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辨修對治品》中,關于修行對治煩惱這部分內容到這裏就結束了。
辨修分位品第五
前面的《相品》、《障品》、《真實品》,告訴我們如何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,《修對治品》指出了修行的方法,本品《修分位品》則是介紹修行的整個過程。
關于佛法修行的過程,各宗派都講到了。如《俱舍論·聖賢品》將修行過程概括爲七賢四聖。唯識宗也講到這個問題,比較正規的說法是《唯識叁十頌》中的五位:資糧位、加行位、通達位、修習位和究竟位。而《成唯識論》又把五位演繹成四十一位,即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和佛果位。通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每一劫修到哪一位都有明確交待。這些都屬于修行的過程,說明從學佛到成佛要經曆的階段。
有些人覺得還是禅宗的當下頓悟、見性成佛來得更直接。事實上,如能將唯識宗與禅宗的修行結合起來,可能會相得益彰。我想,當年達摩祖師之所以用《楞伽經》印心,也是反映了祖師的苦心。禅宗對“向上一著”確實有其特殊的方便,卻忽略了作爲修行應該具備的相應基礎。如發菩提心、修行次第、聞思正見等,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。如果忽略這些基礎,“向上一著”往往會成爲空中樓閣。而唯識宗的修學正可以彌補禅宗在這方面的不足。
如果從叁大阿僧祇劫、四十一位來看,成佛確實是漫長的事。但就修行實質來說,也可以非常簡單。如空性的契入,我們的生命中有叁個層面,即遍計所執相、依他起相、圓成實相。凡夫都生活在遍計所執中,可當我們沒有生起遍計所執,也就是對依他起的似能取的見分和似所取的相分不起能所執時,當下就能現量證得空性。因爲空性是現成的,非從外得,只是被虛妄分別産生的能所執遮蔽,所以我們才無緣認識。一旦去除這些遮蔽的東西,即可契入空性。修道的過程,就是發揮空性、無漏智的作用,將無盡生命中形成的妄識逐步消融。
《辨中邊論》關于修行過程有特殊的分法,與以往其他經論不太一樣。如《俱舍論》等聲聞乘經論,專門闡述聲聞乘的修行過程,而大乘經論多側重菩薩的修行過程。《辨中邊論》則將聲聞乘和菩薩乘的修行過程綜合起來說明,這是本論的特點所在。
甲一、叁乘修證位次
已說修對治,修分位雲何?頌曰:
所說修對治,分位有十八,謂因入行果,作無作殊勝。
上無上解行,入出離記說,灌頂及證得,勝利成所作。
論曰:如前所說修諸對治,差別分位有十八種。一因位,謂住種性補特伽羅。二入位,謂已發心。叁加行位,謂發心已未得果證。四果位,謂已得果。五有所作位,謂住有學。六無所作位,謂住無學。七殊勝位,謂已成就諸神通等殊勝功德。八有上位,謂超聲聞等,已入菩薩地。九無上位,謂已成佛,從此以上無勝位故。十勝解行位,謂勝解行地一切菩薩。十一證入位,謂極喜地。十二出離位,謂次六地。十叁受記位,謂第八地。十四辯說位,謂第九地。十五灌頂位,謂第十地。十六證得位,謂佛法身。十七勝利位,謂受用身。十八成所作位,謂變化身。
這兩頌包括了叁乘聖賢修證的十八個過程。
“論曰:如前所說修諸對治,差別分位有十八種。”本論將叁乘人的修行過程分成十八個站點,每個修行過程就像一個站點。比如從廈門乘火車到北京需要經過很多站點,其中有大站也有小站。如果是特快列車,停靠的都是大站。如果是普快列車,就不止十八個站點。如果是慢車,停靠的站點就更多,可能是一百零八個站點了。
“一因位,謂住種性補特伽羅。”因也就是唯識學所說的種子,確切地說應該指種性。種性思想是唯識宗的一個特點。唯識學認爲,叁乘聖賢的修行都有各自的因。修聲聞乘應該具有聲聞乘的種性,修緣覺乘應該具有緣覺乘的種性,而成佛必須具備菩薩的種性。具備種性之後,修行才能有所成就。如果沒有菩薩種性而想成佛,是不可能的!這種觀點和《涅槃經》的思想不太一樣。《涅槃經》認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而唯識的“五種性”思想中,有一種是“無種性”,也就是沒有成佛的種性,這樣的人永遠沒有成佛的希望。
對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看法。無種性是相對而言的,不能絕對化。人有沒有實在的種性差別呢?其實是有的,好比人存在天賦的差別一樣。這種禀賦是從哪裏來?也是無始以來形成的。但這並不是絕對的,也有可能改變,只是難度很大。比如對一個無種性的人來說,要讓他學佛乃至修行成佛,的確非常困難。
根據唯識學的種性思想,認爲成佛一定要有相應的根基,比如具有菩薩種性的有情,或具有聲聞種性的有情,或具有緣覺種性的有情。沒有這種基礎,是不可能成就阿羅漢果,成就無上菩提的。
“二入位,謂已發心。”具備種性才能進一步發心,入位就是已經發心。發心有兩種:一是出離心,一是菩提心。由出離心成就解脫,依菩提心成就無上佛果。發心代表著修行的開始,同時也貫穿整個修行次第,直到最終成就。發心的力量非常重要,《華嚴經》所說的“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根,是名魔業”,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。
“叁加行位,謂發心已未得果證。”發心之後就要開始用功修行。這是契入空性前應做的努力。加行位有四個步驟,即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位。從發心到未證得聖果之前,爲加行位。
“四果位,謂已得果。”得果,是指成就聖果。在聲聞乘的修行過程中,所成就的果位有四種,稱爲四果,即初果須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叁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羅漢。初果的成就,象征著凡夫從凡夫階段邁向聖位。從修行上說,由契入空性、斷除叁界見惑,乃得須陀洹果。
“五有所作位,謂住有學。”聲聞乘四果四向的前四向叁果,都屬于有學位。爲了斷盡叁界思惑,從有漏進入無漏,還要繼續修習戒定慧,所以稱爲有學。
“六無所作位,謂住無學。”指聲聞無學位,也就是不需要再學什麼。因爲這時已斷盡叁界見思二惑,出叁界生死牢獄,在聲聞乘的修學上已經畢業,得到了最高果位。不再需要學什麼或修什麼,所以稱爲無學。佛經上稱無學果的聖人是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。
“七殊勝位,謂已成就諸神通等殊勝功德。”證無學果後,成就叁明六通種種殊勝功德。
“八有上位,謂超聲聞等,已入菩薩地。”前面從第一因位到第七殊勝位,主要從聲聞乘的修行過程來說,自第八有上位,是從菩薩道而言。菩薩道行者在證入聲聞無學位之後,轉而發大心濟世救苦,慈悲度生,就進入菩薩地。這是回小向大的聲聞行者,如果是趣寂聲聞,也就入涅槃去了。
“九無上位,謂已成佛,從此以上無勝位故。”無上位指無上菩提、無上佛果。這是佛法修行中最高、最圓滿的果位,再也沒有比之更高、更圓滿的。
“十勝解行位,謂勝解行地一切菩薩。”勝解行位就菩薩修行的位次來說明。菩薩修行過程中,所有的資糧位、加行位都屬于勝解行地的範疇。因爲在資糧位、加行位的菩薩還沒有見道,對空性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意識的理解上。所以佛法說悟有兩種:一是解悟,二是證悟。通過學習教理,達到解悟並不難。經典看得多了,了解到佛法的深意,從理論上理解了見道、真如、涅槃等等,但這種理解僅僅是意識上的知解而已,並非親證。不過這種解悟也是證悟的基礎,在此基礎上才懂得如何修行,如何契入空性。
“十一證入位,謂極喜地。”證入位是最初契入空性。在菩薩道的修行過程中,爲十地之初地。行者通過長時間的努力修行,終于成就無漏智,契入空性,證得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平等法性,因而生起極大的歡喜心,故名極喜地。
“十二出離位,謂次六地。”出離位,指十地中的第二地至第七地。即二地離垢地、叁地發光地、四地焰慧地、五地極難勝地、六地現前地、七地遠行地,這六地都屬于出離位。從有漏妄識的狀態中走出來,使生命逐步進入無漏智的作用中。
“十叁受記位,謂第八地。”受記位指第八不動地。至第八地,無漏智無須功用就能相續不斷。也就是說,有情的有漏識再也不起作用,因而又稱不退轉地。菩薩達到這一境界,再也不必擔心退轉了。因爲有漏妄識已不起作用,如何會退呢?對于八地菩薩,十方諸佛都爲之授記,稱其必定成佛無疑,故名受記位。
“十四辯說位,謂第九地。”辯說位指第九善慧地。第九地成就四無礙解,即法無礙解、義無礙解、詞無礙解、辯才無礙解。九地菩薩具足四無礙解,說法自在,雄辯滔滔。
“十五灌頂位,謂第十地。”第十地是指佛地前的一個位次,又稱灌頂位,這是以比喻來說明。據說,古印度太子登位之前必須舉行灌頂儀式,然後才能正式成爲國王。同樣,十地是菩薩證得佛果之前的最後一個步驟。
“十六證得位,謂佛法身。”證得位,是圓滿證得、究竟證得。《法華經》說:“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。”因此,這裏的證得乃是佛果意義上的證得,而不是一般的證得。這和十一位的證入位是不一樣的。圓滿證得什麼呢?證得佛的法身。
“十七勝利位,謂受用身。”勝利位指成就受用身,在法身的基礎上成就受用身。受用身有兩種:一是自受用,二是他受用。自受用指佛陀自己受用,自作自受。他受用身是佛陀爲十地菩薩所顯現的身相及國土,無量相好莊嚴,非一般凡夫所能看到。
“十八成所作位,謂變化身。”成所作位是變化身。變化身也有好幾種,所謂“叁類分身息苦輪”。根據衆生不同根機而示現不同的身相,以此成就一切度生的事業。
這就是十八位次。這些位次既是修行的過程,同時也是修證的果位。所以,過程和結果不是截然分開的。如果明確地把過程和結果分開,那麼從第一位到第十七位都屬于過程,第十八位才是結果。但是講過程的時候,同時也講到結果。在下一品《辨得果品》,我們會進一步發現,過程和結果之間似乎…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