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辨中邊論》探微▪P3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十種。一是後後果。後後果並非特指哪一果,而是指每種果的排列,前面的爲因,後面的爲果。也就是說,相對前面的因就會産生後面的結果。《分位品》中所說修行的十八個位次也是這樣,前面爲因後面爲果。比如種性是因,發心就是結果;以發心爲因,加行位就是結果;以加行位爲因,果位就是結果;果位是因,有所作位就是結果。所以,後後果是相對前前因來說的,並非特指哪一種結果。

  “二最初果,謂最初證出世間法。”最初果指最早證得的出世間法。其時是在初果見道位,斷盡叁界見惑,最初通達真如實相。

  “叁數習果,謂從此後諸有學位。”見道之後還要修道,不斷修習戒定慧。在修道過程中,隨著斷惑的多少又不斷成就結果,其間又有二果、叁果等區別。比如斷叁界見惑之後,再進一步斷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,就成就了二果。斷盡欲界殘余的後叁品思惑,就成就了叁果。這些果位都叫數習果,是不斷修習之後成就的結果。這種結果主要從有學位來說,所有有學位的結果都是數習果。

  “四究竟果,謂無學法。”究竟果指無學位。這裏說的究竟,指聲聞乘在修學上的最高成就,稱爲無學位。無學,表示已經畢業,不用再修再學了。但這種畢業也是相對而言,就像同學們在佛學院四年畢業。畢業之後是不是代表學業圓滿了呢?不是的,還要進一步學修、研究,所謂學無止境。所以,無學果與無上佛果相比還是不究竟的。

  “五隨順果,謂因漸次,應知即是後後果攝。”隨順果是相對因所成就的果,與前面的後後果有點相似。

  “六障滅果,謂能斷道即最初果,能滅障故,說爲障滅。”障滅果是滅除障礙後所成就的結果。比如在見道位滅除了見惑,在修道位又滅除了修惑。聲聞乘的修行就滅除了煩惱障,而菩薩的修習、佛果的成就不僅是斷除煩惱障,同時也滅除所知障。滅除障礙後所成就的結果就是障滅果。

  “七離系果,謂即數習及究竟果,學無學位如次遠離煩惱系故。”離系果包含數習果和究竟果,指有學、無學位的修學過程中,不斷遠離種種煩惱束縛,故稱離系果。

  “八殊勝果,謂神通等殊勝功德。”聲聞乘的修習能夠成就叁明六通,這一成就屬于殊勝果。應該注意一點,殊勝果、離系果、障滅果、隨順果,這四果和前面的最初果、數習果和究竟果並非截然不同,也不是截然分開的。殊勝果、離系果、障滅果、隨順果是根據前面的最初果、數習果、究竟果的不同功德和特征所安立。所以,它們並沒有截然分開。到此爲止,這八種果主要是根據聲聞乘的修習果位而安立。

  “九有上果,謂菩薩地,超出余乘未成佛故。”有上果指菩薩地。菩薩遠遠超出聲聞乘,但還沒有成佛,所以說有上。所謂“有上”,就是還有更高的結果。打個比方來說,某地蓋了一幢高樓,這幢樓的第六層已經超過一般房屋,但它本身只是第六層,並不是最高的頂層。有上果就是這個意思,因爲菩薩乘超出聲聞乘,但尚未成佛。

  “十無上果,謂如來地,此上更無余勝法故。”無上果指如來地。即是無上菩提、無上佛果,是修行者成就的最高果位,沒有比這果位更高了,所以叫無上果。

  “此中所說後六種果,即究竟等前四差別。如是諸果但是略說,若廣說即無量。”這裏進一步說明,後面所講的六種果沒有超出前面四種果的範疇,沒有超出究竟果。這個究竟果不妨停留在聲聞果位上理解。阿羅漢果在聲聞乘中的果位也是最高的,但從大乘的角度來理解,究竟果當然是指佛果。以上所說的十種果都是略說,廣說就更多了。

  甲叁、結  說

  果總義者,謂攝受故,差別故,宿習故,後後引發故,標故,釋故。此中攝受者,謂五果。差別者,謂余果。宿習者,謂異熟果。後後引發者,謂余四果。標者,謂後後等四果。釋者,謂隨順等六果,分別前四果故。

  這是對前面所說的各種果作總結、歸納和說明。

  “果總義者,謂攝受故,差別故,宿習故,後後引發故,標故,釋故。”總的歸納起來,果可以說爲六種,即攝受、差別、宿習、後後引發、標、釋。

  “攝受者,謂五果。”攝受果指異熟等五果。五果爲什麼叫攝受呢?因爲它包含了一切果。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果,都不外乎五果的內容。

  “差別者,謂余果。”差別指余果。余果十種,指修道過程中的差別果。

  “宿習者,謂異熟果。”宿習指異熟果。過去生所種的因,就是今生所感得的結果。

  “後後引發者,謂余四果。”後後引發指余四果,即除異熟果之外的增上果、等流果、士用果、離系果。這四種果屬于後後引發的,以前一種果爲因,引發後面一種結果。如以增上果爲因産生等流果,以等流果爲因産生士用果,余者依此類推。

  “標者,謂後後等四果。”標指後後等四果。後後等四果就是余果中的後後果、最初果、數習果、究竟果。這四種果把總果標出來,把所有的果籠統地標出來,這就是標。

  “釋者,謂隨順等六果,分別前四果故。”釋指隨順等六果,即隨順果、障滅果、離系果、殊勝果、有上果、無上果。這六果主要解釋余果中前面的四種果。

  辨無上乘品第七

  《辨中邊論》共七品,前六品主要從境、行、果叁方面介紹修學佛法的整個內容。本品名爲《辨無上乘品》,“無上乘”意爲無上大乘,主要說明大乘的殊勝。也就是說,大乘在佛法中是最殊勝、最究竟的。在唯識另一部重要論典《攝大乘論》中,具體談到了十種殊勝,以此說明大乘殊勝于小乘。《無上乘品》的重點,也是說明大乘的殊勝超過小乘。瑜伽唯識的論典特別提出大乘是佛說,並顯示大乘殊勝于小乘,可以說是唯識學的又一大特色。

  本品共二十九頌,主要從叁個方面來顯示大乘的殊勝。叁種無上是:正行無上、所緣無上、修證無上。這叁種無上從境行果叁個方面顯示大乘的究竟:正行無上指行,所緣無上指境,修證無上指果。

  甲一、總  標

  已辨得果,無上乘今當說。頌曰:

  總由叁無上,說爲無上乘。謂正行所緣,及修證無上。

  論曰:此大乘中總由叁種無上義故,名無上乘。叁無上者,一正行無上,二所緣無上,叁修證無上。

  《無上乘品》通過叁種無上來說明大乘無上。所以,大乘叫做無上乘。叁無上爲正行、所緣和修證無上。正行指修行的方法,所緣指大乘所緣的境界,修證指通過修行最終證得的結果。所謂無上,也就是佛法中最高、最究竟的。

  “論曰:此大乘中總由叁種無上義故,名無上乘。”大乘之所以被稱爲無上乘,原因是它具有叁種無上義。

  “叁無上者,一正行無上,二所緣無上,叁修證無上。”哪叁種無上呢?第一是正行無上,修行方法是最高的;第二是所緣無上,所緣境界是最殊勝的;第叁是修證無上,所證境界是最圓滿的。

  甲二、正 行 無 上

  此中正行無上者,謂十波羅蜜多行。此正行相雲何應知?頌曰:

  正行有六種,謂最勝作意,隨法離二邊,差別無差別。

  論曰:即于十種波羅蜜多隨修差別有六正行,一最勝正行,二作意正行,叁隨法正行,四離二邊正行,五差別正行,六無差別正行。

  正行無上指十波羅蜜行,共有六種。

  “論曰:即于十種波羅蜜多隨修差別有六正行。”正行的內容指十種波羅蜜多,也就是十度。十度的修行特征,可以從六個方面進行說明,所以又稱爲六種正行。

  其中,第一是最勝正行,第二是作意正行,第叁是隨法正行,第四是離二邊正行,第五是差別正行,第六是無差別正行。茲一一講述如下。

  乙一、最勝正行

  最勝正行其相雲何?頌曰:

  最勝有十二,謂廣大長時,依處及無盡,無間無難性,

  自在攝發起,得等流究竟,由斯說十度,名波羅蜜多。

  論曰:最勝正行有十二種,一廣大最勝,二長時最勝,叁依處最勝,四無盡最勝,五無間最勝,六無難最勝,七自在最勝,八攝受最勝,九發起最勝,十至得最勝,十一等流最勝,十二究竟最勝。此中廣大最勝者,終不欣樂一切世間富樂自在,志高遠故。長時最勝者,叁無數劫熏習成故。依處最勝者,普爲利樂一切有情爲依處故。無盡最勝者,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無窮盡故。無間最勝者,由得自他平等勝解,于諸有情發起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。無難最勝者,于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隨喜,令自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。自在最勝者,由虛空藏等叁摩地力,令所修施等速圓滿故。攝受最勝者,無分別智之所攝受,能令施等極清淨故。發起最勝者,在勝解行地最上品忍中。至得最勝者,在極喜地。等流最勝者,在次八地。究竟最勝者,在第十地及佛地中,菩薩如來因果滿故。由施等十波羅蜜多,皆有如斯十二最勝,是故皆得到彼岸名。

  “論曰:最勝正行有十二種。”最勝正行有十二種,最勝也就是最殊勝的。所謂最勝正行,以十波羅蜜多爲例,每一波羅蜜都具足這十二種殊勝的特征。當然,好與不好是相對而言的,十波羅蜜多相對于聲聞、緣覺的修行來說是最好的。十二種正行分別爲:一廣大最勝,二長時最勝,叁依處最勝,四無盡最勝,五無間最勝,六無難最勝,七自在最勝,八攝受最勝,九發起最勝,十自得最勝,十一等流最勝,十二究竟最勝。

  一廣大最勝。“此中廣大最勝者,終不欣樂一切世間富樂自在,志高遠故。”什麼叫廣大最勝?菩薩修十波羅蜜的目標是成佛,決不會羨慕世間的榮華富貴。世人做好事,比如修布施、持戒等,目的只是爲了生天,或發財、當官,眼光很狹窄,心量很狹小。而菩薩修十度不是爲了這些,乃至世間一切榮華富貴統統不要,唯一的目的只是成佛。所以叫“廣大最勝”,因爲追求的目標廣大的緣故。

  二長時最勝。“長時最勝者,叁無數劫熏習成故。”什麼叫長時最勝?十度的修行,所經曆的時間非常漫長。修十度,不是一天兩天地修,不是一年兩年地修,…
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