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量,就要入方便波罗蜜多。
“由愿波罗蜜多故,摄受随顺施等胜生,一切生中恒得值佛,恭敬供养常起施等。”因为愿力的关系,才能在未来生命中生生世世修布施,生生世世遇上佛、法、僧三宝。所以我们要发愿,发愿永远能遇上诸佛,能亲近诸佛,生生世世和诸佛菩萨在一起。然后永远修十度,尽未来际地修,直到成佛。愿力非常重要,学佛的人每天要对着佛菩萨发愿。
“由力波罗蜜多故,具足思择、修习二力,伏灭诸障,能令施等常决定转。”力主要有两种:一是思择力,二是修习力。思择力,指能正思择缘起因果,于恶法中深见其过,息诸恶行,勤修众善。修习力是以思择力为基础,能正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、六度四摄行,由此灭除菩萨道中的种种障碍,使所修的十度长时相续。
“由智波罗蜜多故,离如闻言诸法迷谬,受用施等增上法乐,无倒成熟一切有情。”由智慧波罗蜜多的力量,能对甚深佛法正确理解而不致有错误。对佛法真正理解之后,就能于十度中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等正确修习。正确修习十度后,就能得到施等法乐,得到利益和受用。同时,也能无颠倒地利益一切众生,引导他们趋向无上菩提。
最胜正行就是十度。十度中,每一度都包含有十二种最胜。所以称为“最胜正行”。
乙二、作意正行
如是已说最胜正行,作意正行其相云何?颂曰:
菩萨以三慧,恒思惟大乘。如所施设法,名作意正行。
论曰:若诸菩萨以闻、思、修所成妙慧,数数作意思惟大乘,依布施等,如所施设契经等法,如是名为作意正行。
有情的行为由身、口、意三业组成,身是行动,口是语言,意是思想,由思想来支配行动和语言。凡夫的观念,有正确的,也有错误的。修习十度,必须有正确观念作指导。修行者也必须用正确的想法、观念和心态去修十度,这就属于作意正行。反过来说,如果在错误的思想观念指导下修十度,就是作意邪行而不是作意正行了。
作意正行的内容主要是闻、思、修三慧,由听闻正法、如理思惟,才能如法修行。所以,作意正行是建立在闻、思、修三慧的基础上。
“论曰:若诸菩萨以闻、思、修所成妙慧,数数作意思惟大乘,依布施等,如所施设契经等法,如是名为作意正行。”菩萨修十度时,必须以闻、思、修所成妙慧为指导。所以,修十度不是盲目地修。比如布施,世间人也修布施;持戒,外道也持戒;忍辱,没信仰而有涵养的人也能忍辱,这些并不是佛法特有的。什么才是佛教所修的十度呢?怎样修才属于如法、究竟的十度呢?必须通过闻、思、修三慧,“法随法行”地修。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,正思惟非常重要。所以,学佛不是不分别,而是以正思惟去分别。根据经教“数数作意思惟大乘”,经常闻、思大乘经教,思惟大乘经典中是怎样教导我们修习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等,经常这样思惟并运用到实际生活,才能从中受益,从中得到法喜。
此诸菩萨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?颂曰:
此增长善界,入义及事成。
论曰:闻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善根界得增长。思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正悟入所闻实义。修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所求事业成满,谓能趣入修治地故。
菩萨用三种妙慧修习大乘佛法,到底有什么好处呢?
“论曰:闻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善根界得增长。”不断听闻经教,能使善根增长。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善根,同学们能够出家到佛学院来学习,自然是有善根。但如果没出家,或者因缘没有成熟而不能出家,有没有善根呢?善根的力量当然有,但这种力量未必强大,所以接触佛法之后,还要不断听闻经教,学习教理,使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和信念也越来越深入,这就是善根增长。所以,听闻大乘能使善根不断增长。
“思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正悟入所闻实义。”学佛者不断思惟经教的道理,就能如实认识诸法的真实。对佛法义理的把握必须通过思考,所以,多闻之外还要思考,也就是正思惟。
“修所成慧思惟大乘,能令所求事业成满,谓能趣入修治地故。”按大乘教法修行,能使所求事业成功圆满。这里所说的事业,是利益一切众生、成就佛果的大事,这些都要通过修所成慧来完成,通过修习大乘教法来完成。所以说,“能趣入修治地故”。修就是修十地,治地就是对治烦恼。断烦恼、证真理,这一切都要通过修行来完成。
作意正行有何助伴?颂曰:
此助伴应知,即十种法行。
论曰:应知如是作意正行,由十法行之所摄受。何等名为十种法行?颂曰:
谓书写供养,施他听披读,受持正开演,讽诵及思修。
论曰:于此大乘有十法行,一书写,二供养,三施他,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,五自披读,六受持,七正为他开演文义,八讽诵,九思惟,十修习。
修习作意正行要具备哪些相应的行为?闻、思、修建立在什么基础上?
“论曰:应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摄受。”要成就闻、思、修,必须有十种法行作为基础。作意正行就是建立在十法行的基础上,由十法行所摄受。
“何等名为十种法行?颂曰:谓书写供养,施他听披读,受持正开演,讽诵及思修。”十种法行是书写、供养、施他、听、披读、受持、正开演、讽诵、思和修。十法行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非常重要。《金刚经》、《华严经》、《般若经》、《解深密经》等经典中,一再赞叹读诵、书写经典的功德。《金刚经》说:“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即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”《金刚经》中赞叹读诵受持功德的内容有好几处,由此可见十法行的重要性。
“论曰:于此大乘有十法行,一书写。”大乘十种法行中,第一就是书写。佛法的流通,最早是靠口口相传,之后古人通过写经使经典得以流通。现在敦煌莫高窟还保存了很多唐人写经,编辑出版了《敦煌大藏经》和《敦煌宝藏》。此外,北京房山云居寺的《房山石经》也很著名。隋朝静琬大师为预防灭佛毁经,自隋大业年间开始,师徒相传,代代接替,从隋一直延续到明,共经历六个朝代、一千年的时间,给我们留下了几十万块石刻的经版。今天写经就容易了,只要出资找印刷厂印书就可以,虽然没有亲自动笔抄写,但功德是一样的。另外,还可以制作音像制品和光盘来弘扬佛法。现在整部《大藏经》只需薄薄一片光盘就全装进去了,真是不可思议。
“二供养”,这里的供养是指供养经典,比如出资印刷经典。“三施他”,也就是把经书送给别人,让别人学习,同样功德无量。“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”,当别人读诵经典时,你在旁边专心谛听。“五自披读”,也就是自己读诵经典。“六受持”,对经教开显的义理不仅要读诵,而且要进一步熟悉并接受其中的思想。“七正为他开演文义”,开演也就是对别人讲经,就像我现在给你们讲经一样。“八讽诵”,熟读或朗诵。“九思惟”,根据经教的义理如理思惟。“十修习”,依教奉行。
佛法的流传必须依靠这十种方式。只有很多人共同书写、供养、施他、读诵、受持、讲说、思惟、修习,才能使经典一代代地流传下去。所以,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和住持必须依靠十法行。否则,佛法经典能够流传下来吗?十法行不仅能使正法久住,从个人修行来看,十法行也包含着闻、思、修三慧。其中,书写、供养、施他、读诵谛听、披读、受持、为他开演文义、讽诵等属于闻所成慧的内容,第九思惟属于思所成慧的内容,第十修习属于修所成慧的内容。所以说,闻、思、修三慧也是根据十法行建立的。
行十法行获几所福?颂曰:
行十法行者,获福聚无量。
论曰:修行如是十种法行,所获福聚其量无边。何故但于大乘经等说修法行,获最大果,于声闻乘不如是说?颂曰:
胜故无尽故,由摄他不息。
论曰:于此大乘修诸法行,由二缘故获最大果。一最胜故,二无尽故。由能摄益他诸有情,是故大乘说为最胜。由虽证得无余涅槃,利益他事而恒不息,是故大乘说为无尽。
修十种法行,可以得到的福报无量无边。
“何故但于大乘经等说修法行,获最大果,于声闻乘不如是说?”为什么只说依大乘经典修十法行能得到这么大的功德,而对于声闻乘的经典不是这样说呢?
“论曰:于此大乘修诸法行,由二缘故获最大果。一最胜故,二无尽故。”这是强调大乘的殊胜。根据大乘经典修十种法行,由于两种原因,能得到两种最大的结果:一是最胜,二是无尽。
“由能摄益他诸有情,是故大乘说为最胜。”第一种原因,根据声闻乘的经典修行,只能使自己解脱烦恼、了脱生死。而大乘以一切众生为度化对象,所以说是最胜。
“由虽证得无余涅槃,利益他事而恒不息,是故大乘说为无尽。”第二种原因是无尽。声闻乘证得涅槃之后灰身灭智,不再度化众生。而菩萨成就佛果之后,还能无穷无尽地利乐有情。这里主要从最胜和无尽两个角度,说明依大乘修十种法行最为殊胜。
作意正行的主要内容是从闻、思、修出发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认识和分别应该建立在闻、思、修慧的基础上。这种作意属于正确的作意,属于正见。反过来说,如果离开对经教的闻、思、修,所作之意往往是胡思乱想,属于妄想的范畴。
乙三、随法正行
如是已说作意正行,随法正行其相云何?颂曰:
随法行二种,谓诸无散乱,无颠倒转变。诸菩萨应知。
论曰:随法正行略有二种,一无散乱转变,二无颠倒转变,菩萨于此应正了知。
随法正行者,法指佛陀的教法,确切地说,指解脱道和菩提道。因为佛陀所有经教指示的中心,无非是教导我们趣向解脱、趣向菩提,所以随法正行就是指趣向解脱、趣向菩提的正道。
“论曰:随…
《《辨中边论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