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叁種。正語是以正確的語言度化有情,正語的內涵包括真實和利他兩方面,遠離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。正業指清淨、正當、遠離不善的身口意叁業。正命就是選擇正當的謀生方式,不能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。有了正語、正業、正命之後,世上的人才會信仰你,才能接受你所說的佛法。
“四對治障支,亦有叁種,謂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”第四對治障支,指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叁種。八正道中,能對治障礙的就是此對治障支。精進對治懈怠,正念對治邪念,正定對治掉舉、散亂。
八正道簡單說就這四類,詳細說又分爲以下八種:
何緣後二各分爲叁?頌曰:
表見戒遠離,令他深信受。對治本隨惑,及自在障故。
論曰:正語等叁,如次表已見、戒、遠離,令他信受。謂由正語論議決擇,令他信知已有勝慧。由正業故不作邪業,令他信知已有淨戒。由正命故,應量應時,如法乞求衣缽等物,令他信已有勝遠離。正精進等叁,如次對治本、隨二煩惱及自在障。此所對治略有叁種:一根本煩惱,謂修所斷。二隨煩惱,謂昏沈掉舉。叁自在障,謂障所引勝品功德。此中正精進別能對治初,爲對治彼勤修道故。正念別能對治第二,系念安住止等相中,遠離昏沈及掉舉故。正定別能對治第叁,依勝靜慮速能引發諸神通等勝功德故。
“何緣後二各分爲叁?頌曰:表見戒遠離,令他深信受。對治本隨惑,及自在障故。”爲什麼後兩支每支都包括叁種呢?信他支裏,主要表示見、戒、遠離,如果這幾方面做好了就能令他信受。對治障支能對治根本煩惱、隨煩惱及自在障煩惱。
“論曰:正語等叁,如次表已見、戒、遠離令他信受。謂由正語論議決擇,令他信知已有勝慧。”正語、正業、正命表示在見、戒、遠離叁方面的成就,能使他人信受。因爲一個人具足正語後,在說話或發表議論時,別人才會相信你有真實的智慧,所言不是弄虛作假,而能真正利益他人。反之,沒有智慧和正見,也就沒有正語,所說往往是無益語甚至邪語。
“由正業故,不作邪業,令他信知已有淨戒。”有了正業之後,就不會造作邪業,身口意叁業都能如法如律,都能按佛陀製訂的戒律去做。這樣信衆才會相信你具足戒律,具足清淨的梵行。
“由正命故,應量應時,如法乞求衣缽等物,令他信已有勝遠離。”只有具足正命,也就是正當的謀生手段,信衆才會信受。比如出家人如法乞食或接受供養而不起貪心,信衆才會相信你對名利都看淡了。否則,又做生意,又趕經忏,只要能賺錢什麼都幹。這樣信衆就不會相信你,覺得這個出家人比在家人更貪婪,更不會恭敬你。所以,正語、正業、正命是一個出家人在信徒中建立威信的重要方式。
“正精進等叁,如次對治本、隨二煩惱及自在障。此所對治略有叁種:一根本煩惱,謂修所斷。二隨煩惱,謂昏沈掉舉。叁自在障,謂障所引勝品功德。”正精進等叁種屬于對治障這一支的內容。所對治的“本”,就是根本煩惱,而“隨”則是隨煩惱和自在障。正精進等叁種所要對治的就這叁種。第一是根本煩惱,如《百法明門論》中所講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就是根本煩惱。第二是隨煩惱,如昏沈、掉舉之類。第叁是自在障,修行是要成就自在的,如果能夠成就神通和智慧,就可以很自在。但如果有障礙,不能成就神通和智慧,也就不能成就自在。所以,自在障是影響自在的一種障礙。
“此中正精進別能對治初,爲對治彼勤修道故。”在這叁種中,正精進能對治第一種根本煩惱。爲了對治根本煩惱,必須精進修道。
“正念別能對治第二,系念安住止等相中,遠離昏沈及掉舉故。”第二種正念能對治昏沈、掉舉等隨煩惱。時時系念,時時提起並保持正念,讓正念安住在止的狀態中,就能遠離昏沈和掉舉。
“正定別能對治第叁,依勝靜慮速能引發諸神通等勝功德故。”正定主要能對治第叁種自在障。因爲正定能引發神通等功德,令得神通自在。
八正道的建立,簡單地說是從四個方面建立起來的,詳細地說是從八種修習方式建立起來的。八正道在修學中的重要性,是我們必須引起重視的。
甲八、叁乘修治差別
修治差別雲何應知?頌曰:
有倒順無倒,無倒有倒隨,無倒無倒隨,是修治差別。
論曰:此修對治略有叁種,一有顛倒順無顛倒,二無顛倒有顛倒隨,叁無顛倒無顛倒隨。如是叁種修治差別,如次在異生有學無學位。
本品其實主要有兩部分內容。一是修行對治的法門,爲叁十七道品。二是闡述凡夫、二乘、菩薩在修行及修證上的差別,也就是從凡夫、聲聞到菩薩,叁種人在修行過程中的境界差別。
“修治差別雲何應知?頌曰:有倒順無倒,無倒有倒隨,無倒無倒隨,是修治差別。”這一頌主要講叁種人修行的差別。有倒順無倒——是凡夫的修行,無倒有倒隨——是聲聞有學位的修行,無倒無倒隨——是聲聞無學位的修行。
“論曰:此修對治略有叁種。一有顛倒順無顛倒。”修治簡略地說有叁種不同情況。第一指凡夫異生的修行。所謂異生,即沒有見道之前的衆生。見道之後就不叫凡夫異生,而稱爲聖賢了。有顛倒指有漏法,無顛倒則指無漏法。凡夫的修行狀況是有顛倒,而聖者是無顛倒。
因爲凡夫在有漏的狀況之下,以有漏的凡夫心順著無漏正法修行,但仍然沒有離開有漏妄識,所以叫有顛倒順無顛倒。
“二無顛倒有顛倒隨。”第二種指聲聞有學位的修行。聲聞前叁果都屬于有學位。有學位的聖賢已證得無顛倒的無漏法,但還有殘余的煩惱在,所以叫做無顛倒有顛倒隨。
“叁無顛倒無顛倒隨。”第叁種指聲聞無學位的修行。無學位的聖人已徹底證得無漏聖道,不再有絲毫的有漏顛倒妄識,所以叫無顛倒無顛倒隨。
“如是叁種修治差別,如次在異生有學無學位。”以上所說叁種修行對治的差別,有顛倒順無顛倒指凡夫異生位,無顛倒有顛倒隨指聲聞有學位,無顛倒無顛倒隨指聲聞無學位。
菩薩二乘所修對治有差別相,雲何應知?頌曰:
菩薩所修習,由所緣作意,證得殊勝故,與二乘差別。
論曰:聲聞、獨覺以自相續身等爲境而修對治,菩薩通以自他相續身等爲境而修對治。聲聞、獨覺于身等境,以無常等行相思惟而修對治。若諸菩薩于身等境,以無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對治。聲聞、獨覺修念住等但爲身等速得離系,若諸菩薩修念住等不爲身等速得離系,但爲證得無住涅槃。菩薩與二乘所修對治由此叁緣故而有差別。
“菩薩二乘所修對治有差別相,雲可應知?頌曰:菩薩所修習,由所緣作意,證得殊勝故,與二乘差別。”本頌闡述菩薩乘與聲聞、緣覺乘在修行上的差別,表現在所緣上的差別、作意上的差別、證得殊勝上的差別。從這叁方面來體現菩薩與二乘修行的差別。
“論曰:聲聞、獨覺以自相續身等爲境而修對治,菩薩通以自他相續身等爲境而修對治。”第一,所緣上的差別。聲聞人在修行時,是以自己的身體作爲修行對象。比如說觀身是苦、觀身不淨,乃至最後成就的解脫,主要也是希望自己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出來。而菩薩的境界則不同,不僅是以自己的身體作爲所緣對象,同時還以一切有情作爲所緣對象而修對治,廣行“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”的宏願。
“聲聞、獨覺于身等境,以無常等行相思惟而修對治。若諸菩薩于身等境,以無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對治。”第二,作意上的差別。聲聞、獨覺對生命體抱什麼樣的態度呢?他們的入道方式主要是觀無常,通過修無常觀來擺脫貪瞋癡煩惱。菩薩則是修無所得觀,觀一切法空,觀一切法了不可得,通過這樣的修行方法來解脫煩惱。所以,聲聞從無常入手,菩薩從空入手,從作意上來說不一樣。
“聲聞、獨覺修念住等但爲身等速得離系,若諸菩薩修念住等不爲身等速得離系,但爲證得無住涅槃。”第叁,證得殊勝的差別。聲聞乘修四念住,目的是爲了自己快速解脫煩惱,證得無余依涅槃。菩薩同樣修四念住,但不是爲了自己快速解脫煩惱,證得無余依涅槃,而是爲了證得最高的無住涅槃。無余依涅槃只求出離生死苦海,煩惱斷盡,灰身滅智,不再來叁界受生。無住涅槃則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盡未來際利樂有情。
“菩薩與二乘所修對治由此叁緣故而有差別。”從這叁方面,就可以看出菩薩與二乘所修對治的差別。
甲九、結 說
修對治總義者,謂開覺修、損減修、瑩飾修、發上修、鄰近修謂鄰近見道故、證入修、增勝修、初位修、中位修、後位修、有上修、無上修謂所緣作意至得殊勝。
這裏把前面所說的修行法門及對治差別作最後的總結。關于修對治品的思想內容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開覺修:指四念住,是開始悟入智慧的覺悟,即打開智慧的修行法門。
損減修:指四正勤,這種法門能損減不善行。
瑩飾修:指四神足,能成就叁摩地,引發種種神通、智慧功德,以此莊嚴生命,使生命變得豐富多彩。
發上修:指五根,即五種增上的力量。
鄰近修:指五力,修五力就可能見道,所以五力又稱爲鄰近見道。
證入修:指七覺支,這一修行能證入見道,證入宇宙人生的真理。
增勝修:指八正道,在見道的基礎上,使無漏智慧的力量越來越強,有漏的力量越來越微弱。這是以無漏對治有漏,所以稱爲增勝修。
初位修:指凡夫位的修行——有倒順無倒。
中位修:指聲聞有學位的修行——無倒有倒隨。
後位修:指聲聞無學位的修行——無倒無倒隨。
有上修:指聲聞的修行。
無上修:指菩薩的修行。從菩薩所緣的境界、作意的殊勝及證得的結果來說,都已經超過聲聞乘,所以稱爲無上修。關于菩薩乘超過聲聞乘的道理,在本論最後一品《辨無上乘品》中還會進一步解釋,“無上”就是顯示大乘的殊勝。《…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