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辨中边论》探微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使学佛者不要因为上面的许多障搞得晕头转向。一个人做事的障碍很多,随便就可以说出几百、几千种障碍,因为做任何一方面的事都会有与之相关的障碍。但如果简单地归纳一下,不外乎三种:首先是自身能力的障碍,个人能力不够,或是认识上的不足,或是自身情绪无法调整等等,结果事情做不好,这都是个人问题引起的障碍。其次是人为障碍,有人暗中搞鬼,唱反调,非但不支持你还拆你的台,这也是障碍。第三是客观环境带来的障碍,也就是物质环境所造成的障碍。

  修行上的障碍虽然很多,但不外乎两种:即烦恼障和所知障。烦恼障指贪、瞋、痴等种种烦恼,它障碍了解脱,因而被称为烦恼障。所知障包括佛法及世间的种种知识和学问,作为修学菩萨道的人来说,不论从自身解脱还是广度众生来说,假如不具备世出世间的种种学问,就不能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。

  “论曰:由此二种摄一切障故,许此尽时一切障解脱。”因为这两种障包含了一切障,如果这两种障解脱了,那么一切障也就解脱了。

  甲八、结  说

  前障总义有十一种,一广大障,谓具分障。二狭小障,谓一分障。三加行障,谓增盛障。四至得障,谓平等障。五殊胜障,谓取舍生死障。六正加行障,谓九烦恼障。七因障,谓于善等十能作障。八入真实障,谓觉分障。九无上净障,谓到彼岸障。十此差别趣障,谓十地障。十一摄障,谓略二障。

  “前障总义有十一种。”前面所列的那么多障,现在总结一下,不外乎十一种。

  “一广大障,谓具分障。”广大障的范围特别广泛,能够障碍一切,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具分障。“二狭小障,谓一分障。”狭小障指的是一分障,比如障菩萨不障声闻,障声闻不障菩萨,名狭小障。“三加行障,谓增盛障。”加行障就是修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,指增盛障。“四至得障,谓平等障。”至得障指平等障,也就是贪瞋痴烦恼平均发展,作用的份量是一样的。“五殊胜障,谓取舍生死障。”殊胜障指取舍生死障,因为贪执涅槃而厌恶生死,对菩萨的度生事业会造成障碍。“六正加行障,谓九烦恼障。”正加行障指烦恼障。“七因障,谓于善等十能作障。”因障指障碍善等十种。“八入真实,障谓觉分障。”入真实障指觉分障,即障三十七觉分。“九无上净障,谓到彼岸障。”无上净障指到彼岸障,也就是十度障。“十此差别趣障,谓十地障。”差别障指十地障。“十一摄障,谓略二障。”摄障,指二障,即烦恼障和所知障。

  

  辨真实品第三

  《辨中边论》的第三品名为《辨真实品》。“真实”在佛教中也叫“实相”,这一品是告诉我们如何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。佛法讲真实的时候,有相对的真实和绝对的真实。《瑜伽师地论》有一品叫做《真实义品》,其中讲到四种真实,显示了真实的相对性和绝对性。这四种真实在本品中也有涉及。

  学佛修行为什么要证真实?证真实有什么意义?佛法认为,无明是有情生死的根源,是人生烦恼痛苦及生死流转的根源所在。因为无明,才使得我们不明人生真相,不明世界真相,从而产生种种邪见执著及错误观念,并使生命陷入恶性循环,在无尽的烦恼痛苦中轮回。改变生命的不良状态,必须从解决无明入手。所以,开智慧、证真实对于修行非常重要。

  本品主要通过三性帮助我们认识诸法的真实义。通常,人们总以为自己见到的世界是真实的,以为自己活在真实的世界中,其实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。原因何在?因为我们的感觉并不那么可靠。我们所认识的世界,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。我们具有什么样的认识能力,就会在认识上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。如果我们的认识能力是颠倒的,那就无法认识到世界的真实面目。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,看到的只是错误影像。

  唯识学把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分为三性,对认识作用下的境相和实际的认识对象作了区分。告诉我们,什么是错觉下产生的影像,什么是现象的如实呈现,什么是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实。本品正是通过这样三个层面,对我们认识的世界及修学的教法一一进行检讨,帮助我们摆脱错误认识,并由此契入空性。本品的内容共有三十二颂,分十二个方面进行阐述。

  甲一、总  标

  已辨其障,当说真实。颂曰:

  真实唯有十,谓根本与相,无颠倒因果,及粗细真实。

  极成净所行,摄受并差别,十善巧真实,皆为除我见。 

  论曰:应知真实唯有十种,一根本真实,二相真实,三无颠倒真实,四因果真实,五粗细真实,六极成真实,七净所行真实,八摄受真实,九差别真实,十善巧真实。此复十种,为欲除遣十我见故。十善巧者,一蕴善巧,二界善巧,三处善巧,四缘起善巧,五处非处善巧,六根善巧,七世善巧,八谛善巧,九乘善巧,十有为无为法善巧。

  本品共从十个方面来阐述真实,即根本、相、无颠倒、因果、粗细、极成、净所行、摄受、差别、善巧十种真实。其中善巧真实又有十种,说十种善巧真实是为了除去我见。十种真实的意义也在于破除我执和法执,佛法的一切修行,归根结底都是要破除我执和我所执。所以,颂曰“皆为除我见”。所谓“我见”,包括我执和我所执。

  真实有十种,主要从十个不同角度显示真实之理。根本真实依三性说,相真实依增益、损减说,无颠倒真实依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说,因果真实依四谛说,粗细真实依二谛说,极成真实依世间极成、道理极成说,净所行真实依二障净说,摄受真实依五法说,差别真实依真如说,善巧真实依十种善巧说。善巧真实又分为十种,就是蕴、界、处、缘起、处非处、根、世、谛、乘、有为无为十种善巧。十种善巧是为了遣除我见,所以说十种善巧真实。

  甲二、根 本 真 实

  此中云何根本真实?谓三自性,一遍计所执自性,二依他起自性,三圆成实自性。依此建立余真实故。于此所说三自性中许何义为真实?颂曰:

  许于三自性,唯一常非有,一有而不真,一有无真实。

  论曰:即于如是三自性中,遍计所执相常非有,唯常非有,于此性中许为真实,无颠倒故。依他起相有而不真,唯有非真,于依他起许为真实,有乱性故。圆成实相亦有非有,唯有非有,于此性中许为真实,有空性故。

  为什么叫“根本真实”呢?因为一切真实都是建立在如实认识三性的基础上,所以三性为根本真实。三性即三自性:一遍计所执自性,二依他起自性,三圆成实自性。本品所说的十种真实都是根据三性建立起来的,所以,先讲三性的真实义。

  “许于三自性,唯一常非有,一有而不真,一有无真实。”这个颂是显示三性中道一个非常重要的偈颂。“许于”就是承认、允许、主张。三自性中,其中有一种是恒“常非有”的,即遍计所执自性,永远没有。第二种“有而不真”,指依他起自性,虽然有而不真实,是虚妄有、缘起有。第三种圆成实自性,“有无真实”,圆成实自性是由无所显现,由无我执和无法执所显现的真实,是真实有。

  “论曰:即于如是三自性中,遍计所执相常非有,唯常非有,于此性中许为真实,无颠倒故。”在三自性中,遍计所执的体相永远都没有,只有认识到它是没有,这才是真实,才是不颠倒。如果把没有当成是有,那就是一种颠倒,就不是真实。

  “依他起相有而不真,唯有非真,于依他起许为真实,有乱性故。”依他起相是“有而不真”,不同于遍计所执的体无,也不同于圆成实的真实有。它虽然是有,但不是真实不变的有。只要认识到它不是真实不变的有,但又不是纯粹没有,那么这就是真实。因为它有妄识,妄识的虚妄相还是存在的,但又不是真实不变的有,“有而不真”。

  “圆成实相亦有非有,唯有非有,于此性中许为真实,有空性故。”圆成实相就是“有非有”。什么叫“有非有”呢?有是由非有显现的这样一种真实,非有显现的真实,是否定我执和法执后所显现的真实,也就是空性。空性的有是透过非有所显,故名“有非有”。

  甲三、相 真 实

  云何相真实?颂曰:

  于法数取趣,及所取能取。有非有性中,增益损减见。

  知此故不转,是名真实相。

  论曰:于一切法补特伽罗所有增益及损减见,若知此故彼便不转,是遍计所执自性真实相。于诸所取能取法中所有增益及损减见,若知此故彼便不转,是名依他起自性真实相。于有非有所有增益及损减见,若知此故彼便不转,是名圆成实自性真实相。此于根本真实相中无颠倒故,名相真实。

  相真实者,相指三相。通过三相所显现的真实,名相真实。

  “论曰:于一切法补特伽罗所有增益及损减见,若知此故彼便不转,是遍计所执自性真实相。”法执和我执本身是怎样的?应该说是没有的。在这种认识上不起增益见,也不起损减见,而是如实地认识它,这就是遍计所执的真实相。

  “于诸所取能取法中所有增益及损减见,若知此故彼便不转,是名依他起自性真实相。”所取能取法是指依他起相,妄识活动时,自然会显现出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。如实认识到见分和相分的真实,不起增益和损减,即依他起的真实相。

  “于有非有所有增益及损减见,若知此故彼便不转,是名圆成实自性真实相。”从有非有的正确认识中通达空性。契入空性要离开增益见及损减见,所谓不住于有,也不落于非有,此为圆成实的真实相。

  “此于根本真实相中无颠倒故,名相真实。”如实无颠倒地认识三种自性,就是相真实,它建立在根本真实相上。它的关键在于对三自性认识上所产生的增益执和损减执,这是唯识宗的说法。用中观或其他宗派的话来说就是常见和断见,常见是增益,断见是损减。唯识宗的概念很好理解,增益就是多出来的,本来不是常,如果认为是常,就是多出来的,名为增益。损减就是说,它本来是有却认为它没有,即为损减,也就是…

《《辨中边论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