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量,就要入方便波羅蜜多。
“由願波羅蜜多故,攝受隨順施等勝生,一切生中恒得值佛,恭敬供養常起施等。”因爲願力的關系,才能在未來生命中生生世世修布施,生生世世遇上佛、法、僧叁寶。所以我們要發願,發願永遠能遇上諸佛,能親近諸佛,生生世世和諸佛菩薩在一起。然後永遠修十度,盡未來際地修,直到成佛。願力非常重要,學佛的人每天要對著佛菩薩發願。
“由力波羅蜜多故,具足思擇、修習二力,伏滅諸障,能令施等常決定轉。”力主要有兩種:一是思擇力,二是修習力。思擇力,指能正思擇緣起因果,于惡法中深見其過,息諸惡行,勤修衆善。修習力是以思擇力爲基礎,能正修習叁十七菩提分法、六度四攝行,由此滅除菩薩道中的種種障礙,使所修的十度長時相續。
“由智波羅蜜多故,離如聞言諸法迷謬,受用施等增上法樂,無倒成熟一切有情。”由智慧波羅蜜多的力量,能對甚深佛法正確理解而不致有錯誤。對佛法真正理解之後,就能于十度中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等正確修習。正確修習十度後,就能得到施等法樂,得到利益和受用。同時,也能無顛倒地利益一切衆生,引導他們趨向無上菩提。
最勝正行就是十度。十度中,每一度都包含有十二種最勝。所以稱爲“最勝正行”。
乙二、作意正行
如是已說最勝正行,作意正行其相雲何?頌曰:
菩薩以叁慧,恒思惟大乘。如所施設法,名作意正行。
論曰:若諸菩薩以聞、思、修所成妙慧,數數作意思惟大乘,依布施等,如所施設契經等法,如是名爲作意正行。
有情的行爲由身、口、意叁業組成,身是行動,口是語言,意是思想,由思想來支配行動和語言。凡夫的觀念,有正確的,也有錯誤的。修習十度,必須有正確觀念作指導。修行者也必須用正確的想法、觀念和心態去修十度,這就屬于作意正行。反過來說,如果在錯誤的思想觀念指導下修十度,就是作意邪行而不是作意正行了。
作意正行的內容主要是聞、思、修叁慧,由聽聞正法、如理思惟,才能如法修行。所以,作意正行是建立在聞、思、修叁慧的基礎上。
“論曰:若諸菩薩以聞、思、修所成妙慧,數數作意思惟大乘,依布施等,如所施設契經等法,如是名爲作意正行。”菩薩修十度時,必須以聞、思、修所成妙慧爲指導。所以,修十度不是盲目地修。比如布施,世間人也修布施;持戒,外道也持戒;忍辱,沒信仰而有涵養的人也能忍辱,這些並不是佛法特有的。什麼才是佛教所修的十度呢?怎樣修才屬于如法、究竟的十度呢?必須通過聞、思、修叁慧,“法隨法行”地修。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,正思惟非常重要。所以,學佛不是不分別,而是以正思惟去分別。根據經教“數數作意思惟大乘”,經常聞、思大乘經教,思惟大乘經典中是怎樣教導我們修習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等,經常這樣思惟並運用到實際生活,才能從中受益,從中得到法喜。
此諸菩薩以叁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?頌曰:
此增長善界,入義及事成。
論曰:聞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善根界得增長。思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正悟入所聞實義。修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所求事業成滿,謂能趣入修治地故。
菩薩用叁種妙慧修習大乘佛法,到底有什麼好處呢?
“論曰:聞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善根界得增長。”不斷聽聞經教,能使善根增長。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善根,同學們能夠出家到佛學院來學習,自然是有善根。但如果沒出家,或者因緣沒有成熟而不能出家,有沒有善根呢?善根的力量當然有,但這種力量未必強大,所以接觸佛法之後,還要不斷聽聞經教,學習教理,使自己對佛法的認識和信念也越來越深入,這就是善根增長。所以,聽聞大乘能使善根不斷增長。
“思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正悟入所聞實義。”學佛者不斷思惟經教的道理,就能如實認識諸法的真實。對佛法義理的把握必須通過思考,所以,多聞之外還要思考,也就是正思惟。
“修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所求事業成滿,謂能趣入修治地故。”按大乘教法修行,能使所求事業成功圓滿。這裏所說的事業,是利益一切衆生、成就佛果的大事,這些都要通過修所成慧來完成,通過修習大乘教法來完成。所以說,“能趣入修治地故”。修就是修十地,治地就是對治煩惱。斷煩惱、證真理,這一切都要通過修行來完成。
作意正行有何助伴?頌曰:
此助伴應知,即十種法行。
論曰:應知如是作意正行,由十法行之所攝受。何等名爲十種法行?頌曰:
謂書寫供養,施他聽披讀,受持正開演,諷誦及思修。
論曰:于此大乘有十法行,一書寫,二供養,叁施他,四若他誦讀專心谛聽,五自披讀,六受持,七正爲他開演文義,八諷誦,九思惟,十修習。
修習作意正行要具備哪些相應的行爲?聞、思、修建立在什麼基礎上?
“論曰:應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攝受。”要成就聞、思、修,必須有十種法行作爲基礎。作意正行就是建立在十法行的基礎上,由十法行所攝受。
“何等名爲十種法行?頌曰:謂書寫供養,施他聽披讀,受持正開演,諷誦及思修。”十種法行是書寫、供養、施他、聽、披讀、受持、正開演、諷誦、思和修。十法行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非常重要。《金剛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般若經》、《解深密經》等經典中,一再贊歎讀誦、書寫經典的功德。《金剛經》說:“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能于此經受持讀誦,即爲如來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”《金剛經》中贊歎讀誦受持功德的內容有好幾處,由此可見十法行的重要性。
“論曰:于此大乘有十法行,一書寫。”大乘十種法行中,第一就是書寫。佛法的流通,最早是靠口口相傳,之後古人通過寫經使經典得以流通。現在敦煌莫高窟還保存了很多唐人寫經,編輯出版了《敦煌大藏經》和《敦煌寶藏》。此外,北京房山雲居寺的《房山石經》也很著名。隋朝靜琬大師爲預防滅佛毀經,自隋大業年間開始,師徒相傳,代代接替,從隋一直延續到明,共經曆六個朝代、一千年的時間,給我們留下了幾十萬塊石刻的經版。今天寫經就容易了,只要出資找印刷廠印書就可以,雖然沒有親自動筆抄寫,但功德是一樣的。另外,還可以製作音像製品和光盤來弘揚佛法。現在整部《大藏經》只需薄薄一片光盤就全裝進去了,真是不可思議。
“二供養”,這裏的供養是指供養經典,比如出資印刷經典。“叁施他”,也就是把經書送給別人,讓別人學習,同樣功德無量。“四若他誦讀專心谛聽”,當別人讀誦經典時,你在旁邊專心谛聽。“五自披讀”,也就是自己讀誦經典。“六受持”,對經教開顯的義理不僅要讀誦,而且要進一步熟悉並接受其中的思想。“七正爲他開演文義”,開演也就是對別人講經,就像我現在給你們講經一樣。“八諷誦”,熟讀或朗誦。“九思惟”,根據經教的義理如理思惟。“十修習”,依教奉行。
佛法的流傳必須依靠這十種方式。只有很多人共同書寫、供養、施他、讀誦、受持、講說、思惟、修習,才能使經典一代代地流傳下去。所以,佛法在世間的流傳和住持必須依靠十法行。否則,佛法經典能夠流傳下來嗎?十法行不僅能使正法久住,從個人修行來看,十法行也包含著聞、思、修叁慧。其中,書寫、供養、施他、讀誦谛聽、披讀、受持、爲他開演文義、諷誦等屬于聞所成慧的內容,第九思惟屬于思所成慧的內容,第十修習屬于修所成慧的內容。所以說,聞、思、修叁慧也是根據十法行建立的。
行十法行獲幾所福?頌曰:
行十法行者,獲福聚無量。
論曰:修行如是十種法行,所獲福聚其量無邊。何故但于大乘經等說修法行,獲最大果,于聲聞乘不如是說?頌曰:
勝故無盡故,由攝他不息。
論曰:于此大乘修諸法行,由二緣故獲最大果。一最勝故,二無盡故。由能攝益他諸有情,是故大乘說爲最勝。由雖證得無余涅槃,利益他事而恒不息,是故大乘說爲無盡。
修十種法行,可以得到的福報無量無邊。
“何故但于大乘經等說修法行,獲最大果,于聲聞乘不如是說?”爲什麼只說依大乘經典修十法行能得到這麼大的功德,而對于聲聞乘的經典不是這樣說呢?
“論曰:于此大乘修諸法行,由二緣故獲最大果。一最勝故,二無盡故。”這是強調大乘的殊勝。根據大乘經典修十種法行,由于兩種原因,能得到兩種最大的結果:一是最勝,二是無盡。
“由能攝益他諸有情,是故大乘說爲最勝。”第一種原因,根據聲聞乘的經典修行,只能使自己解脫煩惱、了脫生死。而大乘以一切衆生爲度化對象,所以說是最勝。
“由雖證得無余涅槃,利益他事而恒不息,是故大乘說爲無盡。”第二種原因是無盡。聲聞乘證得涅槃之後灰身滅智,不再度化衆生。而菩薩成就佛果之後,還能無窮無盡地利樂有情。這裏主要從最勝和無盡兩個角度,說明依大乘修十種法行最爲殊勝。
作意正行的主要內容是從聞、思、修出發。也就是說,我們的認識和分別應該建立在聞、思、修慧的基礎上。這種作意屬于正確的作意,屬于正見。反過來說,如果離開對經教的聞、思、修,所作之意往往是胡思亂想,屬于妄想的範疇。
乙叁、隨法正行
如是已說作意正行,隨法正行其相雲何?頌曰:
隨法行二種,謂諸無散亂,無顛倒轉變。諸菩薩應知。
論曰:隨法正行略有二種,一無散亂轉變,二無顛倒轉變,菩薩于此應正了知。
隨法正行者,法指佛陀的教法,確切地說,指解脫道和菩提道。因爲佛陀所有經教指示的中心,無非是教導我們趣向解脫、趣向菩提,所以隨法正行就是指趣向解脫、趣向菩提的正道。
“論曰:隨…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