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是一生兩生地修,而是從初發心開始,一直修到成佛了還在修,曆經叁無數劫而修,所以叫“長時最勝”。
叁依處最勝。“依處最勝者,普爲利樂一切有情爲依處故。”什麼叫依處最勝?修十度,不是以一個或兩個有情爲對象來修,而是以一切有情爲對象來修。如果說只對著自己的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妻子丈夫、親戚朋友修,或只對著自己的國家修,或只對著人類而不對其他有情修,這樣的依處都不是最勝的。菩薩的修行以一切有情爲依處,也就是說,一切衆生都是菩薩慈悲的對象,都是菩薩修十度的對象。乃至看到螞蟻、蚊蠅,都要對著它們修。晚上不要點蚊香,被蚊子咬的時候,就可以修六度。怎麼修呢?叮你的時候,可以修布施;不殺它,是持戒;忍受它的叮咬,是忍辱;長時間讓它叮而不把它趕走,是精進;癢痛難當時不動心,就是禅定;被蚊子叮的時候,如能叁輪體空,無我無法,那就具足般若了。所以,對著蚊子也可以修六度。可見修六度並不是很複雜的,不要有畏難情緒。
四無盡最勝。“無盡最勝者,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無窮盡故。”修十度的功德和利益沒有窮盡,因爲修十度的菩薩把功德都回向到佛果。而且,成佛後還要繼續修十度,盡未來際地修,永無止境地修。
五無間最勝。“無間最勝者,由得自他平等勝解,于諸有情發起施等波羅蜜多,速圓滿故。”無間最勝必須建立在勝解的基礎上。這裏所說的勝解,是指菩薩在修十度時,把有情看成與自己一體,自他不二。菩薩在修布施時,不是想著“我在布施衆生”,而是覺得衆生跟自己是一體的,沒有人我自他的分別。正是因爲沒有這些人我自他的分別,才能真正做到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,修十度的功德才能迅速圓滿。
六無難最勝。“無難最勝者,于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隨喜,令自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。”菩薩不僅是自己修十度,也把自己和衆生看成一體來修。當菩薩修十度時,會盡心盡力地去修;看到一切有情修十度時,也能由衷地隨喜贊歎。隨喜贊歎的功德很大,即使你沒有修十度,但看到有情修十度時能夠隨喜,他的功德也等于是你的功德。把這些功德積累起來,資糧很容易圓滿。修隨喜功德並不容易,尤其是女衆同學。一般來說,女性的嫉妒心比較強,不容易修隨喜。所以,修行首先要學會克服嫉妒心,培養隨喜心。如果能把隨喜心培養出來,心量會逐漸擴大,從而成就“無難最勝”。修十度並不是難事,但前提是必須建立在自他平等的基礎上。把自己和他人看成是一體,修隨喜就比較容易。如果沒有這種心量,看見別人得到榮譽或利益就不舒服,往往會糾纏于人我是非之中,那就很難修行了。
七自在最勝。“自在最勝者,由虛空藏等叁摩地力,令所修施等速圓滿故。”虛空藏叁摩地不是一般的禅定,而是以契入空性爲基礎的殊勝叁摩地。菩薩依此修布施等,就能速得圓滿。
八攝受最勝。“攝受最勝者,無分別智之所攝受,能令施等極清淨故。”登地前,是在妄識的基礎上修習十度。到了初地以後,無分別智生起,菩薩依無分別智修習十度,能令所修的十度逐漸從凡夫心的狀態中解脫出來,趣向清淨。
九發起最勝。“發起最勝者,在勝解行地最上品忍中。”十度從勝解行地發起,見道之前的修行,包括資糧位、加行位,皆屬于勝解行地。在資糧位、加行位時,對于真理只是一種認識,並沒有真正地見道、證道。如果能契入空性,就不再是簡單的認識和理解了,所以叫“勝解行地”。
十至得最勝。“至得最勝者,在極喜地。”在極喜地中生起的十波羅蜜爲“至得最勝”。因爲地前修習的六度都是有漏行,到初地成就勝義菩提心,十度行才從有漏行轉向無漏行。至得的“得”,代表著勝義菩提心的成就、無漏十度行的獲得。
十一等流最勝。“等流最勝者,在次八地。”從第二地到第九地所修的十度,都叫等流最勝。從第二地開始,無漏十度行的修習,在每一地力量都漸漸增加。前前會影響到後後,後後是前前的延續,所以叫“等流最勝”。
十二究竟最勝。“究竟最勝者,在第十地及佛地中,菩薩如來因果滿故。”究竟最勝指法雲地及佛地中所修的十度。菩薩道的修行進入法雲地、佛地時,轉舍煩惱、所知二障,究竟證得空性,圓滿無上菩提、涅槃所成就的果實。此時所修的十度自然最爲殊勝,所以叫“究竟最勝”。
“由施等十波羅蜜多,皆有如斯十二最勝,是故皆得到彼岸名。”菩薩修習的十度,具備十二種最勝的特征,只有這樣的善行,才能稱爲十度。而凡夫所修的布施等善行,因爲不具備這十二種最勝的特征,只能帶來人天福報,不能稱爲波羅蜜多。
梁武帝是中國曆史上信佛最爲虔誠的一位皇帝,曾數次舍身到寺院當下人,替寺院的僧衆行堂、掃地。梁武帝本身對佛法也很精通,經常登壇講經說法,同時還建造了很多寺院,度化了很多人出家。菩提達摩來到中國時,梁武帝把他請到宮中相談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:我即帝位以來,蓋了很多寺廟,度了很多人出家,功德一定很大吧。菩提達摩卻回答說:沒有功德。這對梁武帝打擊太大了:沒有功德的話,那是什麼?菩提達摩說:那是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,雖有若無。
雖然說無論帶著什麼動機和發心去做,每件善行肯定會有結果。但這些功德、福報好比過眼雲煙,虛妄不實。當皇帝也就幾十年,過去就沒有了,所謂“雖有若無”。因爲沒有十二種最勝,所以,梁武帝的功德不可以稱爲“波羅蜜多”。
何等名爲十到彼岸?頌曰:
十波羅蜜多,謂施戒安忍,精進定般若,方便願力智。
論曰:此顯施等十度別名。施等雲何各別作業?頌曰:
饒益不害受,增德能入脫,無盡常起定,受用成熟他。
論曰:此顯施等十到彼岸各別事業,如次應知,謂諸菩薩由布施波羅蜜多故,于諸有情普能饒益。由淨戒波羅蜜多故,于諸有情不爲損害。由安忍波羅蜜多故,他損害時深能忍受。由精進波羅蜜多故,增長功德。由靜慮波羅蜜多故,起神通等,能引有情令入正法。由般若波羅蜜多故,能正教授教誡有情令得解脫。由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故,回向無上正等菩提,能令施等功德無盡。由願波羅蜜多故,攝受隨順施等勝生,一切生中恒得值佛,恭敬供養常起施等。由力波羅蜜多故,具足思擇、修習二力,伏滅諸障,能令施等常決定轉。由智波羅蜜多故,離如聞言諸法迷謬,受用施等增上法樂,無倒成熟一切有情。
“何等名爲十到彼岸?頌曰:十波羅蜜多,謂施戒安忍,精進定般若,方便願力智。”什麼是十種到彼岸的勝行呢?即施、戒、安忍、精進、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。
“論曰:此顯施等十度別名。施等雲何各別作業?頌曰:饒益不害受,增德能入脫,無盡常起定,受用成熟他。”布施等十種到彼岸的勝行,各自的作用功能是什麼呢?偈頌說:饒益、不害、受、增德、能入、脫、無盡、常起、定、受用成熟他。什麼意思呢?“論曰:此顯施等十到彼岸各別事業,如次應知。”十度的作用,以下分別解釋。
“謂諸菩薩,由布施波羅蜜多故,于諸有情普能饒益。”布施能饒益一切衆生。修布施時,總會給對方帶來利益。財布施,使被施者獲得經濟上的利益;法布施,使聽受者得到解脫的利益;無畏施,當有情恐懼害怕時,給予他們力量和安全感。所以,布施的特點是饒益一切衆生。
“由淨戒波羅蜜多故,于諸有情不爲損害。”持戒的作用和特點,主要是不損害有情。比如持五戒,不殺生就是不損害衆生的生命,不偷盜就是不損害衆生的財産,不邪淫就是不損害衆生的人格尊嚴及破壞對方的家庭,不妄語就是守信用、不欺騙別人,不飲酒就是不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。所以,持戒的作用在于不損害他人。倘若犯戒,就可能傷害到別人。
“由安忍波羅蜜多故,他損害時深能忍受。”安忍就是忍辱,佛教所說的忍辱,不只是在別人傷害自己時能夠忍辱負重。根據六度的內涵,“忍”有叁方面的含義:一是耐怨害忍,二是安受苦忍,叁是谛察法忍。這裏所講的主要是其中的耐怨害忍,即能夠忍受怨家對自己的迫害。“忍”體現了一個人的涵養,沒有涵養、沒有修忍辱的人,當別人傷害到自己的利益時,他的無明火、瞋恨心就來了,很難忍受。現在的影視作品,不是愛情片就是武打片,不是愛就是瞋,恩恩怨怨、打打殺殺。衆生的世界,就是這樣一個世界。
“由精進波羅蜜多故,增長功德。”佛經說:修行好比一個人與一萬人戰。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形成的凡夫心的力量太大了,沒有勇猛精進是很難獲勝的。所以,精進在止惡修善、轉染成淨的過程中非常重要。唯有通過精進的修行,無量善法才能增長,反之只能被貪瞋癡左右。
“由靜慮波羅蜜多故,起神通等,能引有情令入正法。”通過修靜慮就能引發神通,然後引導有情趣入正法。引發神通的目的是爲了教化衆生。《阿含經》記載了佛陀的幾種教化方式,一是語言的教化,一是神通的教化。不過,神通教化的對象通常是根機差的人。根機好的人一般都用語言教化,根機差的人才需要用神通教化。給他變個什麼東西,一下子就相信了。社會上多數人都喜歡這一套,顯一下神通,馬上就有一大幫人跪在腳下,結果造成交通堵塞。所以說現在的人根機差,因爲他們都需要神通來刺激。當然,佛教所講的禅定,不僅是爲了引發神通,更主要是爲了引發般若智慧。
“由般若波羅蜜多故,能正教授教誡有情令得解脫。”般若的作用,主要是能正確教化有情,令有情從生死煩惱中解脫出來。所以,解脫要靠般若智慧。有智慧才能解脫,解脫了才能自在。
“由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故,回向無上正等菩提,能令施等功德無盡。”方便善巧波羅蜜多,能把所修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,使這些功德無窮無盡,無有限量。所以,想使每種行爲都達到功德無…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