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辨中边论》探微▪P3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正行略有二种,一无散乱转变,二无颠倒转变,菩萨于此应正了知。”根据解脱道、菩萨道的修行,随法行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:一是无散乱转变,二是无颠倒转变。无散乱主要指心念上不散乱,不随妄念左右;无颠倒主要指认识上没有颠倒,能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。这就是说,依法修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方面在心念上做到无散乱,一方面在认识上做到无颠倒。这两点非常重要,作为学者,必须对此有正确的认识。

  丙一、无散乱转变

  此中六种散乱无故,名无散乱。六散乱者,一自性散乱,二外散乱,三内散乱,四相散乱,五粗重散乱,六作意散乱。此六种相云何应知?颂曰:

  出定于境流,味沉掉矫示,我执心下劣,诸智者应知。

  论曰:此中出定由五识身,当知即是自性散乱。于境流者,驰散外缘,即外散乱。味沉掉者,味著等持,昏沉掉举,即内散乱。矫示者,即相散乱,矫现相已修定加行故。我执者,即粗重散乱,由粗重力,我慢现行故。心下劣者,即作意散乱,依下劣乘起作意故。菩萨于此六散乱相,应遍了知,当速除灭。

  “此中六种散乱无故,名无散乱。六散乱者,一自性散乱,二外散乱,三内散乱,四相散乱,五粗重散乱,六作意散乱。”什么是无散乱?不能有哪些散乱?论主告诉我们,不能有六方面的散乱,即自性散乱、外散乱、内散乱、相散乱、粗重散乱、作意散乱。这六方面的散乱都没有了,就是无散乱。

  “论曰:此中出定由五识身,当知即是自性散乱。”自性散乱的体是五识身。五识的分别在三分别中属于自性分别。五识表现出来的散乱非常微细,因为五识本身的分别就非常微细。比如一个人入定,一小时、两小时或更长时间之后想要出定。为什么会想出定呢?就是因为五识想攀缘外境,比如眼识想看什么东西,耳识想听什么声音,等等。因为五识有这种向外的攀缘心,所以修定的人才会出定。所以,自性散乱所表现的就是五识。

  “于境流者,驰散外缘,即外散乱。”外散乱的体是散乱,属随烦恼中的散乱心所。因为有散乱心所,即使坐着也浮想联翩,心无法定下来,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。这些都是散乱的作用。

  “味沉掉者,味著等持昏沉掉举,即内散乱。”内散乱的体属于贪的范畴。因为贪著于宁静的感觉,所以在修定或打坐的时候,甚至没有进入禅定时也觉得很舒服。如果修定的人在禅定上真正有成就了,成就轻安之类的止,对禅定更容易产生贪著。“味著等持”的贪心,使修定者贪著这种禅悦。所以“瑜伽菩萨戒”说,修禅的人贪著禅悦,也是犯戒。

  昏沉、掉举也属于内散乱。昏沉、掉举的体,本身就是昏沉、掉举心所,这是坐禅时两种非常不利的状态。掉举就是心性高举、浮想联翩,昏沉就是心暗昧不明。凡夫的心态通常处在极不平衡的状态中,要么处在掉举中,要么处在昏沉中。所以佛教讲等持,等就是平等、平衡,离开掉举和昏沉,才能使心处在平衡状态。

  “矫示者,即相散乱,矫现相已修定加行故。”矫示指相散乱。相散乱的体属于随烦恼中的谄和诳心所。谄是谄曲、谄媚,讨好别人,诳是欺骗。带着讨好别人的欺骗心态而修禅定就是矫示。有些人为了博得他人的尊重和供养,装模作样地修行。或者本来没有神通和真功夫,却装得很有神通、很有功夫的样子来欺骗世人,这些都属于相散乱。对于一般修行人来说,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现象。因为出家人的四事供养来自十方,而人的弱点就是喜欢享受,要吃得好、住得好、用得好。如果装模作样,使大家认为你很有修行,很有功夫,就会供养很多好东西。难怪有人说:和尚不作怪,居士不来拜。

  “我执者,即粗重散乱,由粗重力,我慢现行故。”粗重散乱的体就是我执。由于我执的关系,我慢现行。当修行稍微有一点体验之后,就觉得开悟了,证得初地了,证得阿罗汉果了,认为自己了不起,未证谓证。到底证得什么境界?自己也不知道,却自我感觉已证得很高的境界,觉得自己很了不起。所以,粗重散乱的表现主要是我慢。修行者往往容易出现我慢,自我感觉对佛法有些体验,认为学教理的只会讲讲而已,没有真实的修行体验,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。这也属于粗重散乱,有了这种我慢之后,使修行人内心不得平静,看到别人不修行心就乱了,看不惯别人。甚至觉得自己很修行,应该接受供养和尊重,否则就难受。这些都是我慢的表现。

  “心下劣者,即作意散乱,依下劣乘起作意故。”作意散乱主要表现为心性下劣。学佛者在初发心时,究竟是发广大心还是发下劣心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广大心就是菩提心,按大乘佛法来说,菩提心才是最高尚、最广大的发心。如果不能发菩提心,依下劣乘发人天乘心,或依声闻缘觉乘发心,这些发心属于作意散乱,是发心上的偏差。

  “菩萨于此六散乱相,应遍了知,当速除灭。”六种散乱主要从修定的角度来说,从心念是否平衡来说。也就是说,想修定就要避免这六种散乱。菩萨对于这六种散乱应该全面了解,并且快速断除它们。一旦发现自己有这些问题,要当机立断,马上解决。

  丙二、无颠倒转变

  如是已说无散乱转变,无颠倒转变云何应知?颂曰:

  智见于文义,作意及不动,二相染净客,无怖高无倒。

  论曰:依十事中如实智见,应知建立十无倒名。

  无颠倒转变,指认识、见地上的修行。无颠倒相对于有颠倒来说,它的意义在于摆脱颠倒状态。从佛法的角度来说,凡夫基本生活在颠倒之中。因为无明产生颠倒,因颠倒造业而招感生死苦果。无颠倒用的是智慧,而不是妄识。唯识的重点讲智和识。唯识的教理和修行,都围绕“智”和“识”展开。识是虚妄的,智是真实的。唯识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,就是转识成智。所以,要用智慧见文和义。

  我们现在有没有智慧呢?能不能正确认识文义呢?智有不同层次的智慧。我们讲到般若的时候,包括三种:一是文字般若,二是观照般若,三是实相般若。其中,实相般若凡夫肯定没有,但通过学习经教多少能掌握一些文字般若,然后用文字般若的见地和观念来观照宇宙人生的现象,就是观照般若。所以说,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我们多少还是有一些的。

  还有唯识宗所讲的四种寻思、四如实智等等。比如四寻思的体属于智慧,四如实智也是智慧。现在我们虽然没有实相般若,但学习经教后还会产生一种相似的智慧,也就是观照般若的认识。我们虽然不具备无漏智,但还是有能力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诸法,并非一点能力也没有。学习经教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。如果不学经教,一点能力也不会有。所以我们要有信心,相信自己能够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。

  “论曰:依十事中如实智见,应知建立十无倒名。”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,应依以下十个方面,即文无倒、义无倒、作意无倒、不动无倒、自相无倒、共相无倒、染净无倒、客无倒、无怖无倒、无高无倒。由此,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,并建立十种无倒的名称,分别介绍如下。

  丁一、文无倒

  此中云何于文无倒?颂曰:

  知但由相应,串习或翻此,有义及非有,是于文无倒。

  论曰:若于诸文能无间断次第宣唱,说名相应。共许此名唯目此事,展转忆念名为串习。但由此二成有义文,与此相违文成无义。如实知见此二文者,应知是名于文无倒。

  文就是文字。经教的流传依靠文字,所以学习佛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,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。如果没有古汉语基础,读懂佛经会很困难。有了这个基础,再加上师承,才有能力深入经藏。

  现代从事佛学研究的人,最好还要熟悉佛经的原始文献,也就是梵文、巴利文的佛教经典。因为中国的佛经都是从梵文翻译而来,现在也有一些经典是从巴利文翻译过来的。古代的翻译大师,如罗什、玄奘等,的确译得特别好,但也有些人的翻译水平略为逊色。所以,某些经论读起来觉得很难理解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懂得梵文或巴利文,直接查找原始文献,研究起来就清晰得多。现在国际上一些学者研究佛经,就是直接从梵文入手。近几年,国内有很多学者到斯里兰卡学习巴利文,对研究原始佛教文献会有很大帮助。也有的在学习藏文,因为藏文是根据梵文所造,比较接近于梵文。部分佛经在汉地和藏地都曾翻译过,如《辨中边论》就有很多译本,既有汉译本,也有藏文译本。同时,藏文中也有大量佛教文献是汉文《大藏经》中没有的。如果懂得藏文,就能找到更多的参考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。

   现在台湾出版了一部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》,共计一百册。其中收集了日本编纂的《辨中边论》的几种译本,如真谛的译本、玄奘的译本,还有藏文的译本,然后把三种译本汇编在一起进行对照。同样一段文字,藏文中怎么说,玄奘的译本怎么说,真谛的译本怎么说,梵文又是怎么说。如果懂得这几种语言,即使没有参考注释,对照几种不同版本的原文,也能读懂大概。如果没有掌握这几种文字,就只能参考后人的翻译和注解,反而不那么容易理解。因为注释往往是作者根据个人理解发挥的,容易脱离经文原义。所以,对经文的正确理解,最好得从原始文献下手,这就要求文字功夫跟得上。

  “论曰:若于诸文能无间断次第宣唱,说名相应。共许此名唯目此事,展转忆念名为串习。但由此二成有义文,与此相违文成无义。”正确认识文字须从两方面下手:一是相应,一是串习。也就是说,文字的存在和使用有两个特征:相应和串习。

  由字组成词语,由词语组成句子,这在佛经中叫名、句、文。名就是概念、名称,如桌子、录音机等等。句就是一个句子,如某人是个好人,这桌子真结实,缘起性空、诸法无我,这些都是句子。句子和概念,都是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,由字和字组合形成概念。比如“桌子”这个概念…

《《辨中边论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