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辨中边论》探微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断见。在根本真实的三自性中,如实认识诸法的真实相,远离增益、损减执,契入非有非无的中道,就是相真实。

  甲四、无 颠 倒 真 实

  无颠倒真实者,谓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性,由此治彼常等四倒。云何应知此无常等依彼根本真实立耶?颂曰:

  无性与生灭,垢净三无常。所取及事相,和合苦三种。

  空亦有三种,谓无异自性。无相及异相,自相三无我。

  如次四三种,依根本真实。

  论曰:无常三者,一无性无常,谓遍计所执,此常无故。二生灭无常,谓依他起,有起尽故。三垢净无常,谓圆成实,位转变故。苦三种者,一所取苦,谓遍计所执,是补特伽罗法执所取故。二事相苦,谓依他起,三苦相故。三和合苦,谓圆成实,苦相合故。空有三者,一无性空,谓遍计所执,此无理趣可说为有,由此非有说为空故。二异性空,谓依他起,如妄所执不如是有,非一切种性全无故。三自性空,谓圆成实,二空所显为自性故。无我三者,一无相无我,谓遍计所执,此相本无故名无相,即此无相说为无我。二异相无我,谓依他起,此相虽有而不如彼遍计所执故名异相,即此异相说为无我。三自相无我,谓圆成实,无我所显以为自相,即此自相说为无我。如是所说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四种,如其次第依根本真实各分为三种,四各三种如前应知。

  “无颠倒真实者,谓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性,由此治彼常等四倒。云何应知此无常等依彼根本真实立耶?”对于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四法,我们应该正确地了解、认识。通常,人们对这四种法总是不能正确认识。无常却认为是常,苦却认为是乐,空却认为是有,无我却认为是有我,这四种都是颠倒的认识。佛法用“颠倒”的概念,来说明和事实真相违背的认识。如指鹿为马、混淆黑白之类的现象,都属于颠倒。如何才能达到不颠倒呢?就必须从三性中如实认识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如果离开三性,往往无法对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产生正确的认识。

  “颂曰:无性与生灭,垢净三无常。”无常有三种,即无性无常、生灭无常、垢净无常。“所取及事相,和合苦三种。”苦也有三种,即所取苦、事相苦、和合苦。“空亦有三种,谓无异自性。”空也有三种,即无性空、异性空、自性空。“无相及异相,自相三无我。”无我也有三种,即无相无我,异相无我,自性无我。“如次四三种,依根本真实。”这四种法,根据他们的次第,各自包含有三性。其实,从唯识的角度来讲,凡夫所认识的一切法都包含有三种自性,都没有离开三性。可以从一切法上去认识三性,也可以通过三性去认识一切法。具有这种认识之后,才能认识诸法的真实相。如果不能用三性去认识,往往会对诸法产生颠倒的认识。下面将四种法简单地讲述一下。

  一、无常

  “论曰:无常三者。”无常有三种,如何用三性来观察无常呢?

  “一无性无常,谓遍计所执,此常无故。”无性无常就是没有体性的无常。所谓没有体性,就是凡夫众生认识中的无常。这种无常是遍计所执的现象,根本就是没有的。

  “二生灭无常,谓依他起,有起尽故。”生灭无常指依他起。无常法的本身,是有起有尽。起尽即生灭,有起尽就是有生灭。生灭无常指依他起,依他起故有生有灭。

  “三垢净无常,谓圆成实,位转变故。”垢净无常指圆成实。圆成实也就是真如实相。真如实相有不同的位次,包括有垢位和无垢位。从有垢到无垢,通过修道位中修习瑜伽止观逐渐转变。有情在凡夫位上也没有离开圆成实,但这圆成实是有垢的,被烦恼、无明所覆盖。如果开发智慧之后,尘垢蠲除,所证的圆成实就清净了。

  二、苦

  “苦三种者。”苦有三种,如何用三性来观察苦呢?

  “一所取苦,谓遍计所执,是补特伽罗法执所取故。”所取苦指遍计所执相,是凡夫众生执著于现象和事物所引起的痛苦,也就是由我执、法执所产生的痛苦。这种苦也成为执著的对象。苦由执著产生,苦的现象又是众生执著的对象。越是苦的对象,越是执著,也越在乎。这种对苦的执著,本身就属于遍计所执的表现。

  “二事相苦,谓依他起,三苦相故。”事相苦指依他起相,“三苦相”指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依他起指苦的现象本身,如五蕴色身本身就是个大苦聚,本身就是苦,所谓有漏皆苦。这是依他起的事相苦。

  “三和合苦,谓圆成实,苦相合故。”和合苦指圆成实相。圆成实相不存在苦与不苦,但是苦的现象没有离开圆成实相。所以圆成实相也和苦挂上钩了,此为和合苦。

  从三性观察苦,一种是苦的本身,一种是对苦的执著,还有一种是苦所显现的真实。当感到苦的时候,如果能用佛法智慧观照,当下就能从痛苦中得到解脱。因为真理无所不在,只要有智慧的观照,随时随处都能解脱。

  三、空

  “空有三者。”空也有三种,如何用三性来观察“空”呢?

  “一无性空,谓遍计所执,此无理趣可说为有,由此非有说为空故。”无性空指遍计所执相。因为遍计所执相没有体性,什么也没有,所以说它是空。

  “二异性空,谓依他起,如妄所执不如是有,非一切种性全无故。”异性空就是自性不空,指依他起相。什么是异性空呢?凡夫在依他起性相上妄执的境界是空的,但依他起相的本身却是有的。所以,不能一概说依他起相是什么也没有。般若中观讲自性空,唯识则讲异性空,自性不空,这是唯识与中观不同的所在。当然,唯识家所说的自性和中观学者所破的自性,本身的内涵就不同。

  “三自性空,谓圆成实,二空所显为自性故。”自性空指圆成实,即由二空所显现的空性。唯识所说的自性空和中观所说的自性空不同,中观的自性空指缘起法无自性,唯识的自性空却是为了显示圆成实性的真实有。因为圆成实性是由二空所显示,是建立在空去二执的基础上,所以说为自性空。

  四、无我

  “无我三者。”无我也有三种,如何用三性来观察无我?

  “一无相无我,谓遍计所执,此相本无故名无相,即此无相说为无我。”无相无我指遍计所执。无相就是没有自体相。凡夫众生所遍计的实我实法,在客观上根本就不存在,所以称为无相。

  “二异相无我,谓依他起,此相虽有而不如彼遍计所执,故名异相,即此异相说为无我。”异相无我是建立在依他起之上。依他起相本身是有,但从依他起产生的我执和法执却是没有的。

  “三自相无我,谓圆成实,无我所显以为自相,即此自相说为无我。”自相无我指圆成实。由无我的当下所显现的就是圆成实,所以说“即此自相说为无我”。

  “如是所说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四种,如其次第依根本真实,各分为三种,四各三种如前应知。”对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认识,要透过三性来认识。学习唯识,就是要用三性去观察一切法的真实。

  无颠倒真实的内容,也就是用三性来观察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四种法。凡夫很容易在这四法上产生四种颠倒,以为是常、乐、我、净。反过来说,如实认识四颠倒,即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。三十七道品中有四念处,告诫我们在修行中要把握念头,安住在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境界上。但是,当念头安住在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境界之后,是否就能正确认识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呢?那也未必!凡夫在苦的上面可能产生遍计所执,在空的上面也可能产生遍计所执。因为凡夫有主观偏见,也就是遍计所执。所以,到头来对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一样也不能正确认识。很多学佛者对佛法的学习,往往停留在遍计所执上,停留在对文字义理的执著上,而不是缘依他起相,也不是缘圆成实相。如果我们从三性的意义上观察诸法,就会认识到哪种状态属于遍计所执,哪种状态属于依他起,哪种状态属于圆成实。了解到这些之后,对佛法就能有正确认识。如果不知道用三性去分析观察,可能学了很多佛法之后,还是停留在遍计所执,非但对佛法没有正确认识,反而增加越来越多的贡高我慢。

  甲五、因 果 真 实

  因果真实,谓四圣谛。云何此依根本真实?颂曰:

  苦三相已说,集亦有三种。谓习气等起,及相未离系。

  自性二不生,垢寂二三灭。遍知及永断,证得三道谛。 

  论曰:苦谛有三,谓无常等四各三相,如前已说。集谛三者,一习气集,谓遍计所执自性执习气。二等起集,谓业烦恼。三未离系集,谓未离障真如。灭谛三者,一自性灭,谓自性不生故。二二取灭,谓所取、能取二不生故。三本性灭,谓垢寂二,即择灭及真如。道谛三者,一遍知道,二永断道,三证得道。应知此中于遍计所执唯有遍知,于依他起有遍知及永断,于圆成实有遍知及证得,故依此三建立道谛。

  因果真实的内容依四谛法门说。四谛法门揭示了杂染和清净、世间和出世间的两重因果。如何正确认识杂染因果和清净因果呢?

  “论曰,苦谛有三,谓无常等四各三相,如前已说。”苦谛有三相,也就是所取苦、事相苦、和合苦。所取苦是遍计所执的苦,事相苦是依他起的苦,和合苦是圆成实的苦。这三相在前面“无颠倒真实”中已经详细解释过了,此处不再重复。

  “集谛三者,一习气集,谓遍计所执自性执习气。”集谛也有三种。习气集,指遍计所执自性执习气。习气在唯识宗里也叫种子,因为种子是由熏习而来。集谛是四谛法门的第二个内容,是生起、集起之义,是痛苦生起之因,能产生遍计所执自性执的种子,叫做习气集。而在认识依他起相的时候,凡夫容易产生我执和法执,之后熏习成有关我执和法执的种子,构成未来依他起相的生起。

  “二等起集,谓业烦恼。”等起集,指能生起业的因,详指业和烦恼生起的种子。由此种子的现行,形成业力和烦恼。由于有业和烦恼,才构成有情的生死流转,才有杂染世界的出现。

  “三未离系集,谓未离障真如。”…

《《辨中边论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