,真俗二智,行相互違,此地能令兩者相應,所以叫“極難勝”。此地所證法界名相續無差別,了知生死與涅槃無別,遠離厭生死、欣涅槃的過失。由此成就十意樂平等淨心:第一是過去佛所具的平等淨心;第二是未來佛所具的平等淨心;第叁是現在佛的平等淨心;第四是戒淨平等淨心,即戒律達到徹底清淨;第五是心淨平等淨心,心靈得到清淨;第六是除疑悔淨,即清除疑悔的清淨;第七是道非道清淨;第八是行斷智淨;第九是思量一切菩提分法清淨;第十是化度一切衆生淨。這十種都是聖賢的境界,名爲十種平等淨心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第五地有下乘般涅槃障,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,令厭生死、欣涅槃,此障五地無差別道,入五地時便能永斷。所以在五地中說斷二愚及彼粗重:一是純作意背生死愚,即是厭生死的作意;二是純作意向涅槃愚,即是樂涅槃的作意。菩薩斷除此愚及障,成就五地功德。

  “第六地中所證法界名無雜染無清淨義,由通達此,知緣起法無染無淨。”第六地是現前地,住緣起智,引發無分別最勝般若現前,所以叫“現前地”。第六地所證法界名“無雜染無清淨”,了知緣起的現象無染無淨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第六地有粗相現行障,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粗相現行,此障六地無染淨道,菩薩入六地時便能永斷。所以在六地中說斷二愚及彼粗重:一是現觀察行流轉愚,即是此中執有染者;二是相多現行愚,即是此中執有淨者。菩薩斷除此愚及障,成就六地功德。

  “第七地中所證法界名種種法無差別義,由通達此,知法無相,不行契經等種種法相中。”第七地是遠行地,七地是菩薩道修行到達無相住有功用的最後,超過世間、二乘道的修行,所以叫“遠行地”。第七地所證法界名“種種法無差別”,由此了知諸法無相,不行契經所說種種染淨生滅相中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第七地有細相現行障,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,執有生滅細相現行,此障七地妙無相道,菩薩到七地時才能永斷。所以在七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:一是細相現行愚,即是此中執有流轉的細生相;二純作意求無相愚,即是此中執有還滅的細相。菩薩斷除此愚及障,成就七地功德。

  “第八地中所證法界名不增不減義,由通達此,圓滿證得無生法忍,于諸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增有減。有四自在,一無分別自在,二淨土自在,叁智自在,四業自在。法界爲此四種所依,名四自在所依止義。第八地中唯能通達初、二自在所依止義。”第八地叫做“不動地”,無分別任運相續,相用煩惱不能動,所以叫“不動地”。此地所證法界名“不增不減”,由此圓滿證得無生法忍,不見一法有增有減。佛陀是得大自在者,此處指出四種自在:一無分別自在,即分別智能自在生起。二淨土自在,能隨教化衆生的需要,顯現淨土。叁智自在,成就四無礙解,說法無礙。四業自在,能隨緣成就一切事業,利益衆生。第八地的菩薩唯能成就無分別自在、淨土自在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第八地菩薩有無相中作加行障,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,令無相觀不任運起。在以上的八地中,前五地有相觀多,無相觀少;第六地有相觀少,無相觀多;第七地純無相觀,雖然無相恒常相續,但有加行還不能任運,而這種加行恰恰障礙了第八地的無功用道。菩薩進入第八地,便能永斷這種障。所以在八地中說斷二愚及彼粗重:一是于無相作功用愚;二是于相自在愚,令于相中不得自在。菩薩斷除此愚及障,成就八地功德。

  “第九地中亦能通達智自在所依義,圓滿證得無礙解故。”第九地是善慧地,成就微妙四無礙解,能遍十方善于說法。第九地通達智自在,圓滿證得四無礙解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第九地有利他中不欲行障,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,令于利有情事中不能勤奮,樂修己利,此障九地四無礙解,菩薩進入九地時便能永斷。所以在九地中說斷二愚及彼粗重:一是于無量所說法,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;二辯才自在愚,即辯無礙解。菩薩斷除此愚及障,成就九地功德。

  “第十地中複能通達業自在所依義,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。”第十地名法雲地,大法智雲,含藏衆德,蔭蔽一切,如空粗重,所以叫“法雲地”。第十地通達業自在,能隨著衆生的需要,成就種種利益有情的事業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第十地有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,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,令于諸法不得自在,此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,菩薩進入十地的時候,便能永斷。所以在十地中說斷二愚及彼粗重:一是大神通愚,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;二是悟入微細秘密愚,即是此中障大法雲及所含藏的衆德。菩薩斷除此愚及障,成就十地功德。

  甲七、略 說 二 障

  複略頌曰:

  已說諸煩惱,及諸所知障。許此二盡故,一切障解脫。

  論曰:由此二種攝一切障故,許此盡時一切障解脫。

  前面把所有的障都舉出來了,這裏作個總結,簡單扼要地把所有的障歸結爲煩惱障和所知障兩種…
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