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辨中边论》探微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多自性之障。谓于布施波罗蜜多说富贵自在障,于净戒波罗蜜多说善趣障,于安忍波罗蜜多说不舍有情障,于精进波罗蜜多说减过失增功德障,于静虑波罗蜜多说令所化趣入法障,于般若波罗蜜多说解脱障。于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说施等善无穷尽障,由此回向无上菩提令施等善无穷尽故。于愿波罗蜜多说一切生中善无间转障,由大愿力摄受能顺善法生故。于力波罗蜜多说所作善得决定障,由思择力及修习力,能伏彼障,非彼伏故。于智波罗蜜多说自他受用法成熟障,不如闻言而觉义故。

  这一节讲十度障。“度”的梵语为“波罗蜜”,有六波罗蜜、十波罗蜜等。六波罗蜜也叫“六度”,“度”又译为“到彼岸”,是有情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六种修行方法。十度,是在六度之外再加四种。十度的每一种法门都有障碍,称为“十度障”。

  “论曰:此说十种波罗蜜多所得果障,以显十种波罗蜜多自性之障。”十种波罗蜜多,其中每种所修得的结果都有障碍。为什么所得的结果有障碍呢?十波罗蜜多中,每一种都有它招感的结果。如果这些法门的修行在因地上有障碍的话,那么结果会不会出现呢?结果自然没有。没有因哪有果?所以,果障其实还是因障。

  “谓于布施波罗蜜多说富贵自在障。”修布施波罗蜜多,有富贵自在障。布施波罗蜜多的障碍是什么呢?是不是富贵?富贵会不会障碍布施?有富贵才好布施,不富贵怎么布施呢?有人说贫穷障碍了布施,我看不一定,贫穷也能布施。想想看,到底是什么障碍了布施?是悭贪障碍了布施。能不能布施,不在于财产的多少,而在于舍不舍得布施。假如是个吝啬鬼,再多的财产也不会舍得布施,所以障碍布施的关键是悭贪。悭贪会障碍富贵自在的结果。只有通过布施,才能感得富贵自在。布施之后能感得福报,有福报的人,走到哪里都一帆风顺。为什么有的人走到哪里都不顺利?就是因为没有福报而不能自在。一般人所谓的自在是建立在环境上,条件好就觉得自在,反之就不自在。对于解脱者来说,自在就不是建立在环境上。一个真正解脱的人,走在哪里都自在安然。而凡夫必须拥有良好的环境和社会制度才能自由自在。不过,一个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和社会制度中,也是个人的福报所感得。

  “于净戒波罗蜜多说善趣障。”净戒指清净持戒。修行人持净戒之后,将来能感招人天果报,因为持戒是人天之因。如果不持戒,那就是犯戒,所能招感的是恶趣报,不能招感善趣报。所以说犯戒是善趣障。

  “于安忍波罗蜜多说不舍有情障。”安忍就是忍辱和忍耐。六度的顺序是根据难易程度排列的,布施和持戒哪一种难?当然是布施容易持戒难,修行人谁都知道这一点。因为布施就是给点钱,这很好办。但持戒就比较难,这不能做、那不能做,难!同时还需要培养忍辱的功夫。弘法也要忍辱,否则就不可能有耐心。世上有些人的确非常麻烦,假如没有忍辱心,就会懒得对他们说佛法。甚至可能心怀瞋恨:让他们下地狱去吧!免得在这个世界上老是找人的麻烦。那样行吗?如果有忍辱,就不会心怀瞋恨。

  “于精进波罗蜜多说减过失增功德障。”精进的内涵是止恶修善,止恶是减过失,修善是增功德。如果在修精进波罗蜜多时出现懈怠的状态,自然不能精进,不能减过失、增功德。所以说,懈怠属于精进的障碍,属于减过失、增功德的障碍。

  “于静虑波罗蜜多说令所化趣入法障。”静虑是梵语“禅那”的汉译。修静虑所达到的结果,能“令所化趣入法”。也就是说,假如有禅定的力量,教化起来就会更有威力。因为弘法不仅是一种言教,还需要威德、品行、气质、修养,这些都非常重要,以这些力量去感化他人,才属于正道。有些人没有正道,结果就装神弄鬼,这样也能吸引很多人,所谓“和尚不作怪,居士不来拜”。这种装神弄鬼的人,更多是为了个人的名闻利养,如果真正想令有情趋入正法,就需要修习静虑。没有静虑,能不能令所化有情趋入正法呢?相对比较困难。障碍静虑的是散乱,如果被散乱障碍,也就不可能有静虑了。

  “于般若波罗蜜多说解脱障。”修般若的结果就是解脱。声闻的五分法身为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其中慧是关键,解脱正是建立在慧的基础上。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就不能解脱,那么,般若的障碍是什么?是愚痴。

  “于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说施等善无穷尽障,由此回向无上菩提令施等善无穷尽故。”在般若之后,就是方便波罗蜜。智慧有两种,一是根本智,一是方便智,又叫做实智和权智,或根本智和后得智。根本智是属于亲证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,方便智是了达诸法及宇宙人生差别的智慧。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、弘法度生,用的都是方便智。弘法度生要有方便善巧,但这种方便必须运用好,否则方便就可能会出问题,所谓“慈悲生祸害,方便出下流”。慈悲方便必须以智慧为前提,无原则的慈悲及方便,到后来会造成祸害。所以要有方便善巧,才能做种种弘法利生的事业。这些所作所为,能招感“善无穷尽”的果报。在六度中,方便善巧的体仍然属于般若。因为方便善巧要靠智慧的力量,可以说,方便是智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。所以,障碍方便善巧的还是愚痴。如果有了愚痴,就没有方便善巧。如果没有方便善巧,就不可能“善无穷尽”,不可能有无穷无尽的善的行为。

  “于愿波罗蜜多说一切生中善无间转障,由大愿力摄受能顺善法生故。”这是愿波罗蜜多。在学佛和修十度的过程中,还要有愿力。有了愿波罗蜜多之后,能使修行人“一切生中善无间转”。在学佛过程中有两种力量,一是业力,一是愿力。对付业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愿力,如果没有愿力的话,就会随着业力沉浮。业力把你抛向哪里,你就漂泊到哪里。如果一个人有坚强的愿力,人生就会有明确的目标,不再被动、盲目,并且很有意义。

  听说你们天天诵《普贤行愿品》,这很好,普贤十大行愿真是太伟大了!你们读诵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?是怎么想的?哎呀!明天要考试了,赶紧求普贤菩萨保佑吧,是这样吗?诵《行愿品》的时候,应该好好观照,应该学习普贤菩萨的精神,而不是像一般信徒那样,仅仅祈求菩萨的保佑。这是两种态度,一种是纯凡夫的心态,一种是菩萨的心态。心态可以转变,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诵经很重要。我们诵《行愿品》时,要感受到普贤菩萨精神的伟大;诵《地藏经》时,感受到地藏菩萨精神的伟大;诵《普门品》时,要感受到观音菩萨精神的伟大。大家应该这样去忆念,在这种大愿力的摄受之下,能使善法不断增长。这是一种非常宏伟的愿力,它的体仍然是智慧。如果不是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愿力,那是没有用的,经过一段时间就可能改变,被其他新的愿力取代。

  “于力波罗蜜多说所作善得决定障,由思择力及修习力,能伏彼障,非彼伏故。”力波罗蜜多同样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,是由智慧产生的动力。这种动力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思择力,一是修习力。思择力指对经教、对宇宙人生诸法进行正确的认识,如理思惟。在如理思惟

  后产生的修行动力,就是修习力。因为这些力量建立在智慧和正见的基础上,其威力特别大。“能伏彼障,非彼伏故。”它能战胜一切,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,使所修的善得到决定,不会改变或半途而废,而是勇往直前地前进。那么,力的障碍是什么?还是愚痴。

  “于智波罗蜜多说自他受用法成熟障,不如闻言而觉义故。”这是智慧波罗蜜多。“自他受用法”是一切佛果的功德,有了智慧之后,就能使佛果的功德得以圆满,圆满自受用身、他受用身。法身、变化身等,都属于自他受用法,这些都能早日成熟。其实,成佛的实际内涵就是成就智慧和慈悲。因为无上菩提就是最高的智慧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(无上正等正觉)也还是智慧。“佛”的含义是觉者,仍然是智慧。所以,成佛就是智慧的究竟成就。“不如闻言而觉义故”,是说一个成就智慧的人,对于经教的认识,不是简单的依文解义,而是能如实地通达经教中所蕴含的真理。那么,智波罗蜜的障是什么呢?还是愚痴。

  甲六、十 地 障

  于十地功德有别障者。颂曰:

  遍行与最胜,胜流及无摄。相续无差别,无杂染清净。

  种种法无别,及不增不减。并无分别等,四自在依义。

  于斯十法界,有不染无明。障十地功德,故说为十障。 

  论曰:于遍行等十法界中,有不染无知,障十地功德,如次建立为十地障。谓初地中所证法界名遍行义,由通达此,证得自他平等法性。第二地中所证法界名最胜义,由通达此,作是思惟,是故我今于同出离,一切行相应遍修治,是为勤修相应出离。第三地中所证法界名胜流义,由通达此,知所闻法是净法界最胜等流,为求此法,设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,投身而取不以为难。第四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摄义,由通达此,乃至法爱亦皆转灭。第五地中所证法界名为相续无差别义,由通达此,得十意乐平等净心。第六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杂染无清净义,由通达此,知缘起法无染无净。第七地中所证法界名种种法无差别义,由通达此,知法无相,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。第八地中所证法界名不增不减义,由通达此,圆满证得无生法忍,于诸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。有四自在:一无分别自在、二净土自在、三智自在、四业自在。法界为此四种所依,名四自在所依止义。第八地中唯能通达初、二自在所依止义。第九地中亦能通达智自在所依义,圆满证得无碍解故。第十地中复能通达业自在所依义,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事故。

  十地是修行过程中的最后几个站点,也是几个比较关键、比较重要的站点。地,指修行经历的过程,十地就是十个过程。关于修证的位次,《唯识三十颂》分为资粮位、加行位、通达位、修习位、究竟位五个位次。《成唯识论》分为十住、十行…

《《辨中边论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