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使學佛者不要因爲上面的許多障搞得暈頭轉向。一個人做事的障礙很多,隨便就可以說出幾百、幾千種障礙,因爲做任何一方面的事都會有與之相關的障礙。但如果簡單地歸納一下,不外乎叁種:首先是自身能力的障礙,個人能力不夠,或是認識上的不足,或是自身情緒無法調整等等,結果事情做不好,這都是個人問題引起的障礙。其次是人爲障礙,有人暗中搞鬼,唱反調,非但不支持你還拆你的臺,這也是障礙。第叁是客觀環境帶來的障礙,也就是物質環境所造成的障礙。
修行上的障礙雖然很多,但不外乎兩種:即煩惱障和所知障。煩惱障指貪、瞋、癡等種種煩惱,它障礙了解脫,因而被稱爲煩惱障。所知障包括佛法及世間的種種知識和學問,作爲修學菩薩道的人來說,不論從自身解脫還是廣度衆生來說,假如不具備世出世間的種種學問,就不能成就自利利他的事業。
“論曰:由此二種攝一切障故,許此盡時一切障解脫。”因爲這兩種障包含了一切障,如果這兩種障解脫了,那麼一切障也就解脫了。
甲八、結 說
前障總義有十一種,一廣大障,謂具分障。二狹小障,謂一分障。叁加行障,謂增盛障。四至得障,謂平等障。五殊勝障,謂取舍生死障。六正加行障,謂九煩惱障。七因障,謂于善等十能作障。八入真實障,謂覺分障。九無上淨障,謂到彼岸障。十此差別趣障,謂十地障。十一攝障,謂略二障。
“前障總義有十一種。”前面所列的那麼多障,現在總結一下,不外乎十一種。
“一廣大障,謂具分障。”廣大障的範圍特別廣泛,能夠障礙一切,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具分障。“二狹小障,謂一分障。”狹小障指的是一分障,比如障菩薩不障聲聞,障聲聞不障菩薩,名狹小障。“叁加行障,謂增盛障。”加行障就是修行過程中所産生的障礙,指增盛障。“四至得障,謂平等障。”至得障指平等障,也就是貪瞋癡煩惱平均發展,作用的份量是一樣的。“五殊勝障,謂取舍生死障。”殊勝障指取舍生死障,因爲貪執涅槃而厭惡生死,對菩薩的度生事業會造成障礙。“六正加行障,謂九煩惱障。”正加行障指煩惱障。“七因障,謂于善等十能作障。”因障指障礙善等十種。“八入真實,障謂覺分障。”入真實障指覺分障,即障叁十七覺分。“九無上淨障,謂到彼岸障。”無上淨障指到彼岸障,也就是十度障。“十此差別趣障,謂十地障。”差別障指十地障。“十一攝障,謂略二障。”攝障,指二障,即煩惱障和所知障。
辨真實品第叁
《辨中邊論》的第叁品名爲《辨真實品》。“真實”在佛教中也叫“實相”,這一品是告訴我們如何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。佛法講真實的時候,有相對的真實和絕對的真實。《瑜伽師地論》有一品叫做《真實義品》,其中講到四種真實,顯示了真實的相對性和絕對性。這四種真實在本品中也有涉及。
學佛修行爲什麼要證真實?證真實有什麼意義?佛法認爲,無明是有情生死的根源,是人生煩惱痛苦及生死流轉的根源所在。因爲無明,才使得我們不明人生真相,不明世界真相,從而産生種種邪見執著及錯誤觀念,並使生命陷入惡性循環,在無盡的煩惱痛苦中輪回。改變生命的不良狀態,必須從解決無明入手。所以,開智慧、證真實對于修行非常重要。
本品主要通過叁性幫助我們認識諸法的真實義。通常,人們總以爲自己見到的世界是真實的,以爲自己活在真實的世界中,其實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。原因何在?因爲我們的感覺並不那麼可靠。我們所認識的世界,取決于我們的認識能力。我們具有什麼樣的認識能力,就會在認識上呈現出一個什麼樣的世界。如果我們的認識能力是顛倒的,那就無法認識到世界的真實面目。就像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,看到的只是錯誤影像。
唯識學把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分爲叁性,對認識作用下的境相和實際的認識對象作了區分。告訴我們,什麼是錯覺下産生的影像,什麼是現象的如實呈現,什麼是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實。本品正是通過這樣叁個層面,對我們認識的世界及修學的教法一一進行檢討,幫助我們擺脫錯誤認識,並由此契入空性。本品的內容共有叁十二頌,分十二個方面進行闡述。
甲一、總 標
已辨其障,當說真實。頌曰:
真實唯有十,謂根本與相,無顛倒因果,及粗細真實。
極成淨所行,攝受並差別,十善巧真實,皆爲除我見。
論曰:應知真實唯有十種,一根本真實,二相真實,叁無顛倒真實,四因果真實,五粗細真實,六極成真實,七淨所行真實,八攝受真實,九差別真實,十善巧真實。此複十種,爲欲除遣十我見故。十善巧者,一蘊善巧,二界善巧,叁處善巧,四緣起善巧,五處非處善巧,六根善巧,七世善巧,八谛善巧,九乘善巧,十有爲無爲法善巧。
本品共從十個方面來闡述真實,即根本、相、無顛倒、因果、粗細、極成、淨所行、攝受、差別、善巧十種真實。其中善巧真實又有十種,說十種善巧真實是爲了除去我見。十種真實的意義也在于破除我執和法執,佛法的一切修行,歸根結底都是要破除我執和我所執。所以,頌曰“皆爲除我見”。所謂“我見”,包括我執和我所執。
真實有十種,主要從十個不同角度顯示真實之理。根本真實依叁性說,相真實依增益、損減說,無顛倒真實依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說,因果真實依四谛說,粗細真實依二谛說,極成真實依世間極成、道理極成說,淨所行真實依二障淨說,攝受真實依五法說,差別真實依真如說,善巧真實依十種善巧說。善巧真實又分爲十種,就是蘊、界、處、緣起、處非處、根、世、谛、乘、有爲無爲十種善巧。十種善巧是爲了遣除我見,所以說十種善巧真實。
甲二、根 本 真 實
此中雲何根本真實?謂叁自性,一遍計所執自性,二依他起自性,叁圓成實自性。依此建立余真實故。于此所說叁自性中許何義爲真實?頌曰:
許于叁自性,唯一常非有,一有而不真,一有無真實。
論曰:即于如是叁自性中,遍計所執相常非有,唯常非有,于此性中許爲真實,無顛倒故。依他起相有而不真,唯有非真,于依他起許爲真實,有亂性故。圓成實相亦有非有,唯有非有,于此性中許爲真實,有空性故。
爲什麼叫“根本真實”呢?因爲一切真實都是建立在如實認識叁性的基礎上,所以叁性爲根本真實。叁性即叁自性:一遍計所執自性,二依他起自性,叁圓成實自性。本品所說的十種真實都是根據叁性建立起來的,所以,先講叁性的真實義。
“許于叁自性,唯一常非有,一有而不真,一有無真實。”這個頌是顯示叁性中道一個非常重要的偈頌。“許于”就是承認、允許、主張。叁自性中,其中有一種是恒“常非有”的,即遍計所執自性,永遠沒有。第二種“有而不真”,指依他起自性,雖然有而不真實,是虛妄有、緣起有。第叁種圓成實自性,“有無真實”,圓成實自性是由無所顯現,由無我執和無法執所顯現的真實,是真實有。
“論曰:即于如是叁自性中,遍計所執相常非有,唯常非有,于此性中許爲真實,無顛倒故。”在叁自性中,遍計所執的體相永遠都沒有,只有認識到它是沒有,這才是真實,才是不顛倒。如果把沒有當成是有,那就是一種顛倒,就不是真實。
“依他起相有而不真,唯有非真,于依他起許爲真實,有亂性故。”依他起相是“有而不真”,不同于遍計所執的體無,也不同于圓成實的真實有。它雖然是有,但不是真實不變的有。只要認識到它不是真實不變的有,但又不是純粹沒有,那麼這就是真實。因爲它有妄識,妄識的虛妄相還是存在的,但又不是真實不變的有,“有而不真”。
“圓成實相亦有非有,唯有非有,于此性中許爲真實,有空性故。”圓成實相就是“有非有”。什麼叫“有非有”呢?有是由非有顯現的這樣一種真實,非有顯現的真實,是否定我執和法執後所顯現的真實,也就是空性。空性的有是透過非有所顯,故名“有非有”。
甲叁、相 真 實
雲何相真實?頌曰:
于法數取趣,及所取能取。有非有性中,增益損減見。
知此故不轉,是名真實相。
論曰:于一切法補特伽羅所有增益及損減見,若知此故彼便不轉,是遍計所執自性真實相。于諸所取能取法中所有增益及損減見,若知此故彼便不轉,是名依他起自性真實相。于有非有所有增益及損減見,若知此故彼便不轉,是名圓成實自性真實相。此于根本真實相中無顛倒故,名相真實。
相真實者,相指叁相。通過叁相所顯現的真實,名相真實。
“論曰:于一切法補特伽羅所有增益及損減見,若知此故彼便不轉,是遍計所執自性真實相。”法執和我執本身是怎樣的?應該說是沒有的。在這種認識上不起增益見,也不起損減見,而是如實地認識它,這就是遍計所執的真實相。
“于諸所取能取法中所有增益及損減見,若知此故彼便不轉,是名依他起自性真實相。”所取能取法是指依他起相,妄識活動時,自然會顯現出似能取的見分和似所取的相分。如實認識到見分和相分的真實,不起增益和損減,即依他起的真實相。
“于有非有所有增益及損減見,若知此故彼便不轉,是名圓成實自性真實相。”從有非有的正確認識中通達空性。契入空性要離開增益見及損減見,所謂不住于有,也不落于非有,此爲圓成實的真實相。
“此于根本真實相中無顛倒故,名相真實。”如實無顛倒地認識叁種自性,就是相真實,它建立在根本真實相上。它的關鍵在于對叁自性認識上所産生的增益執和損減執,這是唯識宗的說法。用中觀或其他宗派的話來說就是常見和斷見,常見是增益,斷見是損減。唯識宗的概念很好理解,增益就是多出來的,本來不是常,如果認爲是常,就是多出來的,名爲增益。損減就是說,它本來是有卻認爲它沒有,即爲損減,也就是…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