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很難辨別得一清二楚。
甲二、略 爲 叁 位
此諸分位差別雖多,應知略說但有叁種。其叁者何?頌曰:
應知法界中,略有叁分位。不淨淨不淨,清淨隨所應。
論曰:于真法界位略有叁,隨其所應攝前諸位。一不淨位,謂從因位乃至加行。二淨不淨位,謂有學位。叁清淨位,謂無學位。
“此諸分位差別雖多,應知略說但有叁種。其叁者何?頌曰:應知法界中,略有叁分位。不淨淨不淨,清淨隨所應。”修行的過程雖然很多,但不外乎叁種狀態:一是不清淨的狀態,二是清淨和不清淨混雜的狀態,叁是純粹清淨的狀態。
“論曰:于真法界位略有叁,隨其所應攝前諸位。”在真法界位上,從整個成佛修行的本身來說,略有叁個過程,即叁種狀態。概括起來就是前面所說的十八種過程,十八個位次。
“一不淨位,謂從因位乃至加行。”不淨就是不清淨。有漏就是不淨,無漏就是清淨。從因位一直到加行位的整個過程,都屬于不淨位,因爲他們都是在有漏的狀態中修行與生活。
“二淨不淨位,謂有學位。”有漏和無漏夾雜在一起。在有學位的修習過程,是有漏和無漏夾雜著現行,一會兒是有漏,一會兒是無漏。
“叁清淨位,謂無學位。”進入無學狀態時,生命也進入一種純粹無漏的狀態,即清淨位。這叁位分得精確到位,簡單明了。
甲叁、依 位 說 人
雲何應知依前諸位差別建立補特伽羅。頌曰:
依前諸位中,所有差別相,隨所應建立,諸補特伽羅。
論曰:應知依前諸位別相,如應建立補特伽羅,謂此住種性,此已發心等。
“雲何應知依前諸位差別建立補特伽羅。”剛才已經談了修行的位次,現在再來談談在修行過程中有什麼差別。修行人處在每個位次及過程中,又是一種怎樣的狀態?
“頌曰:依前諸位中,所有差別相,隨所應建立,諸補特伽羅。”根據前面修行過程的不同,確認修行人到底是屬于哪一種位次。
“論曰:應知依前諸位別相,如應建立補特伽羅,謂此住種性,此已發心等。”根據修行位次來確認到底屬于哪一種修行層次。這是什麼道理呢?比如讀小學的就是小學生,讀中學的就是中學生,讀大學的就是大學生。同樣,從修行過程來確認修行位次也是這個道理。在發心位的狀態就是發心位的菩薩,證入初果位就是初果的聖人,證入無學位就是無學位的聖人。根據所修證的位次來確定修行地位,就像拿到碩士證書就是碩士學位,拿到博士證書就是博士學位一樣。
甲四、結 說
修分位總義者,謂堪能位即種性位,發趣位即入加行位,不淨位、淨不淨位、清淨位,有莊嚴位,遍滿位謂遍滿十地故,無上位。
這裏作最後的總結。“堪能位”就是種性位,這種人有能力學佛修行。具有菩薩種性,就有能力成爲菩薩;具有聲聞種性,就有能力成爲聲聞行者。種性是基礎,非常重要。“發趣位”指入加行位。初果和初地之前的位次屬于“不淨位”,叁果之前和八地之前的果位屬于“淨不淨位”,四果、八地以後的果位才屬于“清淨位”。在修行過程中,初果、初地以上所成就的種種神通、智慧、功德等就是“有莊嚴位”。“遍滿位”指十地,“無上位”指成佛。
辨得果品第六
《辨得果品》從內容上說和《辨修分位品》大體相同。《分位品》重點講的是過程,而《得果品》的重點講的是結果。其實,從這兩品的內容上看,都講到了過程,也講到了結果。《辨分位品》既講到過程也講到結果,同樣,本品也講到過程和結果。
講到修學結果時,包含兩方面的結果:一是從究竟意義上說的結果,二是從不究竟的意義上說的結果。就像同學們在這裏學習四年,畢業是結果,但沒有畢業之前有沒有結果呢?也有結果,學一門課就有一門課的結果,學兩門課就有兩門課的結果。畢業時表示該學的都已學完,屬于究竟意義上的結果。學習一門或兩門課程的結果,雖然不是究竟意義上的結果,但同樣屬于結果。又如前面舉過的例子,坐火車到北京,到達北京是終點,屬于究竟意義上的結果。事實上,從離開廈門開始,途中每到達的一個站點,也都屬于結果。所以,有究竟意義上的結果和不究竟意義上的結果。也就是說,結果有究竟與不究竟的差別。
《辨得果品》既包含究竟意義上的結果,也包含不究竟意義上的結果。究竟的結果,如二乘無學果和菩薩乘的佛果。不究竟的結果,如修證過程中各個階次的結果。
前面說過,在聲聞乘的經典中,一般只說聲聞乘的結果。如《俱舍論》、《阿含經》等,只講聲聞乘修行的結果。而大乘經典只講行菩薩道的修行結果。《辨中邊論》則把叁乘修學的結果綜合起來加以說明,這是本論的一大特色,既屬于大乘的思想體系,又沒有脫離聲聞乘的內容。
甲一、總 說 五 果
已辨修位,得果雲何?頌曰:
器說爲異熟,力是彼增上。愛樂增長淨,如次即五果。
論曰:器謂隨順善法異熟。力謂由彼器增上力,令諸善法成上品性。愛樂謂先世數修善力,今世于善法深生愛樂。增長謂現在數修善力,令所修善根速得圓滿。淨謂障斷得永離系。此五如次即是五果:一異熟果,二增上果,叁等流果,四士用果,五離系果。
這一品非常短,只有兩個偈頌。本頌講總果,也就是五種果。五果,通常是對一切結果的說明,不只是從修行意義上說的。比如說,五果中的離系果,純粹是修證意義上的果。但異熟果、增上果、等流果、士用果都屬于世間的果,不一定屬于出世間。它們和修道可以有關系,也可以沒關系。但現在所說的五種果,主要是從修道成就的結果來說明,是依法修行所成就的,不同于一般的五果。
五種果的名稱是:一異熟果,二增上果,叁等流果,四士用果,五離系果。本頌用幾個比較特殊的概念來解釋五種果,用“器”來解釋異熟果,用“力”來解釋增上果,用“愛樂”來解釋等流果,用“增長”來解釋士用果,用“淨”來解釋離系果。
在修學佛法中,五果又具有因果次第的意義。以異熟果爲因而有增上果,以增上果爲因而有等流果,以等流果爲因而有士用果,以士用果爲因而有離系果。五果前前各爲後後之因,後後各爲前前之果,各作增上之因,體現了因果的相對性。所以,這裏根據因果次第來解釋五果。
“論曰:器謂隨順善法異熟。”“器”釋異熟果,有叁種含義:一異時而熟,二異類而熟,叁變異而熟。異時而熟指因果不在同一個時間。異類而熟指因和果的屬性不一樣,比如說因是善惡、果唯無記,這就是類型不同。變異而熟指從因到果有變化,如果沒有變化的話,果就不能成熟。比如說現有的色身、生存的器界及社會環境,一切都屬于各人的異熟果。但異熟果在這裏主要指隨順善法所産生的結果。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中講到八種無暇人身,就是隨順善法所産生的果。暇滿人身是學習佛法的基礎,首先是六根具足,同時善根深厚,並能生活在有佛法的社會環境中。
“力謂由彼器增上力,令諸善法成上品性。”“力”釋增上果。良好的人生異熟果是修學佛法的重要前提,以此作爲增上力量,能令所修善法結出殊勝的果實。
“愛樂謂先世數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愛樂。”“愛樂”釋等流果。等是平等,流是流動,等流也就是相似相續。一期生命的延續具有自身的一貫性。今生是否具有慧根,善根是否深厚,取決于過去生。因爲前生有良好的基礎,延續到今生才有今生的結果。這是生命的一種沈澱和積累,這點很重要。因爲前生的好基礎,所以今生的根基才會特別好。同樣,在佛學院四年時間裏,如果能好好學習,打下一個堅實、良好的基礎,將來走出校門去講課、講經,准備起來就容易了。以“愛樂”釋等流者,是因爲過去學習佛法所積累的深厚基礎,今生看到佛法就能深深愛樂,接受佛法的教導感覺很歡喜,而且能學得特別好,這是等流果的作用。
“增長謂現在數修善力,令所修善根速得圓滿。”“增長”釋士用果。士用是一種比喻,就像農夫在田裏種菜,然後不斷澆水、施肥,精心培植,菜很快生長起來。同樣,修學佛法如果有良好基礎,再加上不斷持戒、修定,就能使善根快速增長並成就。所以,士用果是一種作用的結果,是建立在等流果的基礎上。
“淨謂障斷得永離系。”“淨”釋離系果,指遠離煩惱系縛,讓煩惱障永遠消失後成就的果。它建立在前面所說的異熟果、增上果、等流果、士用果等基礎上,然後才能成就離系果。
“此五如次即是五果:一異熟果,二增上果,叁等流果,四士用果,五離系果。”在修學過程中,五種果本身是一種因果次第的關系,這種解釋比較特殊。以往解釋這五果,都是從世間法上來說,而本論則從修行的角度來談五果,闡述得非常清楚。
甲二、余 果 十 種
複次,頌曰:
複略說余果,後後初數習究竟順障滅,離勝上無上。
論曰:略說余果差別有十。一後後果,謂因種性得發心果,如是等果展轉應知。二最初果,謂最初證出世間法。叁數習果,謂從此後諸有學位。四究竟果,謂無學法。五隨順果,謂因漸次應知即是後後果攝。六障滅果,謂能斷道即最初果,能滅障故,說爲障滅。七離系果,謂即數習及究竟果,學無學位如次遠離煩惱系故。八殊勝果,謂神通等殊勝功德。九有上果,謂菩薩地,超出余乘未成佛故。十無上果,謂如來地,此上更無余勝法故。此中所說後六種果,即究竟等前四差別。如是諸果但是略說,若廣說即無量。
余果差別有十種。一後後果,二最初果,叁數習果,四究竟果,五隨順果,六障滅果,七離系果,八殊勝果,九有上果,十無上果。十果純粹是從叁乘學者修道的過程來說明。
“論曰:略說余果差別有十:一後後果,謂因種性得發心果,如是等果展轉應知。”簡單地說,余果差別有…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